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疗效及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8
1
作者 范洋 林宁晶 +3 位作者 杨志 应志涛 朱军 王雪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是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分析PTL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探讨^(18)F-FDG PET/CT在PTL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18)F-FDG PET/CT扫描的1101例淋巴瘤患者,其中16例诊断为PTL,... 目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是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分析PTL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探讨^(18)F-FDG PET/CT在PTL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18)F-FDG PET/CT扫描的1101例淋巴瘤患者,其中16例诊断为PTL,分析治疗前PET/CT图像特点,利用中期PET/CT评估11例PTL患者的疗效,应用五分法及SUVmax减少率(%ΔSUVmax)法判读图像,构建生存曲线,评估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结果治疗前PTL病灶特征性地表现为甲状腺内高代谢结节或双叶弥漫性肿大伴高代谢,伴或不伴高代谢淋巴结。治疗前SUVmax值不能判定预后(P>0.05)。11例患者行中期PET/CT检查,其中8例对治疗完全反应,2例部分反应,1例死亡;1例无反应而死亡。五分法评估中期^(18)F-FDG PET/CT图像优于%ΔSUVmax法;PET阴性患者3年PFS及OS值均为100.0%,PET阳性患者为(33.3±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能灵敏地检测出PTL病灶,准确分期,并能初步评估疗效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治疗结果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 rs1625895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田艳 朱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1-796,共6页
目的:p53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抑癌基因,其生物功能好似“基因组卫士”。既往研究表明大约50%的肿瘤存在P53蛋白功能缺陷,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p53 rs1625895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 目的:p53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抑癌基因,其生物功能好似“基因组卫士”。既往研究表明大约50%的肿瘤存在P53蛋白功能缺陷,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p53 rs1625895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384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法测序其p53 rs1625895基因型,分析rs1625895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临床特征、一线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中AA型2例(0.5%),AG型34例(8.9%),GG型348例(90.6%)。rs1625895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指出现以下任一症状:原因不明反复发热(常在38℃以上)、盗汗、原因不明6个月内体质量减少10%]、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分子分型等临床病理学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AA/AG与GG型患者的一线化疗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82.9%和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AG和GG基因型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PFS)分别为71.8%和62.3%(χ^2=1.351,P=0.245),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分别为72.2%和64.1%(χ^2=1.267,P=0.2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在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B-cell,GCB)亚组中,AA/AG和GG基因型患者的5年PFS分别为91.7%和72.7%(χ^2=4.493,P=0.034);5年OS分别为91.7%和76.7%(χ^2=4.246,P=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A/AG基因型患者预后明显优于GG型患者。而在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B-cell,non-GCB)亚组,AA/AG和GG型的5年P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一线方案是否含有利妥昔单抗将患者分为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cyclophosphor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prednisone,CHOP)治疗组及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ituximab,cyclophosphor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prednisone,R-CHOP)治疗组,结果在不同亚组中,AA/AG和GG型的5年PFS及OS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一线接受CHOP方案化疗的DLBCL患者,p53 rs1625895不能预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但在GCB型患者中,rs1625895有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P53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平凌燕 应志涛 +9 位作者 王小沛 谢彦 邓丽娟 刘卫平 张晨 郑文 林宁晶 涂梅峰 朱军 宋玉琴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8-222,共5页
背景与目的:蒽环类药物在淋巴瘤化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相关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尤其是心脏毒性。本文旨在分析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治疗淋巴瘤患者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学肿瘤... 背景与目的:蒽环类药物在淋巴瘤化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相关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尤其是心脏毒性。本文旨在分析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治疗淋巴瘤患者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科住院并接受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化疗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治患者47例,复治患者21例。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治疗有效率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价脂质体多柔比星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8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42例。总有效率(ORR)为73.5%,其中完全缓解(CR)率57.4%,部分缓解(PR)率19.1%。初治DLBCL的ORR率为74.3%,CR率为60%,其中应用R-CCOP方案治疗患者的ORR率为81.5%,CR率为66.7%。骨髓抑制是最常见不良反应,3~4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55.9%;心电图异常发生率54.4%,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异常。仅1例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并死亡。结论:使用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多柔比星 淋巴瘤 心脏毒性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平凌燕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835-839,共5页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少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类型,兼具有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目前MCL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以全身化疗为主,含有阿糖胞苷的强诱导化疗,...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少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类型,兼具有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目前MCL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以全身化疗为主,含有阿糖胞苷的强诱导化疗,随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巩固,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但MCL仍然属于不可治愈的淋巴瘤类型。近年来,随着对MCL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更多的新药如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在MCL中得到应用。初治、复发难治MCL都具有更多的治疗选择,如何将新药和现有的化疗更为有机的结合,更好的改善MCL患者的生存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