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碰撞性能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强 王会娟 +2 位作者 沈旭奎 计梦男 刘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目的]为了有效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发生碰撞时的危害,从而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有必要对列车运行过程中的碰撞性能进行研究。[方法]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碰撞场景及标准,提出列车碰撞能量管理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列车碰撞场景... [目的]为了有效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发生碰撞时的危害,从而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有必要对列车运行过程中的碰撞性能进行研究。[方法]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碰撞场景及标准,提出列车碰撞能量管理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列车碰撞场景仿真计算,对列车碰撞时的速度、车辆界面力、车钩力、车辆变形量及应力、应变等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在列车车速为25 km/h的碰撞过程中,车辆乘客区最大变形量发生在车6,最大变形量为12.2 mm,且为弹性变形,远小于EN 15227:2008+A1:2010《轨道交通车体的耐撞性要求》要求;车辆最大塑性应变发生在车6端部,为4.7%(小于EN 15227:2008+A1:2010规定的10%),车辆在碰撞过程中满足EN 15227:2008+A1:2010对生存空间的要求;轮对最大抬起高度发生在车5后转向架,最大抬起高度达到10.5 mm,但未超过轮缘高度的75%,不存在爬车的风险。所提列车碰撞能量管理方案满足EN 15227:2008+A1:2010对车辆耐撞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 碰撞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地铁车辆测速平台方案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君 王俊平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29,共7页
针对目前地铁车辆各系统各自配置速度传感器,导致车辆速度传感器型号不一、数量众多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车辆测速平台。本文提出测速平台的总体设计原则,在分析车辆牵引、制动、信号、走行部等系统车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测速平台的技术方... 针对目前地铁车辆各系统各自配置速度传感器,导致车辆速度传感器型号不一、数量众多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车辆测速平台。本文提出测速平台的总体设计原则,在分析车辆牵引、制动、信号、走行部等系统车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测速平台的技术方案。该平台提出对车辆各系统测速传感器进行统型,综合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计信息提出计算车速的方法,结合地面应答器设备信息提出计算参考轮径值的方法。测速平台提出硬线和网络两种灵活传输车速信息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测速方式相比,该测速平台为各系统提供统一且更准确的车速信息,能够满足牵引、制动、信号、走行部等系统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地铁车辆 测速平台 车速 参考轮径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回流装置与专用轨的匹配关系研究
3
作者 黄远清 刘玉民 +1 位作者 刘东坡 陈晓丽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4-288,共5页
[目的]采用钢轨回流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杂散电流会对附近金属物造成电腐蚀,而专用轨回流方式可解决此类问题。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回流装置与专用轨的匹配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回... [目的]采用钢轨回流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杂散电流会对附近金属物造成电腐蚀,而专用轨回流方式可解决此类问题。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回流装置与专用轨的匹配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回流装置与专用轨之间的结构匹配特点,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回流装置、走行轨及专用轨等结构的参数,以及悬挂参数和限界,创新性地建立了垂向和横向的尺寸链分析方法,校核了某城市轨道交通在6种工况下车辆回流装置与专用轨的空间尺寸匹配关系。通过SIMPACK仿真软件建立带回流装置车辆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在4种工况下车辆回流装置与专用轨的垂向接触压力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内。[结果及结论]车辆回流装置与专用轨的空间尺寸匹配关系校核表明:回流装置的部分结构需要调整。仿真分析表明:车辆回流装置与专用轨的垂向接触压力均在合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辆回流装置 专用轨 匹配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铝合金车顶空调机组安装平面度及尺寸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商旭东 苏强 +2 位作者 穆文雄 董磊 史英礼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151,156,共5页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铝合金车顶空调机组安装平面度及尺寸要求,严格控制空调安装座和空调框之间的配合尺寸及空调安装座的平面度等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了空调安装座结构,并对其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同时设计并制定了空调安装座定位工...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铝合金车顶空调机组安装平面度及尺寸要求,严格控制空调安装座和空调框之间的配合尺寸及空调安装座的平面度等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了空调安装座结构,并对其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同时设计并制定了空调安装座定位工装,编制了空调安装座和空调框在车顶上的组焊工艺流程。针对车顶的焊接变形,对该工艺流程及车顶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并针对优化前后做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按照优化后的工艺流程,车顶空调安装座和空调框均能符合空调机组安装平面度及尺寸要求,保证了空调机组的顺利安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 铝合金车顶 空调机组 安装平面度 安装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速开关阀的数字液压泵多模式控制研究
5
作者 吴志光 孙晖东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7-194,共8页
针对传统液压泵功能单一、动态特性差、滞环大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高速开关阀驱动的数字液压泵。通过离散油液驱动方式,实现数字液压泵排量、压力、功率的多模式闭环控制。设计数字液压泵的液压控制原理和基体改造方案,并建立其数学模... 针对传统液压泵功能单一、动态特性差、滞环大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高速开关阀驱动的数字液压泵。通过离散油液驱动方式,实现数字液压泵排量、压力、功率的多模式闭环控制。设计数字液压泵的液压控制原理和基体改造方案,并建立其数学模型。针对高速开关阀驱动特点,提出双模糊PID控制策略,并基于AMESim和MATLAB软件搭建数字液压泵联合仿真模型,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搭建了数字液压泵试验样机和数字控制系统,将双模糊PID控制策略植入该控制系统中,在试验台上对数字液压泵的排量、压力、功率控制模式以及排量滞环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高速开关阀驱动数字液压泵,实现排量、压力及功率闭环控制是可行的;数字液压泵能够快速跟随排量控制指令,排量从95%阶跃至5%用时350 ms,响应迅速,排量滞环可控制在0.5%以内,可实现压力误差为1.2 MPa的压力闭环控制和功率误差为1.4 kW的恒功率闭环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开关阀 数字液压泵 多模式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5A-T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疲劳性能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海鹏 邢松龄 +2 位作者 韩赞东 王旭东 沈旭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0,共6页
搅拌摩擦焊(FSW)接头的疲劳性能是保证其结构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可用应力-寿命曲线(S-N曲线)表征,对于不同焊接条件的FSW接头均需要单独测定S-N曲线。针对6005A-T6铝合金的FSW试件,通过焊接试件的疲劳试验分析FSW接头的疲劳性能,估计了... 搅拌摩擦焊(FSW)接头的疲劳性能是保证其结构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可用应力-寿命曲线(S-N曲线)表征,对于不同焊接条件的FSW接头均需要单独测定S-N曲线。针对6005A-T6铝合金的FSW试件,通过焊接试件的疲劳试验分析FSW接头的疲劳性能,估计了不同存活率下的S-N曲线。此外,分析了厚度对FSW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对比了8 mm和16 mm两种厚度的焊接试件。结果表明,在95%置信度下,95%以上存活率的S-N曲线可用于指导抗疲劳设计。厚度对长寿命区的极限疲劳强度影响较小,不同厚度FSW接头的S-N曲线特征有所区别,与8 mm厚度的FSW接头相比,16 mm厚的接头在高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更长,S-N曲线更为陡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疲劳性能 应力-寿命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悬链线方程的铰接车辆车顶跨接线缆长度计算方法及应用
7
作者 陈碧阳 吴君 刘通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3,共4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多节编组车辆车顶跨接线缆长度的选取复杂而重要,有必要研究基于悬链线方程的铰接车辆车顶跨接线缆长度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的简便性和准确性。[方法]详细阐述了基于悬链线方程的铰接车辆跨接线缆长度计算方法的原理...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多节编组车辆车顶跨接线缆长度的选取复杂而重要,有必要研究基于悬链线方程的铰接车辆车顶跨接线缆长度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的简便性和准确性。[方法]详细阐述了基于悬链线方程的铰接车辆跨接线缆长度计算方法的原理及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安装支架在车顶进行跨接时,支架高度的计算方法。为提高该方法的应用便捷性,根据该方法开发了计算软件,并在实际项目验证了该方法和软件的可行性。[结果及结论]基于悬链线方程模拟跨接线缆状态,根据沿轨道运行的铰接车辆相邻转向架间中心距不变,参考车辆可通过的最小曲线半径,确定了极限情况下的悬链方程式,进而算出跨接线缆长度,并以此为依据得到跨接线缆长度的最小值。考虑到线缆的最小弯曲半径要求,得到跨接线缆长度的最大值,最终的长度选取应在该范围内。确定线长后,根据悬链线方程可以得到跨接线缆最低点距离安装平面的高度,进而得出支架高度。实际项目应用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跨接线缆长度 铰接车辆 悬链线方程 车顶跨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排特征的中低速磁浮轨道检测里程校正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中秀 吴峻 +1 位作者 张云洲 谢云德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3-146,共4页
为了对中低速磁浮轨道的绝对里程起始点和相对里程实施校正,基于中低速磁浮轨排特征,提出了一种轨道检测里程自动校正方法。利用轨缝、轨排长度及其组合,提出了轨排匹配的优化算法并设计了轨道检测数据的最小长度的搜索流程;通过采用对... 为了对中低速磁浮轨道的绝对里程起始点和相对里程实施校正,基于中低速磁浮轨排特征,提出了一种轨道检测里程自动校正方法。利用轨缝、轨排长度及其组合,提出了轨排匹配的优化算法并设计了轨道检测数据的最小长度的搜索流程;通过采用对标准轨排数值相邻元素求和后比较的方法,避免了气温等因素导致的轨缝漏检。为验证该方法的检测精度,给出了匹配误差计算公式,并在唐山中低速磁浮试验线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里程的检测误差范围保持在1.2 m之内,提高了相对里程的检测精度,简便有效,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速磁浮轨道 里程校正方法 理论分析 磁浮轨道检测系统 轨道几何参数 轨排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多网融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屈雪刚 吴君 钱兆勇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54,共5页
文中研究了基于以太网的列车多网融合技术,通过Vlan划分、优先级调度等方法将维护网、PIS网、走行部内网、列车控制网等多网融合到一条千兆网,并通过MAC帧的分析、传输竞争优先级处理、时效性保障、传输机制、安全保障等措施来保证各承... 文中研究了基于以太网的列车多网融合技术,通过Vlan划分、优先级调度等方法将维护网、PIS网、走行部内网、列车控制网等多网融合到一条千兆网,并通过MAC帧的分析、传输竞争优先级处理、时效性保障、传输机制、安全保障等措施来保证各承载业务的正常通信,对于多网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网融合 以太网 综合承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车辆升弓供风方案研究
10
作者 杜群威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60-62,共3页
气动受电弓作为轨道车辆常用的受流设备,其空气供风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探讨了受电弓升弓供风工作方式,分析了受电弓工作时的用风需求,结合目前常见的受电弓供风方案,提出低泄露储风与控制方案,延长车辆断电后的重复升弓间隔时间,优... 气动受电弓作为轨道车辆常用的受流设备,其空气供风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探讨了受电弓升弓供风工作方式,分析了受电弓工作时的用风需求,结合目前常见的受电弓供风方案,提出低泄露储风与控制方案,延长车辆断电后的重复升弓间隔时间,优化脚踏泵管路连接方式,提高了应急升弓的可操作性。根据液态气体的存储和使用特点,提出液态气体应急升弓供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受电弓 升弓设备 供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辆前端组合式吸能结构的研究与分析
11
作者 苏强 王旭东 +2 位作者 张杰 刘凯 邢松龄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7-886,共10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地铁车辆前端吸能结构,将成熟吸能元件与组合式吸能结构模块化,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动态碰撞仿真计算,模拟车辆前端吸能结构的碰撞形态、分析吸能过程,对车辆碰撞界面力值、车体变形量、能量吸收值进行计算,最后通过碰...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地铁车辆前端吸能结构,将成熟吸能元件与组合式吸能结构模块化,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动态碰撞仿真计算,模拟车辆前端吸能结构的碰撞形态、分析吸能过程,对车辆碰撞界面力值、车体变形量、能量吸收值进行计算,最后通过碰撞试验验证车辆前端吸能结构的变形吸能稳定性,试验与仿真结果匹配,能够满足车辆碰撞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端吸能 组合式吸能 动态仿真 碰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列车救援工况溜逸风险分析及制动策略优化
12
作者 朱戡 史月昆 张小龙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6,共7页
针对市域铁路在运营过程中的救援场景研究缺乏及现有市域动车组能力不能完全满足救援的及时性要求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市域列车救援工况的溜逸风险及制动策略。首先,建立多编组列车连挂时的纵向动力学模型;然后,以北京大兴机场线为例,分... 针对市域铁路在运营过程中的救援场景研究缺乏及现有市域动车组能力不能完全满足救援的及时性要求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市域列车救援工况的溜逸风险及制动策略。首先,建立多编组列车连挂时的纵向动力学模型;然后,以北京大兴机场线为例,分析在救援工况下现有运营方式可能带来的列车溜逸风险;最后,结合相关标准,分析救援过程不同制动模式下乘客的舒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33‰坡道上救援车以5 km/h连挂时,保持制动模式下列车加速度和冲击率将会达到10.5 m/s^(2)和9.9 m/s^(3),且发生溜逸,而采用紧急制动模式时,列车的加速度和冲击率分别下降了63.1%和54.7%,未发生溜逸;当救援车连挂速度降低至3 km/h后,列车最大加速度和最大冲击率分别降低至2.1 m/s^(2)和2.4 m/s^(3),乘客舒适性明显提高。在坡道停车时,由于存在制动-牵引切换过程,为保证在最大坡道上不溜车,列车保持制动力需达到60%最大常用制动力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列车 救援 制动力 溜逸 冲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浮车辆悬浮间隙传感器与相对定位传感器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晁闯 吴峻 +1 位作者 洪小波 郑瑶佳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5-148,共4页
高速磁浮车辆悬浮间隙传感器为悬浮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间隙信息。相对定位传感器则分别为高速磁浮车辆牵引和运行控制提供同步直线电机次级极相角信息和速度信息。在分析两者应用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检测线圈结构设计、电路结构设计、... 高速磁浮车辆悬浮间隙传感器为悬浮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间隙信息。相对定位传感器则分别为高速磁浮车辆牵引和运行控制提供同步直线电机次级极相角信息和速度信息。在分析两者应用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检测线圈结构设计、电路结构设计、动态特性、抗电磁干扰与抗温度漂移等共性技术。对悬浮间隙传感器而言,需弱化齿槽效应;对相对定位传感器而言,则需强化齿槽效应,以抑制悬浮间隙波动和减少传感器过接缝时的信号畸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车辆 悬浮间隙传感器 相对定位传感器 齿槽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沟槽微织构的超硬材料刀具切削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明刚 宋恩禹 +2 位作者 张海旭 程曦 吴志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3-370,共8页
目的探究微织构置入切削刀具表面对切削性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在具有沟槽微织构的超硬材料刀具上,设计了切削仿真与实验。基于流体动压射流和流体二次润滑,以J-C准则作为车削的本构关系,采用ABAQUS进行仿真。在相同条件下,对有无沟槽微... 目的探究微织构置入切削刀具表面对切削性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在具有沟槽微织构的超硬材料刀具上,设计了切削仿真与实验。基于流体动压射流和流体二次润滑,以J-C准则作为车削的本构关系,采用ABAQUS进行仿真。在相同条件下,对有无沟槽微织构的超硬材料刀具进行了三维切削Al6061模拟,并结合刀具应力和前刀面切削温度,对切削性能进行了分析。采用飞秒激光工艺制备了新型沟槽微织构超硬材料车刀,并在CA6136车床上进行单因素切削实验。结果刀具在置入沟槽微织构后,不仅降低了摩擦副间的接触面积,而且在切削液的双重作用下,瞬时高温现象也得到了缓解。在干切削条件下,沟槽微织构刀具的前刀面不具有较好的减磨抗粘能力,刀具磨损较快。在切削液润滑、流体动压射流现象和沟槽微织构共同作用下,刀具的摩擦磨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结论综合切削仿真与实验结果可知,微织构置入切削刀具表面能够提升刀具切削性能并缓解刀具磨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槽微织构 切削刀具 超硬材料 切削仿真 飞秒激光工艺 流体动压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型材搅拌摩擦焊无减薄接头组织和性能
15
作者 邢松龄 李充 +2 位作者 周海鹏 陈高强 史清宇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4-128,I0010,共6页
传统铝合金型材通常采用接头局部加厚的凸台设计,用于抵消搅拌摩擦焊中轴肩下压力造成的接头减薄量.然而,此类铝型材表面焊后需要耗费大量工时进行人工打磨.为了减少焊缝的打磨量,文中设计了一种无凸台结构的铝型材,通过改变搅拌头轴肩... 传统铝合金型材通常采用接头局部加厚的凸台设计,用于抵消搅拌摩擦焊中轴肩下压力造成的接头减薄量.然而,此类铝型材表面焊后需要耗费大量工时进行人工打磨.为了减少焊缝的打磨量,文中设计了一种无凸台结构的铝型材,通过改变搅拌头轴肩的结构形式,实现了无减薄工艺的焊接.从焊缝的成形质量、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角度开展深入研究,确定了焊接下压量等关键工艺参数.最后,结合实际生产中型材存在挤压公差和拼接公差的特点,研究了接头错边量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接头公差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铝合金 型材 无减薄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L60钢地铁车轮摩擦磨损试验研究
16
作者 孙培文 朱爱华 +3 位作者 付曹政 杨建伟 魏华成 温麒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37,共6页
为了提高地铁车轮的服役性能,对车轮用CL60钢材料中Si、Mn、Cr等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研发新型CL60钢地铁车轮,通过GPM-60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轮轨磨损试验,研究原CL60钢车轮与新型CL60钢车轮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磨损特性。基... 为了提高地铁车轮的服役性能,对车轮用CL60钢材料中Si、Mn、Cr等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研发新型CL60钢地铁车轮,通过GPM-60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轮轨磨损试验,研究原CL60钢车轮与新型CL60钢车轮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磨损特性。基于赫兹模拟准则设计计算了模拟试验采用的轮轨试样尺寸、施加的载荷和转速;通过不同载荷工况下的摩擦磨损试验和轮轨材料微观组织分析,研究2种轮-轨试样的磨损量、磨损率、塑性变形及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对新型CL60钢车轮的使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原CL60钢车轮相比,在不同载荷下新型CL60钢车轮试样磨损量、轮-轨试样总磨损量、磨损率及摩擦表面塑性变形层厚度均大大降低,其抗磨损性能和塑性变形能力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轮 新型CL60钢 摩擦磨损 塑性变形 磨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速磁浮列车测速系统研究分析与工程化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益晨 王丽艳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7-50,55,共5页
中低速磁浮列车运行时处于悬浮状态,其测速系统与传统轮轨列车的测速系统有所不同。列车测速系统是否能够输出高精度、低延滞、低离散度的速度信号,对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首先阐述了中低速磁浮列车测速系统采用的传感器... 中低速磁浮列车运行时处于悬浮状态,其测速系统与传统轮轨列车的测速系统有所不同。列车测速系统是否能够输出高精度、低延滞、低离散度的速度信号,对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首先阐述了中低速磁浮列车测速系统采用的传感器计数法的原理,提出该方法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以北京地铁S1线列车测速系统的工程化应用为基础,建立了测速模型,并进行误差分析;最后介绍了北京地铁S1线采用的辅助测速方式,以及速度经修正补偿后的误差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速磁浮 列车测速系统 传感器计数法 加速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动过程中闸片材料与制动盘温度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高伟 段军军 +1 位作者 史月昆 冯书锐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49,共8页
为探讨碳/陶制动盘与不同闸片材料的匹配性,对碳/陶制动盘分别与碳/陶复合闸片、铜基粉末冶金闸片和铁基粉末冶金闸片组成的摩擦副进行制动试验,研究了在制动过程中盘面各点瞬时温度、最高温度、闸片温度与制动工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碳... 为探讨碳/陶制动盘与不同闸片材料的匹配性,对碳/陶制动盘分别与碳/陶复合闸片、铜基粉末冶金闸片和铁基粉末冶金闸片组成的摩擦副进行制动试验,研究了在制动过程中盘面各点瞬时温度、最高温度、闸片温度与制动工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碳/陶制动盘与碳/陶复合闸片摩擦副温度及温度梯度均高于其他2种摩擦副,其温度梯度在低速制动时随压力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当制动速度较高时,温度梯度并没有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对于碳/陶制动盘与铜基和铁基粉末冶金闸片摩擦副,随制动速度和压力的提高,盘面温度梯度变化不明显。原因在于材料导热性和起始摩擦因数决定了盘面的散热能力和制动功率,碳/陶制动盘与碳/陶复合闸片摩擦副因较高的起始摩擦因数以及较低的导热性,其制动功率高和散热能力低,导致盘面温度持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系统 闸片材料制动盘 粉末冶金 碳/陶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