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休克疗法对伴有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李伟 杜若南 +4 位作者 蔡海鹏 郜肖肖 宋佳起 仝景慧 杨小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48,共7页
目的探讨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伴有自杀意念的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60例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ECT组(n=81)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8次ECT,对照组(n=... 目的探讨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伴有自杀意念的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60例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ECT组(n=81)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8次ECT,对照组(n=79)仅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在基线(ECT前)、ECT疗程结束后、治疗后2周和6周,分别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对患者抑郁症状、自杀意念进行评估,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随访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结果广义估计方程分析HAMD-17、SIOSS评分结果表明,组别与时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1)。两组治疗后HAMD-17评分均降低(4个时间点评分:ECT组24.59±4.56 vs.13.25±4.32 vs.6.20±1.95 vs.3.62±2.04,对照组23.48±3.66 vs.15.42±3.11 vs.10.10±2.05 vs.4.68±2.01;P<0.01),ECT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的平均差异为-9.62±3.13,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的平均差异为-8.16±1.71。两组经过治疗后自杀意念有所改善(4个时间点SIOSS评分:ECT组18.57±2.85 vs.10.93±3.52 vs.8.02±2.79 vs.3.70±1.96,对照组18.97±3.03 vs.15.51±2.98 vs.11.11±2.18 vs.6.44±1.78;P<0.01)。认知功能评分方面,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21),不同随访时间点的MoCA评分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MoCA评分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周时的认知功能可恢复至基线水平。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ECT对改善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有效,且较为安全。ECT对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是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电休克治疗 重性抑郁障碍 自杀意念 治疗效果 安全性分析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孔情绪识别能力在神经认知与社会功能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海滔 屈威 +3 位作者 宋佳起 张蒙 范宏振 谭淑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神经认知通过面孔情绪识别影响社会功能的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3例,年龄(40±12)岁,首次发病年龄(24±8)岁,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总分(60.4±16.1...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神经认知通过面孔情绪识别影响社会功能的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3例,年龄(40±12)岁,首次发病年龄(24±8)岁,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总分(60.4±16.1)分。使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MATRICS标准化认知成套测验(MCCB)和面孔情绪识别测试(FERT)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神经认知和面孔情绪识别能力。结果:在患者MCCB因子分和PSP子维度的关系中,快乐(ACME=0.021,P<0.01)面孔识别在社会有益活动维度上起到中介作用,悲伤(ACME=-0.026,P<0.05)和惊奇(ACME=-0.017,P<0.05)面孔识别在自我照料维度上起中介作用,悲伤(ACME=-0.025,P<0.05)和恐惧面孔识别(ACME=-0.025,P<0.001)在扰乱及攻击行为维度上起中介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孔情绪识别可能在社会功能障碍的神经认知机制中起中介作用,且不同维度的社会功能障碍与特定情绪类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神经认知 面孔情绪识别 因果中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血清抗氧化物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付卫红 宋佳起 +5 位作者 赵青 于健瑾 高岚 刘美岑 陈大春 杨贵刚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3-498,共6页
目的:探索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白蛋白、尿酸等血清抗氧化物的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男性患者136例及年龄匹配的正常男性对照139例。测定血清总... 目的:探索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白蛋白、尿酸等血清抗氧化物的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男性患者136例及年龄匹配的正常男性对照139例。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包括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亚型]、尿酸、白蛋白、间接胆红素浓度,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血清TSOD[(76.7±7.0)U/mLvs.(68.0±10.1)U/mL,P<0.001]及CuZnSOD[(58.3±15.3)U/mLvs.(49.9±14.8)U/mL,P<0.001]较高;间接胆红素浓度较低[(8.9±4.1)μmol/Lvs.(13.1±6.7)μmol/L,P<0.001],MnSOD、白蛋白、尿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各抗氧化物与PANSS各分量表分(阳性、阴性、一般病理症状)和量表总分无相关,与抗精神病药种类、剂量(氯丙嗪等效剂量)及疗程无相关;两组中MnSOD与CuZnSOD均明显负相关(r=-0.78、-0.74);SOD与各非酶抗氧化物间未显示相关性;两组中白蛋白均与年龄负相关(r=-0.40、-0.28)。结论:SOD升高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疾病进化阶段稳定的特征指标,与临床症状、抗精神病药物及非酶抗氧化物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氧化物 超氧化物歧化酶 尿酸 白蛋白 间接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音乐回忆的内观认知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应对方式的效果 被引量:26
4
作者 于辉 尹誉霏 +5 位作者 潘桂平 罗薇 马贵君 邵静 谭淑平 杨甫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0-355,共6页
目的探究在内观认知疗法基础上应用音乐回忆技术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女性患者应对方式的效果。方法2020年5月,对本院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72例进行特质匹配,分为对照组48例和音乐组24例。两组均接受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 目的探究在内观认知疗法基础上应用音乐回忆技术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女性患者应对方式的效果。方法2020年5月,对本院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72例进行特质匹配,分为对照组48例和音乐组24例。两组均接受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内观认知疗法,音乐组接受融合音乐回忆技术的内观认知疗法,共12周。干预前后,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盲法评定。结果对照组5例因答题错误被剔除。各项指标分组主效应不显著(F<0.567,P>0.05),消极应对方式时间主效应显著(F=6.968,P=0.01),积极应对方式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交互效应显著(F>4.227,P<0.05)。结论融合音乐回忆的内观认知疗法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的应对方式可能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 女性 内观认知疗法 音乐回忆 应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安静 殷怡 +2 位作者 梁红 赵丽婷 童永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探索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2021年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青少年来电者(11~18岁)纳入本研究,收集人口学资料,询问来电者在来电前2周内是否有自杀想法来评估自杀意念,并评估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如... 目的:探索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2021年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青少年来电者(11~18岁)纳入本研究,收集人口学资料,询问来电者在来电前2周内是否有自杀想法来评估自杀意念,并评估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抑郁情绪、希望感、痛苦感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341例来电。77.9%(15072例)青少年来电者报告该次来电前2周内有自杀意念。女性(OR=1.12,95%CI:1.01~1.24)、年纪轻(OR=1.30,95%CI:1.14~1.49)、有急性生活事件(OR=1.34,95%CI:1.23~1.47)、慢性生活事件(OR=1.31,95%CI:1.19~1.44)、既往自杀未遂史(OR=2.61,95%CI:2.35~2.91)、痛苦感高(OR=1.85,95%CI:1.67~2.04)和抑郁程度高(OR=2.71,95%CI:2.43~3.01)是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希望感(OR=0.45,95%CI:0.41~0.50)则是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结论:在评估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的自杀危险程度时,可以结合抑郁情绪、希望感、心理痛苦感、既往自杀未遂史、急性和慢性生活事件等进行综合性评估,并给予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援助热线 青少年 自杀意念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的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安静 殷怡 +2 位作者 梁红 赵丽婷 童永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3-509,共7页
目的:探索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的基本特征。方法:收集2018-2021年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青少年来电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主诉的问题,通过评估抑郁情绪、希望感、痛苦感和自杀风险(如,近两周和来电当下是否有自杀行为)来了解心理健... 目的:探索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的基本特征。方法:收集2018-2021年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青少年来电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主诉的问题,通过评估抑郁情绪、希望感、痛苦感和自杀风险(如,近两周和来电当下是否有自杀行为)来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不同性别和来电时间进行分组比较。根据希望感、心理痛苦感和抑郁情绪得分的中位数,将连续变量转为分类变量,分别将其分为高和低两组。结果:共纳入19341例青少年来电者,9.8%的来电者近2周实施过自杀行为,在来电的时候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占比3.1%。近2周有自杀未遂和来电当时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P<0.001),既往有自杀未遂史(P<0.001)、高心理痛苦感(P<0.001)、高抑郁程度(P<0.001)和低希望感(P<0.001)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正在实施自杀行为(P<0.001)、低希望感(P<0.001)、高抑郁程度(P<0.001)和既往有自杀未遂史(P<0.001)的来电者在凌晨打电话的比例高于其他时间。结论:女性和凌晨来电的青少年来电者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更差,自杀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援助热线 青少年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抑郁剂与高催乳素血症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综述)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琪 王志仁 +6 位作者 王永前 郑少君 赵文暄 赵妍 吴位东 范宁 杨甫德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94-999,共6页
药物使用是常见的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原因之一,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舒必利、氨磺必利、帕利哌酮等容易引起高催乳素血症已达共识。已有文献证实抗抑郁剂的使用与血清催乳素水平增高有关,但目前对抗抑郁剂与高催乳素血症的相关性... 药物使用是常见的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原因之一,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舒必利、氨磺必利、帕利哌酮等容易引起高催乳素血症已达共识。已有文献证实抗抑郁剂的使用与血清催乳素水平增高有关,但目前对抗抑郁剂与高催乳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仍较少,以至于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还没有引起重视。本文回顾了近年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发生率、易感因素、机制、识别和处理等方面入手,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抗抑郁剂与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催乳素血症 抗抑郁剂 催乳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24
8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焦虑症状与儿童期创伤的关系
9
作者 林越瑞 张雪倩 +3 位作者 张亚静 陈立娜 董一漩 刘华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7-623,共7页
目的:考察儿童期创伤与高中生焦虑症状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压力性生活事件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75名高中生,采用简版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评估儿童期创伤程度、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社会支持水平、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 目的:考察儿童期创伤与高中生焦虑症状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压力性生活事件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75名高中生,采用简版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评估儿童期创伤程度、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社会支持水平、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遭受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水平、中学生焦虑量表(CSSAS)评估焦虑症状严重程度,用SPSS PROCESS 3.3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CTQ-SF得分与CSSAS得分呈低度正相关(r=0.26,P<0.001);SSRS得分及SSRS中的主观支持(S2)得分和支持利用度(S3)得分在CTQ-SF得分与CSSAS得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0.11(95%CI:0.09~0.12,P<0.001)、0.08(95%CI:0.06~0.09,P<0.001)、0.04(95%CI:0.03~0.06,P<0.001),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4.00%、32.00%、16.00%;ASLEC得分在CTQ-SF得分和CSSAS得分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02,P<0.05),在SSRS得分和CSSAS得分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08,P<0.001)。结论: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儿童期创伤与高中生焦虑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儿童期创伤及社会支持与高中生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创伤 社会支持 压力性生活事件 焦虑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干涉刺激干预精神分裂症工作记忆缺陷有效性与脑区特异性及跨频耦合机制
10
作者 邓虎 符艳冉 吴刚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0-631,共12页
工作记忆缺陷是精神分裂症核心临床特征之一,它与顶下小叶和背外侧前额叶θ节律及跨频耦合密切关联。相比于传统经颅交流电等脑节律调控手段,时间干涉刺激(Temporal interference stimulation,TIs)具有靶向聚焦和诱导特定神经响应等特征... 工作记忆缺陷是精神分裂症核心临床特征之一,它与顶下小叶和背外侧前额叶θ节律及跨频耦合密切关联。相比于传统经颅交流电等脑节律调控手段,时间干涉刺激(Temporal interference stimulation,TIs)具有靶向聚焦和诱导特定神经响应等特征,为通过精准节律调控改善工作记忆缺陷提供可能性。本研究拟验证TIs临床干预有效性、脑区特异性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将入组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予以靶向顶下小叶的θ振荡TIs和传统经颅交流电及各自伪刺激,在干预前后收集行为与脑电数据,验证TIs干预精神分裂症的工作记忆缺陷有效性并对比传统经颅交流电疗效。然后,通过对比背外侧前额叶和顶下小叶靶点的TIs效果探索其疗效的脑区特异性。最后,从跨频耦合等多角度探究行为改变的脑电机制。本研究的实施有望为精神分裂症的工作记忆缺陷治疗提供新选择和理论支撑,为TIs干预工作记忆缺陷机理解析提供多维证据,奠定临床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工作记忆 时间干涉刺激 脑区特异性 跨频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0
11
作者 尚翠华 谭云龙 +4 位作者 王志仁 陈松 杨贵刚 安慧梅 苑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86-987,共2页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包括中心型肥胖、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一组症状群,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和预期寿命造成不良影响。有研究结果显示:抑郁障碍与MS发生存在关联[1]。Alcorn等对文献进行综述,提示MS导致认知...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包括中心型肥胖、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一组症状群,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和预期寿命造成不良影响。有研究结果显示:抑郁障碍与MS发生存在关联[1]。Alcorn等对文献进行综述,提示MS导致认知功能下降[2]。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与MS关系进行评估,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代谢综合征 临床特征 五因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代文瑾 贾强 +3 位作者 冯薇 李佳 谭淑平 谭云龙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精神分裂症作为病因尚未阐明的异质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既往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1-3]。但上述研究以急性期或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针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报道。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理症状 促炎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依赖患者的腹侧苍白球改变及其与复饮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清艳 杨可冰 +5 位作者 赵荣江 牛雅娟 于婷 范丰梅 范宏振 谭云龙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腹侧苍白球(VP)的体积变化及其与复饮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与队列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酒精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33例,在停酒14~28 d内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腹侧苍白球(VP)的体积变化及其与复饮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与队列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酒精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33例,在停酒14~28 d内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临床机构酒精戒断症状评定量表(CIWA)、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进行评估,采用自制随访问卷评估半年内治疗结局。比较酒依赖组与对照组,复饮组与非复饮组间VP体积。结果:酒依赖组的VP体积小于正常对照组[(1749±492)mm^(3) vs.(2116±189)mm^(3),P<0.05],复饮组的VP体积较非复饮组大[(1956±452)mm^(3) vs.(1555±458)mm^(3),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的VP可能参与病理性奖赏环路功能,并与复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依赖 复饮 皮质下 腹侧苍白球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厌恶在青少年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玲飞 王蕾蕾 陈景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3-408,共6页
目的探讨自我厌恶在青少年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5所初中、5所高中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横断面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838份,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目的探讨自我厌恶在青少年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5所初中、5所高中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横断面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838份,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7项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检查5.0中文版自杀模块、童年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revised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ACEQ-R)、自我厌恶量表(self-hate scale,SHS)进行相关内容的评估。结果青少年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及自杀风险在女性(P<0.001)、高中年级(P<0.001)的检出率更高。有抑郁情绪、有焦虑情绪、有自杀风险的青少年在童年不良经历、自我厌恶的评分分别高于无抑郁情绪、无焦虑情绪、无自杀风险的青少年(P<0.001)。童年不良经历通过自我厌恶间接预测抑郁,间接效应为0.1488,效果量为60.86%(P<0.001);童年不良经历通过自我厌恶间接预测焦虑,间接效应为0.1524,效果量为62.87%(P<0.001);童年不良经历通过自我厌恶间接预测自杀风险,间接效应为0.0485,效果量为49.44%(P<0.001)。结论童年不良经历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有预测作用,同时通过自我厌恶的中介作用而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发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童年不良经历 自我厌恶 抑郁情绪 焦虑情绪 自杀风险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与前扣带回γ-氨基丁酸水平的关联
15
作者 昝思妍 库从文 +10 位作者 赵少琨 马瑞华 刘思佳 石晶 李颖娜 李慧 王璇 杨甫德 谭云龙 田宝朋 王志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7-744,共8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与前扣带回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3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未服药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患者入组后给予单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与前扣带回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3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未服药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患者入组后给予单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8周。采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估认知功能,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测前扣带回的GABA水平。结果:抑郁症组基线期前扣带回GABA相对于水的浓度(GABA+/W)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升高(P<0.05);基线期抑郁症组前扣带回GABA+/W与言语学习和记忆以及视觉记忆和学习存在负相关(r=-0.40,P<0.05;r=-0.42,P<0.05);抑郁症组治疗前后前扣带回GABA+/W的差值与工作记忆评分的差值及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评分的差值存在正相关(r=0.58,P<0.05;r=0.66,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其抑郁、焦虑程度不相关,认知功能的改善可能与前扣带回GABA水平的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波谱学 Γ-氨基丁酸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目标视觉追踪中的分组效应及其可加性
16
作者 王春地 李姝婷 邓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如何减少注意资源的消耗、提升人类在动态视觉持续性注意任务中的表现,是持续性注意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多目标追踪任务是研究个体持续性注意的常用实验室方法。多目标追踪任务中,观察者可以利用基于物体特... 如何减少注意资源的消耗、提升人类在动态视觉持续性注意任务中的表现,是持续性注意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多目标追踪任务是研究个体持续性注意的常用实验室方法。多目标追踪任务中,观察者可以利用基于物体特征的分组效应将多个运动目标知觉为一个更大的运动单元,从而减少注意资源的消耗、提高追踪任务表现。为了进一步节省注意资源、提升注意追踪的表现,研究者提出了注意追踪中分组效应的可加性问题。分组效应的可加性表现为基于两个及以上特征的分组对追踪表现的提高优于基于一个特征的分组。可加性的研究对理解不同分组效应的认知机制,个体动态视觉追踪中的注意机制和注意资源分配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以往的行为以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进行了汇总,讨论了不同类型分组效应的知觉加工机制及其可加性,系统阐述了基于不同表面特征的不可加性,和基于表面特征与特定时空特征可加性的认知及其神经基础。未来可以从行为学实验角度探究更多基于不同特征分组效应的可加性,或者从注意追踪中基于不同分组效应的神经机制入手,探讨分组效应的可加性问题,为分组效应的分类及可加性研究提供更多认知和神经层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追踪 分组效应 可加性 特征分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学生与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 被引量:64
17
作者 朱小林 刘丹 +7 位作者 闫芳 屈威 范宏振 赵艳丽 王志仁 谭云龙 任艳萍 谭淑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9-554,共6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流行疫情期间在校学生和一般企事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方法:通过网络问卷,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1482名学生和4913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流行疫情期间在校学生和一般企事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方法:通过网络问卷,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1482名学生和4913名员工进行应激、焦虑和抑郁反应初筛。SRQ-20总分≥8分为明显应激反应,GAD总分15分以上为重度焦虑,PHQ-9总分15~19分为中重度抑郁。结果:学生的SRQ-20、GAD-7和PHQ-9总分均高于员工(均P<0.01);有明显应激反应、重度焦虑、中重度抑郁情况的学生比例高于员工(均P<0.05)。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大专、高中的员工SRQ-20和PHQ-9总分高于博士员工,高中生的SRQ-20和PHQ-9总分高于本科生(均P<0.05)。有明确接触史和可能有接触史的学生和员工的SRQ-20、GAD-7和PHQ-9总分均高于无接触史者(均P<0.05)。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应激、焦虑反应较强,比一般员工重;不同教育程度的员工的应激及抑郁反应不同;学生和员工在疫情期间的应激反应可能与新冠肺炎接触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理健康 应激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被引量:46
18
作者 王智雄 刘靖 +3 位作者 李雪 边云 林晨 刘彦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78例,以及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43例。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同...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78例,以及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43例。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同时抑郁症组被试家长完成AHRBI父母版(AHRBI-P)评定。结果:抑郁症组的AHRBI总分、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抑郁症组AHRBI总分、攻击暴力、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AHRBI-P相应评分(均P<0.05)。AHRBI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女性高于男性,AHRBI-P攻击暴力和破坏纪律行为因子分女性均低于男性(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青少年,并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可能低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治疗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贾强 冯薇 +7 位作者 谭淑平 李佳 于婷 王志仁 尹誉霏 杨甫德 田莉 谭云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02-406,共5页
目的研究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经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纳入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药物治疗种类、剂量不变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化... 目的研究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经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纳入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药物治疗种类、剂量不变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对照组无其他干预,共12周。分别于基线及干预12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估临床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评估生活质量,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社会功能。结果基线时两组间各量表及其分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PANSS总分、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反应缺乏、思维障碍、偏执、抑郁评分及SQLS中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评分的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AF评分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效应分析提示治疗结束时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反应缺乏、偏执、抑郁评分及SQLS中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评分在治疗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可有效改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缺陷症状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治疗 音乐节奏训练 精神分裂症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探讨 被引量:35
20
作者 安静 刘肇瑞 +2 位作者 梁红 童永胜 黄悦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95-800,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一线工作人员、患者等不同人群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也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本文总结了突发传染病疫情对社会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索本次疫情中我国心理危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一线工作人员、患者等不同人群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也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本文总结了突发传染病疫情对社会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索本次疫情中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特定经验,并分析相关经验对未来做好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启示,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心理危机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