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和民 王德胜 尹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6,共11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教育领域的全新可能,激发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想象力,技术成为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新维度。信息技术业已建构出一种日趋强大的教育话语权力,演变为一种具有现代化、现代性象征的新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生产力的革...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教育领域的全新可能,激发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想象力,技术成为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新维度。信息技术业已建构出一种日趋强大的教育话语权力,演变为一种具有现代化、现代性象征的新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生产力的革命性巨变及由此衍生的均衡教育资源的强大动能。但是从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事实判断的角度来看,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充满了娱乐学的色彩,表现为丰富性、互动性、新奇性、简捷性等娱乐性特征。正因为如此,新技术的教育应用常常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质疑和抵制。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的思考,有助于走向"技术教育学"的探索,从而支持我们深刻认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两面性--娱乐性和生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娱乐性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技术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辛勤耕耘者——杨德广教授高等教育学术研究述略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艳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10-16,共7页
杨德广教授是我国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在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大学德育及教育改革等方面发表了许多论著、论文和新的观点,引起了教育界的瞩目。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他以教育研究者的敏锐力和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感,对中国高等... 杨德广教授是我国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在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大学德育及教育改革等方面发表了许多论著、论文和新的观点,引起了教育界的瞩目。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他以教育研究者的敏锐力和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感,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中国高等教育实践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广 高等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教育论纲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太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15,共6页
物质(材料)、能量、信息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显示、表征。信息化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信息化水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物质(材料)、能量、信息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显示、表征。信息化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信息化水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到本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知识 教育 信息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成论与生成论之争:历史溯源与教育启示 被引量:7
4
作者 苗雪红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14,共7页
从生物学领域发育思想的演进过程来看,预成与生成观念的演化表明二者处于复杂生命系统解释的不同层面上。发育的预成是指遗传决定的种系发育模式,是生命个体得以发生的前提,具有保守性;生成则指发育模式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发育现实化的过... 从生物学领域发育思想的演进过程来看,预成与生成观念的演化表明二者处于复杂生命系统解释的不同层面上。发育的预成是指遗传决定的种系发育模式,是生命个体得以发生的前提,具有保守性;生成则指发育模式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发育现实化的过程,二者不是对立的范畴。以此观照儿童发展理论中的预成说与生成说、发展阶段说与网络生成说、天性与教化等观点,也就可以发现对立的双方实质是互补的,共同指向在对儿童内在可能与天性的尊重中实现为人的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 预成 生成 儿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去与未来走向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太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47-51,共5页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在采猎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前期 ,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混沌不分 ;在农业社会后期 ,道德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并处于主导地位 ,而科技教育还没有发展起...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在采猎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前期 ,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混沌不分 ;在农业社会后期 ,道德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并处于主导地位 ,而科技教育还没有发展起来 ,因此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 ;在工业社会 ,科技教育获得很大发展并占据主要地位 ,而道德教育的地位逐渐下降 ,结果在西方出现了一个道德教育的荒凉时期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人们要求同时加强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教育 道德教育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辗转的教育:异地借读与教育获得 被引量:1
6
作者 季春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84,共8页
以"教育获得"及其影响因素的视角,辗转的教育之问题的揭示及反思对教育公平的研究有着切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对异地借读现象的研究与分析,将城市借读学生的教育机会的获得与学业水平的提高称之为"辗转的教育"... 以"教育获得"及其影响因素的视角,辗转的教育之问题的揭示及反思对教育公平的研究有着切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对异地借读现象的研究与分析,将城市借读学生的教育机会的获得与学业水平的提高称之为"辗转的教育",其内涵为:城市家长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所作出的辗转的选择策略;城市家长为子女争取的辗转的向上流动的机会阶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模糊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获得 异地借读 辗转的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世界性视镜”观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
7
作者 余文武 李萍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4-117,共4页
研究基于对伦理学演进脉络的追踪,细察民族伦理得以凸现的缘由,以及查考民族伦理与普世伦理共生共容的伦理学知识图景。民族伦理涵摄教育的规定性,使道德教育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它不但要传递栖居于各民族道德谱系中的地方性知识,而且还领... 研究基于对伦理学演进脉络的追踪,细察民族伦理得以凸现的缘由,以及查考民族伦理与普世伦理共生共容的伦理学知识图景。民族伦理涵摄教育的规定性,使道德教育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它不但要传递栖居于各民族道德谱系中的地方性知识,而且还领有"世界历史时代"伦理道德重建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伦理 普世伦理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作业:从命题走向指导框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学书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27,49,共7页
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作业是提高作业针对性和品质的保证,也应该是教师常态工作。双向细目表作为作业命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基于标准的作业要求。本文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以及作业涉及主要内容和环节,开发了一个基于课... 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作业是提高作业针对性和品质的保证,也应该是教师常态工作。双向细目表作为作业命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基于标准的作业要求。本文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以及作业涉及主要内容和环节,开发了一个基于课程标准的从确定作业命题和设计目的到进行作业反馈的全过程作业设计指导框架。该框架作为一个分析性框架,在实施中还有很多障碍。因此,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应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应用该框架;教师要不断提高设计意识和专业技能,自觉开展行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设计 作业命题 指导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精神成长研究:意义、取向与多学科视野 被引量:8
9
作者 苗雪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6,共8页
儿童研究是儿童教育研究的基础。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教育学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在整体地认识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一问题上存在方法论局限。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属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总体研究。它将儿童视为一... 儿童研究是儿童教育研究的基础。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教育学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在整体地认识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一问题上存在方法论局限。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属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总体研究。它将儿童视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尝试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中,顺着个体精神现象发生的逻辑,采取生物学—现象学的发生学取向,从种系进化与个体发展的连续进程来探讨儿童的精神成长,呈现个体精神发生的内在潜能和自然的步骤、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机制、环境条件以及现实的发展形态。这一问题是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原点问题,对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将会影响到各学科领域儿童研究的立场、问题、方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层面孕育总体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影响在儿童教育实践中参与起作用的全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精神成长 复杂生命系统 生物学—现象学取向 多学科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彭冬萍 曾素林 刘璐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37,43,共5页
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前的引导准备工作不充分,制度的实施带给乡村教师的荣誉感不高,对荣誉乡村教师的管理激励措施还不到位。为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前的引导准备工作不充分,制度的实施带给乡村教师的荣誉感不高,对荣誉乡村教师的管理激励措施还不到位。为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机制,应完善对实施机制的全过程管理设计,加强实施前的引导准备工作,注重提升乡村教师的荣誉感,并出台有效的"荣誉后"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荣誉制度 实施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