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产特性与生态胁迫的中国耕地质量提升综合分区 被引量:1
1
作者 廖宇波 谢恩怡 +6 位作者 陈文广 姚东恒 雷鸣 党昱譞 李亮 赵晶 孔祥斌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科学划定耕地质量提升分区对于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耕地适宜性、连片性、抗逆性等生产特性维度和生态胁迫维度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国耕地的生产特性进行评价分级,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生态胁迫... 科学划定耕地质量提升分区对于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耕地适宜性、连片性、抗逆性等生产特性维度和生态胁迫维度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国耕地的生产特性进行评价分级,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生态胁迫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组合分类方法划定耕地质量提升综合分区。结果表明:1)围绕生产特性和生态胁迫构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开展分类评价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中国耕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可为生产-生态协同的耕地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支撑;2)中国耕地适宜性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趋势,高度适宜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8.12%;连片性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空间格局,高、中连片性耕地占比较大,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5.32%和43.76%;较强抗逆性耕地数量多且分布广,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9.07%,强、弱、较弱抗逆性耕地数量少且空间集聚;具有强生态限制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48%,广布于黄淮海平原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3)基于生产特性与生态胁迫融合的视角,全国耕地资源可分为用养结合区、适宜改善区、空间优化区、设施完善区、生产综合提升区和生态修复区6个质量提升区,针对不同类型区提出了差异化的耕地质量调控和管理策略。研究可为新时期中国因地制宜地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生产特性 生态胁迫 空间组合 综合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 筑牢农业发展基础
2
作者 高海六 董涛 《河北农业》 2025年第2期35-36,共2页
耕地保护是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当前,耕地面临质量退化、土壤污染加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及政策执行与监管机制不到位等多重挑战。本文深入探究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包括强化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污染... 耕地保护是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当前,耕地面临质量退化、土壤污染加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及政策执行与监管机制不到位等多重挑战。本文深入探究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包括强化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污染治理、优化耕地资源配置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与监管体系。本文旨在通过综合施策,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食物观统筹下的耕地保护协同治理体系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浦男萍 赵晶 +3 位作者 张颖 张蚌蚌 雷鸣 孔祥斌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58,共1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食物需求结构的转变,耕地保护制度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从大食物观的提出及其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诸多挑战,如食物需求结构转型、区域分工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食物需求结构的转变,耕地保护制度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从大食物观的提出及其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诸多挑战,如食物需求结构转型、区域分工协同需求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的稀缺性.在总结我国耕地保护成效与不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耕地安全的基本事实,粮食安全现状与耕地保护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耕地保护效能降低的原因,并识别了耕地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路径,包括加强土地资源调查、优化占补平衡政策、建立区域补偿机制和第三方评估体系等,以期为构建大食物观统筹下的耕地保护协同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粮食安全 耕地治理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衡转换的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方法 被引量:19
4
作者 孔祥斌 张青璞 +3 位作者 郧文聚 王洪波 谭敏 赵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38-246,共9页
为了分析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化为国家级成果方法的科学性,该文以西部12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所抽取的13302个调查样点,建立了各省省级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运用平衡转换的方法,完成了各省省级成果向国家级... 为了分析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化为国家级成果方法的科学性,该文以西部12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所抽取的13302个调查样点,建立了各省省级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运用平衡转换的方法,完成了各省省级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换,并采用西部区1088块省级标准样地属性数据对转换结果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衡转换的方法将西部区耕地划分为12个国家级利用等别,等别范围为4~15等;采用标准样地(样点外)对转换模型进行验证,模拟标准粮产量与实际标准粮产量之间相关性较高(R2≥0.64,n≥45);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的平衡转换方法实现了宏观尺度上的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化;实现了省级和国家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分级使用,有利于农用地质量的分级管理,为深化不同尺度的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等 转换关系 农用地 标准粮产量 平衡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线”统筹的省域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规则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陈文广 张青璞 +5 位作者 孔祥斌 段向峰 左旭阳 谭敏 赵晶 董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48-257,共10页
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来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能够更好地保住优质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系统梳理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来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能够更好地保住优质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系统梳理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以下简称“三线”)划定的政策法规,建立了“三线”统筹下的省域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规则,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选择耕地国家利用等和集中连片程度进行了永久基本农田“三线”统筹划定,退出了生态保护红线核心区内所有永久基本农田7413.46 hm^(2),并将5073.05 hm^(2)优质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开天窗”的形式保留在了生态保护红线一般区和城镇开发边界内;2)广西全区退出永久基本农田1426540.77 hm^(2),主要是标注为工程恢复和未标注的非耕地,补划了永久基本农田525614.37 hm^(2),主要是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外优质连片的耕地,布局优化后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85.62%;3)布局优化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全为耕地且与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之间无交叉重叠,集中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达到95.08%,无重度和极重度污染损毁、石漠化和25°以上坡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国家利用等提高了0.06等。建立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规则实现了“保护优先、布局优化、优近劣出、质量提升、三线统筹”的目标,能够为各省份指导市县统筹三条控制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布局优化 “三线”统筹 永久基本农田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占补一体化的交通沿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选址 被引量:8
6
作者 余述琼 赵晶 +2 位作者 孔祥斌 左旭阳 郝雅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0-279,共10页
推进交通项目沿线占补一体化,开展交通沿线占补一体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选址研究可以有效协调交通等线性工程建设与耕地保护空间的关系。该研究基于交通沿线占补一体化的内涵和总体构想,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爱高速公路为例,根据“明确整... 推进交通项目沿线占补一体化,开展交通沿线占补一体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选址研究可以有效协调交通等线性工程建设与耕地保护空间的关系。该研究基于交通沿线占补一体化的内涵和总体构想,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爱高速公路为例,根据“明确整治范围—确定评价单元—评测整治潜力—遴选目标地块”的选址思路,综合应用图层叠置法、距离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组合赋权法和四象限法等,确定了交通项目沿线区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选址,最终确定了新增耕地地块84个,总面积190.69 hm2,耕地质量提升地块79个,总面积261.33 hm2。通过对比交通项目占用耕地地块和本方案遴选地块在数量、质量和产能上的变化,方案能很好落实占补平衡目标,基于占补一体化的交通沿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选址研究可以有序指导交通沿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该研究选址结果充分体现了交通等线性工程占补平衡的实际需求,可为交通等线性工程基于占补一体化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选址和差异化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整治 耕地 占补一体化 交通沿线 选址 崇爱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