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纤维化微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伍霞艳 柳迪 +4 位作者 刘禹辰 汲淑慧 付斌 刘莹 唐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57-2772,共16页
目的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s)能够处理表面活性物质来维持肺泡膨胀开放,并充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对肺部微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肺纤维化过程中,单核来源的AMs持续释放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 目的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s)能够处理表面活性物质来维持肺泡膨胀开放,并充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对肺部微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肺纤维化过程中,单核来源的AMs持续释放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招募更多免疫细胞到受损区域,维持并加剧炎症,从而发挥负面作用。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于肺纤维化微环境AMs的基因表达水平,而在蛋白质功能和调控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生理条件下与肺纤维化后AMs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以便更全面地理解AMs在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建立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收集来自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肺纤维化模型的AMs(每个样本2.5×105个细胞),通过无标记蛋白质组学方法获得蛋白质表达谱。结果通过将生理盐水组与已公开的生理AMs蛋白质组数据比对发现,本研究产出的蛋白质组数据质量较高,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博来霉素组AMs有778种蛋白质表达上调。此外,上调的DEPs中富集通路包括I-κB/NF-κB通路、炎症反应调节通路、吞噬调节通路、TGF-β通路和HIF-1通路,表明肺纤维化微环境中的AMs具有促炎和促纤维化功能。对DEPs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Tlr2和Pycard之间的相互作用是AMs促炎表型的控制节点,从而导致肺纤维化进展。结论本研究探讨了AMs在肺纤维化微环境中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结果发现,AMs显著上调多条与炎症和纤维化关联的通路蛋白,并提示Tlr2和Pycard的相互作用是AMs表现出高度促炎活性的控制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肺泡巨噬细胞 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样本蛋白质组前处理流程的建立及衰老小鼠单个窦卵泡蛋白质组图谱的绘制
2
作者 张新帅 李红超 +3 位作者 付斌 贺福初 王晓文 李杨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17-931,共15页
目的建立一种针对微量样本(1×10^(4)细胞)的蛋白质组前处理流程,用于衰老小鼠单个窦卵泡的蛋白质组图谱绘制,并对窦卵泡的衰老图谱进行解析。方法利用293T细胞,通过对比不同的裂解液、酶切条件、超声处理方式等,建立针对1×10^... 目的建立一种针对微量样本(1×10^(4)细胞)的蛋白质组前处理流程,用于衰老小鼠单个窦卵泡的蛋白质组图谱绘制,并对窦卵泡的衰老图谱进行解析。方法利用293T细胞,通过对比不同的裂解液、酶切条件、超声处理方式等,建立针对1×10^(4)数量级细胞样本(约1μg数量级蛋白质)的蛋白质组前处理流程。通过与商业化的样本前处理试剂盒(iST试剂盒和Ex极微量试剂盒)进行对比,从蛋白质和肽段鉴定重叠性、蛋白质整体亲/疏水性、蛋白质理论等电点以及蛋白质分子质量4方面对本研究所建立的样本前处理流程进行评估。以100,1000和100003种数量级小鼠原代脾和肝细胞样本对样本前处理流程的样本适用性进行评估。基于该样本前处理流程,结合timsTOF Pro 2超灵敏质谱仪,绘制青年(2月龄)、中年(12月龄)和老年(22月龄)小鼠的单个窦卵泡的蛋白质组图谱。通过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与蛋白质表达时间序列分析,寻找与年龄因素显著相关的蛋白质,解析窦卵泡的衰老图谱。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针对1×10^(4)数量级细胞样本的蛋白质组学前处理流程,该流程仅需一步操作完成裂解和还原烷基化,酶切过程无需超声。即对于1×10^(4)数量级细胞样本,将裂解液中的脱氧胆酸钠浓度由1%提升至10%,可以使蛋白质平均鉴定种类从4089种增加到4389种,具有更佳的裂解效果(P<0.05);在裂解液中添加碳酸氢铵缓冲液(50 mmol·L^(-1),90μL),蛋白质平均鉴定种类从2579种显著提升至4389种(P<0.01);单胰蛋白酶与混合酶(Trypsin/Lys-C)具有相似的酶切效果,均能鉴定到约3950种蛋白质;将酶切时间由过夜缩短至0.5 h,蛋白质平均鉴定量由4299种提升至4632种(P<0.05),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能获得更高的蛋白质鉴定量。与商业化试剂盒相比,本流程鉴定的蛋白质中约92.3%能被iST试剂盒或Ex极微量试剂盒鉴定,且在亲/疏水性、理论等电点和分子质量等理化性质上无明显偏向,显示出良好稳健性。随着样本中细胞数量增加,鉴定的蛋白质种类显著增加(100、1000和10000个细胞样本中,小鼠脾原代细胞分别鉴定到蛋白质525,1650和3210种,小鼠肝原代细胞分别鉴定到蛋白质366、1160和3590种,P<0.05)。采用该处理流程对青、中、老年小鼠的单个窦卵泡(每组3个窦卵泡)进行了蛋白质组鉴定,每个卵泡均可鉴定超过7500种蛋白质。基于该数据,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窦卵泡在蛋白质表达状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证实了年龄是影响卵泡生理状态的关键因素。此外,在衰老小鼠的卵泡中,发现与染色体分离相关的蛋白显著下调(P<0.01),提示衰老卵泡中可能存在染色体分离障碍以及减数分裂的失调。通过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共识别出739种与年龄显著相关的蛋白质,其中378种正相关,361种负相关。结论本研究为微量样本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易操作、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蛋白质组样本前处理流程;构建了不同年龄阶段小鼠单个窦卵泡的蛋白质组动态变化图谱,为卵泡衰老基础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为探索卵巢衰老的潜在治疗靶标和促进生殖力提升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样本前处理流程 卵巢衰老 窦卵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样本泛素化蛋白质组学研究前处理方法优化
3
作者 梁明秀 邢美宁 +3 位作者 黄东莹 梁石芳 应万涛 高晓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321-1326,共6页
目的:对影响泛素化肽段富集的因素进行系统评估,以提升基于串联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微量样本泛素化修饰位点的能力,增加泛素化修饰鉴定覆盖度,进而为微量临床样本的泛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方法:本研究中运用100μg HeLa全蛋白... 目的:对影响泛素化肽段富集的因素进行系统评估,以提升基于串联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微量样本泛素化修饰位点的能力,增加泛素化修饰鉴定覆盖度,进而为微量临床样本的泛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方法:本研究中运用100μg HeLa全蛋白酶解肽段系统评估了在泛素化富集过程中不同抗体用量(9.375μg、15.625μg、31.25μg)、不同富集体积(300μL、600μL、1000μL)中鉴定泛素化肽段和位点的能力,以及对比冻干前加入二甲亚砜能否提升泛素化肽段鉴定能力。结果:不同富集条件对泛素化肽段的富集和鉴定效率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抗体输入量的评估中,使用15.625μg抗体珠能使富集效率达到57%且获得较理想的泛素化肽和位点鉴定量;在不同体积的对比中,使用600μL富集缓冲液能使单针检测出的泛素化肽段和位点超过10000且两次重复实验泛素化位点的定量相关系数达到0.95;冻干前加入二甲亚砜提高了疏水肽段的鉴定能力,使泛素化位点增加4.59%。结论:通过系统优化,对于100μg肽段的富集推荐使用15.625μg抗体量以及600μL富集体积,在样本冻干前加入二甲亚砜可以有效增加疏水性肽段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化 富集 DMSO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N-磷酸化修饰富集方法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江波 高博 +3 位作者 魏淑娴 梁振 张丽华 张玉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3-631,共9页
蛋白质磷酸化作为一种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调控着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随着高效富集方法和生物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低丰度的蛋白质O-磷酸化修饰获得了规模化鉴定,从而使其生物学功能得到较为透彻的研究。而发生在组氨酸、赖氨酸... 蛋白质磷酸化作为一种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调控着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随着高效富集方法和生物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低丰度的蛋白质O-磷酸化修饰获得了规模化鉴定,从而使其生物学功能得到较为透彻的研究。而发生在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侧链氨基的N-磷酸化修饰,由于P-N键化学稳定性差,导致其在酸和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目前依赖酸性条件的O-磷酸化富集方法难以适用N-磷酸化富集,导致蛋白质N-磷酸化生物功能研究严重滞后。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针对蛋白质N-磷酸化的高效富集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蛋白质N-磷酸化的结构特征和已报道的生物学功能,重点综述并分析了近20年来蛋白质N-磷酸化修饰富集方法,并对每一种富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最后对潜在的富集方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N-磷酸化 生物功能 富集方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沉淀的药物靶点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彤 秦伟捷 杨洪军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3-622,共10页
药物靶点是体内与药物分子结合的生物大分子。因此药物靶点的系统鉴定对于充分认识药物作用机制、疗效以及可能的副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全面的靶点识别可以加速药物发现及候选药物筛选的进程。生物质谱具有采集速度快、分辨率和灵敏度高... 药物靶点是体内与药物分子结合的生物大分子。因此药物靶点的系统鉴定对于充分认识药物作用机制、疗效以及可能的副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全面的靶点识别可以加速药物发现及候选药物筛选的进程。生物质谱具有采集速度快、分辨率和灵敏度高等特点,是蛋白质组深度鉴定和准确定量的关键工具;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有助于系统性鉴定与小分子药物结合的蛋白质,阐述蛋白质-药物相互作用,在药物靶点筛选领域大显身手。常用的先进行标记再结合亲和富集的药物靶点表征方法需要对药物分子化学衍生,这既耗时也可能会改变药物的亲和力,同时衍生基团产生的空间效应可能会阻断药物和靶点相互作用,加大了靶点鉴定的难度。因此,无需衍生的药物靶点鉴定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蛋白质受到温度、pH、变性剂以及机械力等条件的影响会发生变性、展开和沉淀。小分子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可能改变蛋白质折叠平衡,稳定靶蛋白的构象,与游离蛋白相比,更能抵抗不同条件诱导的蛋白质沉淀。基于以上原理,联合蛋白质组学和生物质谱技术,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基于蛋白质沉淀的药物靶点规模化鉴定方法,包括热蛋白质组分析方法、溶剂诱导蛋白质沉淀方法、机械应力诱导蛋白质沉淀方法、pH依赖性蛋白质沉淀方法等,用于蛋白质组范围内的药物靶点筛选。本综述介绍了该领域近十年报道的药物靶点发现和药物-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总结了这些方法的特点及其在药物疗效评价、药物发现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谱 药靶鉴定 蛋白质沉淀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蛋白质复合物规模化富集与鉴定新方法
6
作者 董沛滢 刘彤 秦伟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9-217,共9页
RNA-蛋白质复合物调控着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在RNA从合成到降解的生理活动历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更全面解析RNA-蛋白复合物(RNA-protein complexes,RPC)相互作用网络,近年来研究者除了开发RNA直接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s,RBP... RNA-蛋白质复合物调控着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在RNA从合成到降解的生理活动历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更全面解析RNA-蛋白复合物(RNA-protein complexes,RPC)相互作用网络,近年来研究者除了开发RNA直接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s,RBP)规模化富集方法,也将目光转向了与RBP存在相互作用的RNA间接结合蛋白(RNA-associated proteins,RAP),二者与RNA共同组成了结构复杂、功能各异的RPC.但以往方法均将RPC中包含的所有蛋白视为整体,统一鉴定,缺乏能够规模化区分RBP和RAP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联合使用254 nm紫外交联法和二硫双琥珀酰亚胺丙酸酯(DSP)蛋白交联剂,通过不同反应原理将RBP与RAP分别富集于链霉素磁珠,进而通过分步洗脱方法分别获取纯化的RBP和RAP,并结合质谱分析实现二者的各自独立鉴定.采用该方法在HeLa细胞中共鉴定到2007个高置信RBP,927个高置信RAP,其中有243个RAP为首次鉴定.此方法的建立有助于细化RPC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为后续的生物应用提供方法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结合蛋白 蛋白质组学 富集 分离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氨酸磷酸化修饰的调节及功能作用
7
作者 刘萧然 邢美宁 应万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2024年第10期2694-2704,共11页
组氨酸磷酸化(pHis)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并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病理过程相关。pHis修饰中磷酰胺键在高温和低pH下容易断裂,其高度不稳定性导致对pHis修饰的鉴定和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磷酸化蛋白质组... 组氨酸磷酸化(pHis)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并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病理过程相关。pHis修饰中磷酰胺键在高温和低pH下容易断裂,其高度不稳定性导致对pHis修饰的鉴定和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的发展以及pHis特异性抗体的出现,推动了p His修饰蛋白底物的鉴定和功能研究。首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鉴定到超过700个pHis修饰蛋白,并陆续发现黏着斑激酶(FAK)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PGAM1)等蛋白质的pHis修饰能促进肿瘤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组氨酸激酶和组氨酸磷酸酶在调控特定蛋白质pHis修饰中的关键机制及其功能,以期为pHis修饰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磷酸化 组氨酸激酶 组氨酸磷酸酶 组氨酸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化学品非动物替代风险评估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孙翌 李媛 +2 位作者 龙奇 左涛 徐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2,共11页
暴露评估是有机化学品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准确评估有机化学品对动物或人体的危害程度能够有效降低其潜在风险。化学品风险评估的传统方法主要基于动物实验,然而相对于复杂的体内实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具有经济、快速、易于量化和可重... 暴露评估是有机化学品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准确评估有机化学品对动物或人体的危害程度能够有效降低其潜在风险。化学品风险评估的传统方法主要基于动物实验,然而相对于复杂的体内实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具有经济、快速、易于量化和可重复的优势。基于人类细胞或细胞系的高通量检测和筛选方法,更有利于表征化学品的毒性效应,满足有机化学品管控的需求。随着生命科学步入后基因组学时代,研究的视角更加广泛,借助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工具,能够从基因表达的时空分布、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特性、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以及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视角为化学品暴露风险评估提供多维度信息。本文从组学角度出发,系统地对近年来国内外有机化学品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组学的研究策略以及组学在有机化学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提出组学的联合应用将更加系统全面地探究化学品毒性机制,为我国非动物替代有机化学品暴露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指引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品 体外风险评估 毒性测试 组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技术在化学物质风险评估非动物替代新途径方法研究中应用进展
9
作者 孙翌 左涛 徐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2-758,共7页
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毒理学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转录组学的非动物替代毒理学新方法也逐渐进入法规化阶段。然而,鉴于单一组学技术在风险评估中存在局限性,且尚未实现从科学研究向监管规范的转变,通过整合多种N... 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毒理学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转录组学的非动物替代毒理学新方法也逐渐进入法规化阶段。然而,鉴于单一组学技术在风险评估中存在局限性,且尚未实现从科学研究向监管规范的转变,通过整合多种NAMs和不同来源的信息将有助于更精准地完成风险评估。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重点关注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化学物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理组学 化学物质 体外风险评估 新途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与外泌体在药物递送和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苏雅婷 钱小红 秦伟捷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2-486,共15页
囊泡分为人工囊泡和天然囊泡。其中,人工囊泡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是脂质体,它们是由人工合成的,由一个或多个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球形脂质结构。脂质体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度较高,稳定性好且易于合成,是靶向药物递送系统(DDS)中常用的纳... 囊泡分为人工囊泡和天然囊泡。其中,人工囊泡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是脂质体,它们是由人工合成的,由一个或多个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球形脂质结构。脂质体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度较高,稳定性好且易于合成,是靶向药物递送系统(DDS)中常用的纳米载体之一,使用频率较高。作为一种天然囊泡,细胞外囊泡(EVs)是由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种具有膜结构的微小囊泡,内含核酸、蛋白质及脂类等多种成分,是细胞间通信的重要媒介。外泌体是EVs中的最小亚型,直径为30~100 nm,内含独特的生物分子,这些分子可被视为亲代细胞的“指纹”。在病理状态下,外泌体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因此被视为诊断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近年来,脂质体与外泌体在药物递送和生物标志物筛选领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脂质体的制备技术及外泌体的富集分离技术,并深入探讨了它们在药物递送及生物标志物筛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文章提出了脂质体与外泌体在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外泌体 囊泡 富集和分离 药物递送 生物标志物筛选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腺癌早期多种标志物检测试剂的开发与验证
11
作者 赵刘诺贝 张晓梅 +4 位作者 许萌 贾岩 陈浩 杨靖 于晓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2-978,共7页
目的:鉴于食管腺癌(EAC)现有临床标志物在早期诊断能力上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开发多种血清蛋白标志物检测试剂,并初步验证这些标志物对于EAC的检测能力。方法:收集48例EAC患者和同期33例健康对照(HC)血清样本,通过液相芯片技... 目的:鉴于食管腺癌(EAC)现有临床标志物在早期诊断能力上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开发多种血清蛋白标志物检测试剂,并初步验证这些标志物对于EAC的检测能力。方法:收集48例EAC患者和同期33例健康对照(HC)血清样本,通过液相芯片技术分析患者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人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IL-8水平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单一指标和4个指标联合的诊断效能。结果:SCCA、Cyfra21-1、HGF和IL-8检测范围分别为0.24~1000 ng/ml、45.72~100000 pg/ml、21.95~16000 pg/ml和0.61~10000 pg/ml。液相芯片技术与临床化学发光免疫技术(r=0.9494,P<0.0001)和ELISA技术(r=0.9551,P<0.0001)均有强相关性。与HC组相比,EAC组血清中SCCA和HGF显著升高(P<0.01),IL-8显著降低(P<0.05),Cyfra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EAC组血清中HGF显著高于HC组(P<0.01)。ROC曲线显示,单个指标中HGF对早期EAC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4项标志物组合的AUC为0.857,均优于临床标志物SCCA(AUC=0.604)和Cyfra21-1(AUC=0.515)。结论:液相芯片技术被用于联合检测人血清中SCCA、Cyfra21-1、HGF和IL-8,在EAC早期诊断中,4种标志物联合使用的诊断效能优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SCCA和Cyfra21-1,这得益于液相芯片技术的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特点。因此,这种联合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有望为EAC的早期诊断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腺癌 液相芯片 早期蛋白标志物 体外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微量血浆样本的N-糖肽规模化的富集鉴定方法
12
作者 杨馨逸 秦伟捷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6-1004,共9页
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样本,蕴含着丰富的生理与病理信息,是发现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理想来源。蛋白质N-糖基化作为一种关键的翻译后修饰,广泛参与细胞间通讯、免疫调节和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其... 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样本,蕴含着丰富的生理与病理信息,是发现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理想来源。蛋白质N-糖基化作为一种关键的翻译后修饰,广泛参与细胞间通讯、免疫调节和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其异常变化与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N-糖基化蛋白质组学在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N-糖肽在生物样本中的丰度较低,且质谱分析时易受高丰度非修饰肽段的信号抑制,因此,在质谱检测前对其进行高效富集是实现深度N-糖蛋白质组覆盖的关键挑战,特别是对于微量血浆样本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本工作针对微量血浆N-糖肽构建了一种高效富集方法和高灵敏度质谱分析策略,首先通过优化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法(HILIC)填料固定相化学组成、孔径大小等关键参数与N-糖肽的洗脱梯度,得到具有高选择性的富集方案,并结合基于平行累积序列碎片技术(PASEF)高分辨质谱仪Tims TOF Pro 2与高质量精度的Orbitrap Lumos的双平台互补分析,显著提升了N-糖肽的鉴定深度,在仅使用20μg血浆肽段(等效0.5μL全血浆)的条件下,通过HILIC富集得到了2962条完整N-糖肽,显著提高了N-糖肽鉴定的灵敏度,成功填补了微量血浆N-糖肽富集技术的空白,也为基于血浆N-糖蛋白质组学的精准医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平台,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 质谱 蛋白质组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法 N-糖肽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巢凋亡相关转录特征预测肝癌预后和免疫微环境的潜在价值
13
作者 程芙蓉 宋文煜 +1 位作者 曹鹏博 周钢桥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8-785,共18页
抵抗失巢凋亡(anoikis)进而促进癌细胞存活是许多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特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复发率高、转移性强的恶性肿瘤,但其失巢凋亡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基于失巢凋亡相关基因(anoikis-related g... 抵抗失巢凋亡(anoikis)进而促进癌细胞存活是许多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特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复发率高、转移性强的恶性肿瘤,但其失巢凋亡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基于失巢凋亡相关基因(anoikis-related gene,ARG)预测HCC的预后及免疫微环境变化,可为基于失巢凋亡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HCC转录组数据,鉴定出74个在肝癌中显著差异表达的ARG。通过LASSO-Cox回归模型建立了包含其中9个特征基因的HC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准确预测患者总体生存率,是HCC新的独立预后指标。基于ARG建立的不同风险组在通路活性、免疫细胞浸润和HCC患者生存状态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中细胞增殖相关通路显著活化,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浸润比例显著增加,且与肝癌患者对PD-L1单抗治疗耐药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ARG风险评分模型作为一种新的指标可以预测HCC患者的预后,并初步揭示了ARG在肝癌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失巢凋亡 预后模型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在传染病致病机理研究和防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臻嵘 周钢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50-962,共13页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基因操作和传染病研究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对于有效控制和治愈传染病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其构建的细胞、类器官和动物疾病模型,为探索传染病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极大便利。CRISPR筛选技术使得高通量鉴定传...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基因操作和传染病研究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对于有效控制和治愈传染病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其构建的细胞、类器官和动物疾病模型,为探索传染病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极大便利。CRISPR筛选技术使得高通量鉴定传染病相关风险因子成为可能。基于CRISPR的新型分子诊断工具为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更灵敏和快速的方法。利用CRISPR工具敲入抗性基因或破坏风险基因和病毒基因组,有望实现预防或治疗传染病。本综述讨论了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疾病模型制备、传染病风险因子筛选、病原体诊断和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续传染病的研究和防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CRISPR 致病机理 诊断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的开发及其在骨髓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火英 张之尧 +4 位作者 郑向君 韦鹏 胡迪 陈文明 于晓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44-1950,共7页
目的:开发多重细胞因子检测试剂,分析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细胞因子、血管生成、骨重塑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技术建立多重细胞因子定量检测试剂,并应用于55例RRMM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血清样本的测... 目的:开发多重细胞因子检测试剂,分析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细胞因子、血管生成、骨重塑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技术建立多重细胞因子定量检测试剂,并应用于55例RRMM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血清样本的测定,分析患者细胞因子、血管生成、骨重塑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成功开发了十重细胞因子免疫分析检测试剂,平均灵敏度为7.1 pg/ml,平均回收率为97.4%,平均批内变异系数为4.8%,平均批间变异系数为9.0%。此外,RRMM样本结果发现IL-2、IL-17、DKK1、RANKL、OPG水平与IgG单克隆蛋白水平呈正相关,TIMP1与IgG、IgA单克隆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开发出10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细胞因子检测试剂,并发现IL-2、IL-17、DKK1、RANKL、OPG、TIMP1在RRMM中具有追踪疾病进程的潜在价值。建立的多重细胞因子试剂开发流程对今后拓展蛋白标志物多重检测试剂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因子 血管生成 骨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BP1通过调控FGFR2的可变剪接促进肝癌的发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昱颖 张倩 +3 位作者 桂梦会 冯岚 曹鹏博 周钢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62,共17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是一种早期无明显症状、易发生转移、存活率低的恶性肿瘤。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1 (polypyrimidine tract binding protein 1,PTBP1)是一种重要的RNA结合蛋白,可诱导促癌...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是一种早期无明显症状、易发生转移、存活率低的恶性肿瘤。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1 (polypyrimidine tract binding protein 1,PTBP1)是一种重要的RNA结合蛋白,可诱导促癌剪接事件的发生。虽然PTBP1在肝癌细胞中的促癌功能已被证实,但是其介导的促癌可变剪接事件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完全解析。本文利用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发现与PTBP1结合的蛋白复合体显著富集于编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的基因可变剪接调控过程。通过RNA免疫共沉淀和定量PCR实验,证实PTBP1可显著下调肝癌细胞中FGFR2-IIIb异构体的水平,上调FGFR2-IIIc异构体的水平,促进FGFR2-IIIb向FGFR2-IIIc的异构体转换。随后,通过CCK-8、transwell和平板克隆实验,在肝癌细胞系HepG2和Huh7中评价了FGFR2-IIIb和FGFR2-IIIc的肿瘤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FGFR2-IIIb发挥抑癌功能,而FGFR2-IIIc发挥促癌功能。机制研究证实,FGFR2-IIIb向FGFR2-IIIc异构体的转换显著促进肝癌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formation,EMT)及FGFR下游ERK和AKT信号通路的活化。本研究揭示了PTBP1促进肝癌进展的分子调控机制,为肝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TBP1 可变剪接 FGFR2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应对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挑战
17
作者 谢建平 肖永红 周钢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45-949,共5页
瘟疫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病原体与人类不断相互适应。虽然疫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极大改善了人类健康,但是传染病仍然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现有的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时,突发的新传染病又进一步威... 瘟疫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病原体与人类不断相互适应。虽然疫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极大改善了人类健康,但是传染病仍然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现有的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时,突发的新传染病又进一步威胁着人类健康。人类活动也增加了自然压力的强度和频率,产生新的压力,改变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又加大了新发传染病风险。构建健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应对来自不同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挑战。深入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尤其是作用的途径和网络、免疫保护的分子事件等,是研发传染病控制新措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保护 病原体 新发传染病 传染病控制 人类文明进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互适应 相互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元丰 吴天准 +4 位作者 陈顺琦 王玉婷 曾涛 李若凡 周钢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63-975,共13页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人体后,个体间存在显著不同的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症状。机体遗传因素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人体后,个体间存在显著不同的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症状。机体遗传因素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为代表的遗传关联研究方法,已成功鉴定了多个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易感基因,为新冠肺炎防诊治措施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新冠肺炎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多种表型、多个人群、多种遗传变异类型的新冠肺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及易感基因区域的精细定位研究等,旨在为新冠肺炎遗传易感基因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 遗传易感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