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类大学音乐专业发展探究与思考——以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扬琴专业发展为例
1
作者 李月璇 《中国音乐剧》 2024年第1期85-88,共4页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出作品、出人才,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民族文化自信理念的不断强化,国家对于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促进高校美育教育课程更为完善也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音乐审美最重...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出作品、出人才,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民族文化自信理念的不断强化,国家对于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促进高校美育教育课程更为完善也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音乐审美最重要的是追求真善美,而真善美也是美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是音乐工作者予以重视与深入研究的重点。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艺术人才培养分为专业音乐学院和综合类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人才培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音乐专业教育的成长与变化。而作为一名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教师,对于综合类大学音乐人才学习培养有如下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专业 扬琴 美育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教学实践研究——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凌博 《当代音乐》 2018年第12期44-45,共2页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同一语境下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北京语言大学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所走的创新之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为实例,对跨文化教学实践进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同一语境下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北京语言大学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所走的创新之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为实例,对跨文化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跨文化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及其艺术表征实践
3
作者 王一川 《中国文艺评论》 2025年第4期12-27,I0001,共17页
当前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感性符号表达需求和基本规范,而艺术创作也可以为这种体系构建提供富于感性魅力的典型表征。这种体系构建由五层面模型构成:价值理念、社会制度、可再生经典、全球传媒机制、感性符号表征。... 当前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感性符号表达需求和基本规范,而艺术创作也可以为这种体系构建提供富于感性魅力的典型表征。这种体系构建由五层面模型构成:价值理念、社会制度、可再生经典、全球传媒机制、感性符号表征。与这种构建相关的当前艺术表征实践路径有经典传创、近作改创和新作原创,案例分析模型应兼顾全球公赏力、中华表征、美美异和及传世潜质等四要素。当前推进这项工作旨在理解和激励那些朝着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及其艺术表征实践的长远目标而踏实前行的建设者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艺术表征 可再生经典 延后追认 全球公赏力 美美异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白当黑——论草书艺术的空白之美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文斌 《书画世界》 2016年第6期23-26,共4页
空白在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草书艺术而言,空白造型更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除了笔墨语言,不同的草书风格也体现在不同的空白造型之美上。本文从以下四方面阐述了空白造型在草书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一、飞白和结体内的空... 空白在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草书艺术而言,空白造型更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除了笔墨语言,不同的草书风格也体现在不同的空白造型之美上。本文从以下四方面阐述了空白造型在草书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一、飞白和结体内的空白之美;二、结体间的空白之美;三、行间空白之美;四、四边空白和章法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书 飞白 结体空白 行间空白 四边空白 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动行言 中兴之功——晚明草书艺术表现形式探究
5
作者 梁文斌 《中国艺术时空》 2015年第6期86-93,共8页
时人常以"浪漫派"、"浪漫主义"来概括晚明书风,若循此说,则晚明的草书足可为其代表。以徐渭(1521—1593)、董其昌(1555—1636)、张瑞图(1570—1644)、倪元璐(1593—1643)、王铎(1592—1652)等为代表的草书家,接续... 时人常以"浪漫派"、"浪漫主义"来概括晚明书风,若循此说,则晚明的草书足可为其代表。以徐渭(1521—1593)、董其昌(1555—1636)、张瑞图(1570—1644)、倪元璐(1593—1643)、王铎(1592—1652)等为代表的草书家,接续了明初中期陈献章、祝允明、陈淳等书家扬起的草书之波,使由唐代"颠张醉素"兴起,宋黄山谷继承的狂草书风在晚明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既与唐代草书遥相呼应,又给后来者以无穷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风 张瑞图 倪元璐 祝允明 谷继承 提按 结体 怀素 陈献章 诸上座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狂草艺术之“狂”
6
作者 梁文斌 《人文天下》 2016年第22期77-79,共3页
唐代书法处于“两极”,既有法度深严的“唐楷”,又有最为“写意”的“狂草”,两者都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讨论楷书绕不过唐楷,同样,言及草书不能不提狂草。从艺术与实用的角度而言,狂草的艺术性更为纯粹,是中国艺术中的“写意之尤”。
关键词 艺术性 中国艺术 写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1年第7期106-107,共2页
中国书法是一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文化现象。它通过语言这种表现形式与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时代文化的象征。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变迁中,中国书法已经从单纯的书写形式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现代多元... 中国书法是一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文化现象。它通过语言这种表现形式与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时代文化的象征。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变迁中,中国书法已经从单纯的书写形式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要如何实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围绕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剖析和探究,分析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探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文化 传承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当代公共艺术中视觉表现的发展方向——以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大黄鸭”艺术为例
8
作者 杨子媛 《天工》 2022年第3期46-47,共2页
由霍夫曼设计并全球巡展的“大黄鸭”引起了轰动性的万人观展潮,“大黄鸭”利用公共文化来获得参与热情,体现了视觉图像在公共艺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极具特色的视觉表现巧妙地避免了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使得“大黄鸭”作为一个艺... 由霍夫曼设计并全球巡展的“大黄鸭”引起了轰动性的万人观展潮,“大黄鸭”利用公共文化来获得参与热情,体现了视觉图像在公共艺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极具特色的视觉表现巧妙地避免了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使得“大黄鸭”作为一个艺术视觉符号,在不断地与城市、媒体环境间发生社会关系。因此,通过“大黄鸭”来分析公共艺术的传播与展示,对公共空间展示和视觉图像跨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 公共艺术 视觉传播 “大黄鸭” 意蕴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形象嬗变
9
作者 尹成君 李楠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97-111,共15页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指引,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形象在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中的历史实践,以此透视“以人民为中心”与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关系。在“延安美术时期”,主要表现出大众化...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指引,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形象在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中的历史实践,以此透视“以人民为中心”与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关系。在“延安美术时期”,主要表现出大众化与通俗化、艺术性与革命性等更具有“普罗大众的艺术立场”;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美术工作者们发出了“为新中国而努力”的口号,倡导创作反映新中国面貌和适合广大民众欣赏要求,并有多种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在新时期,美术创作不仅着眼于对“社会主义生活”这一“审美客体”的多样性表达,还将艺术家自身对于时代的观察与感知、人文关怀、生命体验及审美趣味融入到对于历史和当下的叙事中,在审美主体与艺术本体的融汇中,构成新的艺术景观;新时代以来,美术创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一种直接而明晰的路径,从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术 美术创作 以人民为中心 革命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英隐所与方天瑞——《浮玉山居图》创作目的与内容再考
10
作者 杨东谕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2期12-19,共8页
《浮玉山居图》至今仍留有若干悬而未解的问题,学界主流对《浮玉山居图》的画面内容与题跋的解读有误。考证“方天瑞”及方干晚年隐居处得到的结论为:《浮玉山居图》是钱选主动创作的,而非为方天瑞定制的斋号图,其创作内容很可能来自方... 《浮玉山居图》至今仍留有若干悬而未解的问题,学界主流对《浮玉山居图》的画面内容与题跋的解读有误。考证“方天瑞”及方干晚年隐居处得到的结论为:《浮玉山居图》是钱选主动创作的,而非为方天瑞定制的斋号图,其创作内容很可能来自方干的隐逸典故以及鉴湖的相关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选 《浮玉山居图》 方天瑞 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视域下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霞 刘海燕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89,共3页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讲话既追本溯源,又紧扣当下,在肯定成绩、分析形势、查找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文艺工作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尤其是重点回答了文艺工作应该为了...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讲话既追本溯源,又紧扣当下,在肯定成绩、分析形势、查找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文艺工作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尤其是重点回答了文艺工作应该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做的问题,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深入思考。文章在分析时代国情背景和思想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提炼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其对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习近平 文艺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物为导向”:兰色姆艺术本体论省思
12
作者 段宇 王亚芹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2期32-40,66,156,共11页
兰色姆的批评理论是复杂的,新批评不足以将其框定。与西方传统的本体论不同,兰色姆拒绝对普遍性和纯粹性的追求,拒绝以抽象的逻辑方法思辨本体,他将视野转向了主客体关系,并进而转换了艺术本体论的视域。兰色姆认为艺术是捍卫和赞颂物的... 兰色姆的批评理论是复杂的,新批评不足以将其框定。与西方传统的本体论不同,兰色姆拒绝对普遍性和纯粹性的追求,拒绝以抽象的逻辑方法思辨本体,他将视野转向了主客体关系,并进而转换了艺术本体论的视域。兰色姆认为艺术是捍卫和赞颂物的,它以情感为工作方式,通过肌质呈现物的丰富性质,进而复原了世界的躯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物为导向”的“无欲望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兰色姆视世界为艺术的规定性,而肌质构成艺术的躯体;肌质具有异质性和非技术性,并形成了实体与自身性质的张力结构。在与世界之躯的交互中,艺术则以实体肌质铭写物的性质。由此,兰色姆建构了一种由“物导向”——“物性”——“肌质”贯通的艺术本体论,它捍卫和赞颂同样作为物而存在的艺术作品自身。对兰色姆艺术本体论的重新爬梳与理论反思,对于当前“物转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色姆 艺术本体论 肌质 “物导向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
13
作者 梁文斌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第2期58-62,共5页
历代书法品评的“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碑学兴起之前的帖学阶段,书法品评都以“二王”父子为标准。第二阶段,碑学的兴起改变了帖学书法品评的标准,书法品评从以人为主转向以作品为主,这是现代书... 历代书法品评的“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碑学兴起之前的帖学阶段,书法品评都以“二王”父子为标准。第二阶段,碑学的兴起改变了帖学书法品评的标准,书法品评从以人为主转向以作品为主,这是现代书法品评多元化时代的源头。第三阶段,当代书法品评标准走向“多元化”与“视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品评 帖学 碑学 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探讨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14
作者 王嘉伟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13-13,共1页
书画同源指出书法和绘画原为一家,关系密切。在中国古代杰出的画家中,石涛的风格可谓自成一派,他在精通绘画理论的同时又敢于创新,提出了著名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美学思想,提倡以笔墨入绘画,力图实现中国山水画领域绘画模式的... 书画同源指出书法和绘画原为一家,关系密切。在中国古代杰出的画家中,石涛的风格可谓自成一派,他在精通绘画理论的同时又敢于创新,提出了著名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美学思想,提倡以笔墨入绘画,力图实现中国山水画领域绘画模式的创新。文章通过对石涛"笔墨当随时代"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墨当随时代 当代山水画 思想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留学生中国式美育路径探新 被引量:3
15
作者 史大鹏 蒋广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7-89,共3页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留学生美育成为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优秀专业人才和文明互鉴重要推动者的重要方式。高校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中国式美育课程体系、搭建“第二课...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留学生美育成为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优秀专业人才和文明互鉴重要推动者的重要方式。高校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中国式美育课程体系、搭建“第二课堂”艺术实践平台、培养高层次留学生美育师资队伍等路径,不断提高留学生中国式美育工作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互鉴 留学生 中国式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探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珂宇 《当代音乐》 2021年第8期199-201,共3页
声乐教学是以演唱为主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在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诸多艺术教学领域广泛运用。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方向与器乐方向),包含了音乐学、音乐传播学、音乐教育学及声乐教学(器乐教学)四... 声乐教学是以演唱为主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在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诸多艺术教学领域广泛运用。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方向与器乐方向),包含了音乐学、音乐传播学、音乐教育学及声乐教学(器乐教学)四项内容;该专业作为中国艺术教学领域的新兴专业,在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有扎实的中国音乐表演能力、且有一定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将以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声乐表演方向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国民族声乐》为例,从“音乐创作语境”“音乐表演语境”和“音乐文化语境”出发,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基础发声训练、多元音乐风格和表演实践经验予以探讨,以期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的声乐教学改革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乐教学 音乐传播 歌唱表演 音乐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的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小溪 《当代音乐》 2021年第8期94-96,共3页
本文主要简单地介绍了民族音乐的基本概念,通过对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进行分析,来探讨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的有效应用,研究民族音乐作曲理论的实践性,以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充分应用民族音乐作曲技术,来提升民族音乐水... 本文主要简单地介绍了民族音乐的基本概念,通过对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进行分析,来探讨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的有效应用,研究民族音乐作曲理论的实践性,以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充分应用民族音乐作曲技术,来提升民族音乐水准,用音乐来向全世界展示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风貌,传承优良的民族精神,让民族音乐作曲中融入生活,有效运用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从而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 作曲技术 有效应用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文创打造中国高校国际形象——高校文创在国际传播中的设计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小庸 《中国艺术》 2023年第4期60-67,共8页
本文从高校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优势与转机出发,探究高校文创产品的对外传播途径以及在跨文化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设计路径,提出有助于国际传播的文创设计路径,总结目前国内高校文创在树立国际形象中的优势与作用... 本文从高校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优势与转机出发,探究高校文创产品的对外传播途径以及在跨文化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设计路径,提出有助于国际传播的文创设计路径,总结目前国内高校文创在树立国际形象中的优势与作用。在结合国内外高校优质的校园文创产品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以期为相关高校、设计者提供可以构建高校文创品牌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设计路径与思路,也为打造立体化的中国高校国际形象提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创理念 对外传播 高校国际形象 文创产品 设计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民国第一届美展及美术教育 被引量:1
19
作者 井禄嘉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第5期87-89,共3页
第一届全国美展和上海的不期而遇,既有时代的特殊性也有城市的独特性。这些社会和历史因素在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其中核心的文化内涵,民国时期的上海可以说是“开放性”的代名词,聚集了大量的有识之... 第一届全国美展和上海的不期而遇,既有时代的特殊性也有城市的独特性。这些社会和历史因素在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其中核心的文化内涵,民国时期的上海可以说是“开放性”的代名词,聚集了大量的有识之士,带动了国民的文化、艺术、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城市文化传播 开放性 民国时期 第一届 文化内涵 独特性 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泉高致》中“时景”的阐释及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颖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1年第6期22-25,共4页
《林泉高致》汇集宋代画家兼理论家郭熙的思想,由其子郭思编撰而成,是山水画画法理论全面丰富的著述。郭熙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时间观和空间观的确立有重要意义。《林泉高致》明确指出不同客观物象在不同季节内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风貌。“时... 《林泉高致》汇集宋代画家兼理论家郭熙的思想,由其子郭思编撰而成,是山水画画法理论全面丰富的著述。郭熙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时间观和空间观的确立有重要意义。《林泉高致》明确指出不同客观物象在不同季节内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风貌。“时景”是《林泉高致》中独特且重要的思想,是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成分。“时景”一词可以窥山水画创作中的时空感,分析郭熙时空感的建构以及运用,了解历代画论思想中“时景”的形成发展,分析中国时空感意识的产生的影响,对新时代正确认识和继承中国山水画的理论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泉高致 时间观 空间观 山水画 山水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