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执著治学,探寻真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生彭南生教授访谈
1
作者 彭南生 上官定一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4期3-5,共3页
上官定一(以下简称上官):彭教授,您能否结合个人求学经历谈谈您是如何走向现在的学术道路以及学术道路上的体会?彭南生(以下简称彭):1985年我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教学过程中曾有过经济史方面的学习,两年后我师... 上官定一(以下简称上官):彭教授,您能否结合个人求学经历谈谈您是如何走向现在的学术道路以及学术道路上的体会?彭南生(以下简称彭):1985年我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教学过程中曾有过经济史方面的学习,两年后我师从刘望龄、董方奎老师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又去中南财经大学进修学习,在赵德馨先生的影响下开始认识到历史学的经济史研究与经济学的经济史研究的不同,并且认识到了两种研究的优缺,在中南财大的学习使我开始吸取经济学的养分,对我日后的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1995年我师从章开沅先生,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且在章先生指导下开始了中国近代手工业研究。在1998年至2000年我进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在蔡少卿先生指导下开始了博士后阶段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师范大学 彭南生 中南财经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 经济史研究 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天瑜文化史研究中的“近代转型”
2
作者 何卓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中国文化史是冯天瑜学术事业的终生兴奋点,其中“近代转型”的关怀贯穿始终。他走向文化史研究,与文化转型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他开展的文化史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实际上是重中之重;即使关于文化发生的研究,目光也是投向文化转型的当代进... 中国文化史是冯天瑜学术事业的终生兴奋点,其中“近代转型”的关怀贯穿始终。他走向文化史研究,与文化转型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他开展的文化史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实际上是重中之重;即使关于文化发生的研究,目光也是投向文化转型的当代进程。冯天瑜是中国文化史“通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专家”;他秉持王国维式“为知识而知识”的唯实精神,却也将梁启超型的“经世致用”发挥到极致。在这种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到史学家的思想底色和思想家的史学造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文化史 近代转型 史学家 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预约统购”到“合作生产”——近代广东甘蔗产销模式转型研究
3
作者 徐旅尊 衷海燕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清末民初,广东传统制糖产业不断萎缩下行,植蔗也陷入低潮。20世纪30年代,随着陈济棠提倡“糖业复兴”政策,植蔗业在政府预买制、统一购蔗、限制销售等手段并施下,方凭籍“预约统购”模式重新振兴。然而,待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广东后,制糖... 清末民初,广东传统制糖产业不断萎缩下行,植蔗也陷入低潮。20世纪30年代,随着陈济棠提倡“糖业复兴”政策,植蔗业在政府预买制、统一购蔗、限制销售等手段并施下,方凭籍“预约统购”模式重新振兴。然而,待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广东后,制糖业面临重重困难,导致甘蔗种植也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有鉴于此,继任者按照“让利于民、还利于商”的思路,组设蔗农合作社,以新的“合作生产”模式力推蔗业发展。最终,省内制糖业不仅实现平稳过渡,还兼顾了商、民利益,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近代甘蔗产业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约统购 制糖业 广东甘蔗 产销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成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官绅 中国近代社会 绅商 群体研究 章开沅 中国近代史 著作 商学 出版社 奥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开沅先生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问题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艳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4-108,共5页
史学研究的"碎片化问题",最早是由法国史学界对年鉴学派进行批评时提出来的。在上世纪90年代,"碎片化问题"在我国产生了回响;近年来,关于史学研究"碎片化"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当代著... 史学研究的"碎片化问题",最早是由法国史学界对年鉴学派进行批评时提出来的。在上世纪90年代,"碎片化问题"在我国产生了回响;近年来,关于史学研究"碎片化"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当代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对此没有置身事外,积极参与讨论,作出了积极地理论贡献。第一,在对历史研究的深切理解基础上,旗帜鲜明,坚持历史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第二,以一种对于史学研究的职业热爱,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批判错误,在是非判断上有一种正直的老知识分子的担当,指出史学研究的正确方向;第三,以辩证法的精妙艺术将对立的两个极端调和在史学研究的有机体内,避免极端,力戒偏执,具有史学方法论意义;第四,将史学界关于"碎片化"问题的讨论,站在史学理论的高度予以理论观照,提出运用历史过程论、历史整体论检讨史学研究"碎片化"问题,使研究偏差在理论层面上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开沅 中国近代史研究 碎片化 法国年鉴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五”期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朱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1,共7页
:1 996年至 2 0 0 0年的“九五”期间 ,中国近代史研究在许多领域中继续获得发展 ,取得了若干值得重视的成果 ,但与“七五”和“八五”期间相比较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突破性新进展则显得步伐较为缓慢 ,特别是在宏观审视以及新领域和新课... :1 996年至 2 0 0 0年的“九五”期间 ,中国近代史研究在许多领域中继续获得发展 ,取得了若干值得重视的成果 ,但与“七五”和“八五”期间相比较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突破性新进展则显得步伐较为缓慢 ,特别是在宏观审视以及新领域和新课题的拓展方面 ,发展的势头有所减缓。因此 ,近代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还有待于史学界做出相当艰辛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研究 综述 "九五"时 政治史 经济史 思想文化史 高校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近代中国制度变迁史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2
7
作者 朱英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2-196,共5页
中国古代史研究历来注重职官制度,老一辈学者将职官制度、历史地理、目录学和年代学视为治史之钥匙,相关研究成果也为数甚多。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而言,制度变迁也未尝不重要。我们常说近代中国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又称过渡... 中国古代史研究历来注重职官制度,老一辈学者将职官制度、历史地理、目录学和年代学视为治史之钥匙,相关研究成果也为数甚多。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而言,制度变迁也未尝不重要。我们常说近代中国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又称过渡转型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职官制度 变迁 中国近代史研究 古代史研究 历史地理 研究成果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8
作者 彭雷霆 谷秀青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2,共4页
近年来,学界关于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研究,无论是宏观的群体描述,还是微观的人物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总体而言,其在研究深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关键词 近代中国人 日本观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研究的几个问题——侧重于律师、医师、会计师的论述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73,共9页
所谓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并非现在泛指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而是有着特定的时间和范围限制;它不是当今研究者想当然式的自我概括而成,而是在民国时期即已有之,因而完全是一个"原生态"的历史概念。研究近代... 所谓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并非现在泛指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而是有着特定的时间和范围限制;它不是当今研究者想当然式的自我概括而成,而是在民国时期即已有之,因而完全是一个"原生态"的历史概念。研究近代中国的自由职业者群体,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不乏现实借鉴意义。要在现有基础上推动近代自由职业者群体向纵深发展,除了在挖掘相关原始资料上苦下功夫,需要对近代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兴起原因及其初步发展,对其职业观念、职制建构、职业活动、社会活动、政治参与、生活样态、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发掘,并进一步讨论作为整体性的自由职业者群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变化、国家—社会关系演进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自由职业者 群体 公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研究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3
10
作者 朱英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6-185,共10页
受市民社会理论影响而形成的“社会与国家”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近10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之中,不仅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而且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也开辟了某些新的研究领... 受市民社会理论影响而形成的“社会与国家”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近10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之中,不仅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而且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也开辟了某些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的应用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完善,从“社会与国家”的新角度开展对中国近代史更多相关专题的实证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与国家” 市民社会 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适应与融合: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章开沅先生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述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才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5-102,共8页
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挑战、适应与融合的过程。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不仅个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从理论与方法上对该领域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章氏... 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挑战、适应与融合的过程。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不仅个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从理论与方法上对该领域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章氏将中国基督宗教史置于跨文化对话的宏阔视域,以现代化理念解读宗教传播的神学内核与价值取向,理性还原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根植的艰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开沅 基督宗教 中国基督宗教史 中国教会大学史 基督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创立与人文理想考识——以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为中心(1922-1924) 被引量:4
12
作者 傅宏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9-136,共8页
上世纪20年代初,梅光迪、吴宓等留美学人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了第一个西洋文学系,以传授纯正西洋古典文学为职志,并倡导新人文主义理想,不仅深受学生欢迎,符合当时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的知识需求,而且在客观上也终结了由京师大学堂开启的重... 上世纪20年代初,梅光迪、吴宓等留美学人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了第一个西洋文学系,以传授纯正西洋古典文学为职志,并倡导新人文主义理想,不仅深受学生欢迎,符合当时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的知识需求,而且在客观上也终结了由京师大学堂开启的重语言而轻文学的近代中国大学的外语教育模式。不幸的是,由于主政者在人事方面缺乏必要的克制与沟通,在学科方面又刻意拔高一方而压制另一方,物极必反,从而激化了东大内部的派系斗争,使西洋文学系的创办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悲剧式"的变革。其中英语系以张谔为首的语言派势力虽然充当了反对者的角色,但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外语科系设置无疑又起到了一种相反相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光迪 吴宓 张谔 东南大学 西洋文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的西南边疆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敏 吴和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46,共9页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辗转桂林,西迁至云南大理喜洲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迁校入滇后,在哈佛燕京学社及当地社会的支持下,华中大学教师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和社会等实际情况,运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研究...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辗转桂林,西迁至云南大理喜洲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迁校入滇后,在哈佛燕京学社及当地社会的支持下,华中大学教师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和社会等实际情况,运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社会调查、语言和文化研究,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高校相关学者所做的研究共同构成了抗战时期西南边疆问题研究学术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华中大学 哈佛燕京学社 西南地区 边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自由职业者:近代中国社会群体研究的新领域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近代中国社会 自由职业者 群体研究 历史语境 流行词汇 民国时期 职业团体 会计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内债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成林 刘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6-103,149,共8页
中国近代内债史研究是近十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史料的整理与出版,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视野也有较大拓展,并嵌入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尤其在公债思想、内债整理与偿还、内债承募机构、地方公... 中国近代内债史研究是近十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史料的整理与出版,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视野也有较大拓展,并嵌入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尤其在公债思想、内债整理与偿还、内债承募机构、地方公债和内债与金融业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和问题,如论题稍显狭窄、量化研究仍然匮乏、分析框架较为单一,而且围绕一些重要问题未形成讨论与对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放宽视野、改进方法、拓展研究主题和系统发掘资料,以推进中国近代内债史的研究逐步走向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债 公债 近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早期经济思想的时代特点——郑观应个案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华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84-90,共7页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和企业家,其经济思想颇为丰富,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第一,政治功利。郑观应身为近代企业家,他经营企业的主要目的不是谋求个人经济利益,而是将振兴工商、富强国家以与...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和企业家,其经济思想颇为丰富,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第一,政治功利。郑观应身为近代企业家,他经营企业的主要目的不是谋求个人经济利益,而是将振兴工商、富强国家以与泰西各国争强竞胜置诸首位。第二,借鉴创新。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是对列强的学习和模仿,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始终结合中国实情,择取各国优势,有针对性的引进创新,甲午战后则更注意对日本经验的吸纳;同时他又以弱小国家的反面教训为中国的镜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思想 特点 郑观应 政治功利 借鉴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开沅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研究的推进 被引量:2
17
作者 虞和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象之一,对它的调查研究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资产阶级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解释论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有关成说,此后则进入新的研究时期。在这一转变过程... 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象之一,对它的调查研究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资产阶级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解释论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有关成说,此后则进入新的研究时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章开沅起到了明显的创导作用,相继提出和实践了三个新的研究理念:一是开展辛亥革命阶级基础的研究,包括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状况的实证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二是开辟商人群体的研究,包括商会、行会、商帮、绅商等不同类别商人团体的研究;三是倡导群体互动的研究,包括不同商人群体之间、商人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互联互动关系的研究。章开沅的所倡所行,充分显示了他与时俱进、领先一步的学术创新风范,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学术推进和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资产阶级 商人群体 辛亥革命 章开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质取胜——华中大学办学特色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章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2-188,共7页
华中大学创办于1924年,但成立不过三年,便因局势影响被迫关闭。当1929年华中大学重新开办时,面临着与国立大学和其他教会大学竞争的局面。在此环境下,华中大学的领导者们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如限制招生名额,确保学生教学质量;保持高水... 华中大学创办于1924年,但成立不过三年,便因局势影响被迫关闭。当1929年华中大学重新开办时,面临着与国立大学和其他教会大学竞争的局面。在此环境下,华中大学的领导者们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如限制招生名额,确保学生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教职员与学生间较高的比率等。从而使得这所起步较晚的大学,逐渐成为华中地区最好的教会大学,同时在与众多实力雄厚的国立大学的竞争中也保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大学 办学特色 以质取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量化历史数据库学术共同体
19
作者 康文林 高帅奇(翻译)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一、背景目前,众多的数据库项目利用档案材料和其他历史文献,构建起适用于定量历史研究的历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规模宏大、可操作性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其内容不断扩展更新,涵盖了文学、科举以及... 一、背景目前,众多的数据库项目利用档案材料和其他历史文献,构建起适用于定量历史研究的历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规模宏大、可操作性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其内容不断扩展更新,涵盖了文学、科举以及其他从唐代至清代精英阶层的相关资料。①李中清-康文林研究团队(简称“李-康研究团队”)正在构建涵盖19至20世纪教育相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人员以及官僚精英群体的社会出身、家庭关系、职业成就的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数据库 专业技术人员 学术共同体 科技工作人员 研究团队 精英群体 精英阶层 档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举办的“晚会”
20
作者 朱英 孙永健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通过顶层设计,总结历史经验,搭建活动场域,培养文艺队伍,最终形成了通过举办晚会进行娱乐抗战的模式。晚会面向中共内部、国民政府、民主人士、国际人士、群众等不同社群,类型多元、具体,形式自由、民主,内容充实、丰...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通过顶层设计,总结历史经验,搭建活动场域,培养文艺队伍,最终形成了通过举办晚会进行娱乐抗战的模式。晚会面向中共内部、国民政府、民主人士、国际人士、群众等不同社群,类型多元、具体,形式自由、民主,内容充实、丰富,成为中共发展抗战文化、承载革命符号、输出革命形象的意识形态舞台。晚会坚持抗战本位、历史本位、人民本位,既密切干群与军民关系,加强与国际及民主人士交流,进行全方位抗战动员,又塑造革命正统,争取抗战话语权。晚会将娱乐场域变为抗战场域,将夜间时空变为抗战时域,同时也延展了中共革命动员的时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晚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