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现状调查分析与展望——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浩燕 李小坤 +1 位作者 任涛 丛日环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27,共4页
2013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湖北省46个县(市)的187个农户水稻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水稻种植、施肥及机械化生产现状分析,揭示了农村劳动力短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传统的种植方式费时费工、施肥方式粗放、养分施用不平衡... 2013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湖北省46个县(市)的187个农户水稻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水稻种植、施肥及机械化生产现状分析,揭示了农村劳动力短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传统的种植方式费时费工、施肥方式粗放、养分施用不平衡等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轻简化、机械一体化、施肥方式合理化等对策;总结了现阶段农户种植水稻积极性降低及机械化种植水平低的原因,提出了劳动力短缺形势下,实现播种(插秧)-施肥机械一体化作业的优势及发展趋势;最后展望了提高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械化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玉米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涛 戢正华 +4 位作者 蔡建波 夏文建 薛利红 余文畅 林杉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77-81,共5页
2013—2015年连续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单作、玉米间作白芷(Angelica dahurica)、玉米间作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 2013—2015年连续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单作、玉米间作白芷(Angelica dahurica)、玉米间作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间作模式对坡耕地地表氮、磷有显著的阻控作用,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白芷和玉米间作甘薯的径流总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9%和20.37%,径流总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8%和18.40%,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9.18%和11.05%。玉米间作白芷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玉米间作甘薯,分别是玉米单作的4.24和2.73倍。从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玉米间作白芷模式是丹江口库区较合理的生态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间作模式 坡耕地 阻控作用 经济效益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茶叶对华中地区酸化茶园土壤N_2O与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田亚男 何志龙 +2 位作者 吕昭琪 夏文建 林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25-1632,共8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凋落茶叶添加(0、5、10 g·kg-1和20 g·kg^(-1))对酸化茶园土壤N_2O和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添加水平下,N_2O和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0.24~3.92μg·kg^(-1)·h^(-1)和0.33~1.84 m...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凋落茶叶添加(0、5、10 g·kg-1和20 g·kg^(-1))对酸化茶园土壤N_2O和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添加水平下,N_2O和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0.24~3.92μg·kg^(-1)·h^(-1)和0.33~1.84 mg·kg^(-1)·h^(-1);凋落茶叶的添加显著促进了酸化茶园土壤N_2O和CO_2排放(P<0.05),且两种气体的排放通量随着凋落茶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凋落茶叶显著提高了酸化土壤pH值(P<0.05),且添加量越多,pH值变幅越大,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茶园土壤酸化现象。茶园土壤铵态氮与N_2O排放通量呈极显著相关,而硝态氮与N_2O排放通量未呈显著相关性。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N_2O和CO_2排放通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茶园土壤N_2O排放通量和CO_2排放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凋落茶叶对茶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规律,且对了解茶园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茶叶 酸化茶园 N_2O排放 CO_2排放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周年养分收支差异 被引量:37
4
作者 朱芸 廖世鹏 +4 位作者 刘煜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3,共10页
【目的】评估1990—2017年长江流域不同轮作体系周年养分收支平衡,比较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养分收支差异,为提高周年养分利用效率、优化水旱轮作区域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长江流域[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 【目的】评估1990—2017年长江流域不同轮作体系周年养分收支平衡,比较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养分收支差异,为提高周年养分利用效率、优化水旱轮作区域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长江流域[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 513个试验的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各季作物施肥量、生物量(含秸秆和根茬及落叶归还)、养分含量、积累量,分析了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周年氮、磷、钾养分收支平衡,比较和评估了两种轮作体系氮的损失量(包含NH3挥发、N2O排放以及氮的径流和淋溶)。【结果】油-稻轮作周年平均化肥投入量为N 378.5 kg/hm^2、P_2O_5 169.9 kg/hm^2和K_2O 225.7kg/hm^2,麦-稻轮作为N 394.4 kg/hm^2、P_2O_5 172.5 kg/hm^2和K_2O 210.8 kg/hm^2,两种轮作方式施肥量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油-稻轮作还田生物量(18984 kg/hm^2)高于麦-稻轮作(18123 kg/hm^2)。油-稻轮作周年养分归还量为N142.5 kg/hm^2、P_2O_5 46.4 kg/hm^2和K_2O 441.3 kg/hm^2,较麦-稻轮作分别高出9.7%、6.7%和27.4%。落叶是油菜季养分归还量的重要部分,其带入的氮、磷、钾养分分别占到油菜还田养分总量的29.3%、18.5%和16.3%,使得油菜季养分输入量明显高于小麦季;而小麦由于群体生物量大,两种轮作模式水稻季的养分输入以麦-稻轮作优势明显(钾素除外)。麦-稻轮作周年地上部养分带走量为N 333.9 kg/hm^2、P_2O_5 125.8 kg/hm^2和K_2O 379.3kg/hm^2,分别较油-稻轮作高出14.6%、2.1%和-13.4%。油-稻与麦-稻轮作周年氮损失量分别为N 96.7和88.8kg/hm^2,占周年施氮量的22.5%~25.5%。油菜季氮损失量平均N 34.5 kg/hm^2,略高于小麦季的N 29.8 kg/hm^2。水稻季氮损失量明显高于旱季作物,两种轮作体系相差较小(N 59.0~62.2 kg/hm^2)。不同氮损失途径中,NH3挥发损失的氮所占比例最大,占各季施氮量的7.2%~18.4%;其次是氮的淋溶和径流损失,约为6.7%~12.7%;N2O排放所占比例最小(1.1%~2.1%)。秸秆不还田时,油-稻轮作体系氮素盈余N 37.3 kg/hm^2,麦-稻体系持平或略有亏缺(N-6.0 kg/hm^2),两种轮作体系P_2O_5盈余53.3~58.4 kg/hm^2、K_2O亏缺138.3~145.0 kg/hm^2。秸秆还田后,油-稻轮作体系周年养分收支平衡量为N 133.0 kg/hm^2、P_2O_5 93.1 kg/hm^2和K_2O 229.0 kg/hm^2,分别较麦-稻轮作高出30.9%、3.2%和28.7%。【结论】水旱轮作体系在秸秆不还田时,油-稻体系氮盈余,麦-稻体系氮持平或略有亏缺,两个体系磷均有盈余而钾素处于亏缺状态。秸秆还田时,两种轮作体系氮、磷、钾均表现为盈余,说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养分输入,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由于油菜落叶归还大量氮素,油-稻轮作较麦-稻轮作体系氮素盈余量高,因此,油-稻轮作可考虑降低氮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轮作 麦-稻轮作 养分收支差异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根草和紫花苜蓿水培根系分泌物缓解黏质红壤机械阻力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何阳波 董俊琦 +4 位作者 曾蕙 刘思宇 王法明 杨明萱 郭再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4-1235,共12页
南方黏质红壤土壤机械阻力高,本文采用两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处理土壤,分析其对两种压实情况下的土壤机械阻力(SPR)影响。通过水培法提取须根系植物香根草和主根系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分析其组成特征、并冷冻干燥获取分泌物干物质。分泌物... 南方黏质红壤土壤机械阻力高,本文采用两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处理土壤,分析其对两种压实情况下的土壤机械阻力(SPR)影响。通过水培法提取须根系植物香根草和主根系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分析其组成特征、并冷冻干燥获取分泌物干物质。分泌物干物质按照4种施加水平处理土壤,之后对平衡后的重塑环刀土壤实施两种压实处理,并分析土壤SPR、含水量(SWC)、团聚体和容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中芳香基碳类、烷氧基碳类和羰基碳类相对含量(3.23%、6.83%、55.09%)较香根草高(1.64%、4.12%、45.78%),而疏水物质/亲水物质则呈现相反趋势。SPR随分泌物施加水平升高而降低,但只有施加水平≥0.2 mg·g^(-1)时引起土壤SPR显著降低,且紫花苜蓿降低SPR幅度较香根草明显。相关性和回归分析证明根系分泌物中较低的疏水性物质/亲水性物质比和较高的烷氧基碳类相对含量,通过增加SWC和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降低土壤SPR。综上所述,主根系植物根系分泌物对黏质红壤SPR的缓解效果优于须根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土壤机械阻力 黏质红壤 绿肥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对直播油菜产量及钾钙镁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丽 王寅 +3 位作者 鲁剑巍 任涛 李小坤 丛日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6-343,共8页
直播冬油菜由于个体植株小、抗病性差等特点对钾、钙、镁养分的缺乏尤为敏感。通过研究不同施钾水平对直播油菜钾、钙、镁的吸收和积累的影响,为直播油菜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2011/2012年在湖北蕲春开展田间试验,分析施钾量对直播油... 直播冬油菜由于个体植株小、抗病性差等特点对钾、钙、镁养分的缺乏尤为敏感。通过研究不同施钾水平对直播油菜钾、钙、镁的吸收和积累的影响,为直播油菜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2011/2012年在湖北蕲春开展田间试验,分析施钾量对直播油菜产量及各部位生物量,钾、钙、镁养分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各部分生物量以及油菜根、茎、叶钾素含量和积累量,但是K120(施钾120kg/hm2K2O)和K160(施钾160kg/hm2K2O)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施钾尤其是高量施钾降低了叶片和茎秆钙、镁的含量,而对油菜根的钙和籽粒的钙、镁含量影响较小。施钾能够显著提高油菜钾、钙、镁总积累量。从整株油菜养分平衡的角度分析,越冬期施钾(尤其是高量施钾)显著增加了油菜对钾的吸收而抑制了钙、镁的吸收。为了能实现钾、钙、镁三种养分的吸收平衡,建议当前生产条件下最佳钾肥施用量为12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油菜 吸收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硅肥施用对水稻吸收铅、镉的影响 被引量:41
7
作者 贾倩 胡敏 +4 位作者 张洋洋 孟远夺 李小坤 丛日环 任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45-2251,共7页
为探讨钾硅肥施用对水稻铅、镉吸收及土壤中铅、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将施肥和重金属钝化修复良好结合在一起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钾硅肥施用对水稻生物量、钾素积累量、铅/镉含量和土壤中有效态铅/镉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讨钾硅肥施用对水稻铅、镉吸收及土壤中铅、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将施肥和重金属钝化修复良好结合在一起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钾硅肥施用对水稻生物量、钾素积累量、铅/镉含量和土壤中有效态铅/镉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钾硅肥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各部位生物量和钾素累积量,与不施钾处理相比,水稻生物量和钾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40.4%~47.0%和170.0%~252.0%;钾硅肥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茎、叶和籽粒中铅和镉的含量,与施用硫酸钾处理相比,水稻茎、叶、籽粒中铅和镉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3.6%、35.6%、28.7%和15.6%、29.7%、26.8%,且随着钾硅肥用量的增加,水稻地上各部位铅和镉的含量显著降低,但水稻根部重金属含量并无显著差异。土壤中有效态铅、镉经过一季水稻种植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钾硅肥处理和硫酸钾处理土壤有效铅、镉含量并无明显差异。钾硅肥的施用既满足了水稻对钾素的需求,又降低了水稻地上各部位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硅肥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 被引量:25
8
作者 丛日环 张丽 +5 位作者 鲁艳红 黄庆海 石孝均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0-388,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轮作区域耕层和亚耕层的土壤铵态氮(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NH4+最大吸附量(qmax)和吸附系数(b),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轮作区域耕层和亚耕层的土壤铵态氮(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NH4+最大吸附量(qmax)和吸附系数(b),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0月水稻收获后,在湖南望城(稻–稻轮作)、江西进贤(稻–稻轮作)、重庆北碚(稻–麦轮作)三个长期定位试验点(25年)采集不施肥(CK)、长期施用化肥(NPK)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三个处理、0—20 cm和20—40 cm两个土层的土样,进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室内试验,吸附试验为添加不同浓度的NH4Cl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NH4+浓度;解吸试验采用吸附试验后的土壤样品,经无水乙醇淋洗至无NH4+后,再加入0.01 mol/L的KCl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NH4+浓度。【结果】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试验点土壤NH4+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差异较大。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耕层土壤。当平衡溶液NH4+浓度<400 mg/L时,不同试验点耕层和亚耕层处理间差异均不明显;当平衡溶液浓度>400 mg/L时,处理间耕层土壤对NH4+吸附表现出差异,其中望城试验点土壤对NH4+的吸附表现为CK>NPK>NPKS,北碚试验点则表现为CK>NPKS>NPK,且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对NH4+的吸附显著高于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贤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且土壤对NH4+的吸附量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qmax和土壤p H、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b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与qmax则相反。从土壤对NH4+的解吸曲线来看,耕层和亚耕层土壤对NH4+的解吸在各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其中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NH4+的最大解吸量高于其吸附量,而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NH4+的最大解吸量(541.89~742.38 mg/kg)则远低于其吸附量(1003.83~2014.79mg/kg)。【结论】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作用影响不同,对于土壤吸附位点较多且钾离子含量丰富的紫色土而言,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对氮的吸附;而对于土壤偏酸性的红壤性水稻土而言,长期秸秆还田则可能因为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位点,从而降低了土壤对氮的吸附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NH4^+的吸附-解吸 双季稻轮作 稻麦轮作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肥与菜籽同播对油菜出苗、产量及硼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胡敏 朱芸 +2 位作者 鲁剑巍 马朝红 常海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9-514,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专用硼肥与油菜籽同播对油菜出苗、产量及硼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明确缺硼土壤油菜施用硼肥效果和确定硼肥适宜用量,为油菜籽与硼肥同播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以华油杂9号(H9)和华油杂62(H62)两个品种为例,...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专用硼肥与油菜籽同播对油菜出苗、产量及硼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明确缺硼土壤油菜施用硼肥效果和确定硼肥适宜用量,为油菜籽与硼肥同播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以华油杂9号(H9)和华油杂62(H62)两个品种为例,在正常施硼条件下,油菜籽与硼肥同播不影响出苗,油菜出苗率均大于80%,与对照相比,H9不同施硼处理的出苗率提高了3.3~13.3个百分点,H62不同施硼处理的出苗率提高了1.7~15.3个百分点,适量硼肥(4.5~9.0kg·hm^(-2))有助于提高油菜出苗率。硼肥施用促进了油菜的生长,两个油菜品种均以硼砂(含B12%)用量为13.5kg·hm^(-2)的籽粒产量最高,通过方程拟合得出H9和H62最高产量下的硼肥用量分别为13.4kg·hm^(-2)和10.1kg·hm^(-2)。利用种肥同播方式施肥,能够明显提高硼肥表观利用率,H9的硼肥表观利用率均高于H62,说明H9对硼的利用更高,两个品种在硼肥用量为13.5kg·hm^(-2)时的硼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6.5%和23.1%。综合结果表明,专用硼肥与油菜籽同播对油菜生长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进行推广应用。在土壤严重缺乏硼条件下(有效硼含量<0.25mg·kg^(-1))的硼肥适宜推荐用量为10~13.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硼肥 出苗率 产量 硼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与秸秆配施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与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侯文峰 李小坤 +4 位作者 王思潮 汪金平 徐祥玉 熊又升 丛日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62,共5页
以湖北省典型冷浸田为研究对象,研究石灰与秸秆配施对水稻产量与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L0+S0)相比,石灰与秸秆的配施能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幅分别为46.0%、9.4%、6.7%和2.6%,N、P2O5、K2O... 以湖北省典型冷浸田为研究对象,研究石灰与秸秆配施对水稻产量与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L0+S0)相比,石灰与秸秆的配施能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幅分别为46.0%、9.4%、6.7%和2.6%,N、P2O5、K2O的吸收量分别提高47.9%、50.3%和48.2%。与对照处理相比,石灰与秸秆配施显著降低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总量和Fe2+含量,降幅分别为48.3%和38.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提高48.7%。石灰用量1 500~2 250kg/hm2、秸秆用量4 500kg/hm2是较理想的配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浸田 石灰 秸秆 产量 还原性物质 氧化还原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在水及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素萍 李小坤 +4 位作者 鲁剑巍 陈钢 刘波 薛欣欣 魏云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641,共6页
试验采用静水培养和土壤培养研究控释尿素的养分释放特征,比较其在不同类型土壤和静水中的养分释放差异,探讨土壤类型对其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选用的控释尿素在25±0.5℃静水条件下,初期养分溶出率为1.7%,28 d养分累积释... 试验采用静水培养和土壤培养研究控释尿素的养分释放特征,比较其在不同类型土壤和静水中的养分释放差异,探讨土壤类型对其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选用的控释尿素在25±0.5℃静水条件下,初期养分溶出率为1.7%,28 d养分累积释放率为59.2%,释放期为50 d,控释尿素在土壤培养的前50 d,水稻土中的氮素表观释放率显著低于潮土和黄棕壤中,50 140 d在水稻土中的氮素表观释放率最高,140 d之后在三种类型土壤中的氮素表观释放率无显著差异。控释尿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养分表观释放率均与在静水中的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静水溶出率 土壤类型 养分释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溶性钾肥对油菜生长及土壤钾素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洋洋 任涛 +3 位作者 薛欣欣 张丽 李小坤 鲁剑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90,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枸溶性钾肥不同用量对油菜生长及土壤钾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溶性钾肥能够明显促进油菜的生长并增加土壤钾素含量。施钾量(K2O)为0.75~3.00g/盆(0.075~0.300g/kg)时油菜生物量与钾素积累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枸溶性钾肥不同用量对油菜生长及土壤钾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溶性钾肥能够明显促进油菜的生长并增加土壤钾素含量。施钾量(K2O)为0.75~3.00g/盆(0.075~0.300g/kg)时油菜生物量与钾素积累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施钾量为2.25g/盆时达到最高,分别较对照处理增加70.6%和3.08倍。油菜钾素含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升高,而钾肥利用率则相反。油菜收获后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枸溶性钾肥的适宜用量为1.50~2.25g/盆。在试验条件下,等量钾养分投入时,枸溶性钾肥处理的油菜生物量、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钾素含量均略高于水溶性钾肥处理。从钾的养分供应角度考虑,枸溶性钾肥可以替代水溶性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溶性钾肥 油菜 生物量 肥料利用率 土壤钾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斌 万运帆 +4 位作者 郭晨 李玉娥 游松财 秦晓波 陈汇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5-1303,共9页
未来气候主要表现为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变化趋势,升温2℃和CO2浓度达到450μL L–1(同比增加60μL L–1)情景是哥本哈根共识下的安全阈值。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进行双季稻大田原位模拟试验,以早... 未来气候主要表现为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变化趋势,升温2℃和CO2浓度达到450μL L–1(同比增加60μL L–1)情景是哥本哈根共识下的安全阈值。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进行双季稻大田原位模拟试验,以早稻两优287和晚稻湘丰优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大田(UC)、对照(CK)、增温2℃(CT)、增CO2 60μL L–1(CC)和同时增温2℃增CO2 60μL L–1(CTC)5个处理,研究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CT的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低于CK,CC和CTC比CK提高籽粒产量19.7%和2.0%,提高氮素积累量15.7%和5.1%;晚稻CT、CC和CTC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比CK分别提高9.2%、14.4%和18.8%,及7.3%、10.2%和15%。茎叶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早稻CC和CTC略低于CK,晚稻CC、CTC均高于CK。氮素吸收利用率早稻以CC最高(45.7%),晚稻以CTC最高(48.5%),分别比CK提高了35.5%和33.1%。氮素农学利用率与之一致,早稻和晚稻的CC和CTC均最高(23.1 kg kg–1和26.9 kg kg–1),比CK提高了56.3%和46.2%。氮素生理利用率早稻和晚稻均以CC最高,相比CK提高了12.7%和10.5%,但差异不显著。CK与UC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不大,这表明OTC覆盖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影响在可接受误差之内。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温度升高2℃对早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不利影响,对晚稻则相反;CO2浓度增加60μL L–1对早稻和晚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有利影响;同时增温和增CO2对早稻表现抵消作用,对晚稻表现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顶式气室 温度 CO2浓度 双季稻 吸氮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坡地水力性质及水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林丽蓉 陈家宙 +3 位作者 王峰 曾涛 魏强 宋州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为探明红壤旱坡地应用稻草覆盖的雨季和旱季保水作用,在湖北省咸宁市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8°坡地上开展田间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稻草覆盖对红壤的持水性、水分有效性、供水性、导水性、含水量及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明红壤旱坡地应用稻草覆盖的雨季和旱季保水作用,在湖北省咸宁市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8°坡地上开展田间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稻草覆盖对红壤的持水性、水分有效性、供水性、导水性、含水量及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持水性和水分有效性,覆盖当年土壤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有效水容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0%、7.3%和4.4%;稻草覆盖显著减缓了雨季红壤表层饱和导水率的下降幅度,尤其是大雨期间保护地表饱和导水性的作用更明显,102.8 mm的降雨结束之后,稻草覆盖的土壤平均饱和导水率是对照的2.7倍;稻草覆盖对土壤的供水性及非饱和导水性的影响表现为低吸力段增强,高吸力段减弱;土壤储水量在集中降雨阶段的上升幅度和在降雨间歇期的下降幅度都表现为稻草覆盖<对照。总体上,土壤储水量均表现为稻草覆盖>对照;稻草覆盖增加雨季土壤储水量主要通过增加入渗,而增加旱季土壤储水量主要通过减少蒸散发;稻草覆盖增加雨季土壤储水量的作用有限,且保水作用雨季<旱季。因此,稻草覆盖在红壤旱坡地上的雨季和旱季的保水途径、特点及作用大小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红壤旱坡地 水力性质 保水性 储水量 季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李云春 李小坤 +3 位作者 鲁剑巍 徐维明 杨运清 鲁君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51,共6页
采用多点大田试验,研究施用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尿素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控释尿素处理减量25%氮时,与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相比,增产5.3%~7.8%,与普通尿素分期施用相比,增产... 采用多点大田试验,研究施用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尿素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控释尿素处理减量25%氮时,与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相比,增产5.3%~7.8%,与普通尿素分期施用相比,增产2.6%~2.9%;稻谷产量与控释尿素施用量呈二次函数关系,控释尿素处理稻谷产量增加主要由于其显著提高实粒数。养分含量和吸收量结果显示,控释尿素处理水稻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氮量均显著增加;施用控释尿素显著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幅为17.1%~34.1%。当目标产量为8.35~8.41t/hm2时,控释尿素的适宜施用量为氮102~128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控释尿素 养分吸收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对油菜各部位矿质元素含量及其迁移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明佳佳 胡承孝 +5 位作者 赵小虎 郑亚伟 刘新伟 赵泽 赵园园 贾玮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64-1571,共8页
采用2种施硒方式及不同硒浓度对油菜进行处理,测定油菜各部位的干质量及硒与其他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施硒方式,低浓度(土壤施硒0.1 mg·kg-1或叶面喷施0.1 mg·L-1)的硒有助于提高油菜生物量,而高浓度(土壤施硒1.... 采用2种施硒方式及不同硒浓度对油菜进行处理,测定油菜各部位的干质量及硒与其他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施硒方式,低浓度(土壤施硒0.1 mg·kg-1或叶面喷施0.1 mg·L-1)的硒有助于提高油菜生物量,而高浓度(土壤施硒1.0 mg·kg-1或叶面喷施0.5 mg·L-1)硒处理均降低了油菜生物量。外源硒增加了油菜根、茎、叶中氮、磷、钾、钙、镁、锰等的含量,以及油菜根中铁含量、叶中铜含量和根、茎中锌含量。外源硒促进了油菜茎中氮、磷、钾、镁、铁、铜、锌向叶的迁移,降低了根中磷、钾、镁、铁、锌向茎的迁移。低浓度硒降低了油菜根中钙向茎的迁移,高浓度硒促进了油菜茎中钙向叶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矿质元素 含量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有机酸和阳离子对含钾矿物钾素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瑾 李小坤 +2 位作者 鲁剑巍 占丽平 王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71,共5页
采用振荡提取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小分子有机酸和阳离子对含钾矿物(黑云母、白云母和正长石)中钾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分子有机酸和阳离子均可显著提高黑云母、白云母、正长石中钾素的释放量。与对照处理(去离子水)相比,草... 采用振荡提取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小分子有机酸和阳离子对含钾矿物(黑云母、白云母和正长石)中钾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分子有机酸和阳离子均可显著提高黑云母、白云母、正长石中钾素的释放量。与对照处理(去离子水)相比,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和NH4Ac溶液、CaCl2溶液、NaCl溶液、HCl溶液从黑云母中提取的K+量分别增加188.2%、151.6%、149.6%和24.6%、32.6%、3.5%、169.8%;不同溶液从白云母中提取的K+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11.0%、202.8%、199.4%和81.6%、38.3%、21.7%、169.1%;不同溶液从正长石中提取的K+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19.0%、206.6%、216.0%和144.1%、27.5%、60.4%、210.9%。同种浸提剂,不同矿物的释钾素量显著不同,表现为白云母>黑云母>正长石,含钾矿物释钾素量随着溶液浓度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有机酸 阳离子 含钾矿物 钾素释放 振荡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丘陵区茶园和林地土壤春季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8
作者 何志龙 周维 +2 位作者 田亚男 Muhammad Shaaban 林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0-1217,共8页
中亚热带地区春季降雨频繁,茶园施肥量大,该季节茶园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量较高,研究春季茶园土壤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子有一定意义。以中亚热带丘陵区土壤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两种植茶年限茶园和林地土壤春季N_2O排... 中亚热带地区春季降雨频繁,茶园施肥量大,该季节茶园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量较高,研究春季茶园土壤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子有一定意义。以中亚热带丘陵区土壤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两种植茶年限茶园和林地土壤春季N_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茶园N_2O排放量明显高于林地,50年茶园N_2O排放量明显高于20年茶园,林地N_2O的排放量最少;50年茶园、20年茶园和林地土壤春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07、1.39、0.22 kg·hm-2。两种植茶年限茶园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与土壤NO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则与土壤NH_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茶园和林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与5 d累积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茶园土壤N_2O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和NO_3^--N含量影响,共同解释其48%~49%的变化;林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和NH_4^+-N含量影响,共同解释其55%的变化。这项研究显示施肥对春季茶园N_2O排放的促进作用与降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氧化亚氮排放 矿质态氮 温度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用量对酸性土壤pH值及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7
19
作者 胡敏 向永生 鲁剑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77,共6页
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不施生石灰和生石灰用量0.3、0.9、1.8、2.4、4.8 g/kg,共6个用量梯度,研究不同生石灰用量对酸性土壤pH值动态变化、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土壤pH值与有效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石灰的施入,可以显著提高... 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不施生石灰和生石灰用量0.3、0.9、1.8、2.4、4.8 g/kg,共6个用量梯度,研究不同生石灰用量对酸性土壤pH值动态变化、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土壤pH值与有效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石灰的施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酸度。培养到第90 d,生石灰用量4.8、2.4、1.8g/kg处理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88、1.16和0.74个pH单位。施用生石灰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大,但对土壤无机氮影响显著。生石灰用量在0~2.4 g/kg范围内,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生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12.4%~146.8%,当生石灰用量>2.4 g/kg时,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土壤铵态氮的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随着生石灰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生石灰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对于土壤速效钾来说,当生石灰用量>0.9 g/kg,其含量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降幅为2.9%~21.7%。施用生石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Ca含量,且随生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32.3%~543.0%。生石灰的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Fe、Mn、Cu、Zn的含量,且当生石灰用量≥2.4 g/kg时,土壤有效Mn、Zn含量均已处于极其缺乏的状况。土壤pH值与土壤全氮、铵态氮、速效钾、有效Fe、Mn、Cu、Zn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有效Ca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有效Mg则符合二次函数,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养分与土壤酸度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在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时,要特别注意其施用量及土壤有效Mn、Zn等微量元素的及时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石灰用量 土壤PH值 有效养分含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调理剂对酸性土壤降酸效果及大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6
20
作者 胡敏 向永生 鲁剑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24,共7页
采用土壤培养及盆栽试验研究5种调理剂(生石灰、油菜秸秆、有机肥、钾硅肥、土壤改良剂,用量均为1.8 g/kg)对酸性土壤(pH值3.9)酸度指标和大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石灰、有机肥和钾硅肥均能明显提高土壤pH值,... 采用土壤培养及盆栽试验研究5种调理剂(生石灰、油菜秸秆、有机肥、钾硅肥、土壤改良剂,用量均为1.8 g/kg)对酸性土壤(pH值3.9)酸度指标和大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石灰、有机肥和钾硅肥均能明显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H+和交换性铝含量。其中以生石灰降酸效果最好,到培养第90 d,相比于对照处理提高了0.66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减少了2.01 cmol/kg;其次是有机肥和钾硅肥处理,pH值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0.14和0.15,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分别降低了0.23和0.19cmol/kg;油菜秸秆和土壤改良剂处理从酸度指标来看,与对照并没有显著差异。大麦幼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石灰、油菜秸秆、有机肥、钾硅肥和土壤改良剂处理的大麦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71.5%、24.1%、27.6%、28.2%、24.7%,大麦株高、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根系平均直径减少,有利于养分和水分的吸收。综合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调理剂对酸性土壤的降酸效果不尽相同,其中以生石灰效果最好,秸秆处理尽管没有有效降低土壤酸度但仍可明显促进作物生长,因此也可用作酸性土壤的改良物质,在实际生产中应因地制宜应用各种调节物质来促进作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酸度指标 大麦幼苗 根系形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