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潮滩生态系统氮微循环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效应实验模拟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敏 侯立军 +3 位作者 许世远 余婕 欧冬妮 刘巧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32-1137,共6页
依据长江口滨岸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的自然分布特征,选取了两段典型的研究区域——崇明东部潮滩和浒浦岸段边滩,运用实验模拟和对比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谭氏泥蟹和河蚬对潮滩生态系统中氮营养盐的界面扩散及其早期成岩变化... 依据长江口滨岸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的自然分布特征,选取了两段典型的研究区域——崇明东部潮滩和浒浦岸段边滩,运用实验模拟和对比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谭氏泥蟹和河蚬对潮滩生态系统中氮营养盐的界面扩散及其早期成岩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谭氏泥蟹主要通过掘穴活动增加沉积物-水-气三相接触界面,促进沉积物中的无机氮(NH+ 4- N、NO- 2 -N和NO- 3- N)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并且也加快了沉积物中氮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速率,而河蚬则主要通过生理活动机制影响潮滩生态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结果深刻揭示了大型底栖动物通过生物扰动和生理活动作用机制,促进了长江口潮滩生态系统内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生态系统 生源要素氮 底栖动物效应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 被引量:32
2
作者 吕劲文 乐群 +1 位作者 王铮 张国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88-2196,共9页
利用CO2FIXV3.1模型对福建省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和无林地造林两部分的碳汇潜力动态变化进行计算,为CDM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假设采伐、非采伐两种情景,模拟显示福建省原有森林生态系统2004至2050年可净固定大气碳量为254.74—334.... 利用CO2FIXV3.1模型对福建省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和无林地造林两部分的碳汇潜力动态变化进行计算,为CDM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假设采伐、非采伐两种情景,模拟显示福建省原有森林生态系统2004至2050年可净固定大气碳量为254.74—334.79TgC,而无林地造林可净固定大气碳量49.23—58.42TgC。马尾松、杉木及硬阔类的面积在福建省森林中占较大比重,自2004至2050年,三者可分别固碳92.26—103.17TgC、71.09—107.39TgC和114.97—132.41TgC。在福建省9个地级市中,南平、福州和三明的无林地造林碳汇潜力最大,龙岩、漳州、宁德次之,沿海的莆田、泉州和厦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潜力 CO2FIX模型 森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滩“干湿过程”模式下营养盐的迁移、转化微观实验模拟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敏 侯立军 +3 位作者 许世远 欧冬妮 余婕 黄明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9-175,共7页
关键词 干湿过程 营养盐 迁移与转化模式 实验模拟 潮滩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敏感区划分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张治华 徐建华 韩贵锋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79-83,共5页
生态敏感因子和生态敏感区是区域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子和关键区域。该文从大气、生境(生物生存环境)、水、土地、地质五个角度选取生态敏感因子,划分生态敏感区,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划分生态敏感区的指标体系。以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为... 生态敏感因子和生态敏感区是区域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子和关键区域。该文从大气、生境(生物生存环境)、水、土地、地质五个角度选取生态敏感因子,划分生态敏感区,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划分生态敏感区的指标体系。以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为例,划分了该区域的五种子敏感区和综合生态敏感区。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较为模式化的生态敏感区划分方法,并探讨了城镇群等较大区域的生态敏感区划分;在技术上,根据生态要素的空间连续性特征,充分利用GIS作为表达和分析手段;在实践上,对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问题做出了一定研究,为该区域的城镇群规划提供了生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因子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M影像中城镇覆盖与背景信息的提取 被引量:4
5
作者 孟飞 刘敏 张心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65,86,共8页
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文献所涉及的方法模型,对研究区各类地物谱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提出利用 TM4-TM7<K1、TM5-TM4>K2和 TM6>K3三式联立提取出城镇覆盖信息.进一步探讨多步分类法:利用所提城镇覆盖信息掩膜原始图像去除城镇覆盖信息... 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文献所涉及的方法模型,对研究区各类地物谱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提出利用 TM4-TM7<K1、TM5-TM4>K2和 TM6>K3三式联立提取出城镇覆盖信息.进一步探讨多步分类法:利用所提城镇覆盖信息掩膜原始图像去除城镇覆盖信息,对所得图像重新进行最优波段组合并继续分类.研究表明,所提模型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取出城镇覆盖信息,普适性较前人有所提高,而分步提取方法则可较好地提取出土地利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城镇覆盖变化 分步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农田系统中磷素流失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蓓蓓 刘敏 +1 位作者 张丽佳 陆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63,共8页
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分析,研究稻麦轮作农田系统中土壤磷素的迁移流失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磷素以径流流失为主,渗漏流失极微,施肥对磷径流流失影响明显.在较低传统施肥水平下(102kg.hm-2.a-1),农田磷年流失量为5.33kg.hm... 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分析,研究稻麦轮作农田系统中土壤磷素的迁移流失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磷素以径流流失为主,渗漏流失极微,施肥对磷径流流失影响明显.在较低传统施肥水平下(102kg.hm-2.a-1),农田磷年流失量为5.33kg.hm-2,占施肥量的3.59%.稻季磷素流失对水环境影响小,麦季施肥水平虽低,但施肥期排水磷浓度高,仍对水环境质量构成一定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磷素 径流 渗漏 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源解析 被引量:55
7
作者 杜芳芳 杨毅 +4 位作者 刘敏 陆敏 于英鹏 郑鑫 刘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89-995,共7页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上海市80个表层土壤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上海市土壤中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利用同分异构体比值、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表层土壤中的PAHs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80个样点PAHs...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上海市80个表层土壤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上海市土壤中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利用同分异构体比值、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表层土壤中的PAHs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80个样点PAHs的含量在0.12-24.5μg/g之间,呈现出郊区〉市区〉农村的梯度变化,市区内不同功能区采样点呈现出交通区〉文教区〉公园绿地〉商业区〉住宅区的梯度变化. PAHs组成以4环和5环为主,平均含量分别占∑PAHs的49.2%和27.0%,其次为3环和6环,分别占∑PAHs的14.8%和6.6%,最低为2环PAHs,仅占2.4%,单体PAHs化合物以荧蒽、芘、苯并芘为主.源解析表明,表层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是燃烧源,主要是石油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表层土壤 多环芳烃 分布特征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中心城区地表灰尘与土壤中重金属累积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33
8
作者 孟飞 刘敏 +3 位作者 候立军 常静 蒋海燕 王和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63,共8页
通过对上海中心城区土壤与地表灰尘和降雨径流样品的取样调查,探讨了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重金属Cu,Zn,Cr,Pb的累积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显示:地表灰尘、土壤重金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富集程度均高于土壤背景值,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上海中心城区土壤与地表灰尘和降雨径流样品的取样调查,探讨了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重金属Cu,Zn,Cr,Pb的累积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显示:地表灰尘、土壤重金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富集程度均高于土壤背景值,且存在显著性差异.相比之下,灰尘重金属污染比土壤严重,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灰尘重金属P值为土壤的3~4倍.土地利用方式对重金属在地表灰尘和土壤中的积累有较明显的影响.地表灰尘重金属在工业、交通、居住用地中的含量普遍偏高,而在绿地中的含量普遍较低;土壤重金属在交通、商业和绿地中浓度较高,而工业用地中浓度较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径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不同,与土壤相比,地表灰尘直接影响到降雨径流重金属含量,两者之间耦合关系明显.工业、交通、居住和商业用地地表径流中,重金属EMC值以工业用地最高,其次为交通用地,商业和居住用地较小,但Cr,Pb,Zn的平均EMC值都超过了国家Ⅴ类水的标准,具有潜在的环境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地表灰尘 地表径流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NH_4^+-N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敏 侯立军 +4 位作者 许世远 蒋海燕 欧冬妮 余婕 汪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66,共7页
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它在河口潮滩生态系统内氮素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长江口滨岸潮滩为研究区域,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潮滩上覆水... 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它在河口潮滩生态系统内氮素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长江口滨岸潮滩为研究区域,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潮滩上覆水和孔隙水中NH4+-N含量的变化范围内,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呈线性变化;研究区域内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系数为3.81~9.00,且与沉积物中有机碳(TOC)含量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它揭示了有机质控制着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NH4+-N的吸附行为.实验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在潮滩自然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处在非热力学平衡状态过程中.盐度是影响NH4+-N吸附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且导数方程关系式在低盐度范围内,盐度的微小变化对NH4+-N的吸附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吸附 沉积物 潮滩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0
作者 侯立军 刘敏 +3 位作者 闫惠敏 许世远 欧冬妮 林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5-669,共5页
以长江口滨岸潮滩作为典型研究区,对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BSi)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物理化性质对BSi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滩沉积物中BSi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差异,2月份BSi的含量在0.46%~1.61%之间,总体上... 以长江口滨岸潮滩作为典型研究区,对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BSi)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物理化性质对BSi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滩沉积物中BSi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差异,2月份BSi的含量在0.46%~1.61%之间,总体上具有自陆向海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8月份BSi的含量在0.39%~1.36%之间,其沿程分布模式与2月份相反.沉积物理化性质与BSi之间的相关分析揭示,BSi含量与沉积物机械组成、有机质有密切关系,在细颗粒且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中易于BSi的累积和赋存.此外,底栖硅藻可能是潮滩沉积物中BSi的重要来源,但是底栖硅藻作为BSi来源的相对重要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沉积物 潮滩 杭州湾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及其用水效率评价 被引量:18
11
作者 苏芮 陈亚宁 +2 位作者 张燕 李卫红 冷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1-186,共6页
水足迹模型是评估人类消费结构对水资源影响的有效方法。结合1995~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水足迹模型,对新疆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水文和社会水资源稀缺度、集约利用度等指标,考察城乡居民用水效率。结果表明:1995... 水足迹模型是评估人类消费结构对水资源影响的有效方法。结合1995~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水足迹模型,对新疆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水文和社会水资源稀缺度、集约利用度等指标,考察城乡居民用水效率。结果表明:1995~2007年间新疆全社会总水资源足迹呈现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8.95×108m3上升到2007年的158.40×108m3,增幅达45.4%;城镇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比农村居民高0.69,说明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结构更加合理;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居民消费品分布逐步分散化,饮食结构单一化在逐步改善;水资源集约利用度从1995年的7.58上升到2007年的22.22,水资源利用效率有较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消费结构 用水效率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污活动对长江口滨岸潮滩营养元素N累积运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付金沐 刘敏 +2 位作者 侯立军 欧冬妮 刘巧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5-700,共6页
选择长江口滨岸潮滩作为典型研究区,研究了排污活动对潮滩营养盐N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排污口滨岸潮滩上覆水、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NH4+-N、TIN等都有显著累积效应,而NOx--N在长江口滨岸潮滩上覆水、表层沉积... 选择长江口滨岸潮滩作为典型研究区,研究了排污活动对潮滩营养盐N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排污口滨岸潮滩上覆水、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NH4+-N、TIN等都有显著累积效应,而NOx--N在长江口滨岸潮滩上覆水、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并未出现累积高峰值,表明外源输入不是潮滩环境中NOx--N主要来源。分析结果还显示,排污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间N分子扩散通量明显大于非排污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累积运移 排污活动 长江口滨岸潮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的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韩贵锋 徐建华 +1 位作者 王维升 马军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35,共6页
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借助GIS,分析了重庆市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TSP,SO2和NOx质量浓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研究表明,在“九五”期间和2002年2个时期,重庆市大气污染物在空间上均呈不均衡分布.整... 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借助GIS,分析了重庆市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TSP,SO2和NOx质量浓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研究表明,在“九五”期间和2002年2个时期,重庆市大气污染物在空间上均呈不均衡分布.整体上,SO2的空间自相关性很强,属集中分布模式;TSP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属于随机分布模式;NOx处于二者之间.局部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区县的大气污染物之间相关性较弱.此外,利用缓冲区和内插浓度表面法分析了2个时期的污染物质量浓度随离行政中心距离变化的趋势,发现ρ(TSP)和ρ(SO2)在各地带内均有明显削减,而ρ(NOx)削减不显著;ρ(SO2)和ρ(NOx)随距行政中心距离增大下降,但ρ(TSP)随距离增大而增加.3种污染物质量浓度都在离行政中心50~60km的地带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目前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的特征距离为50~6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空间分布 空间统计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景观生态学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谈文琦 徐建华 +3 位作者 岳文泽 梅安新 赵晶 苏方林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14-117,123,共5页
在RS(遥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本文以上海市外环以内的城市中心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粒度下城市景观镶嵌结构的空间特征,并结合半变异函数,对不同研究幅度下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 在RS(遥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本文以上海市外环以内的城市中心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粒度下城市景观镶嵌结构的空间特征,并结合半变异函数,对不同研究幅度下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粒度下所得的景观指数有明显差异。就本研究区域而言,在20 m粒度下,具有明显的城市景观特征;不同幅度下的景观指数空间格局总体相似,但较小的研究幅度对于小尺度的格局变化比较敏感,而较大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变化更易从较大幅度的图中表现出来;不同的景观指数对尺度变化响应不同;各景观指数受不同过程影响的大小不同,从而使得不同景观指数的空间格局表现不同;从总体上看,该区域范围内N45°E和E0°方向上景观空间变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学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植被指数研究方法述评 被引量:149
15
作者 罗亚 徐建华 岳文泽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75-79,共5页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植被指数作为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和生长状况的度量参数,已经在环境、生态、农业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分析植被指数形成机制及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对其具有一定技术突破的典型植被指数进行了归纳分类与比较分...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植被指数作为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和生长状况的度量参数,已经在环境、生态、农业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分析植被指数形成机制及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对其具有一定技术突破的典型植被指数进行了归纳分类与比较分析,并评价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植被指数按遥感数据采集的平台可以分为航空植被指数和航天植被指数两大类,其中航天植被指数又可以分为基于波段简单线性组合的植被指数、消除影响因子的植被指数和针对高光谱遥感及热红外遥感的植被指数三类。最后就植被指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谈了一些看法:植被指数数目繁琐重复,急待规范条理化;植被指数应用领域不同,使用者时要慎重;植被指数影响因子很多,具体使用时应适时修正;植被指数公式繁琐阻碍其应用,应开发植被指数产品;遥感技术日新月异,积极研发新的植被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指数 航空 航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通黄泥山黄土粒度与环境磁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6
作者 钱鹏 郑祥民 +1 位作者 王晓勇 张卫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14,共6页
选取江苏省南通市黄泥山150cm黄土堆积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磁学及粒度分析,探讨黄泥山黄土堆积的成因。研究发现该堆积物属黏土质粉砂,其粒径较镇江下蜀黄土及北方红黏土、黄土为细。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镇江大港下蜀黄土的磁性特... 选取江苏省南通市黄泥山150cm黄土堆积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磁学及粒度分析,探讨黄泥山黄土堆积的成因。研究发现该堆积物属黏土质粉砂,其粒径较镇江下蜀黄土及北方红黏土、黄土为细。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镇江大港下蜀黄土的磁性特征具明显的相似性。结合粒度、环境磁学数据推测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大港下蜀黄土相同,为风成堆积物,堆积物磁性参数的高、低变化反映了暖湿、干冷沉积环境的交替。黄泥山黄土较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剖面具有较低的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和较高的退磁参数S-100比值,指示南通黄土与大港黄土相比,总体上经历了较弱的成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学性质 粒度 凤成堆积 下蜀黄土 江苏南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孟飞 刘敏 崔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25-728,共4页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 上海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庆市大气污染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韩贵锋 王维升 +1 位作者 王凯 俞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84,共5页
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借助GIS工具分析重庆市3项大气污染物TSP、SO2和NOx浓度的空间分异特点。污染物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分布最为分散,经济重心与污染重心相差较远。在整体上SO2的空间自相关性很强,属集... 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借助GIS工具分析重庆市3项大气污染物TSP、SO2和NOx浓度的空间分异特点。污染物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分布最为分散,经济重心与污染重心相差较远。在整体上SO2的空间自相关性很强,属集中分布模式;TSP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属随机分布模式;NOx处于两者之间。局部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区、县的大气污染物之间相关性较弱。通过两个年度的浓度动态变化比较,发现SO2和TSP都有明显的消减,但NOx浓度在局部地区仍在增加,增幅达164.2%,使其整体上几乎没有消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统计 空间分异 GIS 大气污染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区旅游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被引量:37
19
作者 王凯 韩贵锋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6-111,共6页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针对当前省际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不足,从大区域、大旅游的角度出发,建构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现代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各省区的旅游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针对当前省际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不足,从大区域、大旅游的角度出发,建构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现代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各省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测度与评价,揭示出我国旅游竞争力水平的空间分异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培植和提升以及空间差异调控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竞争力 指标体系 省区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与东海岛屿黄土研究综述 被引量:20
20
作者 郑祥民 刘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4,共16页
黄土是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的发现,证明了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海域均广泛存在风尘黄土堆积的事实,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平原埋藏黄土和东海岛屿黄土是下蜀黄土... 黄土是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的发现,证明了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海域均广泛存在风尘黄土堆积的事实,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平原埋藏黄土和东海岛屿黄土是下蜀黄土上部地层在中国东部沿海和海域的延伸和继续.中国东部风尘黄土记录了我国晚更新世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变,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地层相比,东部黄土具有沉积厚度小、成因复杂、次生作用强烈的特点;粒度和磁化率等参数垂向变化规律没有西部明显;粘土矿物和常量化学成分显示了东部黄土经历了较强地淋溶作用.在东部风尘黄土研究过程中,更需注意区域环境特征、地貌地形特点以及沉积期后环境变化对风尘黄土沉积物的影响效应,通过多指标的综合验证才能够正确解读黄土地层赋含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认识我国东部季风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中国东部 成土作用 古环境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