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中国实证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孙斌栋 王旭辉 蔡寅寅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9-45,共7页
特大城市在追求集聚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不经济性。因此,许多特大城市政府纷纷制定多中心的空间战略规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问题,并在理论研究领域得出了方向性的结... 特大城市在追求集聚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不经济性。因此,许多特大城市政府纷纷制定多中心的空间战略规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问题,并在理论研究领域得出了方向性的结论。为数很少的实证研究从不同尺度和视角关注多中心结构的经济绩效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数据可得的我国31个特大城市为例,从3个不同空间尺度分别构建了反映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指数,运用城市生产函数进行的经济绩效检验显示,在控制了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等其他经典生产要素后,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同时,规模集聚也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一结论表明,与单中心相比,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是一种高效的聚集模式。该结论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我国特大城市总体规划采取多中心布局提供了学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城市 多中心结构 经济绩效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农转非”到“非转农”:大学生逆城市化流动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沈东 张方旭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3,共6页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学生以"非转农"为表现形式的逆城市化流动。本文通过对L的深度访谈和跟踪调查,发现是"农转非"的"被城市化"引发了大学生"非转农"的"逆城市化"。从"...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学生以"非转农"为表现形式的逆城市化流动。本文通过对L的深度访谈和跟踪调查,发现是"农转非"的"被城市化"引发了大学生"非转农"的"逆城市化"。从"农转非"到"非转农",国家、社会以及个体以不同的姿态介入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并在不同层面影响着大学生的逆城市化流动。大学生"非转农",不仅反映了逆城市化的本土实践,同时也折射出逆城市化的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城市化 城市化 城乡关系 农转非 非转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港与城市发展研究——以上海、天津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列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8,共5页
外港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海、天津为中心,考察外港在城市兴起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近代开埠之前,上海港和天津港作为苏州和北京的外港,在城市的兴起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代开埠之后,吴淞和塘沽作为上... 外港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海、天津为中心,考察外港在城市兴起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近代开埠之前,上海港和天津港作为苏州和北京的外港,在城市的兴起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代开埠之后,吴淞和塘沽作为上海和天津的外港,承担着转驳货物的功能,并为上海、天津的行政区划扩大奠定了基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托洋山港和天津双港(北港区、南港区)的临港新城和滨海新区将是上海和天津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向。从理论上总结了外港的空间尺度,在宏观层面,外港是为广大腹地服务的,在微观层面,外港又推动了所在城市的空间拓展;外港具有"节点"和"场所"功能,既是运输网络中的节点,承担着运输功能,又是所在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城市功能;外港的发展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是内港的补充与接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港 港口城市 上海市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中心城市功能扩散差异性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与紧密层城市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廉军伟 曾刚 滕堂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8,共5页
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圈中心城市功能扩散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杭州都市圈在其紧密层城市的功能扩散类型分析,运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探讨了经济联系强度与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与杭州经济... 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圈中心城市功能扩散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杭州都市圈在其紧密层城市的功能扩散类型分析,运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探讨了经济联系强度与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与杭州经济联系强度不同,会在紧密层城市空间布局上呈现不同城市功能类型;经济联系强度偏弱的地区,反而对教育、医疗、科技等高端功能要素需求比较大。因此,紧密层城市在加强与杭州中心城市联系的同时,按照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科学制订对接政策和平台,有选择地对接杭州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经济联系强度 杭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大数据支撑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蔡文博 王薇 +3 位作者 朱青 张智舵 彭婉婷 蔡永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44-3554,共11页
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全球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保障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成为关注焦点。谷歌地球引擎(GEE)作为地球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为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提供了新引擎,涵盖评价、预测预警及预案制定等全过程管理。系统梳理... 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全球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保障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成为关注焦点。谷歌地球引擎(GEE)作为地球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为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提供了新引擎,涵盖评价、预测预警及预案制定等全过程管理。系统梳理了GEE在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价、预测预警及预案制定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展示了其在森林资源、耕地资源、草地资源等多种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和显著成效。同时,也指出了GEE在数据源、研究深度及预警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水平,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框架,明确了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及决策支持等关键环节,并强调了自主研发、数据共享与开放的重要性。本研究不仅为当前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生态安全 谷歌地球引擎(GEE) 大数据 云计算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补偿的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流动的空间耦合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例
6
作者 陈昊扬 姚申君 +2 位作者 彭婉婷 蔡文博 蔡永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79-3091,共13页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采用InVEST模型对示范区内氮磷WPS的供需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不同子流域和行政区域间的供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示范区大部分地区存在显著的WPS供需赤字,尤其是在太湖东南侧、示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区域,氮磷净化服务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为进一步理解WPS的流动特性,应用了SPANS算法来模拟服务在示范区内的流动路径。分析发现,服务盈余区域主要集中在示范区的中心地带以及吴江区的北部和东南部。这些区域通过生态服务流动有效缓解了周边地区的污染压力,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生态优势。然而,流动路径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生态服务在不同地区间分配的不均衡性,强调了进行合理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基于供需流动分析结果,提出了示范区生态补偿的优化策略。应优先补偿那些接收大量外来污染负荷、提供重要WPS的区域,确保这些区域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援助,引导资金和资源流向具有潜在供应能力的区域,增强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还建议引入基于供需流动态监测的补偿调整,以应对区域生态服务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生态补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不仅为示范区WPS的供需状况提供了全面的量化分析,还通过流动路径模拟和生态补偿设计,为区域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这些成果对于改善示范区水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净化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流 供需空间关联 生态补偿 SPANS算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5
7
作者 曾刚 胡森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14-1323,共10页
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2006—2018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指标体系对各城市技术创新及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其次通过面板计量模型深入探究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2006—2018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指标体系对各城市技术创新及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其次通过面板计量模型深入探究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2006—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均得到明显提升,但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下游>中游>上游”阶梯式递减特征。②黄河流域城市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加入技术创新的二次项后,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即技术创新先抑制后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这也验证了技术的“回弹效应”假说;③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共同体现,但这两种效应正好相反,即一个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该城市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U”型(先抑制后促进)关系,但对邻近城市的作用呈现倒“U”型相反的关系。根据研究结论,从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2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绿色发展 回弹效应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模分布的经济绩效——基于中国市域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7
8
作者 孙斌栋 李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8-334,共7页
基于2010年市域数据,定量分析市域范围的城市规模分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其它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单中心规模分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随着规模由小变大,具有最优经济绩效的城市规... 基于2010年市域数据,定量分析市域范围的城市规模分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其它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单中心规模分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随着规模由小变大,具有最优经济绩效的城市规模分布形式存在单中心-多中心-单中心的转变;3没有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明确证据;4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单中心分布更有助于提高经济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空间结构 单中心 多中心 经济绩效 市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基于上海、苏州等地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87
9
作者 孟兆敏 吴瑞君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8,共8页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社会融合因素与居留意愿正相关,家乡联系与居留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从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居留意愿 户籍制度 永久居住 上海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57
10
作者 李仙德 宁越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88,共7页
自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之后,城市群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城市体系,成为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国外学者相继提出半城市化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等概念,其研究都建立在都市区基... 自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之后,城市群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城市体系,成为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国外学者相继提出半城市化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等概念,其研究都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强调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密切的功能联系。中国学者提出了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等概念,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都市连绵区的界定立足于都市区基础之上,亦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接轨。但城市群在国内更为流行,且被写进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心,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国内城市群研究却存在着概念含糊、界定模糊等问题。城市群是都市区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关研究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才能避免概念以及空间尺度的混淆。中国官方并未有都市区的界定方案。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加强对都市区和城市群界定的研究,立足于都市连绵区基础之上,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集聚与扩散模式,建立起中国城市群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都市连绵区 大都市带 半城市化区域 全球城市—区域 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空间结构经济绩效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被引量:37
11
作者 孙斌栋 丁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1,共8页
通过回顾国外多中心经济绩效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单中心与多中心绩效的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由于城市之间可以通过"互借规模"、发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比较优势,加之较小的城市规模... 通过回顾国外多中心经济绩效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单中心与多中心绩效的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由于城市之间可以通过"互借规模"、发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比较优势,加之较小的城市规模可以相对避免集聚不经济的产生,多中心空间结构理论上可以获得同等规模单一城市享有的集聚经济;受城市规模、发展阶段、地理空间尺度、功能联系、行业构成的异质性等因素影响,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表现不一。最后提出了深化国内研究的方向以及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多中心 集聚经济 经济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袁贺 杨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5,共5页
低碳城市规划在我国大多处于战略层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未形成。从技术层面看,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筑物节能的应用、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及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从空间层面看,目... 低碳城市规划在我国大多处于战略层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未形成。从技术层面看,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筑物节能的应用、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及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从空间层面看,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紧凑的城市空间布局、综合交通模式和城市碳汇系统。今后,低碳城市规划应完善理论研究,确定城市空间布局紧凑度,建立规划指标体系,评估规划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规划 研究进展 实践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5
13
作者 孙斌栋 吴雅菲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80,共8页
回顾了1986年至2007年之间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领域的155篇学术论文及部分代表性专著,将我国该领域研究总结划分为3个阶段,梳理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最新动态,评述了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发展水平... 回顾了1986年至2007年之间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领域的155篇学术论文及部分代表性专著,将我国该领域研究总结划分为3个阶段,梳理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最新动态,评述了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发展水平等的阶段性特点与变化,剖析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并针对研究中遇到的瓶颈,探讨了未来研究的可能重点与方向,以期有助于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获得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中国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鹏 宁越敏 何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6,共6页
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型数据,从联系、节点、类型3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影响城市群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以快速拓展网络联系覆盖范围为主的... 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型数据,从联系、节点、类型3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影响城市群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以快速拓展网络联系覆盖范围为主的初级阶段,并逐渐呈现出轮轴状空间形态特征;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层级化集聚态势明显,且网络节点数量和强度中心度分别呈现出清晰的“金字塔型”和“倒梯型”的结构特征;综合考虑各研究单元在网络中的相对联系规模和主导联系流向,可将研究单元分为网络流出活跃区、均衡活跃区、网络流入活跃区以及非活跃区4种类型,且空间分异格局日益清晰;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技术力量等因素共同驱动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网络 生产性服务业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异地投资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高鹏 宁越敏 +1 位作者 何丹 张凡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16-1226,共11页
基于企业异地投资数据构建2003—2018年全球、全国及区域3个空间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分尺度、分时段、分区域等角度分析城市网络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长三角存在的城市网络外部性特征。结果表明:(1)长三... 基于企业异地投资数据构建2003—2018年全球、全国及区域3个空间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分尺度、分时段、分区域等角度分析城市网络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长三角存在的城市网络外部性特征。结果表明:(1)长三角各尺度城市网络均在持续扩张,且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2)各尺度城市网络对城市经济增长均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呈现出全球>全国>区域的尺度差异。(3)随着时间的推移,嵌入全国和区域城市网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超过全球城市网络的影响,这从城市网络的角度证实了长三角地区转向内循环为主,既是现实表现,也是必然选择。(4)城市网络外部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位于核心区域的城市在网络中获益较多,但城市网络对位于外围区域的城市影响逐渐增强。(5)与集聚外部性相比,网络外部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城市发展愈发依赖于建立和维持与其他城市之间联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异地投资 城市网络外部性 城市经济增长 长三角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健 宁越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30,共7页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历程,然后评述了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转变、特点和主要学派。依据对相关文献的考察,把西方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四大部分:(1)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意义(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式(3...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历程,然后评述了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转变、特点和主要学派。依据对相关文献的考察,把西方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四大部分:(1)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意义(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式(3)城市空间与制度框架(4)城市场景中的特殊行为,并对此进行了综述概括。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意义和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地理学 城市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分异模式 城市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蓓蓓 徐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41,共8页
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本文采用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估算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率。这一研究方法,同时也解决了因中国近代城市人口统计资料奇缺而导致的衡量城市化率的困难和失真,... 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本文采用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估算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率。这一研究方法,同时也解决了因中国近代城市人口统计资料奇缺而导致的衡量城市化率的困难和失真,并在勾勒城市化率变化曲线的基础上,划分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重 城市化率 城市化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6
18
作者 李强 徐刚 张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0-171,I0002,共13页
随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我国城市高龄老人独居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孤独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使用"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分析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40%的独居老... 随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我国城市高龄老人独居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孤独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使用"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分析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40%的独居老人从来不感到孤独,约45%有时感到孤独,约15%经常感到孤独;女性、经济状况差和健康状况差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风险高;居住在北方城市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发生风险比居住在南方城市的独居老人高;独居老人与子女的居住距离越远,与家人的联系频率越低、关系越差,产生孤独感的风险也越高;由于各种原因失去提供帮助的人会使独居老人产生较高的孤独感。未来进一步加速的少子老龄化对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构建有益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使邻居和社区干部以及志愿者对老人的支持能够真正有益于老人,满足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需求,减轻其孤独感,已成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老人 孤独感 城市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高向东 王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95,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及其形态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对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总体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而深入的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单一,没有形成体系。随着GI...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及其形态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对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总体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而深入的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单一,没有形成体系。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目前对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可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志法、圈层距离法、方向距离法、函数模型法和人口重心法等六种方法。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其结论更加系统、深入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郊区化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多尺度城市网络空间演化及互馈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高鹏 宁越敏 何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67-1777,共11页
基于2003—2018年长三角地区跨国、跨区以及区内企业异地投资数据,融合社会网络分析、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地区多尺度城市网络空间演化及其动态互馈效应。结果表明:(1)全球、全国和区域尺度城市网络... 基于2003—2018年长三角地区跨国、跨区以及区内企业异地投资数据,融合社会网络分析、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地区多尺度城市网络空间演化及其动态互馈效应。结果表明:(1)全球、全国和区域尺度城市网络分别处于初步发展、稳步发展和完善发展阶段,各尺度网络均呈现出区域化倾向,以沪宁合杭甬发展廊道为支撑的网络空间结构正在形成。(2)城市的全球与全国功能联系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的区域功能联系提升能够促使其融入全球和全国尺度城市网络,反之,城市的全球与全国功能联系提升却未能促进其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内部城市网络,融入全球尺度城市网络甚至对城市的区域功能联系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多尺度城市网络互馈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异地投资 多尺度城市网络 互馈效应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