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孙莉敏 吴毅 +5 位作者 尹大志 范明霞 臧丽丽 胡永善 朱秉 徐一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7-1222,1242,共7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 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后上肢功能重组潜在的脑重塑机制,为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30min,共4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 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后上肢功能重组潜在的脑重塑机制,为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30min,共4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L)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在4周康复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患手被动握拳任务下的f MRI检查,采用组块设计,利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感兴趣区(ROI)的个体化分析,统计各ROI区的脑皮质激活情况,比较干预前后对侧感觉运动区(c SMC)的激活变化,分析脑卒中患者的脑重塑模式。结果:4周运动想象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的FM-UL评分从(22.44±11.59)分提高到(39.78±14.03)分(P=0.011)。比较干预前后两次f MRI检查脑皮质SMC区的激活情况,发现9例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皮质重塑模式:一种模式为募集激活,即大部分患者第二次f 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 SMC的激活增加(有6例患者);另一种模式是集中激活,即小部分患者第二次f 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 SMC的激活虽然是减少的,但其偏侧指数(LI-SMC)却是显著增加的(有3例患者)。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经过4周干预后脑卒中患者存在损伤同侧SMC区的募集激活和集中激活两种脑重塑模式,随着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脑重塑机制逐渐倾向于损伤侧SMC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 运动想象训练 脑卒中 感觉运动区 脑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用于磁共振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与非显著性前列腺癌鉴别诊断 被引量:8
2
作者 陈美玲 张敬 +4 位作者 张玉东 侯莹 宋阳 谢海滨 杨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本文研究不同的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中不同序列的组合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开源数据集PROSTATEx,从T2加权图像、高b值扩散加权图像(DWI,b=800s/mm2)和表观扩散系数图像(ADC)中,分别提取灰... 目的:本文研究不同的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中不同序列的组合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开源数据集PROSTATEx,从T2加权图像、高b值扩散加权图像(DWI,b=800s/mm2)和表观扩散系数图像(ADC)中,分别提取灰度和纹理两大类图像特征,使用177例数据(显著性癌:非显著性癌=48:129)进行建模,并用另外75例数据(显著性癌:非显著性癌=20;55)进行测试。针对训练集进行建模时,选用SMOTE方法进行数据均衡化,并用皮尔逊相干系数和方差分析进行特征选择,逻辑回归作为分类器,使用五折交叉验证法来选择确定模型。评价方法选用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本研究发现使用三个序列的灰度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行建模时,测试集的AUC能够达到0.82。结论:本研究发现弥散图像序列的灰度特征和纹理特征能建立较好的诊断模型,在临床中为显著性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HC方法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旻明 廖祥鹏 +2 位作者 赵智勇 范明霞 颜崇淮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4期268-273,共6页
目的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技术研究网络成瘾青少年大脑半球功能连接的改变。材料与方法收集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以及18名配对正常对照组被试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以及结构像数据,获... 目的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技术研究网络成瘾青少年大脑半球功能连接的改变。材料与方法收集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以及18名配对正常对照组被试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以及结构像数据,获取基于VMHC方法计算的被试大脑半球间的功能连接,分析组间VMHC差异以及差异脑区平均VMHC值与被试上网时间的关系,并分析VMHC对网络成瘾的诊断意义。结果网瘾组内侧前额叶VMHC显著增强(VMHC值_(网瘾组)=0.45,VMHC值_(对照组)=0.29,P<0.001),该脑区平均VMHC值与网瘾组被试周上网时间具有显著正相关(r=0.48,P=0.003)。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显示内侧前额叶平均VMHC值对于网瘾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86,最佳阈值=0.41,敏感度为72%,特异度为94%]。结论内侧前额叶增强的VMHC值提示网瘾青少年两半球间功能连接改变,并为网络成瘾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成瘾 青少年 功能磁共振成像 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区域不同组分特征的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癌包膜侵犯诊断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一鸿 侯莹 +4 位作者 包婕 王成龙 宋阳 张玉东 杨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43,66,共6页
目的从磁共振图像中分别提取可能发生包膜侵犯区域的不同组分的组学特征,用来帮助诊断前列腺癌的包膜侵犯。材料与方法一共选取了71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T2和ADC数据,分为训练集574例和测试集144例。手动勾画腺体和癌灶ROI,并根据两者位置... 目的从磁共振图像中分别提取可能发生包膜侵犯区域的不同组分的组学特征,用来帮助诊断前列腺癌的包膜侵犯。材料与方法一共选取了71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T2和ADC数据,分为训练集574例和测试集144例。手动勾画腺体和癌灶ROI,并根据两者位置关系计算注意力ROI。将注意力ROI分为背景、腺体和癌灶三个部分分别提取组学特征组合建模。通过ROC、AUC、混淆矩阵和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腺体和癌灶ROI建立的模型在训练集上AUC为0.740和0.742,测试集上的AUC为0.746和0.755。注意力ROI模型AUC在训练集上为0.732,在测试集上提高到0.766。注意力子区域特征组合建模的结果最好,可以将训练集和测试集AUC提升到0.794和0.792。结论相较于通过腺体或癌灶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可能侵犯区域子区域建模能更好地预测前列腺癌的包膜侵犯,可以为临床包膜侵犯的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癌 包膜侵犯 注意力感兴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数字孪生建模关键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珊珊 汪红志 夏天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22-2132,共11页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加快推进,数字化资源及其应用平台搭建日益受到重视。针对磁共振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难题,基于数字孪生五维模型概念,构建磁共振成像设备数字孪生五维模型框架。提出一种基于机理模型的建模仿真方法。使用物理实体获取多...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加快推进,数字化资源及其应用平台搭建日益受到重视。针对磁共振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难题,基于数字孪生五维模型概念,构建磁共振成像设备数字孪生五维模型框架。提出一种基于机理模型的建模仿真方法。使用物理实体获取多维物理数据完成数字人建模,提出虚拟采集和图像重建方法生成图像,并利用融合数据进行迭代优化,实现了检查前准备、线圈选择、体位摆位、参数设置、图像处理等全流程三维可视化操作。基于自旋回波、梯度回波和平面回波成像序列开展了应用验证,在实时数据驱动下,仿真结果与实体设备运行结果相一致,满足了教学培训和辅助设计需求,为规模化教学的个性化学习和智能自适应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磁共振成像 序列 机理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脑卒中对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邵方方 尹大志 +6 位作者 贾杰 赵智勇 王想敏 郑晓慧 宋凡 范明霞 孙莉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本研究拟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状况。方法:对24例病灶位于左侧运动通路的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病变侧(左侧)顶... 目的:本研究拟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状况。方法:对24例病灶位于左侧运动通路的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病变侧(左侧)顶下小叶为种子点,计算它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利用双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脑卒中组的运动想象相关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发生显著变化。脑卒中组病变侧顶下小叶与病变对侧脑功能连接显著下降,涉及的脑区(顶下小叶、辅助运动皮质、运动前区、额下回岛盖部和枕中回)多于病变同侧(辅助运动皮质和运动前区);顶下小叶与病变同侧的额下回岛盖部和双侧小脑外侧部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加。结论:静息态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分析成功显示皮质下脑卒中导致运动想象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受损的客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想象 顶下小叶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认知障碍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过程中脑灰质体积特征改变的MRI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成建明 赵小虎 +1 位作者 门卫伟 王湘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过程中,脑灰质(包括皮层和灰质核团)萎缩发生的部位及其进展趋势。方法自ADNI数据网站下载15例2年内进展为AD的MCI患者和14名健康老年人的MR结构图像和MMSE评分结果。15例进展为AD...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过程中,脑灰质(包括皮层和灰质核团)萎缩发生的部位及其进展趋势。方法自ADNI数据网站下载15例2年内进展为AD的MCI患者和14名健康老年人的MR结构图像和MMSE评分结果。15例进展为AD的MCI患者基线时间(随访开始时间)为MCI组,进展为AD时作为AD组。14名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基线时间为NC0组,2年后为NC1组)。利用SPM 8对MCI组、AD组和对照组的全脑灰质体积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比较。结果与NC0组比较,MCI组和AD组双侧内侧颞叶灰质体积萎缩,且AD组左侧尾状核头部、左侧丘脑前部体积萎缩;NC1组左侧海马头部、左侧中央后回灰质体积萎缩。结论 MCI进展为AD过程中,脑灰质萎缩主要发生在与记忆相关的内侧颞叶,全脑灰质萎缩存在左侧半球严重于右侧半球的发展趋势,在边缘系统内部呈现自海马向杏仁核、丘脑的蔓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磁共振成像 脑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伪Zernike矩不变量分析的视觉测力 被引量:4
8
作者 胡文 刘洪涛 +3 位作者 胡春 范明霞 莫锦秋 王石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9-593,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伪Zernike矩不变量分析的视觉测力方法.该方法利用伪Zernike矩不变量所构成的特征向量来描述微装配过程中微夹爪变形之后的形状,并由此建立了矩不变量特征向量与受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训练集,输入为矩不变量特征向量,... 提出了一种基于伪Zernike矩不变量分析的视觉测力方法.该方法利用伪Zernike矩不变量所构成的特征向量来描述微装配过程中微夹爪变形之后的形状,并由此建立了矩不变量特征向量与受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训练集,输入为矩不变量特征向量,输出为已知受力;通过支持向量机比较测试集与训练集中的特征向量,对测试集的输入进行多类分类,从而估计未知受力.对4种不同规格的微悬臂梁进行了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测力 伪Zernike矩不变量 支持向量机 多类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楔前叶/后扣带皮层在静息态功能网络中起关键节点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9
作者 邵辉丽 杜小霞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3期215-217,共3页
已有文献报道指出一些脑区能够组成默认脑功能网络。不同的实验任务显示楔前叶/后扣带皮层与其他节点之间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功能连接分析发现楔前叶/后扣带皮层是默认脑功能网络中的一个关键区域。静息态默认脑功能网络是无尺度网络,... 已有文献报道指出一些脑区能够组成默认脑功能网络。不同的实验任务显示楔前叶/后扣带皮层与其他节点之间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功能连接分析发现楔前叶/后扣带皮层是默认脑功能网络中的一个关键区域。静息态默认脑功能网络是无尺度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楔前叶/后扣带皮层可能是该默认脑功能网络中一个重要的"集散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 功能连接 默认脑功能网络 楔前叶/后扣带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脑部多通道接收线圈的仿真与设计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磊 徐俊成 +1 位作者 蔡昕 蒋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49-453,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消除磁共振线圈通道间耦合的仿真方法,指导猕猴脑部线圈的设计。材料与方法通过电磁场及电路仿真软件,计算线圈周围的空间电磁场分布及S参数,以观测通道间的耦合影响。结果在猕猴脑部接收线圈的设计过程中,通过仿真通...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消除磁共振线圈通道间耦合的仿真方法,指导猕猴脑部线圈的设计。材料与方法通过电磁场及电路仿真软件,计算线圈周围的空间电磁场分布及S参数,以观测通道间的耦合影响。结果在猕猴脑部接收线圈的设计过程中,通过仿真通道间的耦合可知:当相邻一组线圈的几何中心相距42.2 mm时,其耦合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达到了线圈的设计要求。结论利用本文介绍的仿真方法,实现了猕猴脑部多通道线圈的去耦设计。在线圈的制作过程中,该方法可以明确优化方向,降低线圈的研发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磁共振成像 多通道线圈 去耦 耦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基于运动表象的fMRI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琳 张小友 +7 位作者 徐亚奎 宗博艺 赵文睿 赵革 姚猛 占竺旋 尹大志 范明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43-1254,I0002,I0003,共14页
为了解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本研究共招募29名太极拳零基础被试(19名实验组被试,10名对照组被试),采用多时点纵向追踪设计,借助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技能学习早期不同时点被试完成运动表象任务时的行为和脑... 为了解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本研究共招募29名太极拳零基础被试(19名实验组被试,10名对照组被试),采用多时点纵向追踪设计,借助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技能学习早期不同时点被试完成运动表象任务时的行为和脑功能数据。结果发现:(1)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技能水平表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特征,运动表象质量也具有变好的趋势;(2)随着太极拳技能水平的提高,运动表象任务诱发的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的激活显著增强,且同样表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特征;(3)相关检验发现,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的激活与运动表象质量以及太极拳技能水平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研究表明,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会伴随着太极拳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太极拳技能学习有助于优化与序列动作学习有关的脑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运动技能学习 运动表象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拳学习过程中的静息态脑功能活动局部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雪飞 尹大志 +6 位作者 李琳 徐国军 余秋蓉 詹爽 郭苗 张小友 范明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56,共6页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探究太极拳零基础者在太极拳不同学习阶段的脑功能活动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被试内设计,对18名太...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探究太极拳零基础者在太极拳不同学习阶段的脑功能活动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被试内设计,对18名太极拳零基础被试在太极拳学习初期(2周)和学习14周进行同样内容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然后分别计算前后两个不同时间点被试的全脑ReHo值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太极拳学习2周比较,太极拳学习14周被试右侧梭状回的ReHo值显著增高,而右侧小脑和左侧顶上小叶的ReHo值显著降低(AlphaSim校正P<0.05);其中右侧小脑的ReHo的变化值与太极拳技能评分的变化值呈显著负相关(r=-0.507,P=0.032)。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太极拳学习2周被试的右侧颞中回、右侧前扣带回的ReHo值与太极拳技能评分的变化量呈显著正相关(r=0.908、0.818,P<0.01),而左侧枕下回及右侧颞上回的ReHo值与太极拳技能评分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r=-0.474,P<0.05;r=-0.824,P<0.0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太极拳学习技能水平的提高,被试的静息态功能活动局部一致性变化,反映了相关脑区可塑性。另外,太极拳学习初期某些脑区的ReHo值对太极拳技能学习效果有一定的潜在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局部一致性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分析脑卒中后残障手的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凡 尹大志 +3 位作者 胡永善 范明霞 倪欢欢 崔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04-610,共7页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脑卒中后全脑内华勒变性的状态,揭示残障手的发生机制。方法:23例脑卒中后右侧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残障手组11例,非残障手组12例。12例健康人进入健康对照组。采用3.0T...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脑卒中后全脑内华勒变性的状态,揭示残障手的发生机制。方法:23例脑卒中后右侧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残障手组11例,非残障手组12例。12例健康人进入健康对照组。采用3.0T核磁共振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利用SPM软件进行VBM分析,用双样本t检验对平滑后的参数图分别进行两两组间比较。提取出残障手组和非残障手组之间FA图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把存在差异的脑区分别应用到所有受试者的FA图上,然后计算每位受试者对应脑区的平均FA值。MD、AD、RD参数图分析与此一致。结果:与非残障手组相比,残障手组病变同侧的脑干、基底核和丘脑、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顶叶、枕叶和病变对侧的中央后回FA值显著减小;病变同侧基底核和丘脑的MD、AD值显著增加;病变同侧的基底核和丘脑、脑干的RD值显著增加。残障手组FA较小的脑区(或MD、AD、RD较大的脑区)明显比非残障手组的相应脑区范围广。结论:病变同侧脑干、基底核和丘脑、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顶叶、枕叶和对侧中央后回华勒变性在残障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残障手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频谱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智勇 刘小征 +1 位作者 范明霞 徐冬溶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7期535-540,共6页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很多区域内存在着多方向的纤维束,这类区域的体素内水分子的平均弥散并不符合高斯分布。因此,基于单方向纤维束模型的弥散张量成像在揭示组织微观结构中存在先天缺陷。弥散频谱成像使用多b值多方向的扫描序列,采集...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很多区域内存在着多方向的纤维束,这类区域的体素内水分子的平均弥散并不符合高斯分布。因此,基于单方向纤维束模型的弥散张量成像在揭示组织微观结构中存在先天缺陷。弥散频谱成像使用多b值多方向的扫描序列,采集水分子在整个q空间的弥散信息,通过一个具有高角分辨率的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能够可靠地观测单体素内多方向的纤维束,并据此进行纤维束追踪重建出真实而复杂的组织结构。作者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弥散频谱成像在基本原理、方法学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推动国内弥散成像技术在科研和临床上的发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磁共振成像 弥散频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层选择的弥散张量优化算法
15
作者 刘薇 周振宇 +6 位作者 刘小征 严序 杨光 王遵亮 周永迪 Peterson Bradley S 徐冬溶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4,共5页
为了从带伪影的弥散加权数据中重建更准确的张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层选择的张量优化算法.首先对弥散加权图像中常见的3种伪影(波状、层间运动和对比度伪影)进行定性分析,分别提取3种对应的特征(小波标记、相似度和相关性)来识别这些伪影,... 为了从带伪影的弥散加权数据中重建更准确的张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层选择的张量优化算法.首先对弥散加权图像中常见的3种伪影(波状、层间运动和对比度伪影)进行定性分析,分别提取3种对应的特征(小波标记、相似度和相关性)来识别这些伪影,从而区分出正常图层和伪影图层.然后,利用正常图层数据进行张量重建.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这3种特征对弥散加权图像中相关伪影判断的有效性,且对波状伪影和层间运动伪影的判断率均大于90%.真实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与类似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部分各向异性伪彩图中的偏色现象,在白质结构分析中提供了更准确的方向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张量优化 小波标记 互信息 灰度共生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前额叶与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与其对网游渴求程度的关系:一项静息态fMRI研究
16
作者 陈静 黄浦江 +1 位作者 杨光 刘志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0,共6页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网游成瘾组与健康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功能连接的差异,并探寻该功能连接和个体对网游渴求程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根据网游应用情况调查问卷、网游成瘾诊断量表共招募网游成瘾组被试32名,健康对照组被试3...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网游成瘾组与健康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功能连接的差异,并探寻该功能连接和个体对网游渴求程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根据网游应用情况调查问卷、网游成瘾诊断量表共招募网游成瘾组被试32名,健康对照组被试33名。所有被试均填写网游渴求度量表并在静息状态下进行磁共振扫描,获取在静息状态下的脑数据。选取右侧额上回作为感兴趣区,计算感兴趣区与其他脑区间的功能连接。之后比较网游成瘾组和健康对照组功能连接的差异,抽取差异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系数,并与网游渴求度量表得分进行脑-行为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网游成瘾组的网游渴求程度更高,并且其额上回和丘脑的功能连接更强;此外,健康对照组网游渴求度量表得分与额上回和丘脑的功能连接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0.365,P<0.05),而网游成瘾组没有发现该相关(r=-0.286,P=0.119)。结论网游成瘾者对网游保持着较高的渴求程度,且网游成瘾者在静息状态下的额上回和丘脑的功能连接异常,即相比于健康对照组,网游成瘾组额上回和丘脑的功能连接在静息状态下显著增强。此外,健康对照组个体在静息状态下额上回和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与其对网游的渴求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游成瘾 前额叶 静息态功能连接 渴求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预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的建立和验证 被引量:45
17
作者 李梦蕾 张敬 +3 位作者 淡一波 杨光 姚叶锋 童彤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6,共8页
背景与目的:术前准确预测淋巴结转移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期、治疗决策、预后及复发等至关重要。建立和验证用于术前预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767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 背景与目的:术前准确预测淋巴结转移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期、治疗决策、预后及复发等至关重要。建立和验证用于术前预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767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实验组537例,验证组230例)。然后纳入9个重要临床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术前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病理学分级、组织学类型、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和M分期]来构建临床模型;采用ANOVA、Relief和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进行特征选择(包括临床危险因素、原发病灶和周围淋巴结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建立各自的分类模型,并通过one-standard-error准则选择最优模型,然后组合最优模型下的临床危险因素、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周围淋巴结影像组学特征建立联合预测模型。接着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量化预测准确率。最后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和列线图来评估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临床-原发灶-周围淋巴结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的AUC最高(0.7430),为最佳模型。该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实验队列和验证队列中都显示出良好的鉴别和校正能力。DCA表明,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结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的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可用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术前预测 列线图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与连接半球间同位脑区的胼胝体结构损伤相关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郭苗 徐国军 +6 位作者 余秋蓉 王鹤玮 尹大志 孙莉敏 宁瑞鹏 刘凡 范明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5,共8页
目的探究单侧皮质下脑卒中半球间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结构连接变化与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招募34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43例健康人并采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经胼胝体纤维束模板(trancallosal tract templ... 目的探究单侧皮质下脑卒中半球间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结构连接变化与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招募34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43例健康人并采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经胼胝体纤维束模板(trancallosal tract template,TCATT)计算并比较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通往半球间同位脑区(包括感觉运动区、前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进一步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FA比率(FA ratio,rFA)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半球间同位脑区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均降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29条(不包括直回、中央旁小叶和内侧眶回的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纤维束)。这29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与rFA(CST)、FM-UE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卒中组rFA(CST)与FM-UE评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004)。结论本研究证实皮质下脑卒中的胼胝体微结构受损与病灶同侧CST损伤密切相关。继发性跨半球结构连接损伤对皮质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弥散张量成像 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 同位脑区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手运动相关脑区正负网络连接的变化:一项静息态fMRI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詹爽 余秋蓉 +8 位作者 尹大志 王鹤玮 徐国军 王雪飞 郭苗 孙长慧 朱秉 孙莉敏 范明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50,共7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脑卒中后手运动相关脑区正负网络连接的变化及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18例单侧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和18名性别、年龄完全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 目的探讨皮质下脑卒中后手运动相关脑区正负网络连接的变化及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18例单侧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和18名性别、年龄完全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检查。以左侧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对应病灶侧)内与手运动功能相关的区域为感兴趣区,基于体素水平的全脑功能连接方法分析手运动相关的正网络和负网络;进一步基于感兴趣区水平的功能连接方法分析正负网络内和网络间功能连接的变化;最后,将卒中患者异常的功能连接指标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卒中组与病灶侧M1功能连接显著大于对照组的脑区均在负网络内;而显著小于对照组的脑区均在正网络内;卒中组正负网络内和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显著降低;且病灶侧M1与负网络内同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系数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735,P<0.01)。结论脑卒中后与手运动相关脑区的正负网络连接强度均下降。尤其是卒中组大于对照组的功能连接可能并非意味相关脑区的“功能代偿”,而是反映了手运动相关脑区之间的负性功能连接降低,这将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脑卒中神经作用机制并为康复干预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卒中 初级运动皮质 功能连接 静息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预失真功能的梯度波形发生器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钰 胡坤 +5 位作者 罗庆 刘擘 胡彦 谢海滨 宁瑞鹏 杨光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74-1381,共8页
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梯度波形发生器用于产生梯度电压波形,并且通常还可对梯度波形进行预加重处理。预加重可通过模拟和数字电路两种方式来实现,模拟预加重波形拟合灵活性较差,而数字预加重的波形会占用更多的DAC位数,导致波形发生器输... 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梯度波形发生器用于产生梯度电压波形,并且通常还可对梯度波形进行预加重处理。预加重可通过模拟和数字电路两种方式来实现,模拟预加重波形拟合灵活性较差,而数字预加重的波形会占用更多的DAC位数,导致波形发生器输出波形分辨率降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模拟预加重的梯度波形发生器,可对梯度波形进行预失真处理以提高波形拟合的灵活性。此外,本文的波形发生器是基于PCI总线的,设计中通过优化波形发生器的内部逻辑降低了其占用的控制计算机的PCI地址空间,便于进行多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扩展。测试结果表明,本设计的波形发生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并可实现梯度波形的预失真处理以提高波形拟合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梯度波形发生器 预失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