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种时间序列模型的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预测
1
作者 张鑫 杨华 +1 位作者 董玲玲 张宏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100,共11页
【目的】分析花粉高峰期持续时间和浓度峰值,构建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的最优预测模型,为科学预测未来每日花粉浓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重插补法处理2015—2020年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中的缺失数据,2015—2019年数据用于建... 【目的】分析花粉高峰期持续时间和浓度峰值,构建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的最优预测模型,为科学预测未来每日花粉浓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重插补法处理2015—2020年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中的缺失数据,2015—2019年数据用于建立SARIMA、LSTM和Prophet 3种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一年(2020年,共计182 d)的花粉浓度变化。【结果】(1)随机森林法、贝叶斯线性回归法、观测值中随机取样法和加权预测均值匹配法4种多重插补法中,随机森林法的第3个插补数据集P值最小(P=0.002),为最优插补数据集。(2)2015—2020年每日平均花粉浓度数据显示,春季高峰期集中在3—6月,4月初达到峰值(792粒/(103 mm^(2)));秋季高峰期集中在8月至9月末,在9月初达到峰值(449粒/(103 mm^(2)))。2015—2019年花粉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呈现阶跃式上升;其中,2015年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春季107 d,秋季65 d),2018年最短(春季60 d,秋季46 d);2020年花粉浓度峰值达到最高水平,而2019年花粉浓度峰值最低。(3)3种时间序列模型中,LSTM模型对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的描述和预测效果最佳。当LSTM模型的时间步长(look_back)为60时,模型预测效果最佳,RMSE、MAE均为最小,R^(2)=0.78。相比之下,Prophet模型效果较差,无法灵敏捕捉浓度峰值,预测值存在负数情况,预测效果不佳。SARIMA模型拟合效果尚可,但预测效果不理想,预测值存在为负的情况。【结论】与SARIMA和Prophet模型相比,LSTM模型更适用于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与长期预测。未来研究应完善花粉浓度数据,优化模型性能,以更准确地预测花粉高峰期的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及高峰浓度,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插补法 花粉浓度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长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十三陵林场森林资源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恒 张一鸣 +3 位作者 孙海宁 李杰 郑峻鹏 张攀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4期88-90,共3页
通过对比2009年、2014年和2019年北京十三陵林场管理处二类调查数据,从有林地面积的变化、活立木林木蓄积增长、龄组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有待提高及经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5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十... 通过对比2009年、2014年和2019年北京十三陵林场管理处二类调查数据,从有林地面积的变化、活立木林木蓄积增长、龄组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有待提高及经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5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十三陵林场有林地面积逐渐增多,活立木蓄积呈上升趋势,纯林比例逐渐降低,森林质量逐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面积 蓄积量 北京市十三陵林场管理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北京市十三陵林场森林经营高质量发展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浩 胡东阳 +2 位作者 张咏 张永福 许慧敏 《国土绿化》 2023年第9期54-56,共3页
北京市十三陵林场地处昌平区的前山脸地区,燕山与太行山交界处。那里是北京西北部的第一层山脸,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燕山山地,总面积为128419.35亩。
关键词 森林经营 昌平区 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北京西山林场油松林可燃物特征及潜在火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满钰玲 任云卯 +6 位作者 冯昕 张宏远 高敏 李维伟 童大龙 刘晓东 陈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9,共12页
【目的】研究间伐后油松林可燃物和潜在火行为特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为研究地区的可燃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5%轻度间伐(株数强度)后3年、5年、7年及未间伐油松林样地各3块,对样地的... 【目的】研究间伐后油松林可燃物和潜在火行为特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为研究地区的可燃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5%轻度间伐(株数强度)后3年、5年、7年及未间伐油松林样地各3块,对样地的地表可燃物(1 h时滞、10 h时滞、100 h时滞枯枝及上层枯叶、下层枯叶和灌草可燃物)、冠层可燃物(叶、小枝、大枝)和林分因子(胸径、树高、冠幅等)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间伐后不同时间油松林地表、冠层可燃物负荷量和冠层容积密度等特征;结合研究区气象条件,设置不同可燃物含水率场景(低、中、高含水率)和10 m高空风速(0~18 m/s),利用Behave Plus 5.0.4软件对间伐后不同时间油松林的地表及冠层潜在火行为指标进行模拟,探讨抚育间伐对树冠火发生的影响。【结果】①间伐后不同时间的油松林细小可燃物(1 h和10 h时滞枯枝、上层枯叶)负荷量、冠层可燃物负荷量和冠层容积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差异不显著(P>0.05)。细小可燃物负荷量最高的是间伐后3年油松林(0.64 kg/m^(2)),各样地冠层可燃物负荷量为1.80~4.30 kg/m^(2),间伐后5年(0.29 kg/m^(3))、3年(0.42 kg/m^(3))油松林的冠层容积密度较对照(0.71 kg/m^(3))显著(P<0.05)降低。②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间伐后3年油松林的潜在火行为指标与其他林分差异较大。低含水率条件下,间伐后3年油松林地表火最大蔓延速率、地表火线强度、地表火焰长度随风速增大分别变化于3.60~9.91 m/min、4925.02~13559.59 kW/m和3.87~6.16 m,单位面积发热量为75508.07 kJ/m^(2),树冠火转化比率随风速增大变化于3.00~8.27,地表火易蔓延发展成树冠火,且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也较高,树冠火蔓延速率、树冠火线强度、树冠火焰长度随风速增大分别变化于1.31~57.06 m/min、2546.10~110966.82 kW/m和4.96~61.49 m,单位面积冠层热量为34611.22 kJ/m^(2)。【结论】间伐后3年油松林的细小可燃物负荷量和地表潜在火行为指标均高于未间伐及间伐后5年和7年的油松林,且冠层潜在火行为指标值均较高,在风速大于4 m/s、低可燃物含水率条件下有发生高强度连续型树冠火的可能。建议增加修枝、割灌等林下处理措施,间伐工作后减少枯枝堆积,以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 抚育间伐 可燃物特征 冠层容积密度 潜在火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北京石质山地侧柏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养分再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姜俊 陈长启 +6 位作者 陈贝贝 王浩 胡东阳 张咏 张永福 李杰 郑峻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41,共9页
【目的】探讨北京石质山地不同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养分再吸收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旨在揭示林分密度变化下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相互作用与制约规律,为侧柏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密度... 【目的】探讨北京石质山地不同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养分再吸收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旨在揭示林分密度变化下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相互作用与制约规律,为侧柏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鲜叶、凋落叶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再吸收规律。【结果】(1)林分密度对土壤–鲜叶–凋落叶C、N、P化学计量影响不同,鲜叶N、P和N:P以及凋落叶P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鲜叶C∶N和C∶P总体呈升高趋势。凋落叶C∶N和C∶P随着密度的增大呈升高。(2)土壤的N和P含量随密度先升后降;林分密度和土壤因素的交互作用仅对鲜叶N和凋落叶P有显著影响;(3)不同林分密度的侧柏林N再吸收率明显低于P再吸收率,N再吸收率为18.03%~32.15%,P再吸收率为58.87%~60.13%。【结论】合理的林分密度能缓解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以及提高N、P重吸收能力。未来应注重林分密度调整、增加阔叶树种比例、实施抚育剩余物处理等措施以改善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养分再吸收率 化学计量比 侧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昌平区和门头沟区古树健康及病虫害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范嘉慧 王志 +6 位作者 闫哲 李杨 严滕 王秋实 张永福 化滔 尚巧霞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古树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意义,通过调查北京市昌平区和门头沟区古树健康状况与病虫害发生情况,掌握两区古树生长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古树保护与精细化养护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北京十三陵林场、庆王坟、戒台寺、潭柘... 【目的】古树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意义,通过调查北京市昌平区和门头沟区古树健康状况与病虫害发生情况,掌握两区古树生长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古树保护与精细化养护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北京十三陵林场、庆王坟、戒台寺、潭柘寺、妙峰山古树群的古树进行健康状况及病虫害调查。【结果】调查的422棵古树中,81%的古树处于健康状态,腐朽率3.79%,流胶发生率为4.5%,新鲜蛀孔发生率为1.18%。其中国槐、银杏、七叶树、玉兰和元宝枫古树的健康率均为100%。在发生病虫害的古树中,油松古树腐朽率最低,为1.72%、病情指数1.72;白皮松古树流胶率发生最低,为2.86%;油松古树蛀干害虫危害率最低,为0.47%。【结论】北京昌平区、门头沟区古树整体处于健康水平,古树病虫害发生程度与健康等级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健康 病虫害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黄栌树干液流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
7
作者 张敏 钱多 +6 位作者 张咏 李鑫豪 刘鹏 赵洪贤 刘新月 徐清风 查天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为探究北京主要造林树种黄栌树干液流在季节与昼夜尺度上的环境调控机制,为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支持,以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造林树种黄栌(Cotinus coggygria)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生长季(4—9月),采用热扩散技术对黄栌树干液流速率... 为探究北京主要造林树种黄栌树干液流在季节与昼夜尺度上的环境调控机制,为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支持,以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造林树种黄栌(Cotinus coggygria)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生长季(4—9月),采用热扩散技术对黄栌树干液流速率进行原位连续观测,并同步观测环境要素如空气温度(T_(a))、相对湿度(R_(H))、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土壤体积含水量(VWC),通过回归与通径分析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树干液流的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黄栌生长季累积蒸腾量为90 mm。昼夜尺度液流速率(J′s)主要受PAR调控,呈正相关关系(R^(2)=0.93),二者到达峰值的时间存在0.5 h的时滞。季节尺度,日平均液流速率(J_(s)^(d))主要受蒸气压差(VPD)调控,VPD对液流速率的调控阈值为1.5 kPa:当VPD<1.5 kPa时,VPD直接驱动液流变化,呈正线性相关关系(R^(2)=0.94);当VPD>1.5 kPa时其对液流速率的调控作用减弱,气孔导度(g_(s))对液流速率的调控作用增强,且g_(s)随VPD的上升呈指数型下降(R^(2)=0.88)。在生长旺期(6—8月),J_(s)^(d)随T_(a)、VPD、PAR的上升而上升,但与VWC间没有明显关系。研究发现黄栌具有低耗水性,昼夜尺度液流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限制,季节尺度液流速率主要受蒸汽压差调控,黄栌可通过调节气孔导度适应大气干旱,为北京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栌 树干液流 环境因子 时间尺度 时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冯潇 贾婉 路晓燕 《森林防火》 2024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国有林场是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基层单位。分析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有利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增强国有林场发展活力。
关键词 国有林场 基础设施 森林生态 管护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算法和Optuna调优的江西省森林碳储量遥感估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可月 王轶夫 +3 位作者 陈馨 郑峻鹏 李杰 孙玉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5-700,共16页
了解森林碳储量对于完整、准确地量化碳排放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环境监测至关重要,借助遥感数据源是估算区域尺度碳储量的有效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第七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与Landsat-5 TM遥感数据,通过GEE平台对影像... 了解森林碳储量对于完整、准确地量化碳排放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环境监测至关重要,借助遥感数据源是估算区域尺度碳储量的有效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第七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与Landsat-5 TM遥感数据,通过GEE平台对影像进行处理,将递归特征消除(RFE)、Boruta两种特征选择方法与支持向量机(SVR),包括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堆叠集成(Stacking)在内的三种集成学习算法相结合,分析不同模型的估测精度。此外,运用Optuna超参数优化框架来确定各模型的超参数。根据最优估测模型来反演江西省森林碳储量并绘制空间分布图,选用地理探测器对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特征重要性排名,RFE筛选出30个变量,Boruta筛选出11个变量,合适的特征子集与回归算法相结合能显著提升估测的准确性。(2)基于Optuna对各模型的超参数进行迭代调优,发现不同特征子集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超参数取值和重要性在模型中差异较大。其中RFE筛选的最优特征子集与Stacking算法结合进行回归拟合时获得了最好的估测效果(R^(2)=0.527,RMSE=15.85Mg/hm^(2),MAE=12.31Mg/hm^(2)),该模型有效利用训练数据,结合多种算法的优点以减少偏差,显著改善森林碳密度高值低估和低值高估的问题。(3)最优估测模型反演得到江西省2006年的森林碳密度平均值为33.356Mg/hm^(2)(2.585—88.943Mg/hm^(2)),森林碳储量总量为321.507Tg。(4)自然环境因子中海拔和坡度是影响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所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呈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其空间分布格局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遥感估测 集成学习算法 Optuna超参数调优 堆叠集成算法 碳密度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不同演替类型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及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亚栋 王晓霞 +9 位作者 和璐璐 柳正元 曾小莉 沙海峰 何宝华 金莹杉 李杰 陈建梅 郭桂凤 段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59-1970,共12页
以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不同演替类型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油松纯林、油松-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混交林和栓皮栎纯林三种不同演替类型林分的空间结构、林下植被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 以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不同演替类型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油松纯林、油松-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混交林和栓皮栎纯林三种不同演替类型林分的空间结构、林下植被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林分水平及垂直空间结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更新幼树生长、土壤持水和透气性能等指标在三种不同演替类型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中的角尺度、林层指数和开敞度显著影响了各类型林分的灌草多样性,混交度、林层指数和大小比数显著影响了更新幼树的生长,混交度和林层指数显著影响了土壤水分的变化(P<0.05)。(2)松栎混交林灌草生物量、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以及土壤水分物理状况均好于纯林,并主要受林分混交度和林层指数的共同作用。(3)各演替类型林分内均存在栓皮栎更新幼树,混交林栓皮栎更新幼树数量最多、长势最好,对林地资源的竞争最为激烈。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林分空间结构实现种间关系及林地资源的调控,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演替 空间结构 林下植被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真菌混合发酵高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范嘉慧 王志 +3 位作者 任俊达 闫哲 李杨 尚巧霞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9-244,共6页
现有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不能有效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物质,导致大量秸秆被浪费。为了将微生物发酵更好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及农业秸秆废弃物的利用率,该试验使用2株真菌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J2、栓孔菌(Trametes ... 现有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不能有效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物质,导致大量秸秆被浪费。为了将微生物发酵更好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及农业秸秆废弃物的利用率,该试验使用2株真菌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J2、栓孔菌(Trametes junipericola)J6作为混合菌株进行液态发酵,以纤维素酶活力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产酶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产纤维素酶培养基组成为乳糖10.1 g/L、牛肉膏3 g/L、KH_(2)PO_(4)4.4 g/L、MgSO_(4)0.3 g/L、MnSO_(4)0.3 g/L、Tween-80 1.5 mL/L;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6.0、菌株J2∶J6的接种比1∶1、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4 d、转速17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纤维素酶酶活最高,为112.1 U/mL,较优化前(29.83 U/mL)提升了275.8%。试验结果为真菌混合发酵进一步应用于纤维素酶生产提供一定支持,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绿色、安全、高效处理农业废弃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耙齿菌 栓孔菌 纤维素酶 响应面法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丫髻山栓皮栎种子现状及播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78-81,共4页
以采自平谷区丫髻山的栓皮栎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开展50孔穴盘、36孔穴盘、10 cm×20 cm营养钵3种规格育苗容器的播种试验,从出苗率、育苗成本、育苗周期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36孔穴盘播种育苗最为节约高效;开展了室温、50、60... 以采自平谷区丫髻山的栓皮栎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开展50孔穴盘、36孔穴盘、10 cm×20 cm营养钵3种规格育苗容器的播种试验,从出苗率、育苗成本、育苗周期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36孔穴盘播种育苗最为节约高效;开展了室温、50、60、70、80℃5个水温浸种灭除栗实象甲幼虫试验,结果表明,1.5倍种子体积的60℃热水浸种4 h灭虫效果最佳;开展了胚根长度为0(种脐露白)、1、2、3、4 cm 5个规格的胚根掰除试验,以出苗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株高、径粗、主根长、主根粗、最长侧根等生长量指标分析,综合评价胚根损伤对栓皮栎播种出苗率及其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胚根长度≤1 cm时胚根出现折损,对栓皮栎的出苗率及生长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解决了在栓皮栎播种育苗过程中,种子采集、灭虫、储存、育苗容器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中的实际问题,为栓皮栎播种繁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播种 栗实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沟地区生态景观提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初探
13
作者 吴雨霏 孙永刚 +2 位作者 王盟 吴迪 施俊亚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7期31-33,共3页
近年来,北京市十三陵林场通过实施调整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为生物多样性构建物种基础、加强森林资源的监测和保护等措施,使得关沟地区生态景观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初显,生态景观实现了从“绿起来”到“美起来”,生物物种多样... 近年来,北京市十三陵林场通过实施调整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为生物多样性构建物种基础、加强森林资源的监测和保护等措施,使得关沟地区生态景观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初显,生态景观实现了从“绿起来”到“美起来”,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起来,打通了浅山区和深山区的生态廊道,可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以十三陵林场关沟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其生态景观提升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经验做法,以此为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探索,以及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景观 生物多样性 生态廊道 国有林场 关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要点探索——以陕西蒲城洛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14
作者 冯潇 贾婉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6期54-58,共5页
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在落实总体规划要求和衔接设计施工方面,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梳理修建性详细规划原则、意义及编制要点,以陕西蒲城洛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重点介绍规划思路和策略,以... 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在落实总体规划要求和衔接设计施工方面,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梳理修建性详细规划原则、意义及编制要点,以陕西蒲城洛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重点介绍规划思路和策略,以期对湿地公园内各建设项目做出具体安排,确保建设活动有序进行,保障项目落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理念 湿地公园 详细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片保存方法对RT-PCR检测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的影响
15
作者 张家兴 李杨 +4 位作者 白莹雪 许虹 李威威 严滕 尚巧霞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究通过RT-PCR检测草莓轻型黄边病毒最好的叶片保存方法。【方法】经自然风干法、硅胶干燥法以及氧化钙干燥法保存后,采用RNA小量提取试剂盒法提取被病毒侵染草莓叶片总RNA,利用Thermo NanoDrop 2000测定核酸质量浓度和质量并... 【目的】探究通过RT-PCR检测草莓轻型黄边病毒最好的叶片保存方法。【方法】经自然风干法、硅胶干燥法以及氧化钙干燥法保存后,采用RNA小量提取试剂盒法提取被病毒侵染草莓叶片总RNA,利用Thermo NanoDrop 2000测定核酸质量浓度和质量并使用RT-PCR方法对SMYEV进行检测。【结果】经氧化钙干燥保存后可提取高质量的RNA,30 d后仍可通过RT-PCR获得扩增产物。【结论】氧化钙干燥保存效果最好,操作简单,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大量草莓叶片样本的长距离运输,提高草莓病毒检测效率,为草莓无毒栽培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 保存方法 病毒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