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中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臣 宣劲松 冯银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52-961,共10页
毒素-抗毒素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内的一对小型遗传控制元件,毒素基因编码稳定的蛋白质分子,抗毒素基因编码的则是稳定性较差的蛋白质或者是具有调控功能的RNA.人们对于毒素分子在细胞内的生物靶标、分子结构与功能、体内调... 毒素-抗毒素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内的一对小型遗传控制元件,毒素基因编码稳定的蛋白质分子,抗毒素基因编码的则是稳定性较差的蛋白质或者是具有调控功能的RNA.人们对于毒素分子在细胞内的生物靶标、分子结构与功能、体内调节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毒素-抗毒素的生理功能,而且为多种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素材.目前发现共有5大类型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其中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抗毒素分子为调节型RNA,可以通过多种不同途径与毒素蛋白质的mRNAs结合从而中和毒素的细胞毒性.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以其独特的调节性RNA的调控方式,成为目前毒素-抗毒素研究中的重要热点.本文将对目前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 调节型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健康影响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34
2
作者 时国庆 李栋 +4 位作者 卢晓珅 王海鸥 刘丽琴 魏巍 宣劲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1-223,共13页
本文综述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与人或动物生殖发育、行为智力、免疫功能、肥胖、糖尿病、癌症等异常或疾病的相关性及相关作用机制,讨论了其"低剂量效应"和"复合效应",对本领域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健康 低剂量效应 复合效应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球藻USTB-01控制蓝藻水华污染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许倩倩 吕乐 +3 位作者 陈建 王海鸥 尹春华 闫海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34-337,共4页
采用一种具备光照自养和无光照异养双重生长能力的小球藻USTB-01,在异养培养阶段获得可高效吸收磷的超高细胞浓度小球藻USTB-01,然后按不同比例投加于北京妫水湖现场实验的围隔水体中,研究了其控制蓝藻水华和去除水体氮磷的效果。结果表... 采用一种具备光照自养和无光照异养双重生长能力的小球藻USTB-01,在异养培养阶段获得可高效吸收磷的超高细胞浓度小球藻USTB-01,然后按不同比例投加于北京妫水湖现场实验的围隔水体中,研究了其控制蓝藻水华和去除水体氮磷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小球藻USTB-01后能够明显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与发展,与对照相比,按照实验水体体积千分之一投加小球藻液后,不仅可以持续降低蓝藻颗粒质量分数达47%左右,而且可以快速降低水体中的磷浓度。从实验水体表观观察,按照实验水体体积千分之一投加小球藻USTB-01后,在实验5天以后水体清澈,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USTB-01 蓝藻水华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脂肪酶酶促合成虾青素琥珀酸酯及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尹春华 韩烨 +2 位作者 吕乐 许倩倩 闫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94-299,共6页
研究了酵母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以琥珀酸酐为酰化试剂酯化合成虾青素琥珀酸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表明,酯化产物中既有虾青素单酯也有虾青素二酯。对酶促反应脂肪酶、反应介质、反应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等酯化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探... 研究了酵母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以琥珀酸酐为酰化试剂酯化合成虾青素琥珀酸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表明,酯化产物中既有虾青素单酯也有虾青素二酯。对酶促反应脂肪酶、反应介质、反应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等酯化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探讨和优化。在所选的几种脂肪酶中,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sp.)的催化活性最好,二甲基亚砜为适宜的反应溶剂,最佳反应温度为45℃。底物摩尔比是决定反应能否进行的关键因素,底物摩尔比为40以上,反应才能进行,摩尔比达到800时,虾青素转化率达到90%以上。底物摩尔比还显著影响产物中单酯和二酯分布,高摩尔比下二酯才能产生。对体系初始含水量和酶量的影响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酶法合成虾青素琥珀酸酯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脂肪酶 合成 虾青素琥珀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选酵母菌提高肉鸡生长速度和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可毅 吕乐 +2 位作者 张鑫 山其米克 闫海 《中国动物保健》 2011年第6期26-30,共5页
在从鸡肠道中成功分离出一株动物内源酵母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高密度发酵培养研究,获得了OD680nm为48.1的酵母菌发酵液。通过将酵母菌发酵液饲喂肉鸡,研究了其对肉鸡生长和鸡肉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每天每只鸡通过饮水饲喂0.5mL酵母... 在从鸡肠道中成功分离出一株动物内源酵母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高密度发酵培养研究,获得了OD680nm为48.1的酵母菌发酵液。通过将酵母菌发酵液饲喂肉鸡,研究了其对肉鸡生长和鸡肉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每天每只鸡通过饮水饲喂0.5mL酵母菌,在肉鸡的一个饲养周期42天内,每只肉鸡的平均重量比对照组多增重193g,增重率达7.7%,其中公鸡多增重163g,增重率为5.9%;母鸡多增重224g,增重率为9.9%,说明酵母菌对母鸡的增重效果要好于公鸡。同时发现,投喂酵母菌后,可以将肉鸡的料肉比从1.685降低到1.567,降低率达7.0%。进一步研究发现,饲喂酵母菌的鸡肉品质有明显提高,其中粗蛋白含量、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风味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0%、23.6%、4.2%和32.0%,说明投喂酵母菌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肉鸡的生长速度、降低料肉比,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鸡肉的品质和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茵 肉鸡 生长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层状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条件优化与性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尹春华 马烨炜 +2 位作者 赵志敏 张海洋 闫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192-5198,共7页
以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 sp. lipase)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一种新型层状交联酶聚集体。用蛋白或氨基酸对纳米氧化锌粒子进行修饰,继以交联剂交联后作为核芯,酶分子再交联在纳米核表面形成层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牛血清白蛋白(BSA)是纳米... 以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 sp. lipase)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一种新型层状交联酶聚集体。用蛋白或氨基酸对纳米氧化锌粒子进行修饰,继以交联剂交联后作为核芯,酶分子再交联在纳米核表面形成层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牛血清白蛋白(BSA)是纳米氧化锌适宜的修饰剂。并且对纳米芯层状交联酶聚集体(BSA-N-LCLEAs)其他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BSA-N-LCLEAs制备条件为:沉淀剂硫酸铵饱和度为58%,交联剂戊二醛浓度为3.5%,交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0℃和2h。BSA-N-LCLEAs酶活收率较传统CLEAs提高了196.5%。扫描电镜表征表明BSA-N-LCLEAs较传统CLEAs孔道大幅增加。纳米芯层状CLEAs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也都比传统CLEAs有所提高,并将该固定化酶用于催化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合成,反应五批次后反应产率还能达90%左右,说明该新型交联酶聚集体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操作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生物催化 纳米粒子 交联酶聚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