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心血管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82
1
作者 王薇 赵冬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近20多年来,为了有效地防治心血管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全国各地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其中的一些主要研究结果为基础,对我国心血管病负担和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简要陈... 近20多年来,为了有效地防治心血管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全国各地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其中的一些主要研究结果为基础,对我国心血管病负担和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简要陈述:1)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冠心病发病率相对较低,脑卒中发病率相对较高。2)在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人群冠心病及脑卒中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时,我国人群冠心病及脑卒中发病率却呈增加趋势。3)我国男性吸烟率居高不下。虽然我国人群平均血清胆固醇(TC)水平较低,但TC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人群危险因素的上升变化,是影响人群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 防治心血管病 上升趋势 发病率 血清胆固醇 冠心病 脑卒中 人民健康 发病特点 主要表现 下降趋势 居高不下 人群 吸烟率 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2
作者 吴兆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3-77,82,共6页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病因及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资料证实抑郁症、焦虑症、性格因素及人格特征、社会孤立和慢性生活压力 5种主要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恒定地显示,重症抑郁症与心脏事件呈正相关...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病因及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资料证实抑郁症、焦虑症、性格因素及人格特征、社会孤立和慢性生活压力 5种主要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恒定地显示,重症抑郁症与心脏事件呈正相关。许多证据表明,焦虑症与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相关。虽然 A型性格仍被显示与心血管病危险度增加相关,但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两者间不相关。研究表明 A型性格中的一种主要成分--敌意更具致病作用。以相对较小的社会关系网为特征的社会孤立与心血管病发病增加相关。此外,已证实慢性生活压力,特别是与工作有关的压力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 1)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 2)触发心肌缺血;( 3)诱发心律失常;( 4)刺激血小板功能;和( 5)破坏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精神病学 流行病学 社会心理因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解武祥 武阳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2期26-28,共3页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等的总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规模队列研究均证实血脂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 r di sease,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1- 4 ],这些队列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低密度...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等的总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规模队列研究均证实血脂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 r di sease,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1- 4 ],这些队列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 otein-c holester ol,H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 rol,TC)和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发病风险 HDL LDL CVD CHD 他汀类 血脂 血浆脂类 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自然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黎旭 赵冬 +4 位作者 刘静 刘飒 刘军 秦兰萍 吴兆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68-271,共4页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P) ,以北京自然人群为基础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 ,对 1 0 46人进行apoE基因分型 ,并分析不同特点人群apoE基因频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1 )本组人群ε2、ε3、ε...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P) ,以北京自然人群为基础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 ,对 1 0 46人进行apoE基因分型 ,并分析不同特点人群apoE基因频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1 )本组人群ε2、ε3、ε4基因频率分别为 9.1 %、81 .2 %和 9.7% ,男女和各年龄组间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 ;2 )与欧美国家相比 ,本组人群ε2基因频率增高 ,ε4频率减低 ,与日本人群相比也有相同趋势 ;3 )在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人群中ε2频率明显增高 ;4)在高胆固醇血症人群中ε2频率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最大斑块面积的进展速率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梦 谢高强 +7 位作者 王浩 任福秀 梁立荣 赵连成 杨颖 解武祥 史平 武阳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对"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的石景山人群进行定期颈动脉超声检查、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随访。至少接受过两次超声检... 目的:探讨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对"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的石景山人群进行定期颈动脉超声检查、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随访。至少接受过两次超声检查且第二次检查前没有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1479名研究对象被纳入分析。研究对象按照基线有无斑块等分为5组即对照组(两次检查均无斑块检出)、新发斑块组、斑块逆转组、斑块稳定组和斑块进展组。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两次检查间颈动脉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与第二次检查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比例风险(HR)。结果:无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当以基线和复查均无斑块即对照组作为参考时,新发斑块组、斑块逆转组、斑块稳定组、斑块进展组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风险比依次为3.5,5.7,6.2和7.3;P值均<0.05。风险比逐渐趋势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仍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趋势检验P<0.001)。结论: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可预测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该结果支持斑块面积指标作为风险评估和疗效评价的工具用于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缺血性心血管事件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成人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 被引量:179
6
作者 赵冬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6期513-515,共3页
以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改善国民健康、进一步提升健康期望寿命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1]。在心血管病防治策略中,高血压的防治是重中之重,因为在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 以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改善国民健康、进一步提升健康期望寿命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1]。在心血管病防治策略中,高血压的防治是重中之重,因为在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患者中,归因于高血压的人数最多,有效的控制高血压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是原发性高血压,至今病因不甚明确,缺少明确有效的病因学预防策略,所以提高已患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一直是遏制高血压危害的主要策略[2]。近年来,高血压的防治策略重点开始前移,更加关注中青年高血压前期的检出和早期干预[3]。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在人群中的流行现状、趋势和特点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信息,对于及时了解高血压的防治需求、评估防治策略的效果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焦虑状态患者饮食特点 被引量:12
7
作者 夏萌 吴小玲 +1 位作者 郝佳音 刘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4-599,共6页
目的:了解抑郁焦态的患者饮食结构特点,探讨抑郁焦虑症状的产生与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和(或)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 目的:了解抑郁焦态的患者饮食结构特点,探讨抑郁焦虑症状的产生与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和(或)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4分者纳入抑郁焦虑组(n=85);选取来本院做健康查体者中躯体检查无异常,HAMD和HAMA评分均<7分者作为健康对照组(n=82)。对两组对象进行饮食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的饮食习惯,同时将两组数据与2002年全国居民饮食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测查并比较两组血糖、血脂、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浓度。结果:抑郁焦虑组与健康对照组在碳水化合物(来源于主食)、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抑郁焦虑组优质蛋白(来源于肉、蛋、奶、豆)的摄入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抑郁焦虑组优质蛋白摄入量<20g/d者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72.9%vs.17.1%,P<0.01)。与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膳食调查结果相比较,抑郁焦虑组优质蛋白摄入量为全国平均水平51.5%,而健康对照组为108%,其中畜禽类和水产类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抑郁焦虑组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7%,健康对照组为82.6%。抑郁焦虑组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为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1.3%,而B组为140.5%。剔除性别因素造成饮食量上的干扰,将男女分开分析,结论与性别混合时基本相同。相关分析显示HAMD、HAMA总分与优质蛋白和胆固醇摄入量之间无相关性。两组在血糖、血脂、血浆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抑郁焦虑状态的患者存在明显的饮食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优质蛋白和胆固醇摄入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焦虑 优质蛋白 胆固醇 饮食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