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自然社区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沫 刘畅 +3 位作者 李晓璐 高俊宏 李霞 董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254-8264,共11页
城市绿地为城市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社区公园绿地(“传统绿地”)主要围绕安全、景观和游憩功能,植物种类偏少,群落结构单一,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地的资源有限。北京市以2035... 城市绿地为城市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社区公园绿地(“传统绿地”)主要围绕安全、景观和游憩功能,植物种类偏少,群落结构单一,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地的资源有限。北京市以2035规划“留白增绿”为政策背景,在中心城区建设一系列小型近自然社区公园绿地(“近自然绿地”),在植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管理方式上有别于以往的传统绿地。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在一定范围内随面积的增大而提高,那么对于受到高度干扰的小型绿地,“近自然”特征是否能够显著提高其包括昆虫、鸟类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为探究这类近自然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在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综合采用样方法、样线法,对北京市西城区2个近自然绿地及4个传统绿地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近自然绿地的灌木和草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传统绿地,均匀度则无显著差异;近自然绿地的昆虫和鸟类的丰富度、多样性显著高于传统绿地,均匀度则无显著差异。与传统绿地相比,近自然绿地具有更丰富的鸟类食源、蜜源植物,以及更为复杂的植被垂直结构。根据以上结果,近自然绿地具有比传统绿地更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建议在进行城市绿地建设时,应增加植被结构复杂的近自然绿地的比例,增加绿地的灌木和草本层多样性。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小面积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内涵,且可为大都市近自然绿地营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还将为今后公园设计、改造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引导绿地向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近自然绿地 植物多样性 昆虫多样性 鸟类多样性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沃土增汇的园林绿化废弃物科学处置利用技术路径分析
2
作者 叶林根 宋泊瑶 +5 位作者 任学勇 曹江坤 高俊宏 褚添伟 徐家林 张璐 《森林防火》 2025年第3期93-97,共5页
探讨了园林绿化废弃物沃土增汇利用的三种主要技术路径:生态覆盖、低碳堆肥和炭化还林。对比分析了三种典型技术特点及适用场景,指出其在提升土壤质量、增加碳汇能力方面的潜力,为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助力碳中和目标提供了... 探讨了园林绿化废弃物沃土增汇利用的三种主要技术路径:生态覆盖、低碳堆肥和炭化还林。对比分析了三种典型技术特点及适用场景,指出其在提升土壤质量、增加碳汇能力方面的潜力,为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助力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废弃物 沃土增汇 生态覆盖 低碳堆肥 炭化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与能源碳排放时空变化及潜力预测 被引量:8
3
作者 曾赞青 宋涵晴 +3 位作者 高俊宏 王淼淼 武耀星 漆良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60,共10页
【目的】探究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及其抵消效应,预测未来至碳中和年份的碳抵消潜力,为制定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节能减排及碳中和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光合速率法和IPCC清单指南方法分析2000—2020年植被... 【目的】探究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及其抵消效应,预测未来至碳中和年份的碳抵消潜力,为制定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节能减排及碳中和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光合速率法和IPCC清单指南方法分析2000—2020年植被CO_(2)固定量、能源CO_(2)排放量及强度的时空动态,评价森林植被固碳对CO_(2)排放的抵消效应,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至2060年的碳抵消潜力。【结果】2000—202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CO_(2)固定量为1.84×10^(6)~2.78×10^(6)t·a^(−1),年均增长9.41×10^(4)t·a^(−1);近20年来灌木、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平均固碳能力分别为4.24、4.60、1.68和1.95 t·hm−2a^(−1);密云区植被CO_(2)固定增长量最高,西城区最低,2000—2020年分别累计增加2.27×105和7.86×10^(2)t·a^(−1)。2000—2020年全市能源CO_(2)总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累计增加1.98×10^(7)t·a^(−1)增加21.64%;朝阳区CO_(2)排放量最高,延庆区最低,分别为1.54×10^(7)~2.46×10^(7)和1.78×10^(6)~2.20×10^(6)t·a^(−1);西城区能源减排最显著,昌平区能源CO_(2)排放增长最快;北京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由2000年的每万元2.79 t降至2020年的每万元0.32 t,下降趋势明显;密云区CO_(2)排放强度最高,西城区最低,分别为每万元0.79~9.76 t和每万元0.11~2.08 t。2000—2020年北京森林植被碳抵消效应为1.56%~2.50%,以灌木最高,落叶针叶林最低;北京市各区森林植被固碳对能源CO_(2)排放的抵消效应不同时期平均值为4.3%,且以延庆区最高,西城区最低,分别为15.91%和0.02%。到206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固CO_(2)量和碳抵消效应将分别增加到8.01×10^(6)t·a^(−1)和15.44%,年均增长13.29%和1.30%,能源CO_(2)排放量将减少到4.99×10^(7)t·a^(−1),年均减少2.76%。【结论】2000—202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CO_(2)固定量增加迅速,不同植被类型CO_(2)固定量以灌木最高,其次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最低;能源CO_(2)排放量先增加后降低,森林植被碳抵消效应整体呈上升趋势。为提升北京市森林植被碳中和贡献,未来需优化森林植被树种组成,增加阔叶林占比,提升森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固碳 能源碳排放 碳抵消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学磊 任学勇 +3 位作者 宋曙光 吕雪强 丁紫妍 段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1-4,24,共5页
全国每年产生7000万~10000万t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巨大,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为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利用,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缓解城市有机... 全国每年产生7000万~10000万t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巨大,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为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利用,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缓解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压力。系统总结和探讨了覆盖物化、堆肥化、养料化、材料化、固体燃料化、生物燃气化、热解多联产、景观化等绿色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加快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绿色低碳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废弃物 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 资源特性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对园林废弃物堆肥中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霞 孔祥奕 +4 位作者 张雪茹 王淼淼 张河 石冬冬 曾赞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96-199,共4页
[目的]针对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CO_(2)、CH_(4)、N_(2)O)及氨气(NH_(3))排放量大的问题,研究不同碳氮比对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和NH_(3)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降低堆肥产生的温室效应和NH_(3)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 [目的]针对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CO_(2)、CH_(4)、N_(2)O)及氨气(NH_(3))排放量大的问题,研究不同碳氮比对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和NH_(3)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降低堆肥产生的温室效应和NH_(3)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园林废弃物中添加不同质量的鸡粪,调节堆料碳氮比至25、30和35,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对堆肥过程中的NH_(3)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采用标准方法对堆料的pH、有机碳、全氮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堆肥后所有处理组堆料均达到腐熟标准;园林废弃物堆肥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以CO_(2)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为主,堆肥过程中CO_(2)排放量存在明显差异,碳氮比分别为25、30、35的处理组CO_(2)平均排放量分别为5.47、9.32、19.19 g/(kg·d),可见堆肥的温室效应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升高;NH_(3)排放量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明显降低,碳氮比分别为25、30、35的处理组NH_(3)平均排放量分别为680.03、442.69、193.54 mg/(kg·d)。[结论]在园林废弃物好氧堆肥时,碳氮比可以明显影响温室气体和NH_(3)的排放,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升高,NH_(3)的排放量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明显降低,所以在堆肥时要根据需求综合考虑这2项指标来确定碳氮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废弃物 氨气 温室气体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古树保护与复壮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段帅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5期43-45,共3页
作为自然界与文化传承的珍贵见证,古树承载了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古树的保护和复壮工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一项关键任务,不仅为众多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还对维持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自然界与文化传承的珍贵见证,古树承载了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古树的保护和复壮工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一项关键任务,不仅为众多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还对维持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阐述了古树及古树名木保护的相关内容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分析了古树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指出了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古树保护与复壮策略,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保护 生物多样性 复壮策略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风景园林施工中大树移植技术与养护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健兴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第10期94-96,共3页
园林工程建设是评估一个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一个展现。在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园林绿化工程引起了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因此,需要加强对园林绿化景观相关技术的全面掌握,保证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施... 园林工程建设是评估一个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一个展现。在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园林绿化工程引起了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因此,需要加强对园林绿化景观相关技术的全面掌握,保证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效果。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绿化种植技术是保证植物生长率以及成活率的关键因素。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能够提高植物的健康成长,为整个园林景观的绿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大树移植 移植技术 养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类植物茎秆液流研究:方法、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汤志颖 高俊宏 +2 位作者 曾赞青 王淼淼 漆良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7-164,共8页
根据竹类植物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解剖构造,选择适宜的茎秆液流测定方法,揭示茎秆液流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阐明其生理生态过程与机制,为竹林水分养分精准管理、高效利用及生态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竹类植物茎秆液流的测量方法... 根据竹类植物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解剖构造,选择适宜的茎秆液流测定方法,揭示茎秆液流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阐明其生理生态过程与机制,为竹林水分养分精准管理、高效利用及生态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竹类植物茎秆液流的测量方法起源于木本植物,包括热脉冲法、热消散探针法和茎热平衡法。其中,热脉冲法不受地形等环境条件的限制,但在低蒸腾状态下液流测定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热消散探针法成本相对较低,但传感器易因液流密度分布不均形成的径向梯度而引起测度误差,需要进行验证和校准;茎热平衡法无需探针钻孔,仪器包裹竹秆后可实时获取数据,但需满足流动条件稳定和温度恒定的基本假设条件。通常将3种测定方法结合应用并相互验证,从而获取较可靠的液流测定结果。竹类植物的茎秆液流具有相对普遍的规律,日变化、夜间动态和季节尺度上均表现为相似的“峰”状曲线特征。竹类植物日间液流于清晨启动,随后不断增加,至午后达到峰值,然后持续减少,入夜后达最低值;晴朗天气液流变化总体呈现“单峰”状曲线,阴雨天气呈现“多峰”状态。夜间液流总体保持低流量特征,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都显著低于日间液流,且变化幅度很小。季节尺度上液流量春季最低,夏末初秋最高,由冬季到夏季,液流开始上升和峰值达到的时刻均逐渐提前,由夏季到冬季则反之。不同生长阶段竹类植物液流特征也存在差异。竹类植物液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不同于木本植物的生理解剖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其中,竹类植物中空的茎秆和地下鞭根系统是影响液流的生物学基础。环境因素通过影响蒸腾和植物根压而对液流产生影响,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和太阳辐射与茎秆液流的变化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热扩散法探针的长度、测量的具体部位等测量方法差异也会导致不同测量结果。对未来竹类植物茎秆液流的测定和研究提出展望:理论上需探究其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构建统计与验证模型;技术上应整合改进现有测定方法,研发适宜的测定方法与技术,提高测定精度;在应用上,应结合区域、气候、地形条件及竹种等差异设置参数,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测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植物 茎秆液流 热技术方法 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