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贺兰山高山草甸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康慕谊 朱源 +2 位作者 刘全儒 苏云 江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3-18,共6页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贺兰山高山草甸进行数量分析。主要的结果如下:(1)贺兰山高山草甸可分为三个群系,分别为珠芽蓼群系、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而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群系,不同群系(或亚群系)的群落结...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贺兰山高山草甸进行数量分析。主要的结果如下:(1)贺兰山高山草甸可分为三个群系,分别为珠芽蓼群系、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而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群系,不同群系(或亚群系)的群落结构和环境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2)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之间的界限约为海拔3200m,而珠芽蓼群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偏阴坡,与海拔关系不大;(3)14个频次大于50%的物种在排序图上的空间分布反映了这些物种最适宜生境的位置,而且与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草草甸 群落类型 优势物种 空间分布 数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市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辉 李波 +3 位作者 王传胜 朱文娇 谢花林 张文忠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10期214-217,共4页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烟台市及其所属的各行政区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中,人均生态足迹除长岛县盈余外其余均为赤字;烟台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280ha,总生态赤字达2.121 1×107ha,是其国土总面积的15....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烟台市及其所属的各行政区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中,人均生态足迹除长岛县盈余外其余均为赤字;烟台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280ha,总生态赤字达2.121 1×107ha,是其国土总面积的15.4倍。人均生态足迹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较严重,其中又以北部地区最为严重;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应大力提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型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城市与产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减少生态足迹、缓解生态赤字,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烟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油松和青海云杉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朱源 康慕谊 +2 位作者 刘全儒 江源 和克俭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6,共6页
对贺兰山东坡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交错区进行了野外群落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交错区跨越2100~2500ITI海拔范围,油松林和青海云杉林的海拔分界线为2300~2350m。地形... 对贺兰山东坡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交错区进行了野外群落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交错区跨越2100~2500ITI海拔范围,油松林和青海云杉林的海拔分界线为2300~2350m。地形是该交错区群落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子,阳坡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阴坡。中等坡度样地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平缓或陡峭样地的物种丰富度较高。海拔升高,物种的丰富度也有所增加。当群落中油松和青海云杉的优势度基本相等时,为典型的油松与青海云杉交错区,在该交错区内,随着油松优势度的降低和青海云杉优势度的升高,土壤条件有所改善,物种丰富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交错区 物种丰富度 地形因子 油松 青海云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探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浩 王士君 +1 位作者 南颖 卢书兵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2-148,共7页
生态敏感性区域的城市用地是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借助TM影像、地形图等基础数据挖掘出研究区坡度、植被... 生态敏感性区域的城市用地是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借助TM影像、地形图等基础数据挖掘出研究区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现状等参数信息,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在ArcGIS软件叠置、缓冲等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规划资料对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形成了以"一区、三镇、七个中心村"为骨架,以主题公园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农业区为基质,以伊通河和开发区内主次干道及其绿化带为廊道,以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大小水库、各类型用地为斑块的土地利用功能组织和空间管制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城市边缘区地域单元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坡度、植被、人类活动及城市化影响下,通过各生态敏感性区域有组织的层次更替、梯度变换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网络型土地利用方式.梯形梯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客观反映了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下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需求,又实现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最小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敏感性 环境友好型 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衰退的机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5
作者 余中元 李波 +1 位作者 孙特生 毕华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9-141,共3页
本文以四川华蓥市为例,论述城市衰退的机理,认为城市衰退可起因于城市区位优势的丧失、气候变迁、环境恶化、战争灾荒、政治因素、资源衰竭和资源市场的改变、产业结构老化、城市竞争、交通条件的改变。文章提出城市经营者应具有战略家... 本文以四川华蓥市为例,论述城市衰退的机理,认为城市衰退可起因于城市区位优势的丧失、气候变迁、环境恶化、战争灾荒、政治因素、资源衰竭和资源市场的改变、产业结构老化、城市竞争、交通条件的改变。文章提出城市经营者应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对城市发展进行诊断、预测,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延缓城市衰落,复活城市,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指出衰退城市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提高经济效益;旅游兴市,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加强城市经营,提高城市竞争力;传承历史文脉,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软硬件建设;依托大中城市,加强区域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衰退 机理 可持续发展 华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陕北地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45
6
作者 宋富强 邢开雄 +2 位作者 刘阳 刘志超 康慕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被变化监测的MOD IS/NDVI数据,利用均值变化及趋势分析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不同坡度植被指数动态变化两方面分析退耕还林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1)陕北地区平均NDVI从2000—2008年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坡耕地和草地NDVI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陕北绝大部分地区植被恢复良好,植被指数呈明显改善的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64.96%,中度改善占18.58%,其中又以坡耕地、草地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陕北地区明显改善面积的45.43%和17.10%,坡耕地对陕北地区植被明显改善面积贡献最大;(3)7-15°、15-25°及25-3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总改善面积的39.91%、25.81%、2.28%,其中7-2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65.72%;(4)基于陕北地区近年气候呈暖干化发展趋势,同期降雨并未呈现显著变化,说明非气候因子中退耕还林等人为因素是引起NDVI增长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对于陕北地区植被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陕北地区 退耕还林 植被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单元数据向网格单元转化的技术方法 被引量:89
7
作者 范一大 史培军 +1 位作者 辜智慧 李晓兵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数据网格化是图形绘制、科学计算和空间模型实现的基础工作。文章提出了空间数据从行政单元向网格单元转化的技术方法 ,在ARC/INFO软件的支持下 ,以人口数据为例 ,实现了这一方法。结果表明 :利用网格单元表达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分布 ... 数据网格化是图形绘制、科学计算和空间模型实现的基础工作。文章提出了空间数据从行政单元向网格单元转化的技术方法 ,在ARC/INFO软件的支持下 ,以人口数据为例 ,实现了这一方法。结果表明 :利用网格单元表达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分布 ,比用行政单元本身更接近于实际。如果提高网格单元的分辨率和行政单元数据的空间尺度 ,网格化的结果就会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统计单元数据(包括遥感数据 )向网格单元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单元 网格单元 网格化 ARC/INF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不同尺度景观分异下的土壤性状 被引量:23
8
作者 赵海霞 李波 +1 位作者 刘颖慧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010-2018,共9页
皇甫川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是该地区正在进行的国家重点基础规划(“973”)项目设置的范式点之一。按照区域-小流域-中小地形这样的景观分类的等级体系,通过代表小流域的样带设置、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等,对该地区区域尺度、... 皇甫川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是该地区正在进行的国家重点基础规划(“973”)项目设置的范式点之一。按照区域-小流域-中小地形这样的景观分类的等级体系,通过代表小流域的样带设置、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等,对该地区区域尺度、流域尺度和中小地形尺度景观分异下的土壤性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空间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总体上该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低、发育程度差。(2)不同地质地貌类型区的土壤特性存在差异,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比沙化黄土丘陵区和砒砂岩裸露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的土壤养分和质地好,相对更适于发展耕地。(3)中小地形尺度下,坡向、坡度和坡位及土地利用与土壤性状的关系为:1阴坡和阳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显著,且土壤养分还随着坡的向阳程度的减弱而增加。川地的土壤养分也较高,但土壤偏砂性。2坡度与土壤粒径存在显著相关,坡度不同侵蚀强度也不同。15°是侵蚀加剧的临界值,把它作为当地的退耕坡度标准是合理的。3土壤表层养分总体表现为随坡位的下降而减少的趋势。4综合考虑中小地形条件,景观立地类型可以划分为川台地养分富集区,坡中下部养分严重流失区(坡度>15°)和坡梁缓坡地养分涵养区(坡度<15°)。5中小地形尺度下,样带剖面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大:乔木林土壤养分积累高、团粒结构好,灌木林由于放牧和沙化的影响,土壤养分最低,砂粒含量最高而粘粒含量最低。撂荒地的土壤养分少而农田和果园的土壤养分较高。荒草地的土壤养分条件较差。但就耕地与非耕地而言,土壤养分和质地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耕地熟化作用很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现象十分普遍;(4)不同尺度景观分异下的土壤性状研究是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小流域 中小地形 尺度 土地利用 土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五台亚高山草甸植物种分布的生境条件解释 被引量:9
9
作者 黄晓霞 江源 +1 位作者 刘全儒 黄秋如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7-13,共7页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获取小五台亚高山草甸的第一手植被数据,结合室内外测定和模拟的研究区景观尺度的生境特征指标,分析了研究区亚高山草甸地段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获取小五台亚高山草甸的第一手植被数据,结合室内外测定和模拟的研究区景观尺度的生境特征指标,分析了研究区亚高山草甸地段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的结果表明,1)在小五台的亚高山草甸分布地段,热量、养分和水分条件构成了其生境特征差异的基本格局;2)依据研究区的物种在热量、养分和水分梯度上的分布位置,可以划分为暖干、冷干、暖湿、冷湿、凉干、普适和耐干扰型几类物种;3)对于生境温度、养分及水分有特殊偏好的物种可以较好地指示研究区的生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五台山 亚高山草甸 直接环境因子 物种分布格局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退耕还林(草)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与建议——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皇甫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波 郭卫华 +1 位作者 赵海霞 张新时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A10期232-236,共5页
在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以野外综合调查分析为基础,对相关政策的运行现状、退耕与禁牧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针对当前退耕还... 在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以野外综合调查分析为基础,对相关政策的运行现状、退耕与禁牧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针对当前退耕还林(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项目整合:将现行的退耕还林(草)等有关生态的项目整合在一起,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2.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农牧民稳定地越过温饱水平,以保障有关生态项目的成功实施并长久发挥效益;3.在计划与验收标准的制定以及补偿政策等方面,需进一步深化、细化,不能政策上把“穷人束缚在穷地方”;4.在景观或更小尺度上须做到”因地制宜”;5.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及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工作;6.完善管理,强化干部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政策运行 项目整合 问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