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与长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比较
1
作者 孙凤侨 牛弘川 +2 位作者 杨艺 何江弘 赵元立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7-313,共7页
目的比较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hort-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stSCS)与长时程脊髓电刺激(long-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ltSCS)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比较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hort-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stSCS)与长时程脊髓电刺激(long-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ltSCS)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脊髓电刺激手术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stSCS组和ltSCS组。采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意识状态水平,根据CRS-R评分将患者的临床诊断分为植物状态、微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MCS+和脱离微小意识状态4个等级。以意识状态临床诊断分级的提升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比较stSCS组和ltSCS组疗效差异。结果44.8%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通过脊髓电刺激治疗后意识状态临床诊断分级有所提升。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stSCS组和ltSCS组CRS-R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ltSCS组和stSCS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P=0.613)。结论stSCS和ltSCS均可显著提高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且stSCS可能能够取得与ltSCS相当的短期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微小意识状态 植物状态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长时程脊髓电刺激 改良昏迷恢复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对神经母细胞瘤增殖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周景儒 赵婉妮 梁剑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观察榄香烯对神经母细胞瘤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SK-N-SH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采用MTT法测定榄香烯对SK-N-SH细胞的抑制率,应用实时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榄香烯对SK-N-SH细胞中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RE... 目的观察榄香烯对神经母细胞瘤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SK-N-SH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采用MTT法测定榄香烯对SK-N-SH细胞的抑制率,应用实时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榄香烯对SK-N-SH细胞中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REST)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用实时qPCR检测SK-N-SH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CND1和CCNE1的表达。结果榄香烯对SK-N-SH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 16),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榄香烯下调REST mRNA(P=0.000 38)和蛋白表达(P=0.003 39),并且抑制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CND1 mRNA表达(P=0.001 91)和CCNE1 mRNA表达(P=0.000 15)。结论榄香烯对神经母细胞瘤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且抑制其REST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CND1和CCNE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 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 CCND1 CCNE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多中心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莹 罗斌 +4 位作者 王超 刘健 王坤 杨新健 张义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7-315,共9页
目的探讨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上市后多中心注册表研究(PLUS)数据库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 目的探讨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上市后多中心注册表研究(PLUS)数据库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介入治疗的128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后末次DSA随访结果分为分支通畅组和分支狭窄闭塞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动脉瘤特点、治疗情况、治疗结局和围手术期及随访时并发症(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单独分析分支血管狭窄闭塞组分支血管情况及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支狭窄闭塞组患者73例(5.7%),包括48例(3.7%)狭窄和25例(1.9%)闭塞,分支通畅组1212例。与分支通畅组相比,分支狭窄闭塞组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分支血管覆盖率更高[覆盖率:100.0%(73/73)比70.6%(856/1212),χ^(2)=29.659,P<0.01];术后应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比例更高[32.9%(24/73)比18.5%(224/1212),χ^(2)=9.160,P=0.002];随访期缺血并发症[6.8%(5/73)比0.5%(6/1212),P<0.01]、术后总缺血并发症[16.4%(12/73)比6.8%(82/1212),P=0.002]和载瘤动脉闭塞发生率[5.5%(4/73)比1.2%(14/1212),P=0.011]均更高。两组间术前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例、弹簧圈辅助栓塞、多支架重叠治疗单个动脉瘤、支架贴壁良好率、术后即刻动脉瘤闭塞率、末次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以及病死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支狭窄闭塞组共有79根狭窄或闭塞的分支血管,其中31.6%(25根)为完全血管闭塞;狭窄闭塞血管最多为眼动脉(43.0%,34根),其次为后交通动脉(31.6%,25根)和小脑下后动脉(11.4%,9根)。分支狭窄闭塞组12例(16.4%)发生术后缺血并发症,其中9例为眼动脉部位分支血管狭窄闭塞,2例为小脑下后动脉,1例为小脑前下动脉;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8例,随访期发生缺血并发症5例,1例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且经药物治疗后完全缓解,但随访期又再次新发缺血症状;12例中,10例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结论基于多中心临床数据,本研究证实了使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发生分支血管狭窄闭塞的患者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支通畅者,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多中心数据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初级运动皮层激活的偏侧化及运动网络功能连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嵩林 于洮 +6 位作者 左真涛 王静 徐宗胜 杨凯元 任晓辉 赵元立 林松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82-988,共7页
无运动障碍的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其手术风险较高,结合手运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fMRI)及运动网络功能连接能否更准确的评估手术风险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收集24例运动功能区胶质瘤且无明显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非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8... 无运动障碍的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其手术风险较高,结合手运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fMRI)及运动网络功能连接能否更准确的评估手术风险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收集24例运动功能区胶质瘤且无明显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非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8例,术前进行fMRI手运动任务态及静息态检查,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计算初级运动皮质(M1)激活的偏侧化指数(lateralization indices,LI).选取运动网络感兴趣区域(ROI),计算双侧M1与各ROI间功能连接系数(FC).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M1激活的LI对术后偏瘫的预测效能.同非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相比,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M1激活LI显著升高(P=0.001).同术后未偏瘫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相比,术后偏瘫患者M1激活LI值显著升高(P=0.011).ROC曲线下面积(AUC)=0.867,临界点LI=0.31,LI≥0.31对术后偏瘫预测灵敏性为87.5%,特异性为87.5%.以M1激活LI≥0.31将病人分为手术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手术高风险组患者双侧M1与运动网络多个ROI间FC出现显著改变.本研究中功能区胶质瘤患者虽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但肿瘤对功能区皮层激活及运动网络FC已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结合任务态及静息态fMRI可以更好地评估手术风险并了解机体功能受损及代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脑功能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偏侧化指数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罗斌 王超 +3 位作者 刘健 张义森 王坤 张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381,391,共9页
目的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 目的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脉瘤组和基底动脉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烟酒史及既往史)、动脉瘤特点(动脉瘤部位、最大径和瘤颈宽、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形状、是否破裂及是否多发)、治疗情况(重叠PED治疗、弹簧圈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治疗结局(支架贴壁、术后即刻完全闭塞、是否覆盖分支血管)和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和随访期出血、缺血及压迫症状)发生情况,并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混杂因素后对比动脉瘤闭塞效果。依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并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缺血并发症组与无缺血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的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椎动脉瘤组129例,共133个动脉瘤;基底动脉瘤组27例,共29个动脉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椎动脉瘤组比较,基底动脉瘤组动脉瘤最大径更大[14.00(9.00,22.00)mm比9.76(7.08,13.25)mm,Z=2.921,P=0.003],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比例更高[55.2%(16/29)比21.1%(28/133),χ^(2)=14.010,P<0.01],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更高[24.1%(7/29)比6.8%(9/133),χ^(2)=6.238,P=0.013],总缺血并发症和病死率更高[17.2%(5/29)比4.5%(6/133),χ^(2)=4.251,P=0.039;11.1%(3/27)比1.6%(2/129),P=0.037];椎动脉瘤组最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基底动脉瘤组[89.5%(119/133)比58.6%(17/29),χ^(2)=14.609,P<0.01]。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后获得22对椎-基底动脉瘤配对,对比结果表明,椎动脉瘤组最终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基底动脉瘤组[95.5%(21/22)比50.0%(11/22),χ^(2)=11.458,P=0.001]。缺血并发症组的支架调整后释放成功和分支血管狭窄闭塞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缺血并发症组(2/11比3/151,P=0.038;3/11比8/151,P=0.029)。结论多中心临床数据表明,后循环的椎动脉瘤采用PED治疗最终完全闭塞率高于基底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循环 血流导向装置 多中心数据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玮婧 金蔚涛 +4 位作者 任红卫 孙奉辉 孟晓梅 贾珂 于逢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45-947,共3页
目的探讨非HDL-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改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北京市海淀医院体检中心的年龄>60岁既往无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病史的1209例体检者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2组,无或轻度CAS组613例与... 目的探讨非HDL-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改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北京市海淀医院体检中心的年龄>60岁既往无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病史的1209例体检者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2组,无或轻度CAS组613例与中重度CAS组596例。采用调查问卷获取体检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采用终点测试法测定TC,直接测试法测定HDL-C和LDL-C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无或轻度CAS组比较,中重度CAS组年龄、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及非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非HDL-C水平(OR=1.876,95%CI:1.322~3.541)和糖尿病(OR=2.123,95%CI:1.671~4.723)是CAS改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HDL-C与CAS程度呈正相关,且是反应CA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HDL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糖尿病 载脂蛋白A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POU3F3通过调节MGMT的表达影响高级别脑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耐药 被引量:11
7
作者 段然 颜成睿 王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8-332,共5页
目的:探讨lncRNA POU3F3通过调节MGMT的表达影响高级别脑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患者组织标本,其中,脑外伤患者12例(正常组)、初... 目的:探讨lncRNA POU3F3通过调节MGMT的表达影响高级别脑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患者组织标本,其中,脑外伤患者12例(正常组)、初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30例(初发组)、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复发组,已经接受了手术治疗+TMZ综合治疗再次复发的人群]18例。采用1、2、4及8μg/ml TMZ诱导U251细胞并维持正常生长1周以构建抵抗U251 TMZ耐药细胞系(U251 TMZ-resistance,U251-TR);正常组采用相同体积的0.9%生理盐水处理U251细胞。采用qPCR和Wb检测正常脑组织及神经胶质瘤细胞中POU3F3和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干扰POU3F3的U251-TR细胞系(U251-TR stable interference POU3F3,U251-TR siPOU3F3),MTT法验证U251-TR细胞并检测细胞TMZ IC50值,Wb检测细胞中MGM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及初发组比较,复发组POU3F3表达显著增高(P<0.01),U251-TR细胞TMZ IC50值显著高于U251细胞(P<0.01),U251-TR siPOU3F3细胞TMZIC_50值显著低于U251-TR细胞(均P<0.01),但高于U251细胞(P<0.01);U251-TR细胞POU3F3及MGM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U251细胞(均P<0.01),U251-TR siPOU3F3细胞POU3F3及MGM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U251-TR细胞(均P<0.01)。结论:lncRNA POU3F3是促进高级别脑胶质瘤细胞TMZ耐药性的关键因素,可能对临床上TMZ耐药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POU3F3 脑胶质瘤 替莫唑胺 耐药性 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及气管内表面麻醉对大脑幕上肿瘤切除术后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永杰 梁剑峰 +4 位作者 刘鲲鹏 张华 汤义 赵欣 姚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目的 探讨喉及气管内表面麻醉对大脑幕上肿瘤切除术后拔管期呛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大脑幕上肿瘤切除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丁卡因组(n=20)与对照组(n=20)。丁卡因组插管前... 目的 探讨喉及气管内表面麻醉对大脑幕上肿瘤切除术后拔管期呛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大脑幕上肿瘤切除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丁卡因组(n=20)与对照组(n=20)。丁卡因组插管前使用雾化型喉麻管将2 ml 2%丁卡因均匀喷洒于两侧声带、会厌及气管内,对照组不进行此干预,术中两组采取相同的麻醉管理。记录两组拔管时呛咳反应评分、拔管后咽部静息痛NRS评分、手术切口疼痛NRS评分,动脉置管完成3 min时(T0)、置入气管插管前(T1)、插管完成套囊充气后30 s(T2)、患者清醒达拔管条件拔除气管插管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以及拔管后声音嘶哑、吞咽呛咳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各有5例患者脱落。丁卡因组拔管时呛咳反应评分低于对照组[(0.4±0.6)分vs.(2.6±0.5)分],两组差值(95%CI)为±2.2(±2.5,±1.9),低于有效假设数值±1.8。丁卡因组拔管后咽部静息痛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2)分vs. 4(3,4.5)分,P<0.001],但两组手术切口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3)分vs. 3(2.5,3.5)分,P=0.705]。丁卡因组T3时MAP明显低于对照组[(90.87±13.37) mmHg vs.(102.8±11.52) mmHg,P=0.014];T0-T3时,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声音嘶哑、吞咽呛咳等不良反应。结论 在幕上肿瘤切除术气管插管前使用2%丁卡因进行喉及气管内表面麻醉,可降低拔管时的呛咳程度,缓解拔管后咽部疼痛,拔管时血压更平稳,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麻醉 丁卡因 开颅手术 拔管期 呛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单侧杏仁核肥大颞叶癫痫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团峰 孟雪 +5 位作者 夏晴 徐宗盛 牛弘川 张玉坤 赵元立 刘献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1-717,共7页
目的 总结伴单侧杏仁核肥大(amygdala enlargement,AE)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本院神经疾病中心的伴单侧AE颞叶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预后。结果 共纳入17例伴单... 目的 总结伴单侧杏仁核肥大(amygdala enlargement,AE)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本院神经疾病中心的伴单侧AE颞叶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预后。结果 共纳入17例伴单侧AE颞叶癫痫患者,基线时7例(7/17)符合药物难治性癫痫,接受手术治疗;10例单纯药物治疗。伴单侧AE颞叶癫痫患者平均起病年龄(29.8±14.7)岁,17例患者均有复杂部分性发作,12例(12/17)有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14例(14/17)患者发作间期痫性放电位于AE同侧颞区,7例手术患者术前捕捉癫痫发作,6例(6/7)提示AE同侧颞区起源痫性放电。6例患者杏仁核病理表现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1例为节细胞胶质瘤。预后,8例(8/10)单纯药物治疗患者达到癫痫无发作,5例(5/7)手术患者术后达到EngelⅠa级和EngelⅠ级。结论 伴单侧AE颞叶癫痫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致痫区可能位于肥大侧杏仁核,FCD可能是AE最常见的病理改变,药物难治性伴单侧AE颞叶癫痫可考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核肥大 颞叶癫痫 脑电图 病理学改变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实验性疼痛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兰娥 朱晓红 +1 位作者 郝强 李凯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4-601,共8页
目的:调查女性对冷压痛是否存在与男性相同的行为二分法,根据此二分法检测袖带加压疼痛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心理因素与疼痛敏感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男性和女性各30例,根据冷压试验(cold-pressor test,CPT)的耐受时间(pain endurance... 目的:调查女性对冷压痛是否存在与男性相同的行为二分法,根据此二分法检测袖带加压疼痛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心理因素与疼痛敏感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男性和女性各30例,根据冷压试验(cold-pressor test,CPT)的耐受时间(pain endurance time,PET)分为疼痛敏感组(pain-sensitive,PS)和疼痛耐受组(pain-tolerant,PT)。两组均进行袖带压力试验(cuff-pressure algometry test,CPA)。记录随时间变化的疼痛强度,并检测焦虑和恐惧水平。结果:女性在CPT中表现出与男性相同的行为二分法。但在CPA中女性PS组疼痛强度高于PT组,而两组男性无差异。女性PS组特质焦虑和恐惧高于PT组,两组男性无差异。CPA中女性PS组比男性PS组疼痛强度高,但女性PT组比男性PT组低。女性PS组特质焦虑高于男性PS组,而女性PT组低于男性PT组。女性CPT的PET与特质焦虑和恐惧水平均呈负相关,但男性却无相关性。结论:CPT中两性别均表现出行为二分法,但CPA中仅女性表现出行为二分法。疼痛的性别差异与心理因素有关,女性的疼痛敏感度与特质焦虑和恐惧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的性别差异 冷压试验 袖带压力试验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恐惧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