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中国实证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孙斌栋 王旭辉 蔡寅寅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9-45,共7页
特大城市在追求集聚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不经济性。因此,许多特大城市政府纷纷制定多中心的空间战略规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问题,并在理论研究领域得出了方向性的结... 特大城市在追求集聚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不经济性。因此,许多特大城市政府纷纷制定多中心的空间战略规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问题,并在理论研究领域得出了方向性的结论。为数很少的实证研究从不同尺度和视角关注多中心结构的经济绩效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数据可得的我国31个特大城市为例,从3个不同空间尺度分别构建了反映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指数,运用城市生产函数进行的经济绩效检验显示,在控制了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等其他经典生产要素后,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同时,规模集聚也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一结论表明,与单中心相比,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是一种高效的聚集模式。该结论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我国特大城市总体规划采取多中心布局提供了学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城市 多中心结构 经济绩效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模分布的经济绩效——基于中国市域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7
2
作者 孙斌栋 李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8-334,共7页
基于2010年市域数据,定量分析市域范围的城市规模分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其它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单中心规模分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随着规模由小变大,具有最优经济绩效的城市规... 基于2010年市域数据,定量分析市域范围的城市规模分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其它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单中心规模分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随着规模由小变大,具有最优经济绩效的城市规模分布形式存在单中心-多中心-单中心的转变;3没有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明确证据;4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单中心分布更有助于提高经济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空间结构 单中心 多中心 经济绩效 市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5
3
作者 孙斌栋 吴雅菲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80,共8页
回顾了1986年至2007年之间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领域的155篇学术论文及部分代表性专著,将我国该领域研究总结划分为3个阶段,梳理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最新动态,评述了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发展水平... 回顾了1986年至2007年之间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领域的155篇学术论文及部分代表性专著,将我国该领域研究总结划分为3个阶段,梳理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最新动态,评述了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发展水平等的阶段性特点与变化,剖析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并针对研究中遇到的瓶颈,探讨了未来研究的可能重点与方向,以期有助于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获得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中国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袁贺 杨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5,共5页
低碳城市规划在我国大多处于战略层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未形成。从技术层面看,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筑物节能的应用、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及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从空间层面看,目... 低碳城市规划在我国大多处于战略层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未形成。从技术层面看,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筑物节能的应用、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及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从空间层面看,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紧凑的城市空间布局、综合交通模式和城市碳汇系统。今后,低碳城市规划应完善理论研究,确定城市空间布局紧凑度,建立规划指标体系,评估规划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规划 研究进展 实践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蓓蓓 徐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41,共8页
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本文采用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估算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率。这一研究方法,同时也解决了因中国近代城市人口统计资料奇缺而导致的衡量城市化率的困难和失真,... 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本文采用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估算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率。这一研究方法,同时也解决了因中国近代城市人口统计资料奇缺而导致的衡量城市化率的困难和失真,并在勾勒城市化率变化曲线的基础上,划分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重 城市化率 城市化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健 宁越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30,共7页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历程,然后评述了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转变、特点和主要学派。依据对相关文献的考察,把西方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四大部分:(1)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意义(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式(3...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历程,然后评述了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转变、特点和主要学派。依据对相关文献的考察,把西方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四大部分:(1)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意义(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式(3)城市空间与制度框架(4)城市场景中的特殊行为,并对此进行了综述概括。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意义和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地理学 城市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分异模式 城市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农转非”到“非转农”:大学生逆城市化流动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沈东 张方旭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3,共6页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学生以"非转农"为表现形式的逆城市化流动。本文通过对L的深度访谈和跟踪调查,发现是"农转非"的"被城市化"引发了大学生"非转农"的"逆城市化"。从"...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学生以"非转农"为表现形式的逆城市化流动。本文通过对L的深度访谈和跟踪调查,发现是"农转非"的"被城市化"引发了大学生"非转农"的"逆城市化"。从"农转非"到"非转农",国家、社会以及个体以不同的姿态介入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并在不同层面影响着大学生的逆城市化流动。大学生"非转农",不仅反映了逆城市化的本土实践,同时也折射出逆城市化的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城市化 城市化 城乡关系 农转非 非转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的自主性建构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凡 宁越敏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4-92,共9页
中国城市网络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近十多年来,受到来自国外城市网络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影响。追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市网络的研究动态,梳理当前城市网络研究的三大领域,即全球生产网络、企业内部网络、基础... 中国城市网络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近十多年来,受到来自国外城市网络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影响。追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市网络的研究动态,梳理当前城市网络研究的三大领域,即全球生产网络、企业内部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的脉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如何紧密联系中国的城镇化实践,形成自主性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自主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港与城市发展研究——以上海、天津为中心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列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8,共5页
外港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海、天津为中心,考察外港在城市兴起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近代开埠之前,上海港和天津港作为苏州和北京的外港,在城市的兴起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代开埠之后,吴淞和塘沽作为上... 外港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海、天津为中心,考察外港在城市兴起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近代开埠之前,上海港和天津港作为苏州和北京的外港,在城市的兴起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代开埠之后,吴淞和塘沽作为上海和天津的外港,承担着转驳货物的功能,并为上海、天津的行政区划扩大奠定了基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托洋山港和天津双港(北港区、南港区)的临港新城和滨海新区将是上海和天津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向。从理论上总结了外港的空间尺度,在宏观层面,外港是为广大腹地服务的,在微观层面,外港又推动了所在城市的空间拓展;外港具有"节点"和"场所"功能,既是运输网络中的节点,承担着运输功能,又是所在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城市功能;外港的发展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是内港的补充与接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港 港口城市 上海市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化与市制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鑫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7期111-113,122,共4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型政区体系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城市型政区设置的指导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型政区演化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致使不同时期城市化水平缺乏可比性并滞后于经济发展,建议加快城市型政... 本文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型政区体系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城市型政区设置的指导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型政区演化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致使不同时期城市化水平缺乏可比性并滞后于经济发展,建议加快城市型政区改革,以与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政区体系 城市型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中心城市功能扩散差异性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与紧密层城市为例 被引量:19
11
作者 廉军伟 曾刚 滕堂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8,共5页
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圈中心城市功能扩散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杭州都市圈在其紧密层城市的功能扩散类型分析,运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探讨了经济联系强度与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与杭州经济... 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圈中心城市功能扩散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杭州都市圈在其紧密层城市的功能扩散类型分析,运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探讨了经济联系强度与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与杭州经济联系强度不同,会在紧密层城市空间布局上呈现不同城市功能类型;经济联系强度偏弱的地区,反而对教育、医疗、科技等高端功能要素需求比较大。因此,紧密层城市在加强与杭州中心城市联系的同时,按照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科学制订对接政策和平台,有选择地对接杭州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经济联系强度 杭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视角下中国十大城市群区域创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39
12
作者 马双 曾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5-911,共7页
从地理开放、区域协同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网络视角刻画2015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特点,并据此划分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模式。研究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 从地理开放、区域协同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网络视角刻画2015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特点,并据此划分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模式。研究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已具有较好基础,海西城市群缺乏高水平的内部协同,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过度依赖外部联系,北部湾城市群拥有较明显的核心-边缘内部网络结构,哈长、中原和关中城市群各维度评价均不高,区域创新模式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模式 城市群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房价与中国犯罪率的上升——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石庆玲 郭峰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130,共18页
高房价和高犯罪率是困扰中国城市的两大顽疾。本文在标准的犯罪经济学模型中探讨了城市房价对城市犯罪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1999—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房价上涨和犯罪率上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学检验。实证结... 高房价和高犯罪率是困扰中国城市的两大顽疾。本文在标准的犯罪经济学模型中探讨了城市房价对城市犯罪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1999—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房价上涨和犯罪率上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学检验。实证结果发现在有效解决有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城市房价上涨1%,,将导致城市刑事逮捕率上升0.3%,,刑事起诉率上升0.252%,。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 犯罪率 工具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决策机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海骏娇 辛晓睿 曾刚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22,共7页
通过文献梳理,建立了影响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上级政策导向、基层环保意愿、经济可行性、环境压力等四个方面。通过对城市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识别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强度,并根据理论框架设立7项... 通过文献梳理,建立了影响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上级政策导向、基层环保意愿、经济可行性、环境压力等四个方面。通过对城市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识别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强度,并根据理论框架设立7项具体指标,定量分析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主要是自上而下作用的,中央等上层政府的宏观战略是可持续性转型的核心因素,基层民众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有待继续提高,尚不足以激励地方政府开展自发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此外,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行动,但是,城市政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再分配型政策,通过环境治理谋求经济福利的意识或条件仍未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 地方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大数据支撑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文博 王薇 +3 位作者 朱青 张智舵 彭婉婷 蔡永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44-3554,共11页
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全球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保障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成为关注焦点。谷歌地球引擎(GEE)作为地球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为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提供了新引擎,涵盖评价、预测预警及预案制定等全过程管理。系统梳理... 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全球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保障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成为关注焦点。谷歌地球引擎(GEE)作为地球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为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提供了新引擎,涵盖评价、预测预警及预案制定等全过程管理。系统梳理了GEE在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价、预测预警及预案制定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展示了其在森林资源、耕地资源、草地资源等多种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和显著成效。同时,也指出了GEE在数据源、研究深度及预警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水平,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框架,明确了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及决策支持等关键环节,并强调了自主研发、数据共享与开放的重要性。本研究不仅为当前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生态安全 谷歌地球引擎(GEE) 大数据 云计算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三大创新主体对比视角
16
作者 叶雷 张婷 +1 位作者 曹贤忠 曾刚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推动产学研技术创新优势互补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对比分析高校、企业和研发机构三大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和完善区域创新政策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分析框... 推动产学研技术创新优势互补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对比分析高校、企业和研发机构三大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和完善区域创新政策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分析框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SFA模型,文章测度并对比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技术非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区域三大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效率均呈平稳增长态势,但整体仍有45%~55%的提升空间,其中企业效率水平最低,尚未确立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2)三大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差异显著,仅少数省份三大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效率齐头并进;3)技术非效率的影响因子显著存在,区域创新环境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对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且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因创新主体类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效率 创新主体 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系统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补偿的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流动的空间耦合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例
17
作者 陈昊扬 姚申君 +2 位作者 彭婉婷 蔡文博 蔡永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79-3091,共13页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采用InVEST模型对示范区内氮磷WPS的供需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不同子流域和行政区域间的供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示范区大部分地区存在显著的WPS供需赤字,尤其是在太湖东南侧、示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区域,氮磷净化服务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为进一步理解WPS的流动特性,应用了SPANS算法来模拟服务在示范区内的流动路径。分析发现,服务盈余区域主要集中在示范区的中心地带以及吴江区的北部和东南部。这些区域通过生态服务流动有效缓解了周边地区的污染压力,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生态优势。然而,流动路径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生态服务在不同地区间分配的不均衡性,强调了进行合理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基于供需流动分析结果,提出了示范区生态补偿的优化策略。应优先补偿那些接收大量外来污染负荷、提供重要WPS的区域,确保这些区域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援助,引导资金和资源流向具有潜在供应能力的区域,增强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还建议引入基于供需流动态监测的补偿调整,以应对区域生态服务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生态补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不仅为示范区WPS的供需状况提供了全面的量化分析,还通过流动路径模拟和生态补偿设计,为区域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这些成果对于改善示范区水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净化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流 供需空间关联 生态补偿 SPANS算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周灿 曾刚 +2 位作者 王丰龙 司月芳 宓泽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1-671,共11页
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1985~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信息数据,借助Ucinet、ArcGIS、Stata等分析工具,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特征、结构、演化、绩效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知名高校和大型企业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 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1985~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信息数据,借助Ucinet、ArcGIS、Stata等分析工具,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特征、结构、演化、绩效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知名高校和大型企业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重要的科学知识源和技术知识源,也是创新合作优先连接主体,与美国跨国公司、西欧中小企业是创新网络科技知识源的特点不同;(2)创新网络呈现"核心-边缘"模式,创新网络结构的"小世界网络"特征越来越明显;(3)本市、境外是创新合作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地理邻近有助于隐性知识交流,在国内合作创新网络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邻近是促成境外合作创新的重要基础,进一步验证了Bathelt等学者倡导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假说;(4)提高网络地位、占据结构洞位置能够提升主体创新绩效;(5)创新网络内部作用机理的地域差异明显,网络结构根植性对发达地区创新一般有负面影响,地理邻近对发达地区创新主体的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但地理邻近却有利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创新主体间的隐性知识交流,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因而,应引入"网络资本"来分析网络主体的创新绩效,弥补中心地理论中基于规模等级分析主体创新能力的传统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网络结构 创新绩效 电子信息产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方政府科技财政支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来自工业企业数据库的证据 被引量:30
19
作者 王丰龙 曾刚 +1 位作者 周灿 张传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32-1639,共8页
自主创新是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各级政府纷纷给予企业创新活动多方面的财政支持。然而,经济地理学很少考察政府财政支持对创新的具体效应,其他学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缺乏定论。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运用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 自主创新是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各级政府纷纷给予企业创新活动多方面的财政支持。然而,经济地理学很少考察政府财政支持对创新的具体效应,其他学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缺乏定论。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运用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和多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了全国地级市政府科技财政支出对当地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全国整体情况看,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不显著,但东部地区、大城市例外;政府科技支出对国企和大中型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该结论对于政府检视地方政府科技扶持政策效果和调整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分配方案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财政支出 创新产出 区域差异 多层次模型 工业企业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的互联网发展类型与空间差异 被引量:22
20
作者 汪明峰 宁越敏 胡萍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22,共7页
在综合几个重要门户网站和专业杂志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评价城市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互联网使用规模、发展水平和外向性程度进行了分析和归类。互联网的空间形态是复杂动力机制的结果,取... 在综合几个重要门户网站和专业杂志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评价城市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互联网使用规模、发展水平和外向性程度进行了分析和归类。互联网的空间形态是复杂动力机制的结果,取决于城市特征和各种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差异,可能导致地区之间的空间极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内容产业 城市类型 空间差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