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宋志强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双气囊小肠镜 诊断价值 小肠病变 十二指肠乳头 临床合理应用 结肠镜 反复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疲乏现况及影响因素路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千 李军 +2 位作者 丁雪丽 万巧琴 王嘉敏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3-668,共6页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疲乏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运动、睡眠质量、抑郁、疲乏和疾病感知之间的路径关系,为IBD患者疲乏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北京市和青岛市消化科门诊289...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疲乏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运动、睡眠质量、抑郁、疲乏和疾病感知之间的路径关系,为IBD患者疲乏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北京市和青岛市消化科门诊289例IBD患者的疲乏现状,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并基于不悦症状理论,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疲乏相关路径分析。结果:259例(89.6%)IB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疲乏症状。分层回归分析显示,BMI、激素治疗、疾病活动、运动、抑郁和睡眠质量是IBD患者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路径分析显示,运动、抑郁和睡眠质量可对疲乏产生直接效应,并通过疲乏的完全中介效应间接影响IBD患者的疾病感知。结论:IBD患者疲乏的发生率高,医护人员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缓解IBD患者的疲乏症状,降低其负性疾病感知水平,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疲乏 不悦症状理论 影响因素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4261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管仁珍 丁士刚 +1 位作者 石岩岩 薛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2-944,F0003,共4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Hp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Hp的根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近年来Hp的根除率呈下...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Hp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Hp的根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近年来Hp的根除率呈下降趋势,既往“三联”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为了提高Hp根除率,目前临床上多推荐进行铋剂四联、序贯疗法等进行治疗^([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枸橼酸铋钾 米诺环素 根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重背景病变——胃增生性息肉的诊断思考
4
作者 叶菊香 石雪迎 王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胃增生性息肉是常见的良性上皮性病变,病变特征为胃小凹延长扭曲、腺体囊性扩张、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胃增生性息肉多发生于慢性胃炎或胃黏膜损伤的基础之上[1],可继发反应性增生、异型增生,甚至恶变,也可以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出... 胃增生性息肉是常见的良性上皮性病变,病变特征为胃小凹延长扭曲、腺体囊性扩张、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胃增生性息肉多发生于慢性胃炎或胃黏膜损伤的基础之上[1],可继发反应性增生、异型增生,甚至恶变,也可以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出类似增生性息肉的形态。关注临床病史和内镜表现,细致观察息肉背景病变,有利于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疾病,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增生性息肉 自身免疫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 PEUTZ-JEGHERS综合征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0
5
作者 史成梅 徐懋 +1 位作者 孟灵梅 刘小靖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7-119,125,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6年1~3月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120例,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右美托咪定组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3μg/kg,由微量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6年1~3月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120例,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右美托咪定组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3μg/kg,由微量注射泵10 min泵完,泵注完成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1.5mg/kg,待病人睫毛反射消失后,手术开始。对照组术前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其余同右美托咪定组。2组病人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泵注速度,先进行胃镜检查,然后进行结肠镜检查,待结肠镜通过回盲瓣时停止丙泊酚的输入。记录术中应用丙泊酚总量,术中镇静镇痛效果,术中低血压、低血氧、体动,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腹痛情况,术后苏醒时间,离院时间。结果右美托咪定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37.0±81.7)mg vs.(287.0±99.4)mg,t=3.010,P=0.003],苏醒时间[(4.5±2.1)min vs.(7.8±2.3)min,t=-8.207,P=0.000]、离院时间[(37.1±11.1)min vs.(42.2±11.3)min,t=-2.494,P=0.014]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术中镇静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Z=-5.266,P=0.000),术中低血氧、低血压、体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10/60)vs.31.7%(19/60),χ~2=3.683,P=0.055;0.7%(4/60)vs.33.3%(20/60),χ~2=13.333,P=0.000;15.0%(9/60)vs.35.0%(21/60),χ~2=6.400,P=0.011],2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3%(8/60)vs.15.0%(9/60),χ~2=0.069,P=0.793;15.0%(9/60)vs.13.3%(8/60),χ~2=0.069,P=0.793]。右美托咪定组术后腹痛评分中位数明显低于对照组[1(0,1)分vs.3(2,4)分,Z=-5.684,P=0.000]。结论小剂量0.3μg/kg右美托咪定可安全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能明显减少丙泊酚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缓解术后腹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舒芬太尼 无痛胃肠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孟灵梅 周丽雅 +4 位作者 李渊 丁士刚 金珠 崔荣丽 张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探讨青年胃癌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胃镜及病理诊断胃癌患者共650例资料。对青年(≤40岁,n=46)与老年(≥60岁,n=412)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探讨青年胃癌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胃镜及病理诊断胃癌患者共650例资料。对青年(≤40岁,n=46)与老年(≥60岁,n=412)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BMI、个人史、家族史、临床症状、病变部位、胃镜下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结果与老年胃癌相比,青年胃癌中女性比例明显增高[47.8%(22/46)vs.29.1%(120/412),χ~2=6.764,P=0.009],胃癌肿瘤家族史明显增多[13.0%(6/46)vs.3.2%(13/412),χ~2=7.840,P=0.005],肿瘤更多位于远端胃[胃窦60.9%(28/46)vs.36.9%(152/412),χ~2=9.972,P=0.002]。内镜下大体分型上,青年胃癌BorrmannⅣ型比例明显增高[37.0%(17/46)vs.19.2%(79/412),χ~2=7.898,P=0.005];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上,青年胃癌大多分化程度低[87.0%(40/46)vs.49.3%(203/412),χ~2=23.594,P=0.000];肿瘤临床分期上,青年人胃癌患者Ⅳ期比例明显增高[41.3%(19/46)vs.25.5%(105/412),χ~2=5.245,P=0.022]。结论青年人胃癌中女性比例相对较高,有胃癌家族史更多,恶性程度更高,预后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青年 老年 临床特点 内镜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32例贲门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孟灵梅 李渊 +4 位作者 丁士刚 周丽雅 金珠 崔荣丽 张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436例,82%)。仅16例(3%)息肉组织合并肠化生,8例(2%)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0.2%)合并癌变。110例(21%)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大部分(277例,52%)合并糜烂性食管炎,14例(3%)合并Barrett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最常见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330例,62%)。结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再生所致,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及H.pylori感染有关。要注重病史以及内镜检查时注意观察息肉周围病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息肉 增生性息肉 糜烂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下诊断技术的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温越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7-719,744,共4页
在我国,胃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在日本,由于早期筛查的普及,早期胃癌占新诊断胃癌比例近50%,早期胃癌的肿瘤特异性5年生存率在90%以上。《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中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 在我国,胃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在日本,由于早期筛查的普及,早期胃癌占新诊断胃癌比例近50%,早期胃癌的肿瘤特异性5年生存率在90%以上。《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中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胃癌死亡率 癌症预防 肿瘤特异性 早期筛查 诊断技术 超声内镜探头 周围黏膜 浸润深度 隆起型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肠病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常虹 周丽雅 +2 位作者 吕愈敏 王爱英 林三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病的诊治要点。 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 2 2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例结肠缺血通过结肠镜或B超 4 8小时内确诊 (1例行血管造影确诊 ) ,另 5例小肠缺血中 3例在 4 8小时内行选...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病的诊治要点。 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 2 2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例结肠缺血通过结肠镜或B超 4 8小时内确诊 (1例行血管造影确诊 ) ,另 5例小肠缺血中 3例在 4 8小时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而确诊 ,2例通过B超、胃肠X线及内镜在 10天内拟诊。 18例使用罂粟碱及丹参治疗后缓解 ,4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或缓解。 结论 缺血性肠病的症状无特异性 ,腹部B超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 ,应早期进行扩血管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 肠系膜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茉 丁士刚 +4 位作者 刘琳娜 张静 娄雅欣 杨彬 刘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4期359-363,共5页
目的筛选出参与胃腺癌淋巴结转移过程的相关蛋白。方法标本来源:2例中分化腺癌,淋巴结未侵及;1例低分化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局灶伴印戒细胞癌分化,胃小弯侧淋巴结可见癌转移。裂解液、超声破碎法提取胃腺癌组织总蛋白,经双向电泳后获得... 目的筛选出参与胃腺癌淋巴结转移过程的相关蛋白。方法标本来源:2例中分化腺癌,淋巴结未侵及;1例低分化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局灶伴印戒细胞癌分化,胃小弯侧淋巴结可见癌转移。裂解液、超声破碎法提取胃腺癌组织总蛋白,经双向电泳后获得胃腺癌组织蛋白质图像,运用PDQuest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找到胃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胃腺癌不伴淋巴结转移的差异蛋白质。应用四级杆飞行时间电喷雾串联质谱(Q-TOF)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最后用Mascot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与胃腺癌不伴淋巴结转移相比,胃腺癌伴淋巴结转移中有2个蛋白质点高表达,质谱鉴定结果为胃蛋白酶A(pepsin A)、巨噬细胞加帽蛋白(macrophage-capping protein);在胃腺癌不伴淋巴结转移中有1个蛋白质点高表达,质谱鉴定结果为免疫球蛋白κ链恒定区(Igκchain C region)。结论巨噬细胞加帽蛋白在伴淋巴结转移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推测其可能在胃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细胞因子与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梅莘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7期655-658,共4页
关键词 淋巴结转移 胃癌转移 相关细胞因子 基因 预后因素 肿瘤细胞 细胞外基质 新生淋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毒力的幽门螺杆菌对溃疡愈合的影响及机制
12
作者 王化冰 DONG Xiu-yun 董秀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毒力的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对大鼠溃疡愈合过程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 5 0 % (体积分数 )乙酸烧灼大鼠浆膜面的方法制备胃溃疡模型 ,经口灌服不同毒力的Hp菌液 ,14d后测定溃疡指数 ,并通过... 目的 :观察不同毒力的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对大鼠溃疡愈合过程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 5 0 % (体积分数 )乙酸烧灼大鼠浆膜面的方法制备胃溃疡模型 ,经口灌服不同毒力的Hp菌液 ,14d后测定溃疡指数 ,并通过放免法、酶免法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测定血清胃泌素和白细胞介素 8(interleukin 8,IL 8)含量、胃黏膜D细胞染色强度和密度。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前者溃疡指数、血清胃泌素和IL 8含量均高于后者 ,而D细胞染色强度和密度低于后者。VacA+组与VacA-组比较 ,前者溃疡指数、血清胃泌素含量高于后者 ,D细胞染色强度和密度低于后者 ,IL 8水平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经口灌服Hp菌液可延迟大鼠溃疡愈合时间 ,且VacA+菌株较VacA-菌株延迟愈合作用更加明显 ,Hp延迟溃疡愈合的机制可能与增高血清胃泌素含量、减少胃黏膜生长抑素的分泌、提高血清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微生物学 胃泌素 生长抑素 白细胞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贺晓慧 王润田 +3 位作者 张波 杨邵敏 雷道年 林三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72-675,共4页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逆转录酶 (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 ,hTERT)蛋白的表达 ,探讨其作为胃癌标志物在评价胃癌癌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抗人hTERT单克隆抗体 ,以免疫组化法检测 2 1例胃良性病变 (...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逆转录酶 (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 ,hTERT)蛋白的表达 ,探讨其作为胃癌标志物在评价胃癌癌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抗人hTERT单克隆抗体 ,以免疫组化法检测 2 1例胃良性病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 )、98例胃癌前病变 (中重度肠上皮化生 74例、中重度异型增生 2 4例 )、73例胃癌 (早期胃癌 2 0例、进展期胃癌 5 3例 )标本hTERT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和癌前病变组hTERT阳性率分别为 84 .93%和 11.2 2 %,浅表性胃炎组无一例hTERT阳性。胃癌组hTERT阳性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组(χ2 =92 .90 0 ,P =0 .0 0 0 ) ,而癌前病变组与浅表性胃炎组的阳性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 (χ2 校正 =1.4 32 ,P =0 .2 32 )。在胃癌组中 ,进展期胃癌hTERT阳性率略高于早期胃癌 ,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 (χ2 校正 =0 .12 7,P =0 .72 1) ;但其阳性强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14 .5 4 1,P =0 .0 0 2 )。 33例癌旁肠上皮化生组织的hTERT阳性率为 5 1.5 2 %,明显高于非癌肠上皮化生组的 10 .81%(χ2 =2 1.118,P =0 .0 0 0 )。结论 :免疫组化检测hTERT高表达可以作为胃癌标志物 ,追踪hTERT阳性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逆转录酶 代谢 胃肿瘤 癌前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艺阳 闫秀娥 黄永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35-838,共4页
从1987年完成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来,LC已经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随着医疗器械及微创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提出,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 从1987年完成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来,LC已经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随着医疗器械及微创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提出,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成为继开腹及腹腔镜后第三代手术方式。NOTES是指使用软式内镜经口腔、食管、胃、结直肠、阴道、膀胱等自然腔道进入腹腔、胸腔等体腔而进行各种内镜下操作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CHOLECYSTECTOMY ENDOSCOPIC ORIFICE surgery 应用 胆囊良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宏娜 丁士刚 王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0-453,共4页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其早期阶段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内镜表现,很难与消化系统其他疾病区分。本文综述原发性胃...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其早期阶段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内镜表现,很难与消化系统其他疾病区分。本文综述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研究进展,加深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认识,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淋巴瘤 病理类型 套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调节性容积减小(RVD)的关键膜蛋白研究进展
16
作者 周佐邑 高嘉琪 +2 位作者 高凯 龚艳君 于常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65-2171,共7页
星形胶质细胞承担着维持脑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功能,包括维持脑的水电解质平衡。然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等多种疾病中,星形胶质细胞会首先出现明显的细胞水肿,进而促进脑水肿的发生,加重脑损伤。调节性容积减小(RVD)是星形胶质细胞面对水肿... 星形胶质细胞承担着维持脑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功能,包括维持脑的水电解质平衡。然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等多种疾病中,星形胶质细胞会首先出现明显的细胞水肿,进而促进脑水肿的发生,加重脑损伤。调节性容积减小(RVD)是星形胶质细胞面对水肿时快速减小自身部分容积的代偿反应。最新研究进展发现,水通道蛋白(AQP)和体积调节性阴离子通道(VRAC)是RVD过程的关键参与者。VRAC是LRRC8家族成员构成的异多聚体,星形胶质细胞水肿时,VRAC激活,介导阴离子和有机渗透性物质快速向细胞外转运,是RVD的主要驱动力。AQP是一种6次跨膜蛋白,具有选择性的双向水通道,是星形胶质细胞快速水肿的结构基础,同时也是RVD过程中水转移至胞外的“快速通道”。进一步了解VRAC和AQP的结构、功能及其在RVD中发挥的作用,有助于最终解析星形胶质细胞RVD的发生机制并为脑水肿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 体积调节性阴离子通道 调节性容积减小 星形胶质细胞 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