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光眼视功能损伤进展评估方法
1
作者 吴倩如(综述) 张纯(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9-575,共7页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结构损害的眼病,其临床治疗的目标是延缓病程进展,保持视功能的生理需要。青光眼疾病进展评估方法包括结构损伤评估和视功能损伤评估。随着青光眼疾病的进展,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大量死亡时,一些评估结构损...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结构损害的眼病,其临床治疗的目标是延缓病程进展,保持视功能的生理需要。青光眼疾病进展评估方法包括结构损伤评估和视功能损伤评估。随着青光眼疾病的进展,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大量死亡时,一些评估结构损伤的指标将产生地板效应。因此,视功能评估成为监测中晚期青光眼疾病进展的主要方式。本文从视野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对比敏感度和视功能综合评估4个方面综述视功能评估方法、应用及最新进展,并分析其评估青光眼视功能损伤进展的特点及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功能损伤 疾病进展评估 视野 视觉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基底下神经弯曲度客观分析及其在干眼和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 被引量:4
2
作者 马佰凯 赵昆 +7 位作者 马思翼 刘容均 高玉菲 胡晨曦 谢建洋 刘一昀 赵一天 齐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38-644,共7页
目的建立评价角膜神经弯曲度的客观标准并分析干眼及糖尿病患者角膜基底下神经弯曲度的改变。方法根据主观分级方法任意选取Ⅰ~Ⅳ级弯曲度的角膜神经图像各80幅,将神经提取分割后对6个角膜神经弯曲度相关参数(L_C、Seg_L_C_mean、Cur_m... 目的建立评价角膜神经弯曲度的客观标准并分析干眼及糖尿病患者角膜基底下神经弯曲度的改变。方法根据主观分级方法任意选取Ⅰ~Ⅳ级弯曲度的角膜神经图像各80幅,将神经提取分割后对6个角膜神经弯曲度相关参数(L_C、Seg_L_C_mean、Cur_mean、Specific_p、ICM和SCC_mean)进行分析。确认参数有效性后,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干眼非糖尿病患者28例56眼,糖尿病非干眼患者24例48眼,糖尿病干眼患者23例46眼,招募健康志愿者28人5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受检者基本资料及干眼和糖尿病相关信息后,每眼选取2幅角膜基底下神经图像进行弯曲度及密度相关参数分析。结果Ⅰ~Ⅳ级弯曲度神经图像L_C、Seg_L_C_mean、Cur_mean、Specific_p、ICM和SCC_mean随弯曲度级别增高而增大,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100、36.367、57.743、4.043、6.818、33.493,均P<0.01),其中L_C及Cur_mean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知觉方面,糖尿病非干眼组和糖尿病干眼组角膜知觉测量(C-BE)较正常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AdjP<0.05),而干眼非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C-B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djP≥0.05)。糖尿病非干眼组和糖尿病干眼组神经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眼非糖尿病组神经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非糖尿病组、糖尿病非干眼组和糖尿病干眼组L_C、Cur_mean、Seg_L_C_mean和SCC_mean较正常对照组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C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基底下神经弯曲度相关参数用于诊断干眼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在0.5~0.7。结论L_C和Cur_mean用于分析角膜神经弯曲度较为可靠。与正常人相比,干眼及糖尿病患者角膜基底下神经弯曲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底下神经 弯曲度 干眼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羟基脂肪酸和聚乳酸膜在兔青光眼滤过手术和角膜层间移植手术中的探索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吉超 戴婉薇 +4 位作者 张绍丹 郭宝华 曾心苗 张雅斓 张纯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2,共7页
目的评价膜性聚羟基脂肪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在兔青光眼滤过手术(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GFS)中的应用维持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效果,评价膜性聚羟基脂肪酸在角膜层间植入后... 目的评价膜性聚羟基脂肪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在兔青光眼滤过手术(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GFS)中的应用维持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效果,评价膜性聚羟基脂肪酸在角膜层间植入后的形态学。方法选新西兰兔28只,其中24只随机分为6组,GFS中植入高分子材料者为实验组,实验组按植入材料辐照剂量不同又分为4个亚组:PHA-low组、PHA-high组、PLA-low组和PLA-high组,对应的膜性材料植入巩膜瓣和结膜瓣下;GFS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使用者设为阳性对照MMC组:巩膜瓣和结膜瓣下使用MMC(0.2 mg/m)3 min;单纯行兔GFS而不用任何材料者设为空白对照组。三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7、14、28、84 d分别测量术眼眼压。4只角膜层间植入PHA膜,观察术后84 d角膜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84 d,PHA-low和PLA-high组眼压比空白对照组眼压低(P<0.05),PHA-low和PLA-high实验组眼压与MMC组眼压近似(P>0.05)。形态学见滤过通道未被胶原纤维充填,植入材料周围胶原纤维大致平行排列。角膜层间植入PHA膜的周边胶原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膜性PHA和PLA应用于兔GFS可能促进眼压维持,效果与MMC类似。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机械性阻隔纤维组织长入滤过通道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脂肪酸 聚乳酸 青光眼滤过术 眼压 胶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切关注眼表黏蛋白研究及其在干眼诊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洪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10-915,共6页
黏蛋白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功能可分为分泌型黏蛋白和跨膜型黏蛋白。分泌型黏蛋白主要由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功能包括维持泪膜稳定性、清除及抗菌作用、保护眼表;跨膜型黏蛋白主要由眼表上皮细胞表达,承担泪膜稳定性的维持、屏障及... 黏蛋白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功能可分为分泌型黏蛋白和跨膜型黏蛋白。分泌型黏蛋白主要由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功能包括维持泪膜稳定性、清除及抗菌作用、保护眼表;跨膜型黏蛋白主要由眼表上皮细胞表达,承担泪膜稳定性的维持、屏障及信号转导功能。黏蛋白质和量的异常都会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进而导致干眼的发生,而干眼可导致眼表上皮完整性破坏,进而加重黏蛋白的异常。黏蛋白的检测手法包括泪液蕨样变检查法、眼表染色法、印迹细胞学检测、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泪膜破裂模式检查及黏蛋白定量测定。临床上改善黏蛋白分泌的药物有P2Y2受体激动剂和黏蛋白分泌激动剂两类。眼科临床医生应了解眼表组织中黏蛋白的基本特征及功能,关注目前眼科黏蛋白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与干眼的关系,跟踪或参与黏蛋白相关研究和黏蛋白异常型干眼的精准诊疗研究,并更好地对混合型干眼、中重度干眼或免疫相关干眼进行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 杯状细胞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重建对老年人行走动态足底压力的影响
5
作者 敖明昕 李学民 +4 位作者 于媛媛 时会娟 黄红拾 敖英芳 王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7-914,共8页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老年人足底受力情况的变化,探讨视觉重建对老年人足踝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双眼白内障手术的3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男5例,女27...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老年人足底受力情况的变化,探讨视觉重建对老年人足踝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双眼白内障手术的3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男5例,女27例,平均年龄(70.1±5.2)岁]进行随访,以Footscan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平地行走过程中的足底压力参数,对足底第1趾骨(1st toe,T1)、第2~5趾骨(2nd to 5th toe,T2-5)、第1~5跖骨(1st to 5th metatarsal heads,M1~M5)、中足(midfoot,MF)、足跟内侧(heel medial,HM)、足跟外侧(heel lateral,HL)区域触地最大压强(peak pressure,PP),触地冲量(impulse,I),压力时间积分(pressure-time integral,PTI)及触地压强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pressure,TP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患者视功能得到有效重建,双眼视力显著提高(Z=-4.878,-4.801,P<0.001);优势侧(右足)M2区受力较术前增强,PP值(t=2.266,P=0.031)及I值(t=2.152,P=0.039)均增大,其他区域受力强度及时间参数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足底受力分布具有侧向性,术前优势侧M1、M2、MF及HM区PP值大于非优势侧(t=-2.414,-2.478,-2.144,-5.269;P<0.05),非优势侧T1、M3、M5及HL区PP值大于优势侧(t=4.830,3.155,2.686,3.683;P<0.05),优势侧M1、MF及HM区I值大于非优势侧(t=-2.380,-2.185,-5.320;P<0.05),非优势侧T1、M3、M5及HL区I值大于优势侧(t=4.489,2.247,2.838,3.992;P<0.05);术后,M3及MF区双侧受力强度趋于一致;M1(Z_(PP△)=-2.721,P=0.007;Z_(I△)=-2.581,P=0.010)、M2(Z_(PP△)=-2.674,P=0.007;Z_(I△)=-2.375,P=0.018)和M5区(Z_(PP△)=1.991,P=0.046;Z_(I△)=2.150,P=0.032)双侧受力差异幅度有所增大。结论:白内障手术后足底压力变化以优势侧前足内侧第二跖骨头区受力增大为特征,视觉重建可能加剧优势侧前足内侧着重受力及非优势侧前足外侧着重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压力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人工晶状体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5%环孢素与0.1%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慢性oGVHD后患者眼表干眼相关指标及泪液炎症因子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马骄 申展 +5 位作者 胡博浩 赵英涵 刘姝婉 吴蓉 彭荣梅 洪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0-984,共5页
目的比较0.05%环孢素与0.1%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慢性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oGVHD)后患者眼表干眼相关指标及泪液炎症因子的改变。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确诊为慢性oGVHD的患者60例60眼... 目的比较0.05%环孢素与0.1%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慢性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oGVHD)后患者眼表干眼相关指标及泪液炎症因子的改变。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确诊为慢性oGVHD的患者60例6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他克莫司组30例30眼和环孢素组30例30眼。他克莫司组主要采用0.1%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日;环孢素组采用0.05%环孢素滴眼液点眼,4次/日。此外,2个组患眼均采用0.1%氟米龙滴眼液2次/日、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3次/日、0.1%玻璃酸钠滴眼液8次/日点眼,进行抗炎和润滑治疗。用药后1个月随访并依据排除标准筛选患者,最终将他克莫司组21例21眼和环孢素组12例12眼纳入后续研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患眼进行检查,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和泪膜破裂时间(BUT)。采用Luminex芯片法检测患眼治疗前后泪液中白细胞介素(IL)-6、IL-8、IL-17、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质量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他克莫司组和环孢素组治疗前后OSDI差值分别为0.4(-5.6,21.5)和27.2(4.6,45.0),环孢素组OSDI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他克莫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47,P=0.009)。他克莫司组和环孢素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差值分别为5.0(2.5,10.0)分和3.5(-0.5,13.8)分,BUT差值分别为0.0(-3.0,0.0)s和-1.5(-3.0,0.0)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26、-0.804,均P>0.05)。他克莫司组与环孢素组治疗前后IL-6、IL-8、IL-17、EGF和TNF-α表达量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487、-0.112、-0.412、-1.085、-1.198,均P>0.05)。结论2种药物治疗慢性oGVHD后,患者泪液中各因子含量的改变程度均未见显著差异。慢性oGVHD患者应用0.05%环孢素滴眼液治疗可能比0.1%他克莫司滴眼液有更好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干眼 泪液 细胞因子 环孢素 他克莫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旭豪(综述) 洪颖(审校) 张纯(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1-377,共7页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诊断 视网膜 微循环 血管密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孟素坤(综述) 许珂(审校) 张纯(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睫状体破坏手术是用来降低青光眼眼压的有效手段,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是通过微型换能器产生高强度聚焦超声,诱导睫状体凝固的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的手术。UCP主要通过破坏睫状突上皮细胞和增加葡萄膜巩膜通路引流2个机制降低眼压。UCP... 睫状体破坏手术是用来降低青光眼眼压的有效手段,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是通过微型换能器产生高强度聚焦超声,诱导睫状体凝固的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的手术。UCP主要通过破坏睫状突上皮细胞和增加葡萄膜巩膜通路引流2个机制降低眼压。UCP适应证广泛,主要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包括有和无抗青光眼手术史的患者,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安全性高,可重复治疗,可以作为非侵入性青光眼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案。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高、使用第2代探头和治疗暴露时间长的患者采用UCP治疗效果更好。本文就UCP在青光眼中应用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制、有效性、安全性、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及目前关于UCP治疗青光眼研究的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难治性青光眼 睫状体 手术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在高眼压症患者视盘结构和微循环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旭豪 洪颖 张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17-621,633,共6页
目的基于OCT评估高眼压症(OHT)患者视盘结构和微循环的特征。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OHT患者(OHT组)56例(56眼),收集同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POAG组)33例(33眼)和健康人群... 目的基于OCT评估高眼压症(OHT)患者视盘结构和微循环的特征。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OHT患者(OHT组)56例(56眼),收集同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POAG组)33例(33眼)和健康人群(正常对照组)39名(39眼),采用OCT测量受试者杯盘比、Bruch膜开口(BMO)宽度、最小盘沿宽度(MRW)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OCTA测量受试者视盘血管密度(VD),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比较各组受试者以上指标的组间差异,并通过Bonferroni校正调整检验水平。结果与OHT组比较,POAG组患者的杯盘面积比、垂直杯盘比、水平杯盘比和视杯体积均增加,盘沿面积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POAG组患者盘沿面积小于正常对照组,而杯盘面积比和垂直杯盘比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OHT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杯盘比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各组受试者间的BMO宽度和MR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OHT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旁RNFL厚度均高于POAG组(均为校正P<0.05),但OH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在微循环指标的比较中,OHT组患者的视盘旁VD高于POAG组,POAG组患者视盘旁VD低于正常对照组,OHT组患者视盘旁VD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校正P<0.05)。OHT组患者视盘内V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OHT患者的视盘区域结构与正常人群无差异,视盘区域会出现VD下降,POAG患者的视盘结构及微循环损伤重于OHT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高眼压症 视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EK手术植片厚度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远期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绍峰 彭荣梅 +2 位作者 肖格格 冯云 洪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64-1169,共6页
目的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供体中央植片厚度(CGT)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远期影响。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 目的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供体中央植片厚度(CGT)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远期影响。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接受DSAEK手术并严格完成2年或以上随访的患者134例144眼。采用角膜内皮镜测量术前供体ECD;术后1、3、6、12和24个月,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术后ECD,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采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供体CGT。根据术后3个月供体CGT将患者分为薄植片组45眼、中等厚植片组66眼和厚植片组33眼,分别为供体CGT<100μm、≥100~<150μm和≥150μm。根据角膜环钻切割的供体植片大小将患者分为小植片组31眼和大植片组113眼,分别为供体植片直径≥7~<8 mm和≥8~<9 mm。比较手术后供体CGT变化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析术后24个月ECD与术前供体植片ECD、大小及CGT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6、12和24个月供体CGT分别为129.0(90.8,160.8)、115.5(93.0,146.0)、115.5(89.0,151.0)、112.5(94.3,146.8)和114.0(89.0,144.5)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7.369,P<0.001),其中术后1个月供体CGT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3、6、12、24个月,薄植片组、中等厚植片组和厚植片组以及大植片组、小植片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24个月时ECD与术前供体植片ECD呈强正相关(r_(s)=0.783,P<0.001),与供体植片大小和CGT均无明显相关性(r_(s)=0.141,P=0.093;r_(s)=-0.044,P=0.600)。结论术前供体植片ECD越大,术后ECD越大;供体植片越薄、直径越大,DSAEK术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 供体植片厚度 供体植片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etti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研究
11
作者 郭彤 贾睿璇 +1 位作者 陈宁宁 杨丽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30-735,共6页
目的对Bietti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家系的临床特征和CYP4V2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2010—2018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确诊为BCD的173个家系共234例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观察其病变特征;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 目的对Bietti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家系的临床特征和CYP4V2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2010—2018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确诊为BCD的173个家系共234例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观察其病变特征;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Sanger测序或高通量测序分析CYP4V2基因的突变。结果典型的BCD患者眼底呈现黄白色结晶样物质沉积,但部分晚期患者结晶样沉积减少或消失,易误诊为其他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本研究中49个BCD家系先证者初诊时误诊为其他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误诊率为28.3%。基因诊断结果显示,161例患者携带CYP4V2基因突变,阳性率为93.1%,其中8个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3个已知突变位点c.802-8_810del17bp、c.1091-2A>G和c.992A>C在本研究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共占73.5%,是中国汉族BCD患者的突变热点。结论BCD患者具有较特异的眼底改变,但疾病晚期容易误诊,分子诊断可协助疾病的临床诊断。单一的杂合突变不足以导致BCD,CYP4V2基因与BCD的发生未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突变 Bietti结晶样视网膜变性 CYP4V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性屈光参差病因学与矫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笑笑 张钰 陈跃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6-390,396,共6页
近年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的近视性屈光参差可破坏双眼视功能,导致斜视、重度视疲劳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择业与生活质量。但目前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防控和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的重要... 近年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的近视性屈光参差可破坏双眼视功能,导致斜视、重度视疲劳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择业与生活质量。但目前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防控和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本文将对近年来近视性屈光参差病因学和矫治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认识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发病机制和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性屈光参差 病因学 发病机制 矫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分离角膜致病曲霉菌的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映昱 张培 +5 位作者 黄琛 刘子源 刘丛 张维 董徐贺 王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83-687,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比较眼部临床分离曲霉菌与曲霉菌标准菌株生长特性的异同,研究真菌致病的关键点。方法配制液态和固态形式的3种培养基:综合马铃薯葡萄糖(PDA)培养基、沙氏培养基和酵母浸膏(YG)培养基,分别接种临床分离的曲霉菌株L...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比较眼部临床分离曲霉菌与曲霉菌标准菌株生长特性的异同,研究真菌致病的关键点。方法配制液态和固态形式的3种培养基:综合马铃薯葡萄糖(PDA)培养基、沙氏培养基和酵母浸膏(YG)培养基,分别接种临床分离的曲霉菌株L和菌株W以及曲霉菌标准菌株,在29℃下培养96 h,分别于培养后0、4、8、12、24、36、48、60、72和96 h测定液态培养基上的吸光度(OD),绘制生长曲线,并在固态培养基上观察记录真菌生长情况。结果在综合PDA液体培养基上,菌株L和菌株W的生长曲线与标准菌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YG和沙氏液体培养基上,临床分离菌株L和菌株W生长曲线与标准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分离的2株曲霉菌更早进入显著生长期,生长速率明显快于标准菌株。固体培养基上,同一菌株在综合PDA培养基上菌落范围大、菌丝密度高;在沙氏培养基上菌落范围小、菌丝密度低;YG培养基上菌落介于另外2种培养基之间,菌落颜色变化最晚。同种固体培养基上,临床分离曲霉菌较标准菌株菌落范围更大、颜色变化更早、颜色变化范围更广。结论较标准菌株而言,临床分离曲霉菌在营养条件较差时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得临床分离菌株在复杂的临床环境中得以生存,进而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离菌株 标准菌株 曲霉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水与角膜样本对疱疹病毒阳性角膜移植后不同层次病毒DNA检测效率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臧云晓 彭荣梅 +2 位作者 肖格格 何林辉 洪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92-997,共6页
目的研究疱疹病毒DNA在疱疹病毒阳性角膜移植患者不同角膜层次中的分布,比较角膜和房水样本在该人群中的病毒DNA检测效率。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通过临床病历系统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行角膜移植且... 目的研究疱疹病毒DNA在疱疹病毒阳性角膜移植患者不同角膜层次中的分布,比较角膜和房水样本在该人群中的病毒DNA检测效率。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通过临床病历系统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行角膜移植且术中角膜和/或房水疱疹病毒DNA阳性患者。分析疱疹病毒DNA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分布层次。计算疱疹病毒在角膜和房水中的检出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角膜和房水病毒DNA检测灵敏度,记录曲线下面积(AUC)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角膜移植术中疱疹病毒DNA阳性患者共166例166眼,其中巨细胞病毒(CMV)75眼(占45.2%),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34眼(占20.5%),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30眼(占18.1%),EB病毒(EBV)27眼(占16.3%)。CMV和VZV DNA在角膜内皮层分布者分别为47眼(占62.7%)和26眼(占86.7%),明显多于基质层的28眼(占37.3%)和4眼(占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13、16.133,均P<0.05)。HSV-1和EBV DNA在角膜内皮层分布者分别为8眼(占23.5%)和5眼(占18.5%),分别少于基质层的26眼(占76.5%)和22眼(占8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29、10.704,均P<0.001)。疱疹病毒DNA阳性样本的检测灵敏度结果显示,角膜样本的病毒PCR检测总体灵敏度为71.6%,高于房水的54.1%,其中,CMV和VZV DNA阳性的角膜样本检测灵敏度分别为64.3%(AUC=0.821,95%CI:0.705~0.938)和35.7%(AUC=0.679,95%CI:0.475~0.882),分别低于房水样本的71.4%(AUC=0.875,95%CI:0.750~0.964)和85.7%(AUC=0.929,95%CI:0.816~1.000)。HSV-1和EBV DNA阳性的角膜样本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0%(AUC=1.000,95%CI:1.000~1.000)和92.3%(AUC=0.962,95%CI:0.875~1.000),明显高于房水样本的27.8%(AUC=0.639,95%CI:0.455~0.823)和23.1%(AUC=0.615,95%CI:0.395~0.835)。结论在疱疹病毒DNA阳性的角膜移植患者中,CMV DNA的检出率最高,CMV和VZV DNA多在角膜内皮层被检出,HSV-1和EBV DNA多在角膜基质层被检出。相较房水样本,角膜组织病毒DNA的检测灵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疱疹病毒 DNA 角膜 房水 分布层次 病毒DNA检测 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周边视野人工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衍旎 李沿橙 +5 位作者 葛松 周天航 董问天 刘子源 党卫民 许胜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00-3009,共10页
目的对于中心视力受损的人群,新型人工视觉系统可以将简化后的图像投射到视网膜上黄斑区以外的区域,从而帮助他们利用周边视觉感知信息。本文探究周边视野的感知特征,为植入式光学人工视觉系统的图形编码设计提供依据。方法设计了探索... 目的对于中心视力受损的人群,新型人工视觉系统可以将简化后的图像投射到视网膜上黄斑区以外的区域,从而帮助他们利用周边视觉感知信息。本文探究周边视野的感知特征,为植入式光学人工视觉系统的图形编码设计提供依据。方法设计了探索周边视野感知特征的实验环境,向被试施加符号、数字、汉字的图案刺激,并控制刺激的大小、颜色组合、偏离角度、运动情况。用图形化的方法分析感知能力与各变量的关系。结果周边视野的感知能力随偏离角度增大而下降,其趋势分为两个阶段,且受颜色组合、大小的影响明显。结论研究结果提供了感知识别率较高的变量组合,为人工视觉系统的光学投影、眼内光学植入装置、特殊通信彩色符号编码开发等“人机结合”新技术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黄斑 周边视觉 图像识别 符号 文本和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2
16
作者 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制定小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 +5 位作者 洪晶 孙旭光 邓世靖 黎黎 张琛 张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3-960,共8页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严重的致盲角膜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主要为眼表刺激症状、角膜浸润和溃疡,如未得到及时合理诊疗可引起患者视力损害。AK早期体征不典型,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对该病的认知尚不足,易误诊或漏诊,造成患眼视力不可...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严重的致盲角膜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主要为眼表刺激症状、角膜浸润和溃疡,如未得到及时合理诊疗可引起患者视力损害。AK早期体征不典型,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对该病的认知尚不足,易误诊或漏诊,造成患眼视力不可逆损害,影响患者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AK的诊断和治疗尚缺少统一、规范的方案,导致治疗效果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统一。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组织国内眼感染和角膜病专家对我国AK诊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调查和归纳,并在大量检索和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联合面对面讨论的方法,结合我国相关专家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就AK的流行病学、发病危险因素、病原学及其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其流程等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形成本专家共识意见,以指导和规范AK的诊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诊断 治疗 专家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齿类动物视觉电生理检测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泰康 程天 +3 位作者 徐博轩 索玲格 张頔 张纯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0-244,共5页
作为合适的分子遗传操作哺乳动物模型,啮齿类动物凭借其多方面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眼病的实验模型中。近年来在先前定性评估视觉方法的基础上,学者又提出了多种量化动物视觉的新方法。本文将探讨动物视觉电生理检测方法及其在啮齿类... 作为合适的分子遗传操作哺乳动物模型,啮齿类动物凭借其多方面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眼病的实验模型中。近年来在先前定性评估视觉方法的基础上,学者又提出了多种量化动物视觉的新方法。本文将探讨动物视觉电生理检测方法及其在啮齿类实验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类动物 电生理 视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角膜移植术后的药物治疗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选俊(综述) 洪晶(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28-1032,共5页
巨细胞病毒(CMV)是导致角膜内皮炎主要的病原体之一,病情严重致角膜透明性无法恢复时需要进行角膜移植。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感染复发和免疫排斥反应,术后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CMV角膜内皮炎患者接受角膜移植后应... 巨细胞病毒(CMV)是导致角膜内皮炎主要的病原体之一,病情严重致角膜透明性无法恢复时需要进行角膜移植。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感染复发和免疫排斥反应,术后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CMV角膜内皮炎患者接受角膜移植后应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复发,出现不明原因的内皮失代偿时要重视CMV角膜内皮炎的诊断和治疗。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预防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由于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和病毒复发风险增加,对于接受内皮移植的患者,可以考虑减少使用甚至不用免疫抑制剂。本文对CMV角膜内皮炎患者角膜移植术后不同的抗病毒及抗排斥用药方案进行综述,以期寻找较为有效且合理的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角膜内皮炎 角膜移植 抗病毒药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功患者的病毒学检测
19
作者 郭雨欣 孙彬佳 +1 位作者 彭荣梅 洪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5-990,共6页
目的调查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功患者再次行角膜移植手术时的病毒学检测结果,以及多种病毒检测手段的诊断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3—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植片失功患者14例作为植片失功组,同时连续纳入大... 目的调查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功患者再次行角膜移植手术时的病毒学检测结果,以及多种病毒检测手段的诊断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3—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植片失功患者14例作为植片失功组,同时连续纳入大泡性角膜病变(BK)患者15例作为BK组,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且具有角膜移植手术指征。手术当日取静脉血获得血清样本,角膜移植术中获得房水及角膜组织标本。采用PCR法检测房水、角膜标本中病毒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及房水中病毒抗体含量,并计算Goldmann-Witmer系数(GWC)。检测病毒种类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植片失功组是否存在高眼压表现、既往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史及病毒性角膜炎病史与任一病毒检测结果阳性间的关系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植片失功组本次角膜移植术中病毒检测共9眼(9/14)至少一项病毒检测结果阳性,其中CMV阳性6眼(6/14),VZV阳性3眼(3/14);房水PCR阳性5眼(5/14),角膜组织PCR阳性5眼(5/14),房水病毒抗体GWC升高3眼(3/10),病毒DNA与抗体检测的一致性较差。BK组检测发现2眼(2/15)房水CMV GWC系数升高。植片失功组病毒检测阳性率为64.2%(9/14),明显高于BK组的13.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植片失功组中7眼(7/14)有高眼压表现、3眼(3/14)有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史、6眼(6/14)既往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但以上因素均与术中病毒检测结果一致性差(kappa=0.143、-0.155、-0.286)。结论病毒感染为植片失功的常见病因,再次行角膜移植术中联合多种病毒检测手段有助于明确病因及病毒感染状态,指导后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眼部感染 病毒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 植片失功 角膜内皮炎 Goldmann-Witmer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4v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表型分析
20
作者 贾睿璇 姜尚伟 +1 位作者 赵琳 杨丽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构建Cyp4v3^(-/-)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BCD)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探索BCD的致病机制和基因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 目的:构建Cyp4v3^(-/-)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BCD)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探索BCD的致病机制和基因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as9技术,设计sgRNA,注射入C57BL/6J小鼠受精卵中构建携带定点突变的小鼠模型。提取小鼠DNA确定其基因型,分别在其3、6、12月龄时以野生型(wild type,WT)的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进行眼底彩照检查观察其眼底结晶沉积情况;用视网膜电生理(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视网膜功能;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铺片鬼笔环肽染色观察RPE形态结构。结果:Cyp4v3^(-/-)小鼠随着年龄增长,可模拟BCD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在疾病早期未发现眼底有结晶样沉积,ERG检测其视网膜功能未发现明显下降,神经视网膜及RPE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Cyp4v3^(-/-)小鼠年龄增长,眼底彩照在6月龄时发现有结晶样沉积,12月龄时沉积消失但色素沉积,RPE萎缩;ERG检查在6月龄时发现有暗适应波幅下降,12月龄时暗适应和明适应波幅均有明显下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yp4v3^(-/-)小鼠神经视网膜层形态结构受疾病影响不严重;RPE铺片鬼笔环肽染色显示,12月龄时Cyp4v3^(-/-)小鼠RPE细胞六边形形态改变,排列松散,与WT小鼠相比同等大小视野范围内RPE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Cyp4v3^(-/-)小鼠疾病表型与年龄相关,与人类BCD患者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为进一步研究BCD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策略提供了好的模型;本研究发现BCD病理改变首先发生在RPE,但是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 小鼠模型 视网膜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