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民 高翠微 +1 位作者 蔚东英 杨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2-60,共9页
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据我国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等构建地理科学能力框架并进行内涵阐述,依据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及地理教材确定学科内容主题,依据地理学科能力框架及地... 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据我国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等构建地理科学能力框架并进行内涵阐述,依据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及地理教材确定学科内容主题,依据地理学科能力框架及地理学科内容主题,开发地理学科能力测评工具。经过对北京市两个区的学生进行抽样测查并采用Rasch模型进行测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在学科能力分能力之间、不同的内容主题之间存在差异;从7、8年级到10、11年级,学生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并呈现不同的提高速度;学生之间在不同的年级、特定的能力层级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科能力 地理学科素养 能力表现测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荷载作用下城市地面沉降地理信息模型——以天津市东南部沉降区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伊尧国 刘慧平 +3 位作者 韩春萌 刘湘平 张洋华 齐建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1-688,共8页
密集建筑群以及高层建筑荷载引发的地面沉降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城市灾害问题.本文以天津市东南沉降区为例,从地理信息模型基本理论和建筑荷载引发地面沉降的机制出发,综合考虑了建筑容积率、土壤竖向应力、压缩层厚度、土体压缩模量、地... 密集建筑群以及高层建筑荷载引发的地面沉降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城市灾害问题.本文以天津市东南沉降区为例,从地理信息模型基本理论和建筑荷载引发地面沉降的机制出发,综合考虑了建筑容积率、土壤竖向应力、压缩层厚度、土体压缩模量、地下水的埋深和弱透水层渗透性6个诱发因子对沉降的影响,构建了建筑荷载作用下城市地面沉降地理信息模型.通过实际应用和ROC检验,模型的AUC值达到0.85,证明此模型能够准确清晰地反映沉降变形的大小和趋势,从而为城市地面沉降的分析与计算、总结建筑荷载作用下城市地面沉降的变形规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建筑荷载 地理信息模型 建筑容积率 土壤压缩性质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区域性全球金融网络——以泉州企业境外IPO为例
3
作者 林月 潘峰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71-1882,共12页
在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金融网络(Global Financial Network,GFN)成为理解全球金融地理格局及其动态演化的重要理论工具。现有GFN研究大多聚焦于以纽约-伦敦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其结构,然而对于成功融入GFN中的地方经济体和... 在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金融网络(Global Financial Network,GFN)成为理解全球金融地理格局及其动态演化的重要理论工具。现有GFN研究大多聚焦于以纽约-伦敦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其结构,然而对于成功融入GFN中的地方经济体和GFN的等级性和区域性特征缺乏足够关注。本研究以79家泉州企业的境外首次公开募股为例,利用企业间服务和合作联系来刻画区域性的GFN,识别其中关键的地理单元和网络结构,并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泉州企业选择前往邻近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境外上市,这一过程形成了区域性GFN,地方经济体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特征是理解区域性GFN形成的关键因素。②中国香港在泉州融入全球金融格局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中介角色,是泉州企业最重要的境外上市目的地,也是为泉州企业境外上市提供服务的金融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的主要集聚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金融网络 区域性全球金融网络 境外首次公开募股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退化黑土坡面土壤示踪亮蓝和Br^(-)分布特征对比
4
作者 金梓昕 杨扬 +2 位作者 张辉 彭婷婷 刘瑛娜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1,121,共8页
[目的]探究黑土退化坡面的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特征,为黑土区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东北黑土区选取典型退化坡面,以亮蓝和溴离子(Br^(-))为示踪剂,在5个不同坡位分别开展野外混合示踪试验,分析、对比各土壤剖面的亮蓝染... [目的]探究黑土退化坡面的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特征,为黑土区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东北黑土区选取典型退化坡面,以亮蓝和溴离子(Br^(-))为示踪剂,在5个不同坡位分别开展野外混合示踪试验,分析、对比各土壤剖面的亮蓝染色面积比(DC)和Br^(-)含量分布特征并探究其原因。[结果](1)土壤中的Br^(-)运移深度大于亮蓝,各坡位亮蓝下方均有Br^(-)检出。(2)各坡位DC和Br^(-)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呈降低趋势,二者与土壤有机碳和黏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应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介于0.39~0.85。(3)各土层深度DC和Br^(-)含量均表现为坡顶和坡上较小,坡中、坡下和坡脚较大,该结果主要与不同坡位的侵蚀退化程度不同、土壤孔隙发育各异有关。[结论]亮蓝和Br^(-)在土壤中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共同揭示了典型退化黑土坡面的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规律,可为当地的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模拟及预报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学 土壤溶质运移 野外示踪试验 黑土退化坡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切沟形态特征对放水流量的响应
5
作者 杨扬 陈薪伊 +2 位作者 黄烨 王健衡 刘瑛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切沟侵蚀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泥沙来源。系统研究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的切沟形态特征,对于理解切沟侵蚀机理、构建和完善切沟侵蚀预报模型,以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取典型坡面开展野外原位冲刷试... 切沟侵蚀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泥沙来源。系统研究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的切沟形态特征,对于理解切沟侵蚀机理、构建和完善切沟侵蚀预报模型,以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取典型坡面开展野外原位冲刷试验,设计5个放水流量水平(0.25、0.50、0.75、1.00和1.50 L/s),利用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SfM)摄影测量法测量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的切沟形态,分析各形态参数与流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切沟形态趋于稳定所需冲刷时长为69~168 min,且该时长随放水流量总体缩短;2)切沟整体形状因放水流量而异,当流量≤0.50 L/s时,小区上坡发育的多条支沟在下坡合并形成1或2条切沟;当流量≥0.75 L/s时,切沟呈简单、连贯的长条状;3)不同流量处理发育的切沟平均表面宽度为0.16~0.29 m,面积为1.30~2.49 m^(2),均随流量呈幂函数增大,幂指数分别为0.406和0.416;切沟周长-面积比为8.42~26.22,随流量呈对数函数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的切沟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侵蚀 切沟形态特征 野外原位冲刷试验 SfM摄影测量法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游记的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62
6
作者 周李 吴殿廷 +3 位作者 虞虎 王永明 马腾 胡灿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采用网络游记文本数据,结合爬虫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市"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城市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存在不均衡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节点的的影响控制能力强... 采用网络游记文本数据,结合爬虫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市"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城市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存在不均衡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节点的的影响控制能力强,新兴旅游吸引物的集聚能力相对较弱,受不同类型节点的路径依赖效应的影响,这种差异存在动态扩大特征。②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呈现显著的等级分层结构和节点分散分布特征,传统游憩场所是城市旅游流的核心节点,外围发育的旅游节点较分散且规模能级提升空间较大。③城市旅游流拥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倒逼效应和联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演化特征 效应 北京市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小流域黑土层厚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若轩 王志强 谭玉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6-353,361,共9页
[目的]为掌握典型黑土区小流域黑土层厚度现状及其空间变化格局,实现小流域黑土层厚度动态监测。[方法]研究选择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嫩江市鹤山农场小流域,以100 m间距均匀布设样点,用土钻采集由地表到母质的原状土剖面土样,判断黑土层厚... [目的]为掌握典型黑土区小流域黑土层厚度现状及其空间变化格局,实现小流域黑土层厚度动态监测。[方法]研究选择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嫩江市鹤山农场小流域,以100 m间距均匀布设样点,用土钻采集由地表到母质的原状土剖面土样,判断黑土层厚度,同时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提取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小流域黑土层厚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小流域295个样点中,黑土层厚度变化于0—160 cm,平均44.1 cm,“破皮黄”(黑土层厚度≤20 cm)占17.63%,薄层(<30 cm)占43.39%,中层(30—60 cm)占36.27%,厚层(>60 cm)占20.34%;厚层黑土主要分布在小流域的坡底、沟道附近和其他地形平缓部位,薄层黑土主要分布在陡坡和砂砾质母质区域,其他区域以中层黑土为主;地形位置指数、曲率、坡度等地形参数与黑土层厚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耕地黑土层厚度显著低于草地和林地。[结论]黑土层厚度在小流域内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这主要受地形、土壤母质和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作为代表区域黑土层厚度动态监测的基础之一,同时可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小流域 地形 黑土 黑土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方修琦 萧凌波 +3 位作者 苏筠 郑景云 魏柱灯 尹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9-736,共8页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基于语义差异的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的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扩展过程和驱动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磊 岳嘉琛 +3 位作者 陈诗音 黄庆旭 杨双姝玛 刘紫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1-298,共8页
基于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利用支撑向量机完善了京津冀城市群1992—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扩展指数分析了城市扩展过程,并采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了社会经济... 基于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利用支撑向量机完善了京津冀城市群1992—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扩展指数分析了城市扩展过程,并采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了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因素对城市扩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1992年的1 662.8km^2增长到了2016年的9 092.5km2,年均增长速度为7.3%.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扩展以边缘型为主.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扩展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城市扩展的相关性最高.地理区位因素和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城市扩展的重要因素,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应重点关注空间格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走集约发展之路,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数据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化 景观扩展指数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地坝与check dam的差异及其英文译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信忠保 蔡强国 +8 位作者 宁堆虎 刘宝元 余新晓 雷廷武 张科利 张光辉 方海燕 孙莉英 和继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108,共7页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重要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措施,对减少入黄泥沙、增加耕地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淤地坝英文翻译,普遍采用check dam,然而其并不能真实反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因此,笔者从目的、功能、尺寸等方面,系统对...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重要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措施,对减少入黄泥沙、增加耕地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淤地坝英文翻译,普遍采用check dam,然而其并不能真实反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因此,笔者从目的、功能、尺寸等方面,系统对比黄土高原淤地坝与国外check dam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建议采用淤地坝汉语拼音“Yudiba dam”表达这类大量分布在黄土高原可在拦截泥沙、减少沟道侵蚀、增加耕地面积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从而明确其与国外check dam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diba dam check dam 侵蚀 泥沙 黄土高原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1876-1879年旱灾研究文献综述 被引量:7
11
作者 文彦君 方修琦 +1 位作者 李屹凯 萧凌波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180,共9页
华北地区1876-1879年旱灾是历史灾害及极端干旱事件社会影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历史文献等资料,相关学者在旱灾气候变化背景与旱情、旱灾社会脆弱性、旱灾社会影响及旱灾社会响应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研究阶段、研究方法... 华北地区1876-1879年旱灾是历史灾害及极端干旱事件社会影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历史文献等资料,相关学者在旱灾气候变化背景与旱情、旱灾社会脆弱性、旱灾社会影响及旱灾社会响应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研究阶段、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及主要结论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现有文献全面涵盖不同视角与区域尺度,热点视角与研究区域反映了旱灾社会影响及响应的关键环节,以及区域不平衡的重要特征;现有文献采用史实陈述、综合分析、定量评价、空间分布及过程分析、对比分析及统计分析等方法,认为在极端干旱事件与社会脆弱性的相互作用下,旱灾社会影响被放大、赈灾成效受到制约,导致灾情极为惨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相关指标空间分布与过程的集成、插补、重建,旱灾社会影响与响应的区域差异与关联,极端干旱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的定量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1876-1879年旱灾 旱灾社会脆弱性 旱灾社会影响 旱灾社会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率技术在土壤侵蚀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悦 张科利 +1 位作者 刘亮 张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5-141,共7页
磁化率技术在土壤侵蚀领域的应用日趋增多,利用土壤磁化率变化可以有效地探究地表过程中土壤运移的规律。通过回顾分析近70年来有关土壤磁化率的研究成果,以自然土壤和人工磁性物质2种磁性载体,以及土壤侵蚀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2种量定... 磁化率技术在土壤侵蚀领域的应用日趋增多,利用土壤磁化率变化可以有效地探究地表过程中土壤运移的规律。通过回顾分析近70年来有关土壤磁化率的研究成果,以自然土壤和人工磁性物质2种磁性载体,以及土壤侵蚀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2种量定标准为主线,系统地梳理土壤磁化率技术在土壤侵蚀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土壤侵蚀新方法研究提供有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从单一地区向全球发展,中国地区的研究比例不断增加;2)以自然土样磁性研究为基础,人工磁性示踪剂为实验条件下的研究提供新的载体,使实验场景中的土壤磁性可调可控;3)磁化率技术在土壤侵蚀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定性研究阶段,侧重于经验型的定量评价模型稳步发展。因此,基于土壤磁性的土壤侵蚀研究呈点源分布,尚处于发展阶段,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速率占主导,今后的研究应聚焦土壤侵蚀过程和机理的定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磁化率技术 土壤磁化率 土壤再分配 土壤侵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SLE模型的贵州省水土流失规律分析 被引量:44
13
作者 陈美淇 魏欣 +1 位作者 张科利 陈月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1,26,共7页
应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数据,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实际土地利用单元地块空间统计特征及相应侵蚀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共占调查总面积的86.2%。由于地形破碎,地势陡峭,土地表现出破碎化特征... 应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数据,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实际土地利用单元地块空间统计特征及相应侵蚀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共占调查总面积的86.2%。由于地形破碎,地势陡峭,土地表现出破碎化特征,地块面积、坡长、坡度均值分别为3.45hm^2,45.3 m,21.7°。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大于坡长,陡坡耕作是导致耕地土壤侵蚀严重的主要原因,68.6%的耕地位于陡坡,其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65.6%。贵州省土壤侵蚀程度由西向东递减,以黔西南地区侵蚀最为严重。工程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土壤侵蚀,减沙效益在75%以上,但随坡度增大而减小,林草地减沙效益优于工程措施。在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时,应重点考虑土壤侵蚀强烈地区,减少陡坡耕作,推广还林还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 水土流失 CS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谭欣 杨晓青 +5 位作者 黄大全 林坚 黄静 关鹏 石水莲 王思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9-566,共8页
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布局和选址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土地、社会、环境、政策4个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沈阳经济区开展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沈阳经济区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的区域总体不多,... 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布局和选址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土地、社会、环境、政策4个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沈阳经济区开展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沈阳经济区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的区域总体不多,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占全区面积比例约23.95%,主要集中在各地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及外围区域;一般适宜等级集中在沈阳经济区的东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在全区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2)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和平区和沈河区等地;一般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西湖区和明山区等地;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法库县和辽中县等地.3)现状建设用地分布总体上较为合理,约73.33%分布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内;然而约8.76%的建设用地分布于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内;另外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范围内仍存在大量的区域没有被开发建设.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增长方向和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探究我国适宜建设用地的空间差异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开发适宜性 评价 沈阳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和移动窗口法的坝上地区小尺度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俊翔 张卓栋 +3 位作者 王晓岚 王恺文 郦宇琦 刘笑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4,共6页
采用原位测定法测定坝上地区典型河漫滩草地土壤盐分,分析不同深度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并分别通过地统计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河流和微地形对小尺度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离水体越近,盐分值越大;土层越浅,盐分值越大... 采用原位测定法测定坝上地区典型河漫滩草地土壤盐分,分析不同深度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并分别通过地统计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河流和微地形对小尺度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离水体越近,盐分值越大;土层越浅,盐分值越大;表层土壤盐分的变化大于底层;受人为扰动影响,土壤盐分与微地形呈低相关性;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区,垄沟对盐分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以移动窗口为基本单元可以使空间格局信息明晰化,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研究提供新途径.土壤盐渍化治理时要充分考虑水体、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对河流沿岸以及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小高地等盐渍化易发区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农化措施等方法进行重点防治.本研究结果可为小尺度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坝上草原地区牧场土壤盐渍化问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地统计 空间变异 小尺度 移动窗口法 原位测定 坝上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落考古信息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历史耕地覆盖格网化重建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致蕾 方修琦 叶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8-1248,共11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半农半牧、时农时牧的地带,此类区域因其独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准确地重建耕地覆盖难度较大。采用能够指示农业活动时空位置的考古遗址信息重建历史耕地覆盖,是提高此类区域耕地覆盖重建结果可靠性的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半农半牧、时农时牧的地带,此类区域因其独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准确地重建耕地覆盖难度较大。采用能够指示农业活动时空位置的考古遗址信息重建历史耕地覆盖,是提高此类区域耕地覆盖重建结果可靠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选择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带宽最大的东段作为研究区,使用聚落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重建了辽、金、元、明4个时期5′×5′的耕地覆盖变化。结论如下:(1)从辽代至明代,研究区耕地面积总量减少了98.0%,元明时期的耕地显著少于辽金时期,表明该区发生了从半农半牧到牧业的根本转变。(2)辽代耕地分布范围最大,金代耕地分布范围有所缩小,辽金时期均呈现“插花式”的分布格局,元代耕地分布范围急剧缩减,至明代仅有零星耕地分布。(3)研究区耕地覆盖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辽金时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元明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民族习惯以牧为主。基于聚落考古信息重建的历史时期耕地覆盖,不仅再现了该区域“插花式”的耕地分布格局,还刻画了该区由农转牧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聚落考古 历史耕地覆盖 格网化重建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重大成就及未来关键领域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科利 蔡强国 柯奇画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3-380,共8页
[目的]回顾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该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关键研究领域,旨在为中国水土保持及区域生态建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多年的土壤侵蚀研究野外调查和学术研究工作经验,... [目的]回顾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该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关键研究领域,旨在为中国水土保持及区域生态建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多年的土壤侵蚀研究野外调查和学术研究工作经验,对中国土壤侵蚀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经过多次学术研讨,并与同行权威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结果]中国土壤侵蚀研究领域近百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中国土壤侵蚀研究未来应从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完善推广及精度评价,坡面径流计算方法及模型构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水槽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及真实性评价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并关注土壤侵蚀过程机理、模型应用、技术方法、响应评价、瓶颈问题等议题的研究。[结论]近百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中国土壤侵蚀研究只有立足于国情,根据中国土壤侵蚀特点、研究现状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确定和调整研究方向,才有可能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土壤侵蚀研究也要调整思路和研究重点。此外,水土保持工作还应与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先预防,少扰动为主,改变过去先破坏再治理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壤侵蚀研究 重大成就 重点领域 乡村振兴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MNE方法的多尺度分割最优分割尺度选取 被引量:8
18
作者 毛宁 刘慧平 +1 位作者 刘湘平 张洋华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6,共7页
多尺度分割是面向对象地物信息提取技术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最优分割尺度的选取是该方法的研究热点。针对现有最优分割尺度选取方法大多仅利用对象光谱特征的局限,本文提出RMNE(the ratio of mean difference to neighbors (Abs) to entr... 多尺度分割是面向对象地物信息提取技术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最优分割尺度的选取是该方法的研究热点。针对现有最优分割尺度选取方法大多仅利用对象光谱特征的局限,本文提出RMNE(the ratio of mean difference to neighbors (Abs) to entropy)方法,利用纹理特征的信息熵和光谱特征与邻域均值差分绝对值进行对象内部同质性和对象之间异质性的衡量,构建评价函数,通过绘制函数曲线选取最优分割尺度。以北京市城市边缘地区6 m空间分辨率的SPOT6多光谱影像为例进行多尺度分割,获得最优分割尺度组合为30,60和80,并与最大面积法和优度函数法选取的最优分割尺度对应的分割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MNE方法的分割结果最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对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适用性;通过与Google Earth影像对比,发现RMNE方法分割得到的影像对象大小与地物实际大小最为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 多尺度分割 RMNE 最优分割尺度 信息熵 SPOT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水土保持生态效应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柯奇画 张科利 +2 位作者 陈月红 陈美淇 罗建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8-154,共7页
西南岩溶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但对于其治理的生态效应尚缺乏一套科学客观、简单可行的快速评价方法。通过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经验判断相结合,构建了西南岩溶区不同尺度下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综合量化... 西南岩溶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但对于其治理的生态效应尚缺乏一套科学客观、简单可行的快速评价方法。通过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经验判断相结合,构建了西南岩溶区不同尺度下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综合量化模型。实例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对西南岩溶区坡面、小流域和区域尺度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进行快速的量化评价,可为今后西南岩溶区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区 水土保持生态效应 不同尺度 指标体系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集成及其多尺度综合配置 被引量:5
20
作者 柯奇画 张科利 +2 位作者 王爱娟 何江湖 张思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7-248,共12页
[目的]构建石漠化治理技术库体系及其综合配置方法,旨在为今后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导向,对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结果]构建了一个能满足不同石漠化土地类型和... [目的]构建石漠化治理技术库体系及其综合配置方法,旨在为今后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导向,对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结果]构建了一个能满足不同石漠化土地类型和不同尺度石漠化治理需要的石漠化治理技术库体系。并提出了一套可在不同治理背景下快速筛选和多尺度优化配置石漠化治理技术的方法。此外,还对一些石漠化治理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厘清和界定。[结论]新时代的石漠化治理是一条将石漠化治理融入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生态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因此,石漠化治理没有万能公式,任何方案均需结合治理区的立地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来确定和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治理技术库 喀斯特地区 技术配置 不同空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