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北京的社会学实证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包路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75,共7页
在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法被引进和应用。学者们围绕北京展开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学学科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关键词 近代北京 社会学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社区治理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沈原 李伟东 +1 位作者 唐军 张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近年来,北京市的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随着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也面临着社区人口构成日益多元化、居民需求日益差异化、社区治理复杂化和社区参与小众化等新趋势和新挑战。为了应对以上趋势和挑战,研究认为:在推进... 近年来,北京市的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随着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也面临着社区人口构成日益多元化、居民需求日益差异化、社区治理复杂化和社区参与小众化等新趋势和新挑战。为了应对以上趋势和挑战,研究认为:在推进社区治理改革中需要处理好以居委会为中心的"上下左右"4个方面的关系:与街道的关系、与社会工作人才的关系、与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关系、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从增强社区自治能力、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改进社区党组织工作等层面入手来确保"十三五"时期北京社区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社区居委会 社区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评述 被引量:26
3
作者 冯晓英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71,共6页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的回顾与解读,阐明当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正在走出人口规模控制的认识困境,从被动改革到主动创新,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前以完善流...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的回顾与解读,阐明当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正在走出人口规模控制的认识困境,从被动改革到主动创新,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前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强化社会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北京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创新,其意义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需要,也是实现人口规模调控的题中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规模控制 北京流动人口 管理制度变迁 政策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城中村”改造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 被引量:11
4
作者 包路芳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69,共3页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过渡形式。当前,在北京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流动人口随着城市的扩张而居无定所,不断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要逐渐打破制度性障碍,以"城中村"改...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过渡形式。当前,在北京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流动人口随着城市的扩张而居无定所,不断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要逐渐打破制度性障碍,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制定和实施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城市规划;融入社区是流动人口最终融入整个城市的前提,要充分发挥社区融合作用。"城中村"的存在,使得城市包容性增强,应该正视"城中村"的存在,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从而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使各个阶层最大限度地从城市化的积聚效应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城中村” 流动人口 城市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外来工权利保障状况调查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伟东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1,共3页
本文通过对北京外来工的问卷调查,从遭受的财物欺诈、辱骂、歧视、人身侵犯、超时工作、拖欠工资等方面对外来工的权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一方面目前外来工权利受侵犯现象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虽然外来工对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弱,... 本文通过对北京外来工的问卷调查,从遭受的财物欺诈、辱骂、歧视、人身侵犯、超时工作、拖欠工资等方面对外来工的权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一方面目前外来工权利受侵犯现象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虽然外来工对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弱,但因为救济手段不足,目前外来工权利保障状况很差,侵权救济不充分,而外来工社会权利保护不利的深层原因在于城乡分离的社会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工 歧视 权利 城乡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共环境秩序管理社会化的路径选择——关于建立北京数字化人口管理监督平台的调研与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晓英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41,共4页
公共环境秩序整治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其问题的产生皆与人的行为有关。与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监督的主体是部件、事件等"静物"相比,实现城市公共环境秩序运行管理监督的最大难点在于人的流动性以及执行过程中的治标不... 公共环境秩序整治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其问题的产生皆与人的行为有关。与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监督的主体是部件、事件等"静物"相比,实现城市公共环境秩序运行管理监督的最大难点在于人的流动性以及执行过程中的治标不治本。本文结合对北京数字化城市管理现状的调研,通过揭示城市"硬件"管理与人口"软件"管理分治对公共环境秩序管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本着源头治理的思路,探讨以数字化人口管理监督平台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秩序运行管理的载体,实现城市公共环境秩序管理与人口社会化管理对接的可能性、面临的制度约束及其改革的框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管理 人口管理 公共环境秩序 数字化人口管理监督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分配何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精细化——项城市社区的民族志研究
7
作者 陈学金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48,228,共11页
分类投放与分类收集对于提升城市垃圾分类水平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少有研究关注社区垃圾分类收集的实际过程。本文以民族志形式叙述北京市A社区2020至2024年垃圾分类实践的历时图景,试图揭示社区垃圾分类中的经济利益分配与分类收集精... 分类投放与分类收集对于提升城市垃圾分类水平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少有研究关注社区垃圾分类收集的实际过程。本文以民族志形式叙述北京市A社区2020至2024年垃圾分类实践的历时图景,试图揭示社区垃圾分类中的经济利益分配与分类收集精细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各类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A社区经历了从重点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到重点试验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模式两个过程,并先后尝试了保洁员轮班、夫妻专职分类员工作模式。基于垃圾分类收益者的视角,具有不同利益分配的工作模式决定了劳动者的微观劳动过程和收益。保洁员轮班模式下的劳动会转化为一种缺乏激励的懈怠劳动,分类回收质量相对较低。夫妻专职分类员的劳动是一种合作、自我监控式的主动劳动输出,垃圾分类回收的效益最高。不同于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的教育逻辑和以居民为中心的道德逻辑,以物业公司为中心的市场逻辑决定着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的精细化水平,今后应着力探索生活垃圾的利益分配与分类回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分类 城市社区 行动逻辑 分类收集 民族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研究
8
作者 李晓壮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5,共12页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由人的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核心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架构。需采取整体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形”“效”“质”叠加性不佳、城市内部部分管理机制不顺畅、城市物理空间结构性均...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由人的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核心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架构。需采取整体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形”“效”“质”叠加性不佳、城市内部部分管理机制不顺畅、城市物理空间结构性均衡不足、城乡融合发展有差距等挑战。未来,可从提高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整体性理念认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及从人、空间等多个方面的城镇化具体举措加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科学内涵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同的政策 不同的实践——北京、上海和广州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1996—2013) 被引量:27
9
作者 韩嘉玲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7-30,共14页
北京、上海、广州无论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城市人口背景、流动儿童数量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在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方面,相似的城市背景和相似的人口规模背景不仅没有促成相似的政策结果,反而出现了北京、上海、广州... 北京、上海、广州无论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城市人口背景、流动儿童数量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在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方面,相似的城市背景和相似的人口规模背景不仅没有促成相似的政策结果,反而出现了北京、上海、广州之间不同的教育模式。为什么同样的中央政策在具有相似背景的城市中产生出了不同的政策效果呢?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考察过去10多年中,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对中央政策的解读与执行。文章从两为主作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框架出发,将从各地履行农民工子女教育流入地责任的主要体现(包括政府责任及经费投入)与各地入学模式(包括公立学校的可及性及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等4个方面对3个城市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显示了3个城市在落实中央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上的异同,以及各自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上的作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教育政策 政府责任 教育经费投入 民办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新移民社会融入的经验与借鉴 被引量:8
10
作者 冯晓英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34,91,共7页
当前全国层面的农民工社会融入已经纳入制度化轨道。北京与香港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以香港新移民和北京农民工作为比较对象,旨在通过对香港新移民社会融入经验的梳理,厘清北京农民工社会融入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指出制度缺失和文化... 当前全国层面的农民工社会融入已经纳入制度化轨道。北京与香港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以香港新移民和北京农民工作为比较对象,旨在通过对香港新移民社会融入经验的梳理,厘清北京农民工社会融入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指出制度缺失和文化隔膜是制约北京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两大问题,应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制度缺失,通过社会组织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解决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文化隔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新移民 北京农民工 社会融入 比较 反思与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技术与文化:一种社会人类学的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学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2,共7页
面对功能愈益丰富的微信技术,需要借助于一种历史比较的视野,洞察纷繁复杂和习以为常的日常表象。在斯宾塞的社会作为超有机体和不断分叉的隐喻中,微信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整合技术。在此意义上,社会愈是细密分化,微信的整合功能愈显... 面对功能愈益丰富的微信技术,需要借助于一种历史比较的视野,洞察纷繁复杂和习以为常的日常表象。在斯宾塞的社会作为超有机体和不断分叉的隐喻中,微信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整合技术。在此意义上,社会愈是细密分化,微信的整合功能愈显强大。作为一种"超级-应用",微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身体外的器官。它不仅带动了社会生活形式的转变,而且也表征和助推了整个社会的文化转型——一种对个体、技术和理性的极其推崇的现代性意识。微信技术还创设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舞台或剧场,一种实与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超越时空的文化空间。尽管如此,微信文化只是某一群体文化的一个局部或亚型,它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技术 文化 微信空间 人类学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流动人口结构性特征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晓壮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16,共13页
基于2011-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北京流动人口结构性特征变化情况。主要发现:在京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较低,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但就业质量不高,收入与消费处于中低组... 基于2011-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北京流动人口结构性特征变化情况。主要发现:在京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较低,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但就业质量不高,收入与消费处于中低组别和低组别;六成以上选择租住私房,在缺失劳动合同保障前提下,社会保险参保率仅为三成左右;农业户口占六成多且河北、河南、山东是主要流出地省份;中间阶层"空心化"特征明显。在京流动人口存在结构性问题的根源是北京产业结构质量不高,因此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轴、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主线、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以"四个中心"建设为聚焦的治理"大城市病"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结构性特征 产业结构 大城市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反思
13
作者 李伟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18,共7页
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面临特殊的困难和挑战。从治理主体的角度来看,需要转变过去管理至上的观念,调整货币治理模式;逐步改变强调社会控制而忽视社会参与的观点,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使之成为完善治道的合作伙伴;夯实社区治理这一基础,为社... 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面临特殊的困难和挑战。从治理主体的角度来看,需要转变过去管理至上的观念,调整货币治理模式;逐步改变强调社会控制而忽视社会参与的观点,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使之成为完善治道的合作伙伴;夯实社区治理这一基础,为社会治理立定微观的柱石;杜绝运动化治理,专注于探索长治久安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城市 社会治理 反思 治道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人口与社会安全
14
作者 戴建中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7-8,共2页
过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其原因多集中在拆迁和征地过程中,都是这个社会本土群体当中出现的矛盾。2011年发生的几次群体性事件表现了外来群体和本地群体发生的激烈冲突。就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流动人口和社会安全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社会安全 流动人口 群体性事件 关系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治理体系初探——基于北京S区城市管理模式的考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晓壮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30,共7页
随着城市急剧转型,城市外在形态发生了显著改变,其内在治理架构也应随之做出深刻调整。通过调研,总结北京S区初步形成以"综合"、"下沉"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模式,但是,实践中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参与主体单一、体制... 随着城市急剧转型,城市外在形态发生了显著改变,其内在治理架构也应随之做出深刻调整。通过调研,总结北京S区初步形成以"综合"、"下沉"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模式,但是,实践中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参与主体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综合执法无保障、城管信息化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亟需推动旧有的城市管理架构向城市治理体系转型。本文以治理理论为依据,构建目标层、理念层、动力层、任务层四个维度的城市治理体系理论框架,以指导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管理 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策略:微观互动中当代大学生“躺平”实践的差异化呈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翔尹 徐佳琪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18,101,共9页
本文从微观互动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躺平”实践的多样化意涵。基于中部省份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当代大学生“躺平”的话语表达往往关联于阶段性休息、情绪调节以及印象管理;“躺平”的日常实践表现为建构自我认同和寻求社会支持的心理适应... 本文从微观互动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躺平”实践的多样化意涵。基于中部省份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当代大学生“躺平”的话语表达往往关联于阶段性休息、情绪调节以及印象管理;“躺平”的日常实践表现为建构自我认同和寻求社会支持的心理适应机制的建立;在持续的人际互动中,“躺平”逐渐演化为包含工具性、情感性和混合性动机的情境策略,由此呈现出相应的差异化内涵。面对当代大学生对“躺平”态度的灵活应对和主动调适,社会也应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促进青年身心健康维护与社会发展的协同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躺平” 主体实践 互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商业怎么做——人口流动、生活方式对美国零售业的影响及对北京的借鉴 被引量:6
17
作者 谢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7-115,共9页
零售业在西方城市早已存在。它从农业社会的露天集市演变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街店铺;从城市化鼎盛期的超级市场、百货商店演变为郊区化时代的“销品茂”。在后工业化时代,主街文化回归,精品市场兴起……零售业态几经变化与创新,以适合城市... 零售业在西方城市早已存在。它从农业社会的露天集市演变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街店铺;从城市化鼎盛期的超级市场、百货商店演变为郊区化时代的“销品茂”。在后工业化时代,主街文化回归,精品市场兴起……零售业态几经变化与创新,以适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社区商业 人口流动 生活方式 美国 零售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重点村城市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被引量:6
18
作者 冯晓英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62,共7页
历经4年,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的北京城乡结合部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已经告一段落。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农民市民化"的角度分析50个重点村城市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反思改革设计存在缺陷... 历经4年,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的北京城乡结合部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已经告一段落。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农民市民化"的角度分析50个重点村城市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反思改革设计存在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城乡统筹应从关注硬件建设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化、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寻求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等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乡结合部 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反思 新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区研究谱系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晓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74,共16页
中国早期社会学者在社区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是社会学中国化核心议题。基于学术史角度,中国社区研究概念及其方法应用与理论谱系形成能够得到更为深入讨论。与“照片式”或“个案碎片”研究发掘中国社区研究所蕴含的思想功用不同,作... 中国早期社会学者在社区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是社会学中国化核心议题。基于学术史角度,中国社区研究概念及其方法应用与理论谱系形成能够得到更为深入讨论。与“照片式”或“个案碎片”研究发掘中国社区研究所蕴含的思想功用不同,作为一种方法论尝试,从社区研究中国化本源出发,系统论述社区研究的概念与方法渊源,着重研析将“社区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存在的本体论与方法论、质疑论与回应论的学理问题。在阐明社区研究边界及关系基础上,将阶段性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术思想成果整合成为相互衔接“电影式”的社区研究谱系,从静态走向动态,达至历史与文化、结构与功能历时性赓续,以全景式地“明燎中国社会”、建设社会之目的。本土化的中国社区研究谱系形成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社区研究 谱系论 本土化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30年北京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9,共10页
本文沿时间脉络描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轨迹。在此基础上,指出北京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已经在向后工业化方向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育与职业结构的升级是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主导力量。
关键词 北京社会 阶级阶层结构 社会变迁 社会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