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增生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雷水生 涂亚庭 +3 位作者 朱晓琴 刘业强 李延 黄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80-483,共4页
目的:研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增生期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它们与增生期血管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iNOS产生的一氧化氮(NO)和VEGF的相互作用及NO在介导VEGF促血管瘤间质内血管生成中的... 目的:研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增生期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它们与增生期血管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iNOS产生的一氧化氮(NO)和VEGF的相互作用及NO在介导VEGF促血管瘤间质内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增生期皮肤血管瘤标本中iNOS、VEGF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42例血管瘤组织表达VEGF,32例表达iNOS,血管畸形表达较弱或不表达iNOS和VEGF;②VEGF与iNOS的表达呈正相关性;③VEGF、iNOS的表达与血管瘤组织MVD呈正相关性,血管瘤MVD明显高于血管畸形。结论:①VEGF表达与iNOS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iNOS对VEGF的表达和调节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②MVD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强而增加,说明两者对血管瘤血管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一氧化氮合酶 诱生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在银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陶青霄 曾祥彬 +1 位作者 明章银 陈宏翔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3,共6页
银屑病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疾病,特征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晰、覆盖银色鳞屑的红斑或斑块。除了皮肤损害外,银屑病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中重度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银屑病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作为重要的血... 银屑病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疾病,特征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晰、覆盖银色鳞屑的红斑或斑块。除了皮肤损害外,银屑病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中重度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银屑病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作为重要的血液成分,不仅在血栓形成和止血中发挥关键作用,还参与免疫调节和血管生成等过程。本文综述了银屑病中血小板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期望为未来研究血小板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血小板 炎症 免疫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体外抑制皮肤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2
3
作者 雷水生 涂亚庭 +2 位作者 张端莲 胡志国 刘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对皮肤血管瘤内皮细胞体外增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皮肤血管瘤内皮细胞;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寡核苷酸进行转染;MTT法观察其对内皮细胞生长的抑制;免疫细胞化学技...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对皮肤血管瘤内皮细胞体外增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皮肤血管瘤内皮细胞;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寡核苷酸进行转染;MTT法观察其对内皮细胞生长的抑制;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VEGF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VEGF反义寡核苷酸作用后的内皮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作用后48hVEGF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并于72h后抑制效应逐渐减弱。结论VEGF反义寡核苷酸能显著抑制皮肤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生长,其机制是抑制细胞的增殖,而不是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寡脱氧核糖核苷酸 反义 血管瘤 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平滑肌瘤43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婷 童咏花 +2 位作者 张凌云 吴士迪 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肤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19年6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43例皮肤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43例患者中男17例,女26例,其中25~60岁者最多见,占79.1%;病程>20年者8例(18.... 目的:探讨皮肤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19年6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43例皮肤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43例患者中男17例,女26例,其中25~60岁者最多见,占79.1%;病程>20年者8例(18.6%);皮损位于下肢者最多见;伴疼痛者21例(48.8%)。所有样本中毛发平滑肌瘤16例(37.2%),血管平滑肌瘤22例(51.2%),生殖器平滑肌瘤5例(11.6%),术前正确诊断率为25.6%。结论:皮肤平滑肌瘤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多发者常见于躯干,单发者常见于下肢,误诊率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是唯一确诊手段。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可作为诊断潜在恶性肿瘤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 皮肤 平滑肌瘤 毛发 平滑肌瘤 血管 平滑肌瘤 生殖器 组织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恶性颗粒细胞瘤 被引量:3
5
作者 朱里 陈思远 +5 位作者 钱悦 吴艳 连昕 黄长征 王椿森 涂亚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0-291,共2页
报告1例皮肤恶性颗粒细胞瘤。患者男,55岁。背部出现无痛性硬结节1年余,渐增大。经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病理证实为皮肤恶性颗粒细胞瘤。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目前仍在随访中。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乳腺癌皮肤转移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钱悦 吴艳 +3 位作者 冯爱平 王椿森 涂亚庭 李国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0-231,共2页
报告1例男性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男,66岁。右下肢红斑、水肿1年余,曾被诊断为“血管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转移性皮肤癌,乳腺肿块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浸润性导管癌,皮肤转移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示细胞角蛋白(CK)阳性。
关键词 乳腺癌 男性 皮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梦洁 朱里 +3 位作者 钱悦 陶娟 黄长征 陈思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14,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患者女,58岁。左侧大腿暗红斑及斑块1年余,背部红斑及斑块伴溃疡3个月余。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部分坏死,真皮至皮下大量胞质丰富的大淋巴样细胞成片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其...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患者女,58岁。左侧大腿暗红斑及斑块1年余,背部红斑及斑块伴溃疡3个月余。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部分坏死,真皮至皮下大量胞质丰富的大淋巴样细胞成片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其间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大淋巴样细胞强阳性表达CD30,阳性表达CD2、CD3、CD4和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MUM)-1,部分表达CD5和T细胞内抗原(TIA)-1,Ki-67阳性率>95%;而不表达CD8、CD20、CD79α、CD56、EB病毒编码RNA(EBER)和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PC-AL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CD30^+ 间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甄伟 姜功平 +4 位作者 王明 岳青 赵云 Tutyana Sanusi 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19-620,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女,48岁。因躯干红斑、丘疹、结节1年余,于2013年1月23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部出现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后皮损渐增多、增大形成斑块,部分皮损轻度融合,并发展至上腹部、腰背部和上肢。曾按... 1病历摘要 患者女,48岁。因躯干红斑、丘疹、结节1年余,于2013年1月23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部出现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后皮损渐增多、增大形成斑块,部分皮损轻度融合,并发展至上腹部、腰背部和上肢。曾按“皮炎”、“湿疹”治疗,皮损略有好转,停药后易反复。患者发育正常,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增生症 皮肤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动静脉性血管瘤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思远 钱悦 +3 位作者 朱里 刘厚君 涂亚庭 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71-572,共2页
报告1例皮肤动静脉性血管瘤。患者男,55岁。左颧部蓝红色赘生物4年余。皮肤科检查:左颧部一黄豆大结节,表面光滑,呈蓝红色,质地中等。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见由大量大的内皮细胞内衬的厚壁血管组成的团块,界限清楚,血管腔内可见红细... 报告1例皮肤动静脉性血管瘤。患者男,55岁。左颧部蓝红色赘生物4年余。皮肤科检查:左颧部一黄豆大结节,表面光滑,呈蓝红色,质地中等。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见由大量大的内皮细胞内衬的厚壁血管组成的团块,界限清楚,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诊断:皮肤动静脉性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性血管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纤维肉瘤转化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思远 夏颖 +5 位作者 杨珍 吴艳 朱里 钱悦 涂亚庭 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10-412,共3页
报告1例伴纤维肉瘤转化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男,32岁。右侧腰背部结节3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侧腰部见一直径4~5 cm类圆形结节,触之较硬,无压痛,表面可见扩张的血管及手术瘢痕。组织病理见真皮及皮下有增生梭形细胞形成的肿瘤细胞... 报告1例伴纤维肉瘤转化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男,32岁。右侧腰背部结节3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侧腰部见一直径4~5 cm类圆形结节,触之较硬,无压痛,表面可见扩张的血管及手术瘢痕。组织病理见真皮及皮下有增生梭形细胞形成的肿瘤细胞团块,肿瘤内部分区域梭形细胞呈特征性席纹状排列,部分区域梭形细胞呈束状或鱼骨状排列,束状或鱼骨状排列区内梭形细胞可见异形核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示:真皮及皮下的梭形细胞CD34(+)、波形蛋白(vimentin)(+)、Ki-67(+>20%)、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上皮膜抗原(EMA)(-)和Ⅷa(-)。诊断为:伴纤维肉瘤转化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肉瘤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部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思远 吴凤 +4 位作者 苏金发 钱悦 朱里 涂亚庭 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1-232,共2页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PCLBCL)是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中比较少见的类型,被认为来源于生发中心或后生发中心,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皮肤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2和磷酸化细胞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凤 谢作刚 +4 位作者 钱悦 朱里 黄长征 涂亚庭 陈思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3-665,共3页
目的:探讨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p-ATF)2和磷酸化细胞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p-STAT)3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p-ATF2和p-STAT3在25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CMM)患者和14例转移性恶性黑素瘤... 目的:探讨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p-ATF)2和磷酸化细胞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p-STAT)3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p-ATF2和p-STAT3在25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CMM)患者和14例转移性恶性黑素瘤(转移性MM)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p-ATF2和p-STAT3在25例CMM和14例转移性MM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细胞表达阳性率均分别显著高于色素痣中的表达阳性率(P<0.01),但在25例CMM和14例转移性MM之间细胞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5例CMM和14例转移性MM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p-ATF2阳性表达与p-STAT3阳性表达均分别有高度相关性(r分别为0.912和0.934,P均<0.01)。结论:p-ATF2和p-STAT3虽在CMM和转移性MM中高表达,但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侵袭和转移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2 磷酸化细胞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 恶性黑素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拉菲尼引起手、足皮肤不良反应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黎 钱悦 +3 位作者 陈思远 张娜 黄长征 冯爱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59-559,共1页
患者男,65岁。肝细胞癌脾转移1年,1年前行肝叶切除术加脾切除术后行放疗,半个月前服用索拉菲尼治疗,未联合其他治疗,服药10d后渐出现双手指尖及双跖部疼痛,起大疱、血疱。躯干及四肢近端均无异常。无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无手足... 患者男,65岁。肝细胞癌脾转移1年,1年前行肝叶切除术加脾切除术后行放疗,半个月前服用索拉菲尼治疗,未联合其他治疗,服药10d后渐出现双手指尖及双跖部疼痛,起大疱、血疱。躯干及四肢近端均无异常。无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无手足关节疼痛感。发病以来患者一般情况可,夜间易痛醒。否认药物过敏史以及糖尿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拉菲尼 不良反应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面颊部皮肤Rosai-Dorfman病1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颖 杨珍 +4 位作者 钱悦 朱里 涂亚庭 黄长征 陈思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5-177,共3页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结,亦可累及皮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累及皮肤时其皮损可表现为丘疹、结节、斑块,呈双侧对称分布的皮损较罕见。现将我科诊断的1例双侧面颊...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结,亦可累及皮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累及皮肤时其皮损可表现为丘疹、结节、斑块,呈双侧对称分布的皮损较罕见。现将我科诊断的1例双侧面颊部皮肤Rosai—Doffman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结核1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珍 夏颖 +1 位作者 黄长征 陈思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26-627,共2页
皮肤结核是一种感染性慢性迁延性皮肤疾病,临床较少见,易误诊。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61岁。因肛周红斑1年,溃疡伴疼痛2个月于2012年4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肛周出现红斑,无明显不适,未予重视。
关键词 皮肤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126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锦 周宇 +1 位作者 涂亚庭 林能兴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皮肤鳞状细胞癌为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人,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1]。微小RNA(mi R)-126已被证明在许多生物进程中发挥作用,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癌症的形成以及抗病毒应答反应[2-6]... 皮肤鳞状细胞癌为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人,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1]。微小RNA(mi R)-126已被证明在许多生物进程中发挥作用,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癌症的形成以及抗病毒应答反应[2-6]。以往的研究已证明mi R-126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常表达下调,而且,低表达的miR-126已被发现与肺癌、恶性间皮瘤、乳腺癌及胃癌等多种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7-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皮肤 MIR-12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缩斑块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凤 朱里 +3 位作者 钱悦 涂亚庭 黄长征 陈思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0-170,共1页
者女,32岁.右腰背部红色斑块8年余,斑块渐增大,后红斑表面出现凹陷并萎缩,病程中无明显自觉症状,于2010年10月28日就诊.患者发病前皮损局部无外伤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纤维肉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陶菲克 涂亚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 livin 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18例鳞癌组织中 livin 的表达情况;②利用反转录(RT)-PCR 及 Western blot 的方法检测皮肤鳞癌细胞系 A431细胞中 l...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 livin 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18例鳞癌组织中 livin 的表达情况;②利用反转录(RT)-PCR 及 Western blot 的方法检测皮肤鳞癌细胞系 A431细胞中 livin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livin 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中不表达,鳞癌组织中 livin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2.2%;②livin 基因 mRNA 及蛋白在皮肤鳞癌细胞系 A431中表达较高。结论:凋亡抑制基因 livin 在人皮肤鳞癌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提示 livin 基因在皮肤鳞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为皮肤鳞癌的诊断及治疗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 鳞状细胞 皮肤 反转录-PCR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误诊为多形红斑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善娟 林能兴 +2 位作者 涂亚庭 李家文 王椿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08-608,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LIP在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晓庆 涂亚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7-170,共4页
背景与目的: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是皮肤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组类型,近来研究发现,c-FLIP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c-FLIP在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1例人非... 背景与目的: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是皮肤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组类型,近来研究发现,c-FLIP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c-FLIP在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1例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组织标本和20例肿瘤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和正常包皮组织标本中c-FLIP的表达水平,81例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组织标本中,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18例(AK组),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15例(BP组),鲍温病(Bowen’s disease,BD)16例(BD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32例(SCC组)。分别统计比较各组c-FLIP阳性表达率在各临床病理学分级不同的疾病组中的差异。结果:c-FLIP在上述4组疾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组织中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c-FLIP的表达水平亦升高,但各组间c-FLIP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CC组Ⅱ和Ⅲ级中c-FLIP的表达率(86.7%)高于Ⅰ期(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CC组中,c-FLIP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FLIP在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LIP 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