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类器官在肺癌精准医学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
作者 黄志诚 李博文 +4 位作者 王亚东 薛剑超 魏泽文 梁乃新 李单青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6-282,共7页
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推动了肺癌精准医学的发展,但是肿瘤的异质性与肿瘤的转移、复发和耐药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同一基因突变的不同肺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会呈现出一定的疗效差异,因此现代精准医学的发展亟需通过个性化的... 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推动了肺癌精准医学的发展,但是肿瘤的异质性与肿瘤的转移、复发和耐药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同一基因突变的不同肺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会呈现出一定的疗效差异,因此现代精准医学的发展亟需通过个性化的肿瘤模型来精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肺癌类器官(lung cancer organoid,LCO)能够高度模拟肿瘤在体内的生物学特征,促进抗体药物偶联物等创新药物在肺癌精准医学的应用。随着LCO与肿瘤微环境共培养模型和微流控芯片等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LCO可以更好地保留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进一步提高高通量和自动化药物敏感性实验。本文结合了最新的LCO研究进展,总结了LCO在肺癌精准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类器官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辅助医学发展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韩晓光 朱小龙 +4 位作者 姜宇桢 何达 刘文勇 段星光 田伟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54,共12页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需求持续攀升,加之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对医疗保障能力建设提出重大挑战。将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技术运用于人类医学健康领域,将为医生、研究者、患者提供理论与诊疗方面的创新支持,有助于提升诊疗效果、降...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需求持续攀升,加之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对医疗保障能力建设提出重大挑战。将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技术运用于人类医学健康领域,将为医生、研究者、患者提供理论与诊疗方面的创新支持,有助于提升诊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本文从手术机器人、康复和护理机器人、辅助远程医疗、医学AI 4个方面出发,提炼了AI与机器人在医学领域中的典型应用,梳理了AI与机器人辅助医学发展现状和政策情况。在对我国AI与机器人辅助医学发展面临挑战的认知基础上,阐述了阶段性发展目标,指出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迈向差异化、小型化、智能化的手术机器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康复和护理机器人,多任务与高临场感的辅助远程医疗,促进医疗健康创新的医学AI。研究建议,确定具有前景的手术机器人研究方向,开展手术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探索适合国情的商业化模式,提高产品应用的覆盖率,注重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加强监管以减少医疗事故并保障数据隐私,以此促进我国AI与机器人辅助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医疗 人工智能 手术机器人 康复和护理机器人 辅助远程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在模拟空间辐射环境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促增殖旁效应中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秦昱汉 张子寅 +8 位作者 严立本 郜雅楠 王爱璐 尔天漪 刘梦瑾 李诺敏 王巧娟 隋丽 马宏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7-256,共10页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也是辐射敏感的细胞类型之一。辐射不仅会影响星形胶质细胞自身的生长,还会通过细胞旁效应影响周围的神经细胞,进而诱导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本研究利用^(60)Co产生的γ射线和_(12)C^(6+...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也是辐射敏感的细胞类型之一。辐射不仅会影响星形胶质细胞自身的生长,还会通过细胞旁效应影响周围的神经细胞,进而诱导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本研究利用^(60)Co产生的γ射线和_(12)C^(6+)产生的重离子射线,分别以耐受剂量(2 Gy的γ射线和0.2 Gy的重离子射线)和半致死剂量(10 Gy的γ射线和2 Gy的重离子射线)辐照人脑星形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细胞),比较两种射线对细胞存活率和旁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γ射线和重离子射线在两种剂量下对细胞存活率和旁细胞增殖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其中γ射线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促增殖的旁效应,而重离子射线诱导抑制增殖的旁效应。进一步使用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辐照前后细胞外培养基中外泌体内microRNA的表达差异情况,发现3种与细胞增殖相关的microRNA,分别是miR-24-1-5p、miR-100-5p和miR-7704,它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调节旁细胞的增殖。此外,还检测了γ射线和重离子射线对这3种microRNA在细胞内外分布的影响,发现γ射线和重离子射线在不同剂量下对3种microRNA的表达影响不同。本研究发现的这3种microRNA可能是辐射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促增殖旁效应的一个重要靶点,能够为揭示辐射诱导的神经致炎性细胞损伤旁效应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空间辐射 外泌体 MICRO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图像降噪综述
4
作者 赵梓惠 周永康 +3 位作者 曾邦泽 唐兴芬 傅志宇 殷永成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6,共8页
红外成像系统组成与成像环境的复杂性,致使红外图像处理时存在多种复杂噪声,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因此加强红外图像降噪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先描述红外成像系统结构与图像噪声来源,进而从空间域、频率域、空频结合以及深度学习角度,探讨红... 红外成像系统组成与成像环境的复杂性,致使红外图像处理时存在多种复杂噪声,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因此加强红外图像降噪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先描述红外成像系统结构与图像噪声来源,进而从空间域、频率域、空频结合以及深度学习角度,探讨红外图像降噪的传统及改进算法。鉴于深度学习降噪算法在该领域应用广泛且效果出色,文中对其着重探讨。同时,选取经典降噪算法对真实含噪红外图像开展降噪实验以对比性能。实验表明,深度学习降噪算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成像 图像降噪 传统算法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界面人因安全评价方法
5
作者 梁洲硕 钱成 +1 位作者 杜泓江 王亚辉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0,共6页
随着智能座舱技术的发展,汽车大屏及多屏化触控交互界面越发普及。提升驾驶体验的同时,驾驶分心风险也随之增大。通过人因试验研究方法,设计不同驾驶分心试验任务,收集在不同试验下驾驶员的驾驶表现与视觉特征数据,挖掘智能座舱触控屏... 随着智能座舱技术的发展,汽车大屏及多屏化触控交互界面越发普及。提升驾驶体验的同时,驾驶分心风险也随之增大。通过人因试验研究方法,设计不同驾驶分心试验任务,收集在不同试验下驾驶员的驾驶表现与视觉特征数据,挖掘智能座舱触控屏人机交互界面引发的视觉、操作和认知分心及其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并建立汽车人机交互界面人因安全评价体系,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视觉分心对驾驶安全影响最大,分心程度随驾驶任务难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界面 智能座舱 触控交互 分心 人因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湿度对人唾液残留物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马泽遥 何璐瑶 +1 位作者 王博 陈晓东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8-1017,共10页
唾液液滴在表面上的蒸发动力学及其残留物特性研究对健康监测和疫情防控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流行病传播研究中,唾液作为主要的传播介质之一,其蒸发过程中的残留物可能成为病原传播的载体.了解唾液液滴的蒸发动力学对于控制病毒传播及... 唾液液滴在表面上的蒸发动力学及其残留物特性研究对健康监测和疫情防控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流行病传播研究中,唾液作为主要的传播介质之一,其蒸发过程中的残留物可能成为病原传播的载体.了解唾液液滴的蒸发动力学对于控制病毒传播及预测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实验与数值模拟,系统考察了相对湿度对微米级唾液液滴残留特性的影响.在控制环境湿度为20%~90%的条件下,实验监测了唾液液滴的蒸发过程;数值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湿度和液滴尺寸等多种物理因素,精确预测了唾液中生物颗粒的分布特征.在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详细记录了唾液液滴在蒸发过程中残留形态的演变,包括残留液体的形状、尺寸和生物颗粒的迁移特性.实验结果揭示了液滴蒸发过程中的双阶段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形成的4种不同区域.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液滴的“咖啡环”宽度增加,而高度则减小,且在较高湿度下液滴无法完全干燥,表现出明显的残留液体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大量颗粒迁移至液滴边缘和气液界面,这一过程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边缘蛋白膜的形成现象.通过三维形态变化与化学成分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咖啡环”形成的物理机制,并探讨了其对环境湿度的依赖性.为深入理解病毒通过唾液液滴在表面上的传播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相关公共卫生研究提供了实验与模拟支持.通过这些发现,可以为未来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蒸发 唾液残留 相对湿度 咖啡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ights on 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7
作者 刘经凯 LI Yu-Meng +2 位作者 LIU Jing-Kai CHEN Zi-Xuan DENG Yu-Li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7,共16页
Parkinson’s disease(PD)is a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with profound impact on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and long-term health,and 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are particularly critical.In recent years,the ... Parkinson’s disease(PD)is a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with profound impact on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and long-term health,and 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are particularly critical.In recent years,the search for precise and reliable biomarke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strategies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clinical challenges of PD.In this paper,w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potential biomarkers,including proteins,metabolites,epigenetic markers,and exosomes,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D patients.Protein markers are one of the main directions of biomarker research in PD.In particular,α‑synuclein and its phosphorylated form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PD.It has been shown that aggregation ofα-synuclei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pathologic protein deposition in PD and may be a potential marker for early diagnosis of PD.In terms of metabolites,uric acid,as a metabolit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xidative stress and neuroprotection in PD.It has been found that changes in uric acid level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PD,showing its potential as an early diagnostic marker.Epigenetic markers,such as DNA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s and miRNAs,have also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search.Changes in these markers may affect the expression of PD-related genes and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providing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PD.In addition,exosomes,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carrier for PD,are able to carry a variety of biomolecules involved i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and pathological regulation.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xosom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D,and their detection in blood may provide a new breakthrough for early diagnosis.It has been shown that exosom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D,and their detection in blood may provide new breakthroughs in early diagnosis.In summary,through in-depth evaluation of biomarker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D patients,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potential of these marker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PD and in the study of pathological mechanisms.Future studies will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e biomarkers to promote the early detection of PD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s disease 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s early diagn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设计与可重构形变的液晶弹性体研究进展
8
作者 曾宪兵 段睿珏 郭玉冰 《液晶与显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液晶弹性体因其可设计的形变与高达400%的应变在人工肌肉、软体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液晶弹性体的可设计形变源于其可设计的复杂分子取向图案。本文综述了实现液晶弹性体可设计分子取向图案的技术,包括机械拉... 液晶弹性体因其可设计的形变与高达400%的应变在人工肌肉、软体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液晶弹性体的可设计形变源于其可设计的复杂分子取向图案。本文综述了实现液晶弹性体可设计分子取向图案的技术,包括机械拉伸取向技术、外场取向技术、表面取向技术和3D打印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取向原理及应用场景,总结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目前可重构形变液晶弹性体的研究进展。可重构形变液晶弹性体能够在外界刺激下表达出不同的形变模式,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因此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研究实例简要讲解了几种实现液晶弹性体可重构形变的策略。最后,简单展望了液晶弹性体可设计形变和可重构形变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弹性体 可设计形变 可重构形变 智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多细胞功能失调的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9
作者 慕长文 武广昊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致命的慢性心血管炎症,正在威胁着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人类的生命。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多种细胞功能失调共同塑造了复杂的病理环境。纳米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药物类型,其靶向性、低毒性以及高疗效为治疗此类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致命的慢性心血管炎症,正在威胁着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人类的生命。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多种细胞功能失调共同塑造了复杂的病理环境。纳米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药物类型,其靶向性、低毒性以及高疗效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中的多细胞功能失调,包括内皮细胞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募集、平滑肌细胞活化、泡沫细胞累积与坏死核心形成、衰老细胞旁分泌效应。同时,讨论了纳米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设计应用,即利用多种功能元件赋予纳米药物良好的靶向性、生物相容性和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抑制单核细胞募集、降低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表型转换、清除泡沫细胞及衰老细胞。多细胞功能失调的机制解析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基于新靶点设计的纳米药物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多细胞功能失调 纳米药物 纳米元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秒激光加工钛合金表面微槽及润湿性研究
10
作者 袁美霞 孙永强 郭玉冰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为了探究微沟槽阵列对TC4(Ti6Al4V)钛合金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规律,使用皮秒激光在钛合金表面进行微槽加工。设计正交试验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激光参数与沟槽尺寸形貌之间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改变槽宽、槽深以及槽间距,研究沟槽形... 为了探究微沟槽阵列对TC4(Ti6Al4V)钛合金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规律,使用皮秒激光在钛合金表面进行微槽加工。设计正交试验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激光参数与沟槽尺寸形貌之间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改变槽宽、槽深以及槽间距,研究沟槽形貌尺寸的变化对钛合金表面水接触角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更大的槽宽和槽深、更小的间距会增强钛合金表面的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Ti6Al4V)钛合金 皮秒激光 润湿性 微沟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步芯片的多模态神经生理信号采集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立贤 田福泽 +4 位作者 董群喜 赵庆林 何安平 郑炜豪 胡斌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8-859,共12页
心理生理计算目前主要基于同步芯片的神经生理信号采集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而人体神经生理活动表征具有异步属性,同步采集技术无法精准、实时和高效地刻画人体神经生理信号活动规律。如何低功耗、低冗余、实时精准地采集异步多模态神经生... 心理生理计算目前主要基于同步芯片的神经生理信号采集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而人体神经生理活动表征具有异步属性,同步采集技术无法精准、实时和高效地刻画人体神经生理信号活动规律。如何低功耗、低冗余、实时精准地采集异步多模态神经生理信号成为心理生理计算首要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本文以研究微观神经生理活动规律和宏观心理生理活动为目的,解决异步多模态生理信息采集方案和相匹配的被动生理信号传感技术的设计难点,设计研发了首款异步生理信号处理芯片,该芯片具备低功耗、高精度时序、高性能计算和抗干扰的特点。最后展望了该芯片在脑科学和类脑计算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生理计算 异步多模态 生理信号处理芯片 被动生理信号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与人机闭环的远程脑控无人机系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思宇 张德雨 +6 位作者 明致远 刘梦真 刘紫玉 陈启明 张健 吴景龙 闫天翼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91-3203,共13页
随着现代军事战争的迅速演变,远程脑控无人机在实现战场信息获取、目标监视和战术部署方面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提出一种应用于远程脑控无人机的压缩感知控制范式和人机闭环控制算法,基于该控制范式及控制算法搭建面向军事应用场景的... 随着现代军事战争的迅速演变,远程脑控无人机在实现战场信息获取、目标监视和战术部署方面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提出一种应用于远程脑控无人机的压缩感知控制范式和人机闭环控制算法,基于该控制范式及控制算法搭建面向军事应用场景的远程脑控无人机系统。在线实验结果表明:8名被试人员通过该脑控无人机系统进行导航任务,平均任务完成率为0.95,平均任务完成时间为100.46 s,显著优于基于人机开环控制算法的脑控无人机系统;新提出的脑控无人机系统可以应用于军事场景下的战场侦察,大幅度提高作战人员的无人机远程控制能力,拓展作战人员的战场感知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控无人机 脑机接口 人机闭环 压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的撞击射流模态特征提取
13
作者 王博 蔡国辉 +2 位作者 吴二军 刘青泉 陈晓东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9,共12页
基于两个方向的高速摄影实验,通过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方法研究了撞击射流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特征。通过不同流速下实验图像分析阐明了撞击射流基本流动模式的特征变化。正视图像序列的模态分解... 基于两个方向的高速摄影实验,通过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方法研究了撞击射流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特征。通过不同流速下实验图像分析阐明了撞击射流基本流动模式的特征变化。正视图像序列的模态分解结果解析了撞击波模式和撞击波-液膜破碎混合模式的空间特征,并且表明撞击波模式的单个模态能量和累计模态能量更高。侧视图像序列的模态分解结果阐明了侧视撞击波特征、液膜破碎特征和液膜上液滴断裂特征,对于撞击波模式,相对的一组高阶模态的时间系数具有反向变化的趋势。正视图像中波峰和波谷均被识别为波动峰值,导致正视图像模态特征频率是侧视图像对应模态特征频率的2倍。将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本征正交分解方法应用于不同工况下撞击射流的图像序列测试与分析,通过提取空间波动特征和频率特征,有助于优化液体火箭发动机雾化结构设计和运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射流雾化 本征正交分解 液膜破碎 撞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溴海因与三氯异氰尿酸消毒剂对不同航材表面细菌的消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倍铭 曾志辉 +4 位作者 李晓丹 叶建设 武士坤 马俊 吕雪飞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0-305,共6页
针对航天员在执行远距离复杂环境的地外天体作业后导致舱内携带微生物风险增加的问题,围绕不同航材表面微生物的消杀试剂、消杀方法及消杀效果开展研究。选择杀菌效果强、持续时间长以及对环境和人体友好的含氯消毒剂三氯异氰尿酸和含... 针对航天员在执行远距离复杂环境的地外天体作业后导致舱内携带微生物风险增加的问题,围绕不同航材表面微生物的消杀试剂、消杀方法及消杀效果开展研究。选择杀菌效果强、持续时间长以及对环境和人体友好的含氯消毒剂三氯异氰尿酸和含溴消毒剂二溴海因,以3种典型空间微生物风险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和芽孢杆菌)作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单一消毒剂及其复合浓度配比对舱内常见的3种材料(304不锈钢、PP塑料和PVC板)表面的微生物消杀效果。结果表明:表面喷洒单一消毒剂对3种材料表面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9.9999%以上,而表面喷洒复合浓度配比的消毒剂消杀效果要优于单一组分,杀灭率均大于99.99999%,且大大降低了消毒剂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溴海因 三氯异氰尿酸 消杀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芽孢杆菌 304不锈钢 PP塑料 PVC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晚蓝光和白光暴露对肝脏生物钟节律和肝脏炎症反应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昕悦 曾晶 +4 位作者 艾常鹏 罗杰承 范晓静 吴胜男 顾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65-2872,共8页
光对昼夜节律的调控属于非成像视觉功能,以自主感光视神经节细胞为主的非成像视觉效应细胞对机体的生物节律、代谢和认知等有显著影响,主要由蓝光介导。该研究探索夜晚蓝光和白光暴露对肝脏生物钟节律以及肝脏炎症反应的影响。将沙鼠每... 光对昼夜节律的调控属于非成像视觉功能,以自主感光视神经节细胞为主的非成像视觉效应细胞对机体的生物节律、代谢和认知等有显著影响,主要由蓝光介导。该研究探索夜晚蓝光和白光暴露对肝脏生物钟节律以及肝脏炎症反应的影响。将沙鼠每晚暴露在蓝光或白光中1或3 h,持续10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生物钟基因表达节律,采用转录组学分析肝脏全部基因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法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及炎症因子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夜晚光照对肝脏多种生物钟基因Arntl、Clock、Cry1、Nr1d1、Per2和Ror-α表达节律均造成显著破坏。夜晚光照对肝脏免疫系统基因表达的影响最显著。夜晚光照可引起肝细胞水肿,上调促炎因子白介素17A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夜晚光照暴露扰乱了肝脏生物钟节律并引发肝脏炎症反应。该研究凸显了非成像视觉通路在肝脏代谢稳态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晚光照 炎症 昼夜节律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弹性体微结构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睿珏 李磊 +1 位作者 曾宪兵 郭玉冰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7,共12页
液晶弹性体因其可编程的形变与高达400%的应变而在微型医用机器人、可调控表面微结构、微流控等微观尺度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液晶弹性体微结构的制作需要同时兼顾高分辨率分子取向和高精度微米尺度结构,对分子取向和微纳加工技术... 液晶弹性体因其可编程的形变与高达400%的应变而在微型医用机器人、可调控表面微结构、微流控等微观尺度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液晶弹性体微结构的制作需要同时兼顾高分辨率分子取向和高精度微米尺度结构,对分子取向和微纳加工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液晶弹性体分子取向的方法和微结构的先进加工技术,总结了其在微驱动器、人工肌肉纤维、可调控表面等方向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液晶弹性体微结构在微型医用机器人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弹性体 微结构 分子取向 微型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式冲击波在松质骨中传播的流固耦合模拟
17
作者 何璐瑶 郭安忆 +4 位作者 吴二军 王博 刘青泉 刘亚军 陈晓东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1-669,共9页
为探究放射式冲击波在多孔结构的松质骨及孔隙流体中的传播规律,建立了基于CT图像三维重建和不同骨体积分数的基于Voronoi设计的松质骨模型,以及放射式冲击波装置、软组织层、皮质骨和骨髓流体,应用有限元流固耦合方法进行显示动力学仿... 为探究放射式冲击波在多孔结构的松质骨及孔隙流体中的传播规律,建立了基于CT图像三维重建和不同骨体积分数的基于Voronoi设计的松质骨模型,以及放射式冲击波装置、软组织层、皮质骨和骨髓流体,应用有限元流固耦合方法进行显示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放射式冲击波穿透软组织层在松质骨及孔隙流体中的传播特性.靠近皮质骨的松质骨区域受力明显,孔隙流体中也存在压力和流速变化.提高冲击波驱动压力和减小松质骨的骨体积分数,都会使骨小梁所承受的压力和有效应力增大,孔隙流体的受力和流速也随之增大.该结果为放射式冲击波对骨科疾病的有限元模拟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体外冲击波对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式冲击波疗法 医用冲击波 松质骨 三维建模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射流撞壁形成液膜的铺展形态及波动特征
18
作者 陈晓东 蔡国辉 +2 位作者 吴二军 王博 苏煜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92-2003,共12页
为了深入理解倾斜射流撞壁液膜表面波的形成演变机理和液膜不同的铺展形态,开展了倾斜射流撞壁的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使用高速相机记录了不同射流速度和倾角的液膜铺展形态,并通过数值模拟结合实验观测揭示了液膜表面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为了深入理解倾斜射流撞壁液膜表面波的形成演变机理和液膜不同的铺展形态,开展了倾斜射流撞壁的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使用高速相机记录了不同射流速度和倾角的液膜铺展形态,并通过数值模拟结合实验观测揭示了液膜表面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射流速度的增加,液膜的铺展形态将经历平滑液膜-闭合边缘、波动液膜-闭合边缘和波动液膜-开放边缘3种状态.液膜的铺展高度和宽度与射流速度近似正比关系,但随着液膜边缘的破碎,将会体现非线性变化.随着射流倾角的增加,液膜铺展将从窄变宽,并且液膜边缘形态可由闭合变为开放.射流速度和射流倾角的增加,都会使撞击点上方的区域趋向失稳破碎,导致液膜边缘出现指状结构.射流内的湍流扰动会在撞击壁面后激励起液膜的二维表面波,撞击点附近初始的表面波在下游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展向演变,出现三维特征.射流速度越快,射流表面扰动越强,液膜表面形成的表面波也越复杂,三维表面波与撞击点越接近.表面波的形成会影响液膜的流动和厚度分布,在波峰处,液膜的流动速度较快,随着下游的发展,波峰的速度将会逐渐减小,在液膜表面还会出现两个波之间追赶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射流 撞壁液膜 铺展形态 表面波动 实验观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射流撞击形成液膜的形态演变特征
19
作者 蔡国辉 张晓光 +3 位作者 吴二军 刘志豪 王博 陈晓东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3-1572,共10页
利用高速相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视角拍摄了不同速度微射流撞击形成液膜的流动形态,以深入理解液膜形态演变的物理机制.实验中的射流韦伯数在6.3~404.5之间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微射流速度的增加,射流的流动形态经历了从层流到湍流的变化,... 利用高速相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视角拍摄了不同速度微射流撞击形成液膜的流动形态,以深入理解液膜形态演变的物理机制.实验中的射流韦伯数在6.3~404.5之间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微射流速度的增加,射流的流动形态经历了从层流到湍流的变化,所形成的液膜经历了液体链条、封闭液膜、边缘失稳和波动液膜等多种流动形态.侧面视角观察到了撞击点附近射流表面存在静止毛细波,其波长随韦伯数增加呈现快速减小后缓慢减小的趋势.还观察到液膜顶端存在界面不稳定状态,其摆动导致沿液膜边缘产生向下传播的界面扰动,进而在液膜边缘形成液珠,液珠又可发展成指状液丝.指状液丝的生成带走了液膜中的部分流体,导致液膜在指状液丝根部上方撕裂.当射流中出现速度脉动后,会激励起液膜表面波动.若速度脉动间歇出现,液膜波动会在扰动消失后很快衰减;而持续的速度脉动会激励产生剧烈且持续的液膜摆动.这一发现证实了速度脉动引入的有限大小的扰动是激发液膜波动的必要条件.此外,液膜波动加速了液珠形成以及液珠向指状液丝的转变过程,还影响了指状液丝的空间分布.液膜摆动使两侧的撕裂点向液膜中心汇聚,形成下游的长液丝,完成了从液膜到液丝再到液滴的雾化过程.研究还利用纹影法获得了射流从层流向过渡流演变过程中液滴直径数据,发现液滴大小概率密度分布由多峰分布逐渐转变为符合Gamma函数的单峰分布.本研究得到的微射流撞击形成液膜的演变规律和机制,为相关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定量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射流 撞击射流 界面演变 流动形态 液滴分布 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自动生成个性化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矫形导板的设计
20
作者 刘路 崔颖 +1 位作者 周天丰 陈山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5-822,共8页
目的使用数字化技术完成自动化骨性结构建模、截骨方案以及相应的矫形导板设计,对先天性上尺桡融合(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CRUS)的骨性结构进行精准矫正。方法对17例单侧患病的CRUS患者进行双前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 目的使用数字化技术完成自动化骨性结构建模、截骨方案以及相应的矫形导板设计,对先天性上尺桡融合(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CRUS)的骨性结构进行精准矫正。方法对17例单侧患病的CRUS患者进行双前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使用特征点识别算法进行骨性结构建模并自动规划截骨,根据截骨方案设计个性化截骨及接骨导板,并在实体模型上进行手术验证操作。结果使用个性化矫形导板可完成CRUS矫形手术操作,树脂模型手术操作结果与预期相符。截骨导板与骨表面的间隙、截骨导板厚度、接骨导板把手厚度、截骨沟槽宽度分别为3、4、9以及0.8 mm的截/接骨导板能更好且更准确地完成相应操作。结论数字化技术辅助自动生成的个性化导板可较好地辅助完成先天性上尺桡融合截骨矫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骨科 先天畸形 截骨矫形 个性化矫形导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