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明治”教学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熠钊 黄晓琳 许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8-570,共3页
“三明治”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是一种小班教学方法,最早由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进行了实践,深获学生好评.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界将Sandwich教学法应用于国内医学教育,获得了师生的较好反响.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 “三明治”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是一种小班教学方法,最早由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进行了实践,深获学生好评.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界将Sandwich教学法应用于国内医学教育,获得了师生的较好反响.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交叉学习、同学学习汇报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里的情绪,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思考及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将此教学方法初步应用于康复医学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现将此教学实践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教学 教学法 三明治 应用 教学方法 交叉学习 医学教育 教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生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陆敏 黄晓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5-215,共1页
关键词 医学生 康复医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康复医学临床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晓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康复医学 临床研究 选题 科研 学术争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助教”平台的“三明治教学”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熠钊 罗璨 +2 位作者 姚飞 周琦 陆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0-732,共3页
康复医学与其他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康复医学是以功能为导向,而不仅仅是以病理为导向的临床学科[1]。康复医疗的工作模式,是以康复医师为领导的Teamwork工作模式。因此,在康复医学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 康复医学与其他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康复医学是以功能为导向,而不仅仅是以病理为导向的临床学科[1]。康复医疗的工作模式,是以康复医师为领导的Teamwork工作模式。因此,在康复医学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教学理论,促进学生Teamwork康复意识的建立,一直是康复医学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 康复医师 康复医疗 临床学科 二级学科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中的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0
5
作者 高春华 黄晓琳 +2 位作者 黄杰 王盛强 肖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1-353,366,共4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偏瘫 下肢功能 功能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盛强 黄杰 +2 位作者 高春华 肖锋 韩肖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30-1233,共4页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疗法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武钢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需求调查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高春华 汪文 +2 位作者 刘雅丽 张威 黄晓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9-290,共2页
目的调查武钢社区脑卒中患者的现状和康复需求,为制定有效的社区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武钢社区12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康复需求主要集中于康复基础知识宣教、肢体功能训练和心... 目的调查武钢社区脑卒中患者的现状和康复需求,为制定有效的社区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武钢社区12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康复需求主要集中于康复基础知识宣教、肢体功能训练和心理问题的康复。结论掌握了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基本状况和需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康复 康复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在康复中系统应用的方案与路线图 被引量:62
8
作者 姜静远 邱卓英 +19 位作者 王国祥 邱服冰 杨剑 李安巧 马洪卓 朱婷 王梅 孙宏伟 陈迪 黄秋晨 郑洁皎 张鸣生 石秀娥 唐涛 许涛 张爱民 吴弦光 刘巧云 肖晓飞 井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41-1255,共15页
目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在康复领域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理论架构、中观层面的治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系统应用。方法基于国际康复政策文件,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和《... 目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在康复领域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理论架构、中观层面的治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系统应用。方法基于国际康复政策文件,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和《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等分析康复发展的政策理论架构;探讨WHO-FICs,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β-2)三大参考分类在康复领域的系统应用。结果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宏观政策和理论架构,明确现代康复服务的内涵和原则。康复服务是现代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6大要素,包括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筹资、健康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医药技术和健康信息系统。要求在康复服务中依据ICD、ICF和ICHI的架构和知识体系,对康复领域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的分类、命名规则、内涵、外延、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进行标准化,并完成康复相关的评估和统计。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治理与管理的中观机制。康复服务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和功能定向原则;情景要素包括服务地点、服务设施和服务场景三个方面。在康复领域系统应用WHO-FICs推荐采用“评定(ICHI)-功能分类、评定、说明和编码(ICF)-疾病分类、诊断、编码(ICD-11)-康复干预(ICHI)”系统应用模式,遵循“评估(功能和需求)和诊断(疾病和功能)-确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方案-实施康复干预-康复结局评价(功能评定)”的标准化流程。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的微观应用模式,明确康复涉及的主要疾病有28大类,主要功能障碍有7大类,康复干预有6大类。根据ICD-11和ICF推荐的整体功能评估工具有WHO残疾评定方案(WHODAS 2.0)、WHO示范残疾评估表简明版(MDSB)和VB40通用功能领域(VB40),同时推荐ICF核心分类组合用于康复功能和康复结局的评估。WHOFICs在康复病案管理和病案首页报告中的应用,可实现康复病案管理的标准化,基于康复病案首页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编码以及康复绩效报告的标准化为康复付费和支付管理提供了工具。基于WHO-FICs构建标准康复数据集,建立标准化康复大数据,实现功能相关的诊断相关分类和case-mix统计。结论将WHO-FICs分类系统应用于康复领域,在宏观层面构建康复理论和政策架构,在中观层面明确康复治理与管理的机制,在微观层面建立康复应用模式,可进一步提升康复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康复服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覆盖率,提供科学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 康复服务 国际疾病分类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国际健康干预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专科护士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22
9
作者 孟玲 李秀云 郑彩娥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0-732,共3页
通过成立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管理和考核专家委员会、按准入要求录取培训对象、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模式,通过严格的培训考核,逐步建立、完善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体系,从而规范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建立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机制... 通过成立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管理和考核专家委员会、按准入要求录取培训对象、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模式,通过严格的培训考核,逐步建立、完善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体系,从而规范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建立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机制,推进康复护理学科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专科护士 培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至2023年国际言语失用症领域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10
作者 魏凤芹 陆敏 +3 位作者 陈勇 杨琼 肖露 刘茂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1-1298,共8页
目的分析国际言语失用症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04年1月至2023年12月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言语失用症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 R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93篇文献,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美国和澳大利亚在言... 目的分析国际言语失用症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04年1月至2023年12月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言语失用症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 R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93篇文献,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美国和澳大利亚在言语失用症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梅奥诊所和悉尼大学具有高中心性,Joseph R Duffy的发文量位居前列,近5年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帕金森病、言语失用症的分类与治疗强度方面。结论言语失用症的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虽然在神经影像学、临床声学评估与发音-运动学干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言语失用症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失用症 言语障碍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研究进展
11
作者 周军 胡霓嘉 +2 位作者 夏楠 陈岩 包大鹏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7-96,F0003,共11页
神经肌肉系统的健康是维持老年人日常体力活动和自理能力的基础,延缓神经肌肉系统的自然衰老以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当今老年康复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力量训练是延缓神经肌肉系统的自然衰老最为常用的方法。近30年来,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 神经肌肉系统的健康是维持老年人日常体力活动和自理能力的基础,延缓神经肌肉系统的自然衰老以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当今老年康复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力量训练是延缓神经肌肉系统的自然衰老最为常用的方法。近30年来,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大量的研究证据积累促进了对力量训练延缓衰老机制的深入了解。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梳理老年人力量训练神经肌肉适应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1)老年人增龄性退化导致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减弱,其神经肌肉适应呈现周期延长和肌肉适应滞后的特征;2)长期来看,神经肌肉系统所产生的有益训练适应主要体现在脊上水平和外周的神经肌肉接头及肌纤维处,但其增龄性衰退具有不可逆趋势;3)基于神经肌肉适应视角,高龄老年人(≥80岁)依然可以从力量训练中获益;4)力量训练初始阶段相对较小的负荷便可诱导理想的神经肌肉适应,而更高负荷并无额外的增益效果;5)当前针对老年人群力量训练效果与机制的研究不足,且有关研究结果受实验方法、任务、目标肌肉和收缩强度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训练 肌少症 老年人 肌肉肥大 神经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单盲研究 被引量:84
12
作者 周宁 邵彬 +3 位作者 陈勇 彭军 岳翔 张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用单盲的研究方法评定冲击波治疗(ESWT)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7例肩周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冲击波治疗组给予冲击波治疗(n=26),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术加短波治疗(n=21)。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hort form McGill pain ... 目的:用单盲的研究方法评定冲击波治疗(ESWT)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7例肩周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冲击波治疗组给予冲击波治疗(n=26),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术加短波治疗(n=21)。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hort 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aire,SF-MPQ)用来评估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第1周,第4周,第8周疼痛症状的改变,肩关节功能使用关节活动度(ROM)改变来评估治疗前与疗程结束时的变化。结果:试验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ROM显著增加(P<0.05)。其治疗效果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治疗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且省时的治疗方法,能够用于肩周炎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疼痛 关节松动术 冲击波治疗 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马玉娟 黄杰 +2 位作者 方征宇 王秋 尤春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皮质潜伏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逼尿肌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朱毅 黄杰 +3 位作者 程洁 张文毅 俞君 朱黎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逼尿肌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协调活动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本病排尿障碍的效应机制。方法: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9只、电针组9只,制作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模型... 目的:观察电针对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逼尿肌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协调活动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本病排尿障碍的效应机制。方法: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9只、电针组9只,制作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模型。造模后,每日按压大鼠腹部协助排尿。电针组大鼠取"关元"、"三阴交"穴,采用连续波持续电刺激15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d。疗程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的残余尿量,逼尿肌以及尿道外括约肌的储尿期(灌注期)、排尿期肌电活动。结果:电针组的残余尿量为(2.79±0.59)ml,明显小于模型组的(5.18±0.61)ml,大于假手术组的(0.09±0.01)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组逼尿肌在储尿期和排尿期肌电活动幅度分别为(0.567±0.028)mV和(0.763±0.021)mV,明显高于模型组的(0.372±0.027)mV和(0.458±0.023)mV,而假手术组在储尿期和排尿期肌电活动幅度最高,分别为(0.672±0.032)mV和(0.900±0.029)mV,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组的尿道外括约肌在储尿期和排尿期肌电活动幅度分别为(0.902±0.016)mV和(0.342±0.022)mV,明显低于模型组的(1.198±0.026)mV和(0.668±0.020)mV,但高于假手术组的(0.811±0.017)mV和(0.178±0.010)mV,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能改善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大鼠早期的膀胱逼尿肌低反射状态,减小排尿期尿道外括约肌异常收缩的肌电活动幅度,降低排尿时的阻力,使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协调性得到改善,从而减少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大鼠的残余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尿潴留 电针 逼尿肌 尿道外括约肌 肌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脊电针配合火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红星 魏巍 +3 位作者 徐祖森 黄国付 刘学敏 刘银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91-693,共3页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而引起的以皮肤疼痛和疱疹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疼痛和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绝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有的甚至痛如针刺刀割...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而引起的以皮肤疼痛和疱疹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疼痛和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绝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有的甚至痛如针刺刀割,频繁发作,影响饮食和睡眠。笔者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采用电针夹脊穴配合火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并设立西药对照组对比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火针治疗 急性期 临床观察 夹脊电针 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皮肤疼痛 电针夹脊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自我间歇性导尿教导模式临床运用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孟玲 钱进 +1 位作者 李巧玲 徐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8-570,共3页
清洁自我间歇性导尿,是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已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中被广泛接受,是安全、有效、简单的重要治疗手段[1—2]。临床使用过程中会在患者出院1个月前教由患者或家属行清洁自我间歇导... 清洁自我间歇性导尿,是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已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中被广泛接受,是安全、有效、简单的重要治疗手段[1—2]。临床使用过程中会在患者出院1个月前教由患者或家属行清洁自我间歇导尿,而不同的患者或家属,教育背景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就决定了掌握间歇导尿技术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在患者的学习过程中如何规范地进行教导,以提高患者对间歇性导尿的理解能力、接受依从能力和操作能力并降低并发症尚需进一步明确。我们对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导尿 神经源性膀胱 临床使用过程 导模 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 个体差异性 脊髓损伤 依从性 残余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学习记忆功能及pCREB、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赵秀秀 韩肖华 +1 位作者 张靖慧 黄晓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87-1092,共6页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方法建立脑梗死模型,给予7d的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评定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变化,并观察磁刺激组与模...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方法建立脑梗死模型,给予7d的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评定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变化,并观察磁刺激组与模型组、给予阻滞剂H89与给予生理盐水(NS)组间蛋白激酶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bcl基因相关蛋白(bax)的表达变化。结果:①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1),磁刺激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大鼠明显缩短(P=0.017)。②磁刺激组的pCREB和bcl-2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bax则较模型组减少(P<0.01),bcl-2与bax的比值磁刺激组大于模型组(P<0.01)。rTMS+H89组的pCREB和bcl-2表达较rTMS+NS组降低(P<0.01),bax的表达则较rTMS+NS组增加(P<0.01),rTMS+H89组bcl-2与bax的比值较rTMS+NS组亦降低(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改善脑缺血后学习记忆功能并促进海马神经元的存活,抑制凋亡;磁刺激促进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存活的作用可能通过影响p-CREB通路的表达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复经颅磁刺激 学习记忆 蛋白激酶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61
18
作者 陆敏 孟玲 彭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治疗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电针组及对照组各15例,前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加用电刺激和电针治疗。3组治疗前和治疗...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治疗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电针组及对照组各15例,前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加用电刺激和电针治疗。3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结果:3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疗效更明显,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相比较,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无明显差异,但VFSS评分电刺激组治疗后明显高于电针组。结论:电刺激疗法和电针均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电刺激疗法作用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电针 吞咽障碍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版脑卒中简明ICF核心要素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郭铁成 陈小红 卫小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00-703,共4页
目的:检验中国版脑卒中简明ICF核心要素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方法:30例连续住院的脑卒中患者,按照中国版脑卒中简明ICF核心要素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的评分规则进行评定。效度研究采用结构效度和校... 目的:检验中国版脑卒中简明ICF核心要素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方法:30例连续住院的脑卒中患者,按照中国版脑卒中简明ICF核心要素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的评分规则进行评定。效度研究采用结构效度和校标效度的方法,信度研究采用重测信度、评测者间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的分析方法。重测信度和评测者间的信度检验用Kappa相关;内容一致性检验用Cronbachα值分析;校标效度用Spearman相关,判断中国脑卒中简明ICF核心要素量表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中国版脑卒中简明ICF核心要素量表的四个成分中,身体功能、身体结构以及活动和参与成分的Kappa系数均在0.82—1.00之间,具有良好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信度。环境因素的Kappa系数稍低,在0.614-0.984之间,具有充分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信度。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和环境因素三个成分都有很好的内容一致性,α值在0.779—0.970之间,身体结构成分因只有一个类目,不能计算α值。身体功能和活动和参与成分与BI和NIHSS间存在共同效度(r>0.7)。结论:采用中国版脑卒中简明ICF核心要素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是可靠的、有效的,但这一结果的普适性尚需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核心要素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磁刺激与骶神经电刺激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20
作者 周宁 陆敏 +2 位作者 陈忠 黄晓琳 丁新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比较功能性磁刺激(FMS)和骶神经电刺激(SNS)治疗神经原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0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经骶神经根和膀胱区的FMS治疗,对12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SNS治疗。结果患者接受FMS和SNS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 目的比较功能性磁刺激(FMS)和骶神经电刺激(SNS)治疗神经原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0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经骶神经根和膀胱区的FMS治疗,对12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SNS治疗。结果患者接受FMS和SNS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除最大膀胱容量有明显变化(P<0.01);日排尿次数的减少、日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的增加,也有明显变化(P<0.01—0.001);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FMS与SNS可改善部分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磁刺激 神经原性膀胱 骶神经刺激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