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D2-43病毒株PrM-E基因的重组SFV的制备及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水平 秦鄂德 +5 位作者 于曼 赵卫 胡志君 苑锡同 范宝昌 杨佩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9-742,共4页
为构建含PrM E基因的重组SFV病毒 ,将含我国登革 2型病毒PrM E基因的SFV表达载体和辅助载体DNA线性化后 ,进行体外转录 .然后将获得的 2种RNA转录物共转染BHK2 1细胞 ,以RT PCR法证明转染后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重组SFV .进一步将该重... 为构建含PrM E基因的重组SFV病毒 ,将含我国登革 2型病毒PrM E基因的SFV表达载体和辅助载体DNA线性化后 ,进行体外转录 .然后将获得的 2种RNA转录物共转染BHK2 1细胞 ,以RT PCR法证明转染后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重组SFV .进一步将该重组病毒经蛋白酶激活后可使BHK2 1细胞产生细胞病变 ,并且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感染细胞内可检测到登革 2型病毒所特有的蛋白 .含我国登革 2型病毒PrM E基因的重组SFV的获得 ,为进一步观察该重组病毒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2型病毒 重组SFV病毒 PrM-E基因 体外转录 生物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大肠杆菌O157∶H7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被动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忠泽 侯晓军 +4 位作者 荫俊 宋伟 张松乐 王威 白洁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9,共3页
目的 制备鸡蛋卵黄免疫球蛋白IgG抗体 (YolkImmunoglobulin ,IgY) ,研究其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L)O15 7∶H7的被动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EHECO15 7∶H7933菌株制备抗原 ,免疫SPF莱杭鸡 ,用脱脂和盐析的方法 ,从其所产鸡蛋中提取IgY抗... 目的 制备鸡蛋卵黄免疫球蛋白IgG抗体 (YolkImmunoglobulin ,IgY) ,研究其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L)O15 7∶H7的被动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EHECO15 7∶H7933菌株制备抗原 ,免疫SPF莱杭鸡 ,用脱脂和盐析的方法 ,从其所产鸡蛋中提取IgY抗体 ,用所得抗体对乳鼠进行动物毒性试验及动物被动保护实验。结果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提取IgY抗体滴度达到 1∶2 0 0 0 0 0以上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检测所提取抗体纯度及回收率较高。未发现IgY抗体对动物的毒性作用 ,被动保护实验结果表明 ,IgY抗体对乳鼠感染模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结论  (1)通过常规免疫技术 ,可使SPF鸡产生高效价的IgY抗体。 (2 )脱脂和盐析是一种简便有效的IgY抗体制备方法。 (3)建立了EHECO15 7∶H7的乳鼠肠道感染模型。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卵黄抗体 保护作用 抗体制备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G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33在百草枯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晨风 吴小红 +5 位作者 曾扬 高同同 于虹 郭彦 孙世惠 周育森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27-1032,共6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33(IL-33)在百草枯(PQ)染毒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25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PQ损伤6、12、24、48 h组。腹腔注射PQ(30 mg/kg)建立小鼠ALI模型并于各时间点处死取材。评价肺组... 目的探讨白介素33(IL-33)在百草枯(PQ)染毒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25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PQ损伤6、12、24、48 h组。腹腔注射PQ(30 mg/kg)建立小鼠ALI模型并于各时间点处死取材。评价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观察血清白介素1β(IL-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变化;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组织中IL-3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分析IL-33与病理损伤和炎症指标关联性以明确IL-33在调解内源性细胞因子及在ALI中的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Q损伤后小鼠肺组织弥漫性损伤伴有严重水肿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MPO明显升高,抑炎细胞因子IL-2明显下调(P<0.05);PQ损伤后IL-33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关联性分析显示IL-33与病理损伤指标,IL-1β、IL-6、TNF-α、MPO均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IL-2呈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33在PQ诱导小鼠ALI中表达水平下降,提示可能在调解内源性炎症因子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临床干预和治疗ALI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33 百草枯 急性肺损伤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疫耶尔森氏菌LcrV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忠泽 荫俊 +4 位作者 王威 白洁 侯晓军 宋伟 张松乐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的 研究鼠疫耶尔森氏菌 (Yersiniapestis)保护性抗原V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进而研究Y .pestis的致病机理。方法 采用PCR方法 ,从Y .pestis菌种中扩增出LcrV基因片段 ,进行鉴定后 ,然后将该片段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BV2 2 0 ,构建成重... 目的 研究鼠疫耶尔森氏菌 (Yersiniapestis)保护性抗原V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进而研究Y .pestis的致病机理。方法 采用PCR方法 ,从Y .pestis菌种中扩增出LcrV基因片段 ,进行鉴定后 ,然后将该片段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BV2 2 0 ,构建成重组质粒 pBV/LcrV ,进行温控诱导表达。 结果  ( 1)获得长约 980bp的PCR片段 ,序列分析结果与已知LcrV序列相同。( 2 )SDS -PAGE检测表达产物 ,在相对分子量 3 8× 10 3处有表达条带。 ( 3 )经薄层扫描分析 ,目的蛋白条带占全菌蛋白的 3 8.4 %。 ( 4 )表达后菌体超声破碎后 ,目的蛋白主要存在于上清中。结论 获得了LcrV基因 ,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 ,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状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氏菌 基因克隆 测序 基因表达 LcrV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蛙蠓科分类研究及两新种记述(双翅目:蛙蠓科)
5
作者 王飞鹏 黄恩炯 +3 位作者 杨美琼 虞以新 欧阳明安 关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5-249,共5页
记述了采自福建省的蛙蠓科蛙蠓属的2个新种:德化蛙蠓Corethrella(Corethrella)dehuai Wang et Yu sp.nov.和铜色蛙蠓Corethrella(Corethrella)aereus Wang et Yu sp.nov.,并对飞鹏蛙蠓Corethrella(Corethrella)feipengi Yu,Huang and Zh... 记述了采自福建省的蛙蠓科蛙蠓属的2个新种:德化蛙蠓Corethrella(Corethrella)dehuai Wang et Yu sp.nov.和铜色蛙蠓Corethrella(Corethrella)aereus Wang et Yu sp.nov.,并对飞鹏蛙蠓Corethrella(Corethrella)feipengi Yu,Huang and Zhang,2013触角嗅觉器的分布做了更正.至此我国已发现蛙蠓3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蠓科 蛙蠓属 分类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量生物组织热物性参数的热敏电阻探头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娜 南群 彭见曙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7-19,共3页
在介入式肝癌热疗过程中需要测量组织的热物性参数 ,因此介绍了一种用超小型热敏电阻珠构成的探头的结构特性。探头在测量时既作加热元件 ,又作感温元件 ,测量系统采用负反馈原理。为了给后期测量提供数据 ,对热敏电阻珠本身的温度 /阻... 在介入式肝癌热疗过程中需要测量组织的热物性参数 ,因此介绍了一种用超小型热敏电阻珠构成的探头的结构特性。探头在测量时既作加热元件 ,又作感温元件 ,测量系统采用负反馈原理。为了给后期测量提供数据 ,对热敏电阻珠本身的温度 /阻值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索 ,得出温度 -阻值关系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组织 热物性参数 热敏电阻探头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免疫结合试验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粪便中福氏志贺氏菌的研究
7
作者 张红 黄策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92年第4期22-26,共5页
采用单克隆抗体作为试剂,建立了两种用于快速检测粪便中福氏痢疾杆菌的方法—DIBA夹心法和RPHA法。长期以来困扰研究者的非特异性干扰问题,可能用煮沸标本上清的方法得到解决。检测114份病人标本的结果证明,用常规培养法检测阳性者,DIBA... 采用单克隆抗体作为试剂,建立了两种用于快速检测粪便中福氏痢疾杆菌的方法—DIBA夹心法和RPHA法。长期以来困扰研究者的非特异性干扰问题,可能用煮沸标本上清的方法得到解决。检测114份病人标本的结果证明,用常规培养法检测阳性者,DIBA和RPHA检测均为阳性,两类方法的符合率为86.4%。由此证明两种快速免疫学方法不仅能检出完整的细菌细胞,而且也能检出其裂解产物。这两种方法,尤其是RPHA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快速性,且不需复杂的仪器设备,加之实验程序简单,甚适于在基层单位及农村地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氏志贺氏菌 抗体 细菌性痢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u70作为RNA解旋酶调节miR-124的加工成熟及神经细胞的分化
8
作者 黄皑雪 李睿婷 +8 位作者 赵越超 李洁 李慧 丁学锋 王琳 肖参 刘雪梅 秦成峰 邵宁生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8-1433,共16页
目的Ku70蛋白主要通过其DNA结合特性参与双链DNA断裂(DSB)的非同源端连接(NHEJ)修复,有报道称其具有RNA结合功能,本文探索Ku70是否具有RNA解旋酶活性并影响miRNA加工成熟。方法利用RNA免疫共沉淀(RIP)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Ku蛋白结合... 目的Ku70蛋白主要通过其DNA结合特性参与双链DNA断裂(DSB)的非同源端连接(NHEJ)修复,有报道称其具有RNA结合功能,本文探索Ku70是否具有RNA解旋酶活性并影响miRNA加工成熟。方法利用RNA免疫共沉淀(RIP)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Ku蛋白结合的RN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结合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检测Ku蛋白与miRNAs的表达关系;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实验分析Ku蛋白与RNA的结合能力;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实验确定Ku70及Ku80的RNA解旋酶活性;形态学检测结合WB分析Ku70调节miR-124引起的神经细胞功能变化;免疫荧光结合形态学分析寨卡病毒(ZIKV)感染后Ku70及miR-124的变化与神经元分化关联。结果研究发现,Ku70蛋白具有RNA解旋酶活性,并通过其RNA解旋酶活性影响miRNA加工成熟。Ku70缺失引起许多miRNAs上调,其中包括神经细胞特异的miR-124。在人神经前体细胞(h NPCs)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敲低Ku70可促进miR-124的成熟,从而导致上述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本文进一步发现,ZIKV感染影响了Ku70及miR-124的表达,导致细胞形态的分化。结论本研究揭示了Ku70的一种新功能,即Ku70有可能参与miRNA的成熟调控和神经细胞的分化,并且可能是ZIKV病毒致小头症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70 RNA解旋酶 miRNA加工成熟 miR-124 神经元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S/D-GalN 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6
9
作者 吴小红 郭彦 +4 位作者 刘晨风 高同同 于虹 孙世惠 周育森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5-19,I0003,共6页
目的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N)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方法 40只雌性C57BL/6小鼠用于观察8种不同LPS与D-GalN剂量配比联合刺激后小鼠存活时间,以确定模型建立的最佳剂量。使用腹腔注... 目的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N)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方法 40只雌性C57BL/6小鼠用于观察8种不同LPS与D-GalN剂量配比联合刺激后小鼠存活时间,以确定模型建立的最佳剂量。使用腹腔注射最佳剂量染毒32只雌性C57BL/6小鼠,分别在0、1、4、8 h处死,每组8只,0 h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染毒后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检测血清中ALT及炎症因子IL-6、MCP-1和TNF-α表达水平变化。结果通过观察小鼠存活时间,确定腹腔注射最佳染毒剂量为LPS(2.5 mg/kg)/D-GalN(0.3 g/kg);小鼠染毒后肝组织呈进程性病变,最终发展为肝脏弥漫性坏死,肝细胞核崩解。与对照组相比,血清ALT显著升高(P<0.001),IL-6、MCP-1、TNF-α均在1 h后达到最高水平(P<0.001),然后持续下降。结论成功建立LPS/D-GaIN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为探索急性肝损伤的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干预治疗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D-氨基半乳糖 急性肝损伤 炎症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登革3型病毒广西80-2株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苑锡同 耿丽卿 +7 位作者 于曼 胡志君 赵卫 陈水平 王鹏程 范宝昌 杨佩英 秦鄂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1-625,共5页
对我国登革 3型病毒 80 2株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 ,为了解其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依据 .根据登革 3型病毒H87株的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 ,应用RT PCR和RACE法 ,对 80 2株基因组RNA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后获得我国登革 3型病毒广西株... 对我国登革 3型病毒 80 2株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 ,为了解其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依据 .根据登革 3型病毒H87株的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 ,应用RT PCR和RACE法 ,对 80 2株基因组RNA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后获得我国登革 3型病毒广西株基因组序列 .该株病毒基因组全长10 696nt ,不含poly(A)尾 ,4种碱基数分别为A :3 4 3 7,C :2 2 15,G :2 773 ,U :2 2 71.包含一个读码框架 ,自 95至 10 2 67位 ,共 10 170个碱基 ,编码 3 3 90个氨基酸 ,5′和 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 94nt和4 3 2nt.与H 87株比较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 99%以上 ,有 2 8个碱基发生改变 ,其中 2 6个碱基突变发生在读码框架内 ,碱基转换 18个 ,颠换 10个 ;碱基突变引起 14个氨基酸的改变 .80 2株与H87株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同源性高 ,变异度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3型病毒 广西株 全序列分析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人延伸因子1α亚基启动子和人工转录激活因子提高外源基因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1
作者 来大志 翁少洁 +4 位作者 于长明 齐连权 付玲 于婷 陈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26,共9页
表达载体的设计对于提高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量十分重要 .而表达载体中最为重要的元件是启动子 .一些常用病毒来源的启动子 ,如巨细胞病毒即早期启动子 (PCMV IE)仅在S期激活 ,应用这类启动子表达外源蛋白需要宿主细胞不停增... 表达载体的设计对于提高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量十分重要 .而表达载体中最为重要的元件是启动子 .一些常用病毒来源的启动子 ,如巨细胞病毒即早期启动子 (PCMV IE)仅在S期激活 ,应用这类启动子表达外源蛋白需要宿主细胞不停增殖 ,这对于连续持久大规模培养的宿主细胞不现实 .而人延伸因子 1α亚基启动子 (PEF 1α)不受细胞周期限制 ,且启动子强度高于PCMV IE,对于大规模外源蛋白的生产较为理想 .首先构建了基于PEF 1α启动子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ED5 ,在增殖缓慢的CHO细胞中 ,此载体表达外源蛋白的能力是应用PCMV IE启动子表达载体的 4 1倍 .由于启动子一般仅能决定基因转录的本底水平 ,而转录激活因子 (transcriptionactivators)对基因转录的影响更大 ,所以另把两个人工转录激活结构域AH和VP2接到λ噬菌体cⅠ蛋白的C端 ,它们通过cⅠ蛋白结合于已插入到PEF 1α启动子的TATA框上游约 2 0 0bp的λ噬菌体OR2 OR1序列上 ,而被“征募”到PEF 1α启动子TATA框附近 ,从而促进基因的转录 .把上述元件均整合进一个表达载体中 ,构建了两个新型表达载体pER AH和pER VP2 .pER AH表达外源蛋白的能力比不含转录激活因子的表达载体略高 ,而pER VP2表达外源蛋白的能力则比不含转录激活因子的表达载体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转录激活因子 人延伸因子1α亚基启动子 基因表达 cI蛋白 CHO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RT-PCR诊断Ⅰ型鸭肝炎病毒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珍辉 王弋嘉 +4 位作者 向双云 田锦 田璐 陈万荣 周育森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8-340,共3页
取北京郊区某鸭场的病鸭肝脏制备病料,接种12日龄鸭胚尿囊腔及2日龄健康雏鸭,应用RT-PCR方法对病鸭的肝脏悬液及鸭胚尿囊液进行检测并测序,确定所分离的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关键词 鸭病毒性肝炎 RT-PCR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 H7N9禽流感病毒与 H1 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病理学损伤的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世惠 吴小红 +9 位作者 刘晨风 高同同 曾扬 郭彦 唐健 潘婷 于虹 寇志华 赵光宇 周育森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6,I0001,I0002,共8页
目的比较分析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初步探讨两种病毒感染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致病机制。方法 H7N9病毒与H1N1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观察不同病毒感染后小鼠生存率,并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脑、肠等组织,伊... 目的比较分析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初步探讨两种病毒感染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致病机制。方法 H7N9病毒与H1N1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观察不同病毒感染后小鼠生存率,并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脑、肠等组织,伊红-苏木素染色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分析肺组织病理损伤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 H7N9病毒感染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轻,存活率较高。H1N1病毒感染的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重,感染后9 d全部死亡;两种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少量间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差异。但H1N1病毒感染后肺及脾脏中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鼠机体炎症反应明显强于H7N9病毒感染后小鼠炎症反应。结论 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后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及程度均不同,病毒复制是小鼠肺损伤的诱发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宿主针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程度与急性肺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病毒 H1 N1病毒 肺损伤 免疫反应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干扰素突变体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长明 付玲 +5 位作者 齐连权 张晓鹏 于婷 来大志 王海涛 陈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7-320,共4页
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性合成了复合干扰素突变体基因 ,克隆至分泌型酵母表达载体pMEX9K ,将重组载体pMEX CIFNm用SacⅠ线性化后 ,转化毕赤酵母GS115 .转化子经诱导后 ,培养上清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产生 .经过离子交换 ,疏水层析 ,凝胶过... 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性合成了复合干扰素突变体基因 ,克隆至分泌型酵母表达载体pMEX9K ,将重组载体pMEX CIFNm用SacⅠ线性化后 ,转化毕赤酵母GS115 .转化子经诱导后 ,培养上清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产生 .经过离子交换 ,疏水层析 ,凝胶过滤三步层析纯化 ,得到了纯度大于95 %的重组复合干扰素突变体 ,经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该蛋白N端序列与理论值一致 ,质谱测定分子量为 19 3kD ,与理论值一致 .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其活性 ,并结合Lowry法蛋白定量计算其比活性为 6× 10 8IU mg ,与复合干扰素的比活相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表达 纯化 活性 复合干扰素突变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分析鼠疫疫苗免疫和鼠疫菌攻毒后恒河猴脾组织中T和B淋巴细胞增殖(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小红 田光 +13 位作者 邱业峰 祁芝珍 张青雯 毕玉晶 杨永海 李豫川 杨晓燕 辛有全 李存香 崔白忠 王祖郧 王虎 杨瑞馥 王效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发现,鼠疫疫苗免疫的猕猴脾组织中B细胞和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然而,是否这些细胞是由鼠疫疫苗引起的增殖性B细胞和T细胞还不得而知。方法为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使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检测了猕猴脾组织中T细胞和... 目的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发现,鼠疫疫苗免疫的猕猴脾组织中B细胞和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然而,是否这些细胞是由鼠疫疫苗引起的增殖性B细胞和T细胞还不得而知。方法为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使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检测了猕猴脾组织中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应用Ki67抗体以及T细胞和B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双标法,对脾组织T细胞和B细胞增殖进行检测。脾组织分别来自于亚单位疫苗SV1(20μg F1+10μg rV270)免疫的猕猴以及分别通过SV2(200μg F1+100μg rV270)、减毒活疫苗EV和铝佐剂免疫并分别攻毒的猕猴。结果与正常动物相比,受试动物脾组织生发中心有较多的B细胞增殖,边缘区有较多的静止B细胞,在动脉周围淋巴鞘区有较多的静止T细胞,提示原始T细胞可能在免疫早期发生增殖。经SV1、SV2或EV76免疫并攻毒的动物脾组织生发中心较仅用SV1免疫动物的生发中心扩大。此外,铝佐剂免疫并攻毒的猕猴脾组织生发中心不完整,这可能归因于强毒株鼠疫菌感染引起的病理损伤。B细胞增殖、静止B细胞增加、静止T细胞增多及生发中心扩大是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和保持免疫记忆反应的标志。结论这些结果与我们先前的发现的SV1、SV2或者EV76免疫动物激发较高的抗体和IL-4分泌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疫苗 恒河猴 免疫组化 鼠疫耶尔森氏菌 淋巴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蠓类名录、地理分布及区系分析(双翅目,蠓科)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成玉 陈庆红 +4 位作者 薛群力 张有植 虞以新 杨川莉 胡小兵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3-910,共8页
根据1987年以来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西藏已知蠓类种类、地理分布及区系特点。目前已知西藏蠓科昆虫4亚科14属31亚属151种,占我国已知蠓类(约1100种)的13.73%。其中,仅在西藏有分布并以西藏为模式产地的特有种为99种,占西藏已知蠓种的65.... 根据1987年以来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西藏已知蠓类种类、地理分布及区系特点。目前已知西藏蠓科昆虫4亚科14属31亚属151种,占我国已知蠓类(约1100种)的13.73%。其中,仅在西藏有分布并以西藏为模式产地的特有种为99种,占西藏已知蠓种的65.56%。区系分析表明,在所报道的西藏蠓科151种中,古北界15种,占西藏蠓种总数的9.93%,均分布于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东洋界131种,占西藏蠓种总数的86.75%,有105种分布于西南区喜马拉雅亚区,有18种分布于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有8种分布于喜马拉雅亚区和西南山地亚区;两界均有分布的有5种,占西藏蠓种总数的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蠓科 种类名录 地理分布 区系分析 西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痢疾菌的毒力相关抗原及其表型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志华 高杰英 +2 位作者 孔祥英 邢丽 苏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571-574,共4页
目的 :分析研究该室保存或构建的各类痢疾菌毒株、减毒突变株、菌苗株的毒力及其生物表型的相互关系 ,探讨与致病有关的成分 ,为改进现有菌苗和构建新型菌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刚果红结合试验、接触性溶血试验、HeLa细胞入侵试验... 目的 :分析研究该室保存或构建的各类痢疾菌毒株、减毒突变株、菌苗株的毒力及其生物表型的相互关系 ,探讨与致病有关的成分 ,为改进现有菌苗和构建新型菌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刚果红结合试验、接触性溶血试验、HeLa细胞入侵试验及豚鼠角结合膜炎试验 ,对不同痢疾菌的毒力表型进行检测 ,并对大质粒及其侵袭相关的基因 ( 4 1kb)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用BA immunoblot法 ,对痢疾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进行毒力相关抗原的分析。结果 :有侵袭毒力的痢疾菌株均与刚果红染料结合、有接触性溶血活性 ,可侵入HeLa细胞 ,豚鼠角结合膜试验阳性 ,并都含有大质粒 ( 12 0~ 14 0MD) ,与 4 1kb侵袭探针杂交也均呈阳性反应 ;而无毒力的痢疾菌株上述生物表型均为阴性。有毒痢疾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均表达 4种主要毒力相关抗原Ipa(A ,B ,C ,D) ,而无毒株不表达这些抗原。痢疾菌的毒力不仅与Ipa有关 ,而且还与LPS抗原有关。结论 :细菌的毒力与生物表型密切相关。并且Ipa与LPS这两类抗原均表达时细菌才有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痢疾菌 毒力相关蛋白抗原 LPS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及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晨风 吴小红 +6 位作者 赵光宇 高同同 曾扬 唐健 于虹 孙世惠 周育森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8-12,I0004-I0005,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人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及H1N1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特征。方法分别以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存活率、体征变化及感染后肺组织病理损伤差异,检测小鼠... 目的对比分析人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及H1N1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特征。方法分别以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存活率、体征变化及感染后肺组织病理损伤差异,检测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观察小鼠感染后修复状况。结果 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均感染BALB/c小鼠,小鼠存活率依次为H7N9>H1N1>H5N1,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依次为H5N1>H1N1>H7N9,PCNA表达水平依次为H7N9>H1N1>H5N1。结论 H7N9病毒感染后宿主炎症反应较小,感染后小鼠肺组织自我修复能力较强;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最为强烈,感染后恢复能力差,致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急性肺损伤 恢复 增殖核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柱蠓名录及柱蠓属一新种描述(双翅目,蠓科)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家红 刘鉴 虞以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47,F0002,共4页
本文记述了中国已记载的柱蠓名录及其分布,并对采自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柱蠓属一新种翁昂柱蠓Stilobezzia(Stilobezzia)wenganga Yu,Wu and Liu sp.nov.进行了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医学昆虫标本馆。
关键词 柱蠓 名录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可溶性CD_(14)基因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20
作者 白洁 荫俊 +3 位作者 王占东 王威 王忠泽 宋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目的 :将人可溶性 CD14 重组基因 ,用真核表达系统进行表达 ,为进一步研究 CD14 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 :用 PCR方法扩增 s CD14 34 8aa片段 ,将产物与载体 p EF1/ His C酶切 ,纯化 ,连接后克隆至大肠杆菌 DH5α中 ,酶切鉴定 ;将重组质粒... 目的 :将人可溶性 CD14 重组基因 ,用真核表达系统进行表达 ,为进一步研究 CD14 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 :用 PCR方法扩增 s CD14 34 8aa片段 ,将产物与载体 p EF1/ His C酶切 ,纯化 ,连接后克隆至大肠杆菌 DH5α中 ,酶切鉴定 ;将重组质粒 p EF1/ His C/ s CD14 34 8aa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至 CHO细胞中 ,用SDS- PAGE、Westen- Blot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阳性重组子可以切出 10 4 4 bp大小的片段 ,得到重组质粒 p EF1/ His C/ s CD14 34 8aa;转染后的 CHO细胞裂解液 ,Westen- Blot在大小约 530 0 0附近有一条较强的特异性棕色条带 ,说明 s CD14 34 8aa基因在 CHO细胞中得到表达。在 CD14 的 N端有 5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 ,经真核系统表达 ,表达产物分子量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证明重组蛋白糖基化完全。结论 :重组质粒p EF1/ His C/ s CD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可溶性CD14 基因克隆 真核表达 CHO细胞 重组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