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报告 被引量:7
1
作者 齐心 厉才茂 +1 位作者 陈晓芬 郭勇 《人口与发展》 CSSCI 2008年第3期90-98,102,共10页
残疾人对社会保障有着迫切的需求,同时享受社会保障也是残疾人的基本人权。我们以"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提供的丰富的数据资料为主,详尽分析了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及制度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提... 残疾人对社会保障有着迫切的需求,同时享受社会保障也是残疾人的基本人权。我们以"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提供的丰富的数据资料为主,详尽分析了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及制度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未来发展的五个转型方向。最后从强化重点人群特殊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社会保障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齐心 赵清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55,共4页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施加压力,水环境进行自我调节,而社会根据环境调节状况做出响应,以维持水环境系统的健康稳定状态。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构建了一个“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北京市2003-2013年的数...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施加压力,水环境进行自我调节,而社会根据环境调节状况做出响应,以维持水环境系统的健康稳定状态。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构建了一个“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北京市2003-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际评价后发现,北京市水环境压力呈现逐渐加大的态势,水环境状态基本稳定,全社会对水环境压力的响应稳步向好。总的来看,近十年来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在快速提升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水环境 承载力 评价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目标导向下的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五位一体”的视角 被引量:5
3
作者 赵继敏 杨波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8-153,共6页
综观历史时期典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及相关研究,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绩效也必须要从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在内的多个目标进行综合考虑。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基于专家打分判定权重后加权集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和基于线性规划的数据包... 综观历史时期典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及相关研究,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绩效也必须要从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在内的多个目标进行综合考虑。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基于专家打分判定权重后加权集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和基于线性规划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但是,学术界对于如何在两种方法中进行选择尚缺乏研究。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包括16个区县的城市空间结构绩效的评价比较了两种方法,主张二者都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进行可靠的评价,测算的结果呈现出类似的趋势。但是,二者的方法策略不同,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将两种方法评价的结果放在一起分析,相比于单一的结果更能对现实问题给予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 城市空间结构 绩效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的逻辑、困境及策略 被引量:10
4
作者 穆松林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30,共9页
北京生态涵养区对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根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重要作用。生态涵养区需要从传统的经济增长逻辑转向绿色发展逻辑,即在全面认识“绿水青山”资源特征基础上,结合绿... 北京生态涵养区对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根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重要作用。生态涵养区需要从传统的经济增长逻辑转向绿色发展逻辑,即在全面认识“绿水青山”资源特征基础上,结合绿色发展理论和首都实践现状,破解生态涵养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涵养区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不畅、共同富裕基础不强等困境。生态涵养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需要以系统思维创新生态涵养区的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以生态路径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升值,以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些措施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北京方案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生态涵养区 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行业分层看城市社会结构的嬗变——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分行业职工工资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叶立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3,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分行业职工工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规模较小的高收入行业群体和人口规模庞大的低收入行业群体的形成,将原有的扁平型行业分层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在市场机制、再分配机制和国家垄断机制的交互作用下,高度依...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分行业职工工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规模较小的高收入行业群体和人口规模庞大的低收入行业群体的形成,将原有的扁平型行业分层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在市场机制、再分配机制和国家垄断机制的交互作用下,高度依赖再分配体制的行业和国家垄断行业成为高收入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交互作用已经在一次分配领域造成一定的混乱,并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受教育程度高度转化为就业竞争力,并在个人阶层地位的获得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工工资 行业分层 社会结构 市场机制与再分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的再思考 被引量:6
6
作者 冯晓英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97,共7页
通过拆除违章建筑的城市改造办法以压缩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口规模,遏制公共安全隐患,是各地城市政府治理“城中村”的通常措施,北京也不例外,但多年实践证明成效甚微。本文从北京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流动人口聚居区对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积... 通过拆除违章建筑的城市改造办法以压缩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口规模,遏制公共安全隐患,是各地城市政府治理“城中村”的通常措施,北京也不例外,但多年实践证明成效甚微。本文从北京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流动人口聚居区对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积极作用、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有利条件,指出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需要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时提出了标本兼治、拆建结合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 政策反思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内部人口迁居水平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齐心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6-12,共7页
人口的市内移居正在逐渐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部分。基于2008年对北京全境18个区县的大规模电话调查所获的数据,对北京市民的居住迁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迁居次数与迁居率指标看,北京城市居民的迁居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 人口的市内移居正在逐渐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部分。基于2008年对北京全境18个区县的大规模电话调查所获的数据,对北京市民的居住迁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迁居次数与迁居率指标看,北京城市居民的迁居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后,除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一平台期外,迁居水平一直保持着快速上升的趋势,这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择居自由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关系。家户特征会影响其迁居的倾向,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身份、住房权属、房龄都对5年内的迁居概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居 迁居水平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齐心 梅松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7-21,共5页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突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谐社会是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稳定有序、充满活力、治理良好、意识健康、人与自然...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突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谐社会是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稳定有序、充满活力、治理良好、意识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据此,我们构造了一个由6个方面25个具体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对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和谐社会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倪维秋 张志宏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32,共6页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差别大,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以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为评价基期,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城...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差别大,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以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为评价基期,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性,揭示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耦合协调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之间为高度协调,发展类型为集约度滞后型;天津市和沧州市为中度协调,天津市发展类型是集约度滞后型,沧州市为城镇化滞后型;河北省除了沧州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均为低度协调。从空间分布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的距离较远,受到北京和天津辐射带动作用影响不大,区域建设用地与城镇化为低度协调,并且为城镇化滞后;而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比较近,受到北京和天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因此城镇化滞后型和集约利用滞后型处在此消彼长、向协调发展的过渡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城镇化 耦合协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北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陆小成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8-223,共6页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丰富的生态价值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成为推动经济与环境脱钩的新引擎。北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生态产品定价难、生态价值核算难、市场化交易难等困境。立足新...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丰富的生态价值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成为推动经济与环境脱钩的新引擎。北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生态产品定价难、生态价值核算难、市场化交易难等困境。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北京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应创新价值核算体系,明确生态产品产权,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强化绿色政绩考核,助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北京 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病的城乡关系透视 被引量:4
11
作者 柴浩放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5-167,189,共4页
北京的城市病日益严重,有着城乡关系方面的深刻原因。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之间的脱节是城市病的重要诱因;这种脱节所产生的城乡结合部是城市病的典型标本。城市病的治理除了常规经济技术手段,还需向农村和郊区借力。不... 北京的城市病日益严重,有着城乡关系方面的深刻原因。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之间的脱节是城市病的重要诱因;这种脱节所产生的城乡结合部是城市病的典型标本。城市病的治理除了常规经济技术手段,还需向农村和郊区借力。不良的城乡关系会加剧城市病的程度,因此城市病的治理需要城乡统筹思维,加快城乡结合部改造,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病 城乡关系 城乡结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级城市群、雾霾治理与京津冀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陆小成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3,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计量分析,从学术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学科分布、经典文献以及空间维度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发现当前学术界围绕世界级城市群、雾霾治理、京津冀低碳发展等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系统梳理...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计量分析,从学术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学科分布、经典文献以及空间维度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发现当前学术界围绕世界级城市群、雾霾治理、京津冀低碳发展等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要前瞻性研判世界级城市群未来走向,全面总结中国特色城市群道路的成就与经验;系统解析城市群雾霾成因,尽快达成共识;科学处理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打破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之间的强利益关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还应包括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全面发展,从全球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视野,紧抓新基建新业态发展契机,以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新时代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低碳发展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世界级城市群 雾霾治理 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北京城市发展、旧城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13
作者 叶立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2期76-79,共4页
没有协调好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关系 ,致使旧城保护动力不足 ,是北京旧城保护屡屡受挫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了增强旧城保护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建立起有利于旧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机制 ,使旧城保护走上可持续的道路 ,必须实现城市发展、旧... 没有协调好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关系 ,致使旧城保护动力不足 ,是北京旧城保护屡屡受挫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了增强旧城保护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建立起有利于旧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机制 ,使旧城保护走上可持续的道路 ,必须实现城市发展、旧城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发展 旧城保护 旧城利用 功能疏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管理机制的历史演变、特色模式与发展趋势
14
作者 赵继敏 《绿色科技》 2019年第22期235-236,共2页
指出了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内在的体制机制到外显性的发展模式的历史经验都十分值得借鉴。总结了我国首都北京城市管理机制的历史演变、特色模式,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管理 机制 模式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郊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郊区农村投资问题研究>课题组 黄序 崔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52,共6页
本文分析了北京郊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认为尽管近年来北京对郊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还存在着投资比重低、来源单一、区域分布不平衡、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比重低等问题,需... 本文分析了北京郊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认为尽管近年来北京对郊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还存在着投资比重低、来源单一、区域分布不平衡、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比重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调整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农村 固定资产投资 新农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的现代城市交通与古都风貌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1期23-27,159,共6页
北京旧城交通拥堵现象突出。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就要在保护古都风貌的基础上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路网建设的目标 ,大力发展地铁、轻轨 ,坚持公交优先的交通战略 ,适度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长 ,加快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投融资体制... 北京旧城交通拥堵现象突出。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就要在保护古都风貌的基础上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路网建设的目标 ,大力发展地铁、轻轨 ,坚持公交优先的交通战略 ,适度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长 ,加快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加快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现代交通 古都风貌 城市总体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旅游就业效应和就业乘数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佰瑞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1,共4页
就业为民生之本,缓解就业压力是当前各级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旅游业效应的分析模型,并采用静态局部均衡研究方法,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计算了北京市的旅游就业贡献度,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北京旅游业的就业... 就业为民生之本,缓解就业压力是当前各级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旅游业效应的分析模型,并采用静态局部均衡研究方法,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计算了北京市的旅游就业贡献度,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北京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和就业乘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旅游业 就业效应 就业乘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交通碳减排的激励机制与实现途径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继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39,共6页
超大城市是交通碳减排意愿最强、减排空间最大、效益最好的空间单元。目前,国内外有关碳减排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国家层面,对于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特殊性鲜有考虑。论文探讨了碳减排的激励机制,以及其在超大城市交通碳减排中的政策意蕴。... 超大城市是交通碳减排意愿最强、减排空间最大、效益最好的空间单元。目前,国内外有关碳减排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国家层面,对于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特殊性鲜有考虑。论文探讨了碳减排的激励机制,以及其在超大城市交通碳减排中的政策意蕴。指出由于一系列气候临界点的存在,边际减排收益的变化难以被有效量化,碳交易和碳税没有哪一种政策可以通过简单量化的手段被证明是更具效率的。综合考虑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社会参与性等重要维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针对不同的减排渠道,综合运用碳交易和碳税两种手段。在超大城市碳减排这一特定问题上,需要着重考虑城市规模和交通工具的特征两个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超大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超大城市交通碳减排的五种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交通 碳减排 碳交易 碳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齐心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2-186,共5页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提出了由生态自然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组成的...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提出了由生态自然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组成的衡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波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3期33-36,42,共5页
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 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各级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剖面图可以发现,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人口密集区用接近2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接近80%的人口;东南—西北两部分人口比重为93.77∶6.23,胡焕庸线仍然是2010年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人口空间格局 胡焕庸线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