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轨不平顺焊接区的磨耗及裂纹萌生预测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凤涛 王子旭 +3 位作者 谭荣凯 张子豪 杜瑞廷 史志勤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4,共9页
为探究钢轨焊接区的磨耗及裂纹萌生与轴重及摩擦因数的关系,通过对大量不平顺焊接区的实地测量,拟合了两种典型焊接区的不平顺数据,建立了上凸和下凹两类典型焊接区不平顺轮轨接触的有限元模型。结合摩擦功模型和Archard磨耗理论,对焊... 为探究钢轨焊接区的磨耗及裂纹萌生与轴重及摩擦因数的关系,通过对大量不平顺焊接区的实地测量,拟合了两种典型焊接区的不平顺数据,建立了上凸和下凹两类典型焊接区不平顺轮轨接触的有限元模型。结合摩擦功模型和Archard磨耗理论,对焊接区最大磨耗截面进行预测,基于Jiang-Sehitoglu模型对焊接区裂纹萌生寿命进行预测。发现随着轴重的增加,上凸及下凹焊接区的磨耗速率均增大;且轴重达到16 t时上凸型焊接区磨耗速率显著增大,而下凹型焊接区在轴重达到18 t时磨耗速率显著增大;摩擦因数从0.2增加到0.35,上凸和下凹两类焊接区最大磨耗量分别为1.93 mm、1.08 mm;且上凸型焊接区磨耗速率在摩擦因数为0.3时显著增大,而下凹型焊接区磨耗速率在摩擦因数为0.35时显著增大。轴重从12 t增加到18 t,上凸型焊接区服役寿命的衰减幅度较小,而下凹型焊接区服役寿命衰减幅度较大。此外,当摩擦因数从0.2增加至0.35时,其对上凸型焊接区服役寿命的影响明显小于轴重(12~18 t)的影响。然而,当摩擦因数从0.2增加至0.35时,其对下凹型焊接区服役寿命的影响与轴重(12~18 t)的影响相当。结果表明,随着轴重和摩擦因数的增加,对钢轨焊接区下凹型不平顺的寿命影响更加显著;在工务维护过程中,应着重关注下凹型焊接区的出现并及时标记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轮轨关系 磨耗预测 裂纹萌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盐雾环境对异种材质自冲铆接接头静力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贾颖莲 何世松 李晓炀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为了探究异种材质自冲铆接接头在中性盐雾腐蚀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对其静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了DA-SPR接头和BA-SPR接头,并采用5%的NaCl中性盐雾腐蚀液分别进行了不同试验周期(0、168、336、504和840 h)的腐蚀试验。通过静拉伸试验、失重... 为了探究异种材质自冲铆接接头在中性盐雾腐蚀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对其静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了DA-SPR接头和BA-SPR接头,并采用5%的NaCl中性盐雾腐蚀液分别进行了不同试验周期(0、168、336、504和840 h)的腐蚀试验。通过静拉伸试验、失重法等手段研究了中性盐雾腐蚀试验对接头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拉伸失效接头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DA-SPR接头的最大拉伸静载荷值随着盐雾时间的增加持续减小,而BA-SPR接头最大拉伸静载荷值则随着盐雾时间的增加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整个盐雾试验周期内,所有DA-SPR接头的能量吸收值都大于同腐蚀试验周期的BA-SPR接头。中性盐雾试验并没有改变DA-SPR接头的拉伸失效形式,而BA-SPR接头的拉伸失效形式虽都为上下板分离失效,但随着BA-SPR接头在中性盐雾试验环境中暴露时间的增加,铆钉由留在上板侧逐渐变化为铆钉从上板脱离,并出现铆钉头部的边缘处与钉身撕裂的情况。暴露在中性盐雾环境中的试样单位面积的腐蚀失重符合幂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且有BA-SPR接头表层的腐蚀物锈层将加速其腐蚀,BA-SPR接头的腐蚀速率始终大于相同盐雾试验周期的DA-SPR接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雾试验 自冲铆接 异种材质 静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柔轮轨下钢轨波磨对牵引齿轮振动特性影响
3
作者 朱海燕 杨世俊 +1 位作者 曾庆涛 金铭泽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2,304,共7页
为研究钢轨波磨对高速列车牵引齿轮振动特性的影响,采用谐波函数描述钢轨波磨不平顺,研究在钢轨波磨波长为100~150 mm、波深为0.01~0.05 mm下牵引齿轮的振动响应特性。应用傅里叶变换得到牵引齿轮振动加速度频谱,发现钢轨波磨激励是影... 为研究钢轨波磨对高速列车牵引齿轮振动特性的影响,采用谐波函数描述钢轨波磨不平顺,研究在钢轨波磨波长为100~150 mm、波深为0.01~0.05 mm下牵引齿轮的振动响应特性。应用傅里叶变换得到牵引齿轮振动加速度频谱,发现钢轨波磨激励是影响牵引齿轮振动响应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随着钢轨波磨波长的减小、波深的增加会使主动齿轮垂向振动加速度增大,主动齿轮垂向振动加速度峰值变化周期与钢轨波磨波长和轮对转动周期成正相关;柔性轮轨下的主动齿轮垂向振动加速度幅值相比于刚性轮轨明显增大,在钢轨波磨和车轮转频共同作用下,考虑柔性轮轨时的主动齿轮垂向振动加速度幅值会出现拍振现象,且能反映出轮轨激励高频成分和较高频率内的振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高速列车 牵引齿轮 钢轨波磨 振动响应 幅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铆工艺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志超 谢春辉 吕世亮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2,共5页
采用DE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抽芯铆钉铆接工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铆接成形过程的3个阶段,进行应力应变及铆接损伤分析。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最大应力应变主要集中在铆体尾部与钉芯头部相接触的区域。进行拉铆件的拉伸试验,得到... 采用DE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抽芯铆钉铆接工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铆接成形过程的3个阶段,进行应力应变及铆接损伤分析。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最大应力应变主要集中在铆体尾部与钉芯头部相接触的区域。进行拉铆件的拉伸试验,得到拉伸载荷曲线,并分析了不同铆体长度和板料孔径对接头剪切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铆 数值模拟 损伤分析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PID自适应控制的激振系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肖乾 葛一帆 +3 位作者 符远航 常运清 汪寒俊 宾浩翔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针对跨座式单轨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激振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易受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PID自适应的控制策略。建立激振系统数学模型,并推导出其开环传递函数。基于Simulink搭建3-5-3结构的BP神经网络PID自... 针对跨座式单轨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激振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易受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PID自适应的控制策略。建立激振系统数学模型,并推导出其开环传递函数。基于Simulink搭建3-5-3结构的BP神经网络PID自适应控制器,并施加阶跃干扰信号以验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ID和模糊PID控制器相比,BP神经网络PID自适应控制下系统达到稳态所需时间分别快52%和50%,且超调量基本为0;在应对外界干扰时,该控制器能自动调整控制参数,系统以较快速度恢复至稳态,显著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振系统 BP神经网络 模糊PID 学习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波磨对高速列车制动盘振动影响分析
6
作者 朱海燕 汪怡 +3 位作者 杨世俊 金铭泽 连盛荣 肖乾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3,共7页
为探究钢轨波磨对高速列车制动盘振动特性的影响,构建车辆-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同时添加轨道不平顺和钢轨波磨激励,对不同工况进行仿真,研究高速列车以不同速度级通过钢轨波磨区段时制动盘的振动特性及车轴-制动盘的振动传递关系。... 为探究钢轨波磨对高速列车制动盘振动特性的影响,构建车辆-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同时添加轨道不平顺和钢轨波磨激励,对不同工况进行仿真,研究高速列车以不同速度级通过钢轨波磨区段时制动盘的振动特性及车轴-制动盘的振动传递关系。结果表明:制动盘通过波磨区段时在垂向上发生剧烈振动的频率范围更广,在横向上频率集中,钢轨波磨更易引起制动盘的垂向振动;制动盘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随波长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波深增大不断增大,从车轴到制动盘的振动均被放大,由波磨引起列车振动频率与制动盘或轮对的固有频率接近,共振使振动加剧,会影响此变化规律。列车变速通过钢轨波磨区段或改变制动盘的结构可避免发生共振,此研究成果可为制动盘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高速列车 钢轨波磨 制动盘 振动加速度 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生成对抗网络的不平衡数据下轴承故障诊断
7
作者 周建民 夏晓枫 李家辉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9-1048,共10页
针对滚动轴承实际运行中的故障数据远少于正常数据,从而影响故障诊断模型诊断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数据不平衡情况下的基于改进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基于梯度惩罚的Wasserstein... 针对滚动轴承实际运行中的故障数据远少于正常数据,从而影响故障诊断模型诊断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数据不平衡情况下的基于改进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基于梯度惩罚的Wasserstein生成对抗网络(Was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based on gradient penalty,WGAN-GP)。首先,采用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ewavelettransform,CWT)将振动信号集转化为二维图像数据集。然后,用Wasserstein距离替代GAN的Jensen-Shannon(JS)散度,再使用梯度惩罚策略在WGAN权值裁剪过程中优化模型,使生成器损失函数的权值在区间中取得均衡,实现故障数据的自动生成,扩充故障数据集。最后,设置了不平衡数据集和数据增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WGAN-GP在所设置的不同不平衡比例实验下的模型诊断率分别提高了2.29%、1%、2.85%,在数据增强对比实验中的诊断率也高于几何变换增强后的数据和原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对抗网络 深度残差网络 迁移学习 不平衡数据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最小尺寸约束的内嵌可移动压电驱动柔顺机构拓扑优化设计
8
作者 刘敏 卢飞扬 +2 位作者 占金青 吴剑 朱本亮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4,共10页
为了使柔顺机构构型与压电驱动分布同时达到最优,并满足工艺制造要求,提出考虑最小尺寸约束的内嵌可移动压电驱动柔顺机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采用独立点密度插值模型描述主体结构的材料分布,利用水平集函数表征任意形状的内嵌可移动压... 为了使柔顺机构构型与压电驱动分布同时达到最优,并满足工艺制造要求,提出考虑最小尺寸约束的内嵌可移动压电驱动柔顺机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采用独立点密度插值模型描述主体结构的材料分布,利用水平集函数表征任意形状的内嵌可移动压电驱动器,通过结构指示函数识别实体和空相材料,采用滤波阈值技术控制主体结构的最小尺寸。同时建立非重叠约束以保证压电驱动器在优化过程中不与设计域边界发生重叠,并以柔顺机构的输出位移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独立点密度插值水平集联合拓扑优化模型,利用移动渐近线法求解拓扑优化问题。数值算例证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同时优化主体结构和压电驱动器的位置分布,并满足最小尺寸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顺机构 拓扑优化 压电驱动 最小尺寸约束 可移动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能量采集型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
9
作者 席兴盛 胡国良 +1 位作者 喻理梵 李刚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2-268,共7页
自供电状态下振动能量采集型磁流变阻尼器阻尼性能较差,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通过对峰值感应电压、功率密度以及自供电电流的分析计算得出比较系数,以此为指标选取发电装置各关键尺寸;然后在自供电状态下,采用多目标优化算... 自供电状态下振动能量采集型磁流变阻尼器阻尼性能较差,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通过对峰值感应电压、功率密度以及自供电电流的分析计算得出比较系数,以此为指标选取发电装置各关键尺寸;然后在自供电状态下,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减振装置活塞头尺寸及阻尼间隙宽度进行寻优;最后对优化前后的装置进行仿真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装置的发电性能及其在自供电状态下的阻尼性能均有明显提升;在频率为4 Hz、幅值为10 mm的振动激励下,优化后峰值感应电压提高30%,输出阻尼力提高8.7%,自供电电流强度提高20%,对应的阻尼力提高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自供电状态 能量采集 磁流变阻尼器 优化设计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轨车辆-轨道梁耦合振动特性及试验方法研究
10
作者 肖乾 汪寒俊 +1 位作者 周新建 宾浩翔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4,共8页
为解决轨道不平顺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轨道梁耦合振动特性的影响及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试验设计的问题,以某型跨座式单轨车辆为例,采用UM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车辆-轨道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分别以光滑轨道梁表面和添加不平顺轨道梁表面... 为解决轨道不平顺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轨道梁耦合振动特性的影响及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试验设计的问题,以某型跨座式单轨车辆为例,采用UM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车辆-轨道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分别以光滑轨道梁表面和添加不平顺轨道梁表面为分析工况,对跨座式车辆进行直线运行和曲线运行模拟,对比两种不同工况下,模拟仿真所得到的各项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分析轨道不平顺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轨道梁耦合振动特性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针对于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动力学试验设备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单轨车辆通过直线路段时,列车的走行轮垂向力变化较小,车辆构架垂向位移幅值均未超过15 mm;单轨车辆通过曲线路段时,去除导向轮和稳定轮对应轨面的不平顺度前后,同一轴上的左右走行轮所受径向力不变,以不同速度通过同一曲线段时,轮重减载率降低5%至10%,横向振动加速度和垂向振动加速度变化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单轨车辆 车轨耦合 轨道不平顺 振动特性 试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适应性的开放式架构产品模块耦合关联分析
11
作者 程贤福 章志宏 王承辉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3-2642,共10页
针对开放式架构产品公共平台与附加模块间存在主从关联以及定制模块间存在耦合关联问题,从客户需求和适应性更改角度分析了产品功能需求与组件间的联系,探讨了公共平台与定制模块和个性化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及其主从属性,构建了开放式架... 针对开放式架构产品公共平台与附加模块间存在主从关联以及定制模块间存在耦合关联问题,从客户需求和适应性更改角度分析了产品功能需求与组件间的联系,探讨了公共平台与定制模块和个性化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及其主从属性,构建了开放式架构产品模块功能-结构关系图。从同支耦合、异支功能耦合和异支功能-结构耦合三种方式研究了定制模块间的耦合关联特性,考虑模块间的综合关联性和接口密度,计算模块耦合度。综合模块间的依赖关系、结构设计复杂性、开发成本和开发时间,提出了模块更改影响度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桥式起重机实例阐述了模块间耦合分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架构产品 模块化 耦合分析 个性化需求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磁场作用下磁流变弹性体悬臂夹层梁振动响应实验分析(英文)
12
作者 胡国良 龚美慧 +1 位作者 江敏 李丙丙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2,26,共7页
制备了两根中间层为磁流变弹性体材料、上下表面层是铝合金的磁流变弹性体夹层梁,其中中间层磁流变弹性体材料中的铁磁颗粒、硅油和硅胶质量分数为7∶1∶2和7∶1.5∶1.5。搭建了振动实验台研究分析非均匀磁场作用下磁流变弹性体悬臂夹... 制备了两根中间层为磁流变弹性体材料、上下表面层是铝合金的磁流变弹性体夹层梁,其中中间层磁流变弹性体材料中的铁磁颗粒、硅油和硅胶质量分数为7∶1∶2和7∶1.5∶1.5。搭建了振动实验台研究分析非均匀磁场作用下磁流变弹性体悬臂夹层梁的振动响应,其中外加磁场场强大小的变化通过改变永久磁铁间的垂直距离获得。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沿着夹层梁水平方向从固定端向自由端移动,还是在特定位置改变外加磁场强度大小,夹层梁的一阶振动频率都有逐步减小的趋势;含有更高硅油比的弹性体夹层梁有着更好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弹性体 夹层梁 振动响应 非均匀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合复合材料层板面内边缘冲击及冲击后压缩实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美艳 赖家美 +2 位作者 莫明智 罗志强 黄志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23-228,共6页
利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成型(VARTM)技术制备缝合/未缝合碳纤维层板,并分别对其进行了五种不同能量的面内边缘冲击及冲击后压缩实验,结构内部的冲击损伤通过超声C扫描检测技术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缝合工艺的引入能有效提高碳纤维层板的面... 利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成型(VARTM)技术制备缝合/未缝合碳纤维层板,并分别对其进行了五种不同能量的面内边缘冲击及冲击后压缩实验,结构内部的冲击损伤通过超声C扫描检测技术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缝合工艺的引入能有效提高碳纤维层板的面内冲击阻抗及损伤容限,在五种能量范围内,冲击峰值力的增幅达到4.54%~10.33%,冲击后剩余压缩强度的增幅最高达到9.32%;另外,通过超声C扫描检测结果发现,面内边缘冲击后,在复合材料面板上的冲击点附近会出现一个半椭圆形的分层区域,且缝合层板的分层损伤面积明显小于未缝合层板;未缝合层板面内边缘冲击后压缩的主要破坏模式为分层扩展,而缝合层板面内边缘冲击后的压缩失效模式为整体屈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 面内边缘冲击 冲击后压缩 超声C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尼间隙可调式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与动力性能实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左强 黄鑫芳 +2 位作者 易锋 童旺 胡国良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1-440,共10页
针对磁流变阻尼器存在由于阻尼间隙固定、长度小等导致的阻尼力较小、动力性能单一及适应性不强等不足,提出并设计一种阻尼间隙可调式磁流变阻尼器。该阻尼器液流通道由圆锥和圆环形液流通道共同组成,其有效阻尼长度可增加到4段。同时... 针对磁流变阻尼器存在由于阻尼间隙固定、长度小等导致的阻尼力较小、动力性能单一及适应性不强等不足,提出并设计一种阻尼间隙可调式磁流变阻尼器。该阻尼器液流通道由圆锥和圆环形液流通道共同组成,其有效阻尼长度可增加到4段。同时通过调整紧锁螺母控制阀芯位置,改变阀芯与左右磁轭的相对位置,可实现圆锥液流通道阻尼间隙连续可调。对所提出的结构进行磁路设计,基于Bingham模型建立其力学模型,利用ANSYS进行电磁场仿真,并设计实物样机进行动力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输出阻尼力随阻尼间隙的减小而增大,在阻尼间隙为0.6 mm时阻尼力达到7.2 kN。可调系数随阻尼间隙的减小而减小,在阻尼间隙为1.6 mm时最大可调系数为13.6。另外,不同阻尼间隙下阻尼力为0.2~7.2 kN,最大可调系数可达33。本文所提出的磁流变阻尼器结构可进一步提升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性能,并可替代不同应用场合的磁流变阻尼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阻尼间隙可调 结构设计 动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力梁式后悬架模态与疲劳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志超 王九州 程梁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7年第6期115-119,共5页
扭力梁式后悬架是汽车行驶系统中重要的承重构件,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会受到不同幅值和不同频率的激励。在激励频率和扭力梁式后悬架固有频率接近或相同时,会产生共振,进而发生疲劳断裂。通过对扭力梁式后悬架进行模态实验,获得该结构... 扭力梁式后悬架是汽车行驶系统中重要的承重构件,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会受到不同幅值和不同频率的激励。在激励频率和扭力梁式后悬架固有频率接近或相同时,会产生共振,进而发生疲劳断裂。通过对扭力梁式后悬架进行模态实验,获得该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对同一型号的扭力梁式后悬架进行弯曲、扭转疲劳实验,得到其疲劳破坏的具体形式。对产生破坏的扭力梁式后悬架进行模态实验,对未损坏和损坏的扭力梁式后悬架各自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产生疲劳破损的扭力梁式后悬架在某一阶频率下的模态振型有较大变化,结构的固有频率值和固有频率分布的变化并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扭力梁式后悬架 模态实验 疲劳实验 固有频率 模态振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低温加热实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骏 廖钰 +1 位作者 刘俊宇 曾建邦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2-576,共5页
通过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材料加热动力电池模组时,箱体材料及隔热棉对电芯升温速率和均温性的影响。在环境温度、加热功率相同时,对于同一电芯,加热升温速率底部最大,极耳最小,自下而上递减;塑料箱体的... 通过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材料加热动力电池模组时,箱体材料及隔热棉对电芯升温速率和均温性的影响。在环境温度、加热功率相同时,对于同一电芯,加热升温速率底部最大,极耳最小,自下而上递减;塑料箱体的温升梯度与泡沫箱体类似,但模组温升高3.00~4.00℃、升温速率低2.00~3.00℃/h;加隔热棉之后,模组内部温升下降1.00~2.00℃,但升温速率上升1.00℃/h。这说明在塑料箱体内部加隔热棉,能达到与电池包箱体内部相同的导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加热 动力电池 升温速率 均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控制仿真及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明 周滨 胡国良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95,共6页
倒立摆是一个非线性、不稳定的系统,控制情况比较复杂,在航空航天,军工领域,机器人等智能控制方面有所应用。倒立摆也是检验新控制算法的理想实验平台。阐述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首先根据直线一级倒立摆的物理模型,... 倒立摆是一个非线性、不稳定的系统,控制情况比较复杂,在航空航天,军工领域,机器人等智能控制方面有所应用。倒立摆也是检验新控制算法的理想实验平台。阐述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首先根据直线一级倒立摆的物理模型,经过力学分析和近似处理等方法变为数学模型,随后分别使用PID和Fuzzy模糊控制方法,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合理的仿真模块,进行相关仿真分析。对比两种控制算法对倒立摆系统稳摆的控制结果,找出控制效果最好的控制方案,并分析不同算法的特点。最后使用直线一级倒立摆实物进行实时控制实验,以验证仿真的结果是否和实际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一级倒立摆 MATLAB PID控制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的地铁车轮失圆状态诊断方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红琴 姜进南 +5 位作者 陶功权 刘奇锋 卢纯 温泽峰 张楷 肖乾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1-443,共13页
首先,建立卷积神经网络、深度置信网络、支持向量机和以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全连接层特征为输入的支持向量机模型(1DCNN-SVM),对比上述模型在地铁车轮失圆状态分类识别上的效果;其次,利用代理模型构建轴箱垂向加速度均方根与车速和多边形... 首先,建立卷积神经网络、深度置信网络、支持向量机和以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全连接层特征为输入的支持向量机模型(1DCNN-SVM),对比上述模型在地铁车轮失圆状态分类识别上的效果;其次,利用代理模型构建轴箱垂向加速度均方根与车速和多边形磨耗幅值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通过智能优化算法逆向求解幅值,对比不同代理模型和智能优化算法在多边形磨耗幅值识别上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DCNN-SVM模型在正常、低阶多边形、高阶多边形、随机非圆车轮4类典型的车轮不圆度状态分类识别中取得99.82%的准确性,相比另外3种分类方法,其泛化性能和强化学习能力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车轮多边形磨耗幅值识别方面,基于克里金模型(KSM)和粒子群算法(PSO)的波深识别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稳定性和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多边形磨耗 卷积神经网络 支持向量机 代理模型 智能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轮轨接触面材料性能与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关系研究
19
作者 肖乾 陈光圆 +1 位作者 方姣 罗佳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116,共6页
为准确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基于接触阻尼理论,考虑轮轨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和车轮表面粗糙度,采用有限元法,将轮轨材料的接触面进行离散;基于罚函数面-面接触算法定义轮轨接触,建立轮轨粗糙表面接触有限元简化模型;通过间接输入实际车轮... 为准确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基于接触阻尼理论,考虑轮轨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和车轮表面粗糙度,采用有限元法,将轮轨材料的接触面进行离散;基于罚函数面-面接触算法定义轮轨接触,建立轮轨粗糙表面接触有限元简化模型;通过间接输入实际车轮表面硬度数据并且加载位移载荷来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和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仿真结果表明:轮轨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随着法向载荷、摩擦系数和车轮表面硬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粗糙度对其影响不大;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与法向载荷、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数及材料表面的硬度呈正相关;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与运行里程数并非呈现单调性变化。因此,当考虑轮轨材料表面粗糙度微观结构时,更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轮轨材料 轮轨切向接触阻尼 轮轨切向阻尼损耗因子 微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固体润滑剂铁基合金激光熔覆涂层的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文斌 李仕宇 +4 位作者 肖乾 丁昊昊 慕鑫鹏 杨春辉 陈道云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7,共11页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CL60车轮钢表面分别制备不同含量WS_(2)(质量分数0~8.0%)和CaF_(2)(质量分数5.0%)固体润滑剂以及不同含量h-BN(质量分数0~2.0%)和CaF_(2)(质量分数0~2.0%)固体润滑剂的铁基合金涂层,对比研究了添加不同固体润滑剂铁...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CL60车轮钢表面分别制备不同含量WS_(2)(质量分数0~8.0%)和CaF_(2)(质量分数5.0%)固体润滑剂以及不同含量h-BN(质量分数0~2.0%)和CaF_(2)(质量分数0~2.0%)固体润滑剂的铁基合金涂层,对比研究了添加不同固体润滑剂铁基合金涂层的显微组织以及干滑动摩擦磨损行为和磨损机制。结果表明:所有涂层均主要由树枝晶和共晶组织组成,表面硬度均达到约800 HV,约为CL60钢的2倍。随着WS_(2)含量的增加,WS_(2)+CaF_(2)/铁基合金涂层的摩擦因数降低,磨损质量损失先降低后基本稳定,当WS_(2)质量分数为6.0%时,磨损质量损失最低,与未添加固体润滑剂的铁基合金涂层相比降低了26.7%,此时孔隙最少,磨损表面损伤轻微,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随着h-BN含量的增加以及CaF_(2)含量的降低,h-BN+CaF_(2)/铁基合金涂层的摩擦因数与磨损质量损失均先降后增,且当CaF_(2)和h-BN的质量分数均为1.0%时,稳定摩擦因数与磨损质量损失均最小,与未添加固体润滑剂的铁基合金涂层相比,分别降低了32.7%和33.3%,此时晶粒最细小,组织最为致密,磨损表面以细小磨痕为主,磨损机制为轻微的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钢 激光熔覆 固体润滑材料 显微组织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