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均一化订正后的地面观测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及NCEP/DOE AM 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分别研究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化引起的气温增暖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温的年/季节增暖影响非常显著,并且在整个时期的春、...采用均一化订正后的地面观测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及NCEP/DOE AM 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分别研究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化引起的气温增暖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温的年/季节增暖影响非常显著,并且在整个时期的春、冬季气温升高尤为突出。发现由北京台站与背景气候的地面观测资料比较得到的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增暖贡献过程主要发生在1960-2006年,其对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贡献为44.8%;而采用实测资料与R-2背景气候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979-2006年,其对地面年平均气温增暖贡献达73.5%,但利用同时期城-乡台站观测资料分离得到的热岛效应贡献水平则仅为34.4%。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对城市化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弥补传统的城市气候研究方法的不足,为对中国局地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在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一直面临着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基于北京市1981—2020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克里金插值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城郊气温变化趋势以及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UH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气象因素、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来北京市城郊区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城区气温增幅大于郊区,表明北京市UHI上升趋势显著。就季节而言,北京市冬季UHI最强(1.22℃),秋季次之,春、夏最弱,其中秋季UHI增幅最大。同时,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其中城六区为高值区,热岛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朝阳区和通州区增温趋势明显。2000年以来,北京市冬季UHI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趋势,高值区UHI增加至1.6℃。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人口、建设用地和气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起促进作用,而风速和耕地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摘采用均一化订正后的地面观测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及NCEP/DOE AM 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分别研究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化引起的气温增暖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温的年/季节增暖影响非常显著,并且在整个时期的春、冬季气温升高尤为突出。发现由北京台站与背景气候的地面观测资料比较得到的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增暖贡献过程主要发生在1960-2006年,其对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贡献为44.8%;而采用实测资料与R-2背景气候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979-2006年,其对地面年平均气温增暖贡献达73.5%,但利用同时期城-乡台站观测资料分离得到的热岛效应贡献水平则仅为34.4%。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对城市化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弥补传统的城市气候研究方法的不足,为对中国局地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