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大庆 王燕 +2 位作者 洪霞 刘伟志 尚志蕾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9-714,共6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的心理状态特征,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5月17日至2020年6月17日,采用调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PQEEPH)对北京联合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PQEEPH分为抑郁、神经... 目的了解大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的心理状态特征,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5月17日至2020年6月17日,采用调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PQEEPH)对北京联合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PQEEPH分为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5个维度,依据情绪反应症状的程度和频度进行4级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2分为中度症状,3分为重度症状。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3019份。在COVID-19疫情期间,大学生情绪反应症状从重到轻依次为恐惧、神经衰弱、抑郁、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发生率分别为87.7%(2648/3019)、44.8%(1353/3019)、37.4%(1129/3019)、17.3%(522/3019)、11.6%(350/3019)。女生恐惧得分高于男生(P<0.001),居住在乡镇/城郊的大学生恐惧得分高于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P均<0.017),身边有确诊COVID-19病例、亲人作为医护人员或后勤保障人员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的大学生抑郁、神经衰弱和强迫性焦虑得分高于无此类情况者(P均<0.017),身边有疑似COVID-19病例的大学生抑郁、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得分高于无此类情况者(P均<0.017)。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恐惧心理(OR=1.53,95%CI 1.25~1.88,P<0.001),身边有确诊或疑似COVID-19病例的大学生比无此类情况者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恐惧心理(OR=2.03,95%CI 1.29~3.20,P=0.002),居住在乡镇/城郊的大学生比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恐惧心理(OR=0.72,95%CI 0.56~0.94,P=0.015;OR=0.78,95%CI 0.63~0.97,P=0.025)。结论COVID-19疫情对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影响,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恐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评抑郁大学生图片加工的眼动特征
2
作者 贾旖璠 王永胜 +3 位作者 韩洋 李芳 卢柳柳 白学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79-1085,共7页
目的:考查不同自评抑郁水平大学生加工非情绪图片、情绪图片的眼动特征。方法:使用贝克抑郁问卷(BDI-2)筛选高分组大学生(BDI-2得分≥18分)、低分组大学生(BDI-2得分≤2分)各20名。实验1使用找不同任务,考察两组观看非情绪图片时的眼动... 目的:考查不同自评抑郁水平大学生加工非情绪图片、情绪图片的眼动特征。方法:使用贝克抑郁问卷(BDI-2)筛选高分组大学生(BDI-2得分≥18分)、低分组大学生(BDI-2得分≤2分)各20名。实验1使用找不同任务,考察两组观看非情绪图片时的眼动特征差异。实验2使用表情识别任务,考察两组观看情绪图片时的眼动特征差异。结果:实验1结果显示,在完成判断任务时,高分组对非情绪图片各兴趣区的注视次数少于低分组(P<0.01)。实验2结果显示,高分组对悲伤面孔判断的反应时长于高兴面孔(P<0.05),高分组对悲伤面孔判断的正确率高于低分组(P<0.05);高分组对眼睛兴趣区的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早于低分组(P<0.001),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均短于低分组(P<0.001或P<0.01)。结论:自评抑郁水平高分组大学生观看非情绪图片时表现出兴趣减退的特征,观看情绪图片时表现出对负性情绪信息的加工优势和对眼睛注视的回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找不同任务 表情识别任务 眼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与正常儿童空间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赖颖慧 朱小爽 +1 位作者 黄大庆 陈英和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36-44,共9页
选取3-6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正常的儿童共458名,比较了两类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正常儿童的空间能力优于数困儿童,二者空间视觉化能力均优于空间定向能力;(2)正常儿童与数困儿童的空间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选取3-6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正常的儿童共458名,比较了两类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正常儿童的空间能力优于数困儿童,二者空间视觉化能力均优于空间定向能力;(2)正常儿童与数困儿童的空间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二者不同空间能力快速发展的时间点不同;(3)单纯数困儿童的空间能力优于混合数困儿童,后者空间定向能力发展滞后;(4)正常儿童的空间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对数学成绩的作用量为26.17%,数困儿童为28.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数学学习困难 空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二至六年级数学困难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大庆 陈英和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74,共5页
以小学二~六年级的1231名儿童为被试,主要采用自编的数学认知能力问卷,探讨了数学困难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数学困难儿童在二至六年级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03%、2.26%、3.00%、2.75%、3.32%,平均检... 以小学二~六年级的1231名儿童为被试,主要采用自编的数学认知能力问卷,探讨了数学困难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数学困难儿童在二至六年级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03%、2.26%、3.00%、2.75%、3.32%,平均检验率为3.41%.(2)女生的表现都要劣于男生,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的显著差异.(3)数学困难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缓慢增长,在空间想象能力上,二、三年级与五、六年级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其它年级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数学困难 数学认知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早期数学情绪体验及其与数学成绩关系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赖颖慧 邓小婉 +1 位作者 黄大庆 陈英和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37,共6页
儿童的学业情绪体验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以大班幼儿及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共228人为被试,采用图片测试法考察了其对数学任务图片和数学情境图片的基本情绪体验,及基本情绪体验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班幼儿与一、... 儿童的学业情绪体验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以大班幼儿及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共228人为被试,采用图片测试法考察了其对数学任务图片和数学情境图片的基本情绪体验,及基本情绪体验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班幼儿与一、二年级儿童对非符号任务图片有较积极的情绪体验,但三年级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消失.儿童对符号任务图片的消极体验随年级提高而明显增长.三年级儿童对讲课和解题情境的图片均开始表现出显著的负性情绪.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幼儿的情绪体验不能预测其数学成绩,而在控制了年龄的影响后,小学儿童对符号任务图片和讲课情境图片的情绪体验能显著负向预测数学成绩.研究有助于揭示儿童早期阶段情绪与数学学习的关系,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数学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数学情绪体验 非符号数量 数学成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样本数据潜变量建模:贝叶斯估计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晏宁 毛志雄 +2 位作者 李英 李玉磊 郭璐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58,共7页
旨在通过一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锻炼行为实证研究案例,说明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如何应对小样本数据。贝叶斯方法之所以适用于小样本数据主要因为:贝叶斯方法不依赖大样本理论且允许估计测量模型中所有可能的残差协方差,经典统计方法中... 旨在通过一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锻炼行为实证研究案例,说明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如何应对小样本数据。贝叶斯方法之所以适用于小样本数据主要因为:贝叶斯方法不依赖大样本理论且允许估计测量模型中所有可能的残差协方差,经典统计方法中这些均无法实现;借助贝叶斯定理,采用信息先验的贝叶斯估计允许将先前研究的结果与当前研究进行整合,从而使假设获得检验的机会,这也是经典统计方法无法实现的。与最大似然估计相比,贝叶斯估计有助于降低对样本量的要求、避免不适当解、更好地反映研究者的理论构想和先验信念、促进科学知识的积累。然而,贝叶斯估计并非万能,必须确保合理、透明地使用先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 最大似然估计 残差相关 先验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格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辉 晏宁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3,共3页
准确把握学生特点是高校一切育人工作的逻辑前提。文章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细分群体,采用16PF量表对北京某高校7个年级中通过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开展追踪调查,并与同时期其他高校新生入学数据作横向对比,以期了解和把... 准确把握学生特点是高校一切育人工作的逻辑前提。文章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细分群体,采用16PF量表对北京某高校7个年级中通过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开展追踪调查,并与同时期其他高校新生入学数据作横向对比,以期了解和把握其人格发展特征,从而增强高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真正将因材施教原则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发展 家庭经济困难 追踪调查 贫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