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组织肿瘤的病理新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薛卫成 钮东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8,共5页
软组织肿瘤在形态学上较为特殊,其鉴别诊断常较为困难,需要借助于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检测。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诊断用抗体不断被开发,靶向位点不断被发现并应用于实践,为深入研究软组织肿瘤的分子机制,进而提高对软组织肿瘤的诊... 软组织肿瘤在形态学上较为特殊,其鉴别诊断常较为困难,需要借助于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检测。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诊断用抗体不断被开发,靶向位点不断被发现并应用于实践,为深入研究软组织肿瘤的分子机制,进而提高对软组织肿瘤的诊疗水平提供了基础,临床上个体化诊疗及精准医学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病理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B细胞淋巴瘤的精准病理诊断
2
作者 时云飞 李向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LBCL)既往又被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家族,侵袭性高,异质性强。WHO淋巴瘤分类不断细化并更新了LBCL的具体类型,力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具... 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LBCL)既往又被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家族,侵袭性高,异质性强。WHO淋巴瘤分类不断细化并更新了LBCL的具体类型,力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具体类型LBCL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并逐渐成为临床进行准确预后分层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LBCL分型日趋精准必然要求病理医师的诊断更加精准化,同时淋巴瘤治疗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和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也对LBCL的精准分型和靶向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体会,对LBCL精准病理诊断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以期帮助读者认识到LBCL精准诊断的重要性、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概念和建立更加清晰的诊断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诊断 分子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岫波 齐丽萍 +1 位作者 杨欣 孙应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41-64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观察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28例中,成熟畸胎瘤18例,男5例、女13例;11例接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其中6例NS... 目的观察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观察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28例中,成熟畸胎瘤18例,男5例、女13例;11例接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其中6例NSE升高;CT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变区范围多≥50%),9例见钙化、13例见脂肪成分,15例肿瘤增强扫描呈轻或中度强化;未见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精原细胞瘤5例均为男性;2例接受NSE检测,均有升高;3例接受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其中2例升高;CT示病灶多呈分叶状、边缘模糊,可见钙化或脂肪及范围<50%坏死/囊变区,及邻近大血管受侵伴瘤栓形成,增强后肿瘤均匀轻度强化;1例存在远处转移,无淋巴结转移。5例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均为男性,甲胎蛋白(AFP)均升高,NSE检测(n=3)及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n=3)均见升高;CT示病灶呈分叶状,边缘模糊,无脂肪和钙化,可见坏死/囊变区(范围相对精原细胞瘤更大)、邻近大血管受侵及瘤栓形成,增强后肿瘤呈中、高度强化,其中4例远处转移、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临床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黏液成分异质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4
作者 迟凯文 孙巍 +5 位作者 杨欣 王海月 刘欣迎 蒋昱萌 黄小征 林冬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9-725,共7页
目的探讨WHO(2021)肺腺癌分类中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INMA)和浸润性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IMA)的黏液表型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22例肺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INMA ... 目的探讨WHO(2021)肺腺癌分类中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INMA)和浸润性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IMA)的黏液表型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22例肺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INMA 425例(伴黏液分泌166例,不伴黏液分泌259例),IMA 97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伴黏液分泌的腺癌中TTF-1、HNF4α、MUC1、MUC4、MUC5AC、MUC5B、MUC6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结果522例肺腺癌患者的年龄范围32~83岁,中位年龄61岁,男性251例(48.1%),女性271例(51.9%)。聚类分析将肺腺癌分为两大组,呈TTF-1^(-)/HNF4α^(+)及胃型黏蛋白MUC5AC^(+)/MUC6^(+)表型的主要为IMA,以TTF-1^(+)/HNF4α^(-)/MUC4^(+)为表型特点的大部分为INMA。TTF-1、HNF4α与MUC6的免疫组化组合区分两者的AUC值为0.957(95%CI:0.928~0.986),约登指数为0.860。进一步将INMA进行聚类分析显示4个表型亚组。预后分析显示,中晚期伴黏液分泌INMA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均明显短于不伴黏液分泌的INMA(5年OS:伴黏液INMA组为57.1%,不伴黏液INMA组为81.8%,P=0.004;3年PFS:伴黏液INMA组为40.9%,不伴黏液INMA组为62.4%,P=0.004)。INMA的不同黏液成分比例组的OS和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病理分期、坏死、KRAS基因突变、TTF-1阴性是伴黏液分泌INMA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鉴别IMA与伴黏液分泌INMA的推荐免疫组合是TTF-1、HNF4α与MUC6;黏液成分在中晚期INMA中具有明显的不良预后提示作用,坏死、KRAS基因突变、TTF-1阴性是伴黏液分泌INMA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浸润性非黏液腺癌 浸润性黏液腺癌 黏蛋白 驱动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鉴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延杰 严昆 +3 位作者 范智慧 孙宇 闫晓峦 杨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参数鉴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获病理诊断的4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胰腺癌的CEUS检查图像,并对其动态图像进行TIC定量分析,得出峰值强度(IMAX)、到达时间(AT)、达峰... 目的探讨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参数鉴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获病理诊断的4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胰腺癌的CEUS检查图像,并对其动态图像进行TIC定量分析,得出峰值强度(IMAX)、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结果 16例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周围胰腺比较,各项定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12例呈高及等增强型神经内分泌肿瘤IMAX与周围胰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38±60.35)%vs 100%,P=0.02)]。27例胰腺癌TIC参数与周围胰腺比较:胰腺癌IMAX小于周围胰腺[(59.12±26.17)%vs 100%,P〈0.01],AT大于周围胰腺[(14.50±6.83)s vs(11.87±4.51)s,P=0.01],mTT小于周围胰腺[33.30(26.00-73.70)s vs 45.00(35.00-150.10)s,P=0.11)。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比较:神经内分泌肿瘤IMAX大于胰腺癌,TTP小于胰腺癌,mTT大于胰腺癌(P均〈0.05)。以IMAX≥97.05%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05%(37/43)、75.00%(12/16)、92.60%(25/27)、85.71%(12/14)、86.20%(25/29)。联合TTP≤7.70s、mTT≥38.80s诊断指标,可提高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效率。结论 CEUS定量分析可获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胰腺癌鉴别诊断的定量化指标,可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更客观、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神经内分泌瘤 胰腺肿瘤 时间-强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GO(2023)分期与子宫内膜癌精准病理诊断 被引量:7
6
作者 刘爱军 薛卫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5-227,共3页
子宫内膜癌通常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准确的分期对患者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至关重要。2023年6月FIGO根据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特别是分子病理学)的研究及... 子宫内膜癌通常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准确的分期对患者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至关重要。2023年6月FIGO根据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特别是分子病理学)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对FIGO(2009)子宫内膜癌分期进行更新[1]。FIGO(2023)子宫内膜癌分期(简称新分期)更加注重预后因素的整合,相关病理指标也更加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癌 组织学类型 子宫肌层浸润 淋巴脉管浸润 FIGO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周凯 王安强 +2 位作者 吴艳 李忠武 步召德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5,共5页
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NEC)发病率极低。患者确诊时多数已处于晚期,且通常比胃腺癌更具侵袭性,更易发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及术后肝转移。目前治疗方法有限且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方案,导致患者预后较差... 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NEC)发病率极低。患者确诊时多数已处于晚期,且通常比胃腺癌更具侵袭性,更易发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及术后肝转移。目前治疗方法有限且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方案,导致患者预后较差。随着人类G-NEC的基因组图谱的构建,识别出MYC作为疾病的关键驱动因子,开发小鼠模型来研究其分子和细胞特征,通过大规模的遗传和药理筛选,为理解G-NEC的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对于G-NEC的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仍缺乏足够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升对该疾病的系统认知,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G-NEC的大样本临床基础转化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神经内分泌癌 发病机制 分子生物学特征 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侧多原发灶乳腺癌病灶间异质性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歆光 刘毅强 +1 位作者 何英剑 解云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09-814,共6页
背景与目的:同侧多原发灶乳腺癌临床并不鲜见,既往对于病灶间异质性的研究多数基于术后标本。本研究比较了术前空芯针穿刺确诊的同侧多原发灶乳腺癌病灶间的异质性,探讨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 背景与目的:同侧多原发灶乳腺癌临床并不鲜见,既往对于病灶间异质性的研究多数基于术后标本。本研究比较了术前空芯针穿刺确诊的同侧多原发灶乳腺癌病灶间的异质性,探讨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中心2013-2016年间空芯针穿刺确诊的同侧多原发灶乳腺癌资料,比较不同病灶组织学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和Ki-67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异质性,并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病灶分子分型。结果:共75例同侧多原发灶乳腺癌纳入本研究。已完成腋窝评价的69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阳性51例(68.0%)。9例(12.0%)病灶间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存在异质性。ER、PR、HER-2和Ki-67结果病灶间存在异质性的患者分别为1例(1.3%)、10例(13.3%)、1例(1.3%)和9例(12.0%)。10例(13.3%)病灶之间分子分型存在异质性。按照现行指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4例(5.3%)治疗决策可能会受到影响。结论:空芯针穿刺确诊同侧多原发灶乳腺癌病灶间组织学结果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存在异质性,仅对主要病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能影响部分患者的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灶 多中心 肿瘤异质性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梭形细胞化生1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香菊 祁晓莉 +2 位作者 王春艳 张珊珊 王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01-1403,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梭形细胞化生(spindle cell metaplasia of thyroid,SC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伴SCMT罕见病例进行染色,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等进行综合分... 目的探讨甲状腺梭形细胞化生(spindle cell metaplasia of thyroid,SC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伴SCMT罕见病例进行染色,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肿瘤7 cm×6 cm×5 cm大小,包膜完整,切面灰红、灰黄,呈囊实性。镜下见肿瘤主要为滤泡性腺瘤,见一2.0 cm×1.5 cm×1.2 cm大小梭形细胞区,细胞交织成束状,细胞核呈梭形,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不清,与腺瘤成分互相融合,分界不清。免疫表型:TTF-1、TG、Keratin、vimentin、SMA、Caldesmon均阳性。结论 SCMT非常罕见,可发生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性腺瘤和乳头状/滤泡癌等多种病变中,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确诊。免疫组化标记TTF-1和TG阳性,提示其为滤泡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滤泡性腺瘤 梭形细胞化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部位组织样本PD-L1表达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小征 吴江华 +6 位作者 周立新 宋志杰 徐婉彤 贾玲 刁新婷 吴琪 林冬梅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3-310,共8页
背景与目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免疫治疗患者分层标志物已进入临床病理常规检测。然而PD-L1表达在肺内和肺外不同转移部位的空间异质性是困扰临... 背景与目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免疫治疗患者分层标志物已进入临床病理常规检测。然而PD-L1表达在肺内和肺外不同转移部位的空间异质性是困扰临床检测的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NSCLC不同部位组织样本的PD-L1表达评分的差异,从而有助于晚期肺癌患者的PD-L1检测策略的制定。方法回顾性收集PD-L1(22c3抗体,Dako)临床病理连续检测的131例肺外转移性NSCLC以及同期非配对肺内肿瘤972例进行对照分析,对比肺外与肺内肿瘤组织样本检测的PD-L1肿瘤阳性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差异。结果肺外转移性NSCLC的PD-L1阳性表达率(TPS≥1%)为61.83%,TPS评分显著高于同期肺内肿瘤(P=0.03)。不同部位组织样本的PD-L1表达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07)。肝脏和肾上腺转移瘤的PD-L1阳性率高,分别为85.71%和77.78%,其TPS评分均显著高于肺内肿瘤(P<0.05)。淋巴结、骨、脑、软组织和胸膜转移瘤的PD-L1表达率为40.00%-66.67%,TPS评分与肺内肿瘤无显著差异。组织学和样本类型分析显示,腺癌类型和手术切除的肺外样本PD-L1表达评分显著高于同类型肺内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PD-L1阳性表达和高表达均与患者男性、吸烟史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野生型显著相关。结论肺外转移性NSCLC样本的PD-L1表达评分高于肺内肿瘤,且不同部位组织样本的PD-L1表达阳性率存在差异。肺外转移性肿瘤与肺内肿瘤的PD-L1检测差异可能与不同转移部位、组织学和样本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异质性 肿瘤阳性比例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例肛管直肠黏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2
11
作者 赖玉梅 李忠武 +5 位作者 李欢 吴艳 时云飞 周立新 楼雨彤 崔传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2-269,共8页
目的:总结肛管直肠黏膜黑色素瘤(anorectal mucosal melanoma,ARMM)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原发性ARMM手术切除标本共68例,复阅病理切片评估病理特征,分期采用Slingluf... 目的:总结肛管直肠黏膜黑色素瘤(anorectal mucosal melanoma,ARMM)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原发性ARMM手术切除标本共68例,复阅病理切片评估病理特征,分期采用Slingluff分期法。结果:(1)临床特征: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61.5岁,男女比例1∶1.62,首发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便血(49例);肿瘤部位最常见的是肛管直肠(66.2%),其次为直肠(20.6%);诊断时分期为Ⅰ期28例(局限期,41.2%),Ⅱ期25例(区域淋巴结转移期,36.8%),Ⅲ期15例(远处转移期,22.1%);5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余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8例术后接受了辅助治疗。(2)病理特征:大体检查88.2%为隆起型肿块,肿瘤中位最大径3.5 cm,中位厚度1.25 cm,黏膜肌以下浸润深度0~5.00 cm(中位1.00 cm);肿瘤浸润达固有肌层者27例,达肠周脂肪组织者16例;67.6%为无色素性或色素不明显;细胞形态最常见的是上皮样(45例,66.2%);89.7%有溃疡形成,35.3%可见坏死,55.9%有血管淋巴管侵犯,30.9%有神经周围侵犯,核分裂象计数中位值18/mm^(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100、HMB-45和Melan-A阳性率分别为92.0%、92.6%、98.0%,Ki-67增殖指数中位值50%;53例进行了CKIT、BRAF及NRAS基因突变检测,突变率分别为17.0%(9例),3.8%(2例),9.4%(5例)。(3)预后:66例患者获得了随访资料,中位随访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7.4个月,1年、2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6.8%、36.8%、17.2%;诊断时淋巴结转移率56.3%;49例(84.5%)发生了远隔部位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3.5 cm)、黏膜肌以下浸润深度(>1.0 cm)、坏死、血管淋巴管侵犯、BRAF基因突变、术后未行辅助治疗、肿瘤浸润层次深、诊断时分期晚均为总生存期的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管淋巴管侵犯、BRAF基因突变为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诊断时分期相关的P值接近临界值。结论:ARMM患者的总体预后差,血管淋巴管侵犯、BRAF基因突变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Slingluff分期法可以有效提示预后,诊断时应详尽评估病理特征,明确分期,并尽可能做基因检测;肿瘤黏膜肌以下的浸润深度可能是比肿瘤厚度更好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黑色素瘤 肛管直肠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与分子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时云飞 王豪杰 +7 位作者 刘卫平 米岚 龙孟平 刘雁飞 赖玉梅 周立新 刁新婷 李向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1-529,共9页
目的: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病理学特征、基因改变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07年6月至2021年11月明确诊断且有完整随访信息的AITL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 目的: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病理学特征、基因改变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07年6月至2021年11月明确诊断且有完整随访信息的AITL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例进行形态学分型[Ⅰ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ymphoid tissue reactive hyperplasia,LRH)样;Ⅱ型: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样;Ⅲ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specified,PTCL-NOS)样]。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肿瘤有无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表型,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外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FDC)增生,Hodgkin和Reed-Sternberg(HRS)样细胞及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计数每个高倍视野(high power field,HPF)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细胞含量;按需要完善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基因重排检测和靶向外显子二代测序(targeted exome sequencing,TES)检测。结果:共收集患者61例,形态分型Ⅰ型7例(11.4%)、Ⅱ型31例(50.8%)、Ⅲ型23例(37.8%),51例(83.6%)具有明确TFH表型,有不同程度GC外FDC网架增生(中位20.0%),14例(23.0%)有HRS样细胞,7例(11.5%)有大B转化。42.6%(26/61)的病例属于EBV高含量(>10个/HPF)。TCR/IG重排分析57.9%TCR^(+)/IG^(-)(11/19),26.3%TCR^(+)/IG^(+)(5/19),10.5%TCR^(-)/IG^(-)(2/19),5.3%TCR^(-)/IG^(+)(1/19)。TES检测RHOA突变66.7%(20/30),IDH2突变23.3%(7/30),TET2突变80.0%(24/30),DNMT3A突变33.3%(10/30)。TES检测30例患者分为(1)IDH2和RHOA共突变组(7例):Ⅱ型6例,Ⅲ型1例,具典型TFH表型,未见HRS细胞和大B转化;(2)单RHOA突变组(13例):Ⅰ型1例,Ⅱ型6例,Ⅲ型6例,不具典型TFH表型5例,伴HRS细胞6例,伴大B转化2例,TCR^(-)/IG^(-)1例,TCR^(-)/IG^(+)1例,TCR^(+)/IG^(+)1例;(3)仅TET2和/或DNMT3A突变组(7例):Ⅱ型3例,Ⅲ型4例,均具典型TFH表型,伴HRS细胞2例,伴大B转化2例;(4)无突变组(3例),均为Ⅱ型,TFH表型典型,FDC网架增生,TCR^(-)/IG^(-)1例。单因素生存分析证实EBV阳性细胞含量高为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P=0.017及P=0.046)。结论:AITL组织病理学难以诊断主要见于形态Ⅰ型,伴HRS样细胞,大B转化;此时TCR/IGH重排检测对诊断有帮助但价值有限;增加TES检测RHOA、IDH2、TET2、DNMT3A等基因突变可有效辅助AITL疑难病例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肿瘤组织中EBV阳性细胞含量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淋巴瘤 病理学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合理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时云飞 薛卫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对多数病理医生尤其是初学者而言,淋巴瘤病理诊断较为困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淋巴瘤发病率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10位[1],世界范围内我国淋巴瘤发病率远低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2],因此在一般非肿瘤专科医院的病理医生的日常工... 对多数病理医生尤其是初学者而言,淋巴瘤病理诊断较为困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淋巴瘤发病率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10位[1],世界范围内我国淋巴瘤发病率远低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2],因此在一般非肿瘤专科医院的病理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并不常见。(2)与多数实体肿瘤单纯形态观察即可诊断不同,淋巴瘤诊断需结合形态与免疫表型且淋巴瘤分类复杂[3],初学者难于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标志物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MMR免疫组化异常表达的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云帆 薛卫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5位。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诊治必不可少的步骤,大多数结直肠癌在形态学上以普...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5位。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诊治必不可少的步骤,大多数结直肠癌在形态学上以普通型腺癌为主,诊断时通常无需借助辅助手段,而一些少见特殊类型的结直肠癌,如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肉瘤样癌等,常需借助免疫组化标志物协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DNA错配修复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错配修复蛋白与微卫星状态检测结果不一致性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宇 白艳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3-916,共4页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发病率位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第六位,2020年新增病例高达41.7万例,伴随9.7万例死亡^([1])。其中亚洲地区尤为显著,而国内病例占亚洲病例的近半数^([2])。这一疾病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早期发...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发病率位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第六位,2020年新增病例高达41.7万例,伴随9.7万例死亡^([1])。其中亚洲地区尤为显著,而国内病例占亚洲病例的近半数^([2])。这一疾病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早期发现者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95%,但一旦病情发展至区域扩散或远处转移,生存率则急剧下降至68%及17%^([3]),这凸显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MMR MSI 免疫组化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肺转移存在诊断治疗不足——中国骨肉瘤肺转移多学科诊疗现况调查 被引量:19
16
作者 康晓征 黄真 +6 位作者 石安辉 王洁 林冬梅 孙应实 朱广迎 牛晓辉 陈克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3-160,共8页
背景与目的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尽管多学科框架下骨肉瘤的治疗已经取得瞩目成就,然而影响骨肉瘤远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是肺转移。约有1/2以上患者在其病程的不同时期会发生肺转移,其中10%~15%为同时性肺转移。... 背景与目的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尽管多学科框架下骨肉瘤的治疗已经取得瞩目成就,然而影响骨肉瘤远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是肺转移。约有1/2以上患者在其病程的不同时期会发生肺转移,其中10%~15%为同时性肺转移。毋庸置疑,治疗肺转移瘤的首选方法为外科切除,但因骨肉瘤肺转移的诊疗涉及多学科多专业,而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理念存在差异,因此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诊疗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旨在了解当前我国骨肉瘤大型医疗中心在此领域中的诊疗模式现况。方法 2015年9月-2015年11月期间,一项关于骨肉瘤肺转移的诊疗现况问卷在全国骨肉瘤大型诊疗中心范围内开展。根据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工作年限、年均收治病例数及医学专业不同,进一步行分层分析。结果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总应答率为70%。首先,关于骨肉瘤肺转移治疗的核心问题,41.0%的调查对象认同骨肿瘤外科专业在骨肉瘤肺转移多学科诊疗实践中的主导地位;首选肺转移瘤切除术作为转移灶局部控制措施的比例约64%;78.1%的调查对象会推荐患者行肺转移瘤切除术;骨科及胸外科医师较之其他专业更加积极(同骨科专业相比,OR其他专业=0.02;95%CI:0.00-0.22;P=0.001);胸外科医师更倾向根据经验决定肺转移瘤切除术的指证,而非受限于病灶具体数目(OR胸外科专业=20.93;95%CI:2.05-213.64;P=0.001)。其次,关于骨肉瘤肺转移影像学诊断方法,约83%首选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约70%的调查对象推荐原发灶切除术后3个月行胸部CT随诊;约68%认为CT诊断准确度90%水平;约92%同时推荐行肺外影像学评估。最后,关于术后生存获益的定义问题,约46%认为肺转移瘤术后生存期超过6个月即为生存获益。结论本次问卷调查提供了我国骨肉瘤肺转移诊疗模式的现况信息,其反映出缺少统一规范诊疗模式的不足。调查结果为今后研究方向及国际性临床指南提供了基线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肺转移 实践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联合支气管超声导向鞘引导肺活检术在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士杰 闫万璞 +3 位作者 陈麦林 孙利 吴齐 陈克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5-131,共7页
背景与目的虚拟支气管镜导航(virtual bronchoscopic navigation, VBN)联合支气管超声导向鞘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nography with guide sheath, EBUS-GS)用于经支气管肺活检术(transbronchus lung biopsy,TBLB),能够减少甚至避免... 背景与目的虚拟支气管镜导航(virtual bronchoscopic navigation, VBN)联合支气管超声导向鞘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nography with guide sheath, EBUS-GS)用于经支气管肺活检术(transbronchus lung biopsy,TBLB),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射线暴露。本研究拟评价VBN联合EBUS-GS对肺周围性病变(pulmonaryperipheral lesions,PPLs)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BUS-GS-TBL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价诊断率及安全性,并对影响诊断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65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8.8±10.3)岁。108例(89.3%)可在EBUS图像中显示,共有89例(73.5%)经EBUS-GS-TBLB获得明确诊断。EBUS-GS-TBLB对恶性病变的诊断率为82.5%。联合刷检、活检及肺泡灌洗中两种或三种方式取检的诊断率(87.2%)高于仅采用单一方式取检(58.8%)(χ~2=6.084, P=0.014)。影响EBUSGS-TBLB诊断率的因素包括超声探头位于病灶内部(χ~2=20.372,P=0.000)、病灶位于肺野内带及中带(χ~2=10.810,P=0.001)。1例(0.8%)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结论 VBN联合EBUS-GS-TBLB是一种诊断PPLs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周围性病变 支气管超声导向鞘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鉴别诊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与伴神经内分泌分化腺癌肝转移 被引量:2
18
作者 崔湧 刘玉良 +7 位作者 李洁 陆明 汪宁 陈颖 李忠武 沈琳 唐磊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90-1894,共5页
目的 探讨CT鉴别诊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NETs)肝转移与伴神经内分泌分化腺癌[NED(+)ADCs]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胃肠胰NETs肝转移患者23例(NETs组)及NED(+)ADCs肝转移患者17例[NED(+)ADCs组]。... 目的 探讨CT鉴别诊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NETs)肝转移与伴神经内分泌分化腺癌[NED(+)ADCs]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胃肠胰NETs肝转移患者23例(NETs组)及NED(+)ADCs肝转移患者17例[NED(+)ADCs组]。对两组CT征象(肝转移灶数目、大小、分布、形态、肝动脉期强化范围、肝动脉期强化程度、增强类型、腹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鉴别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NETs组肝转移整体强化比例高于NED(+)ADCs组[56.52%(13/23)vs 5.88%(1/17),χ2=11.02,P〈0.01]。NETs组肝转移伴淋巴结肿大比例低于NED(+)ADCs组[30.43%(7/23)vs 64.71%(11/17),χ2=4.64,P=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动脉期强化范围是具有鉴别价值的征象(P=0.01),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4.12%(16/17)、56.52%(13/23)、61.54%(16/26)、92.86%(13/14)、72.50%(29/40)。结论 增强CT可为NETs与NED(+)ADCs肝转移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瘤 腺癌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及转移性结直肠腺癌中TTF-1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卉 李忠武 薛卫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方法结直肠腺癌160例,其中原发119例和发生肺转移4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TTF-1的表达。结...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方法结直肠腺癌160例,其中原发119例和发生肺转移4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TTF-1的表达。结果 TTF-1阳性者15例,其中原发结直肠腺癌12例(10.1%)和肺转移腺癌3例(7.3%)。TTF-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有无黏液、发生部位及TNM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除甲状腺癌和肺腺癌外,TTF-1在结直肠腺癌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表达,临床医师判断TTF-1阳性肿瘤的来源时,应考虑结直肠腺癌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腺癌 甲状腺转录因子-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20
作者 范明华 邱晓明 +4 位作者 李向红 孙宇 刘毅强 周立新 李忠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4-676,共3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穿刺活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SANT穿刺活检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处理、石蜡包埋、HE染色并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并复习相关...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穿刺活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SANT穿刺活检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处理、石蜡包埋、HE染色并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6岁,自述左腹部不适,CT检查显示脾占位。组织学低倍镜下可见多个结节,单个结节呈血管瘤样表现,由内衬肥胖内皮细胞的不规则血管腔隙组成,外周围绕同心圆排列的胶原纤维,有外渗红细胞及散在炎细胞,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显示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CD34+/CD8-/CD31+的毛细血管,CD34-/CD8+/CD31+的窦状隙,CD34-/CD8-/CD31+的小静脉。回顾文献,SANT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病例,预后良好。结论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S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脾脏 穿刺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