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唾液腺肿瘤研究50年回顾 被引量:16
1
作者 俞光岩 马大权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肿瘤是唾液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唾液腺肿瘤的诊治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过去的50余年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唾液腺肿瘤的影像诊断腮腺和下颌下腺肿瘤易产生瘤细胞种植,术前不宜作活检,... 肿瘤是唾液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唾液腺肿瘤的诊治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过去的50余年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唾液腺肿瘤的影像诊断腮腺和下颌下腺肿瘤易产生瘤细胞种植,术前不宜作活检,辅助诊断特别重要,影像学是术前诊断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诊断学 外科手术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杰 郑磊 +5 位作者 黄明伟 刘树铭 贾凌飞 石妍 俞光岩 张建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2-275,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单独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43人,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肿瘤部位... 目的:回顾分析单独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43人,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肿瘤部位包括腮腺、舌、上颌、颌下、咽旁、颅底颞下凹和口底。肿瘤直径为28 cm。本组患者均采用了单独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粒子活度2.59×1072.96×107Bq(0.70.8 mCi),周缘匹配剂量为120160 Gy。术后复查随访,统计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以及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使29人获得了肿瘤完全消退(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7人消退大于5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4人消退小于50%,2人无效,有效率CR+PR为83.7%。术后随访时间为848个月,平均21个月,失访1人,局部控制率为79%,总生存率为76.7%,最长无瘤生存已达48个月,未发现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对于手术禁忌的患者或无法切除的腺源性肿瘤,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菌检测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包振英 林琴 +3 位作者 孟彦宏 何淳 苏家增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厌氧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1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用API 20A试剂盒对耐氧试验阴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厌氧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1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用API 20A试剂盒对耐氧试验阴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Etest方法检测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类型及厌氧菌耐药情况。收集6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记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1例脓液标本均培养分离出细菌,其中单纯需氧菌感染6例(9.8%),单纯厌氧菌感染7例(11.5%),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48例(78.7%)。厌氧菌感染总例数为55例(90.2%),共分离出81株厌氧菌。分离率最高的革兰阳性厌氧菌为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疮疱丙酸杆菌(Pemphigus propionbacterium),上述3类革兰阳性厌氧菌均未出现对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分离率最高的革兰阴性厌氧菌为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上述两类革兰阴性厌氧菌均未出现对甲硝唑、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治疗48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治愈率达到81.3%。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性感染,其中厌氧菌占有较高比例,厌氧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细菌 厌氧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口腔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联合^(125)I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疗效与相关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聪 刘树铭 +5 位作者 郑磊 黄明伟 石妍 吕晓鸣 张建国 张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回顾总结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应用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75例原发性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患者,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或部分切除,经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目的:回顾总结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应用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75例原发性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患者,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或部分切除,经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制定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于术中或术后植入放射性粒子,处方剂量60~120Gy。患者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肿瘤控制及生存情况,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对其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5例患者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 0%、78. 8%,T1~T2患者分别为92. 2%、82. 0%,T3~T4患者均为82. 6%。无瘤生存率为3年74. 9%、5年54. 3%。总生存率3年、5年分别为86. 0%、79. 6%,其中T1~T2患者均为91. 3%,T3~T4患者分别为73. 9%、59. 7%。3年、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4. 4%、76. 7%,其中T1~T2患者分别为83. 4%、79. 6%,T3~T4患者分别为86. 0%、67. 8%。通过COX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年龄是影响患者局部控制的预后因素,肿瘤分期及肿瘤部位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作为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术后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高龄者易出现局部复发,肿瘤分期高及肿瘤位于鼻腔、鼻窦者生存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囊性 口腔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针穿刺活检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杰 郑磊 +4 位作者 刘树铭 黄明伟 高岩 张祖燕 张建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1-803,共3页
目的:总结评价空心针穿刺活检在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患者47例。应用14G或16G空心穿刺针穿刺肿瘤获取组织,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如需要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病理诊... 目的:总结评价空心针穿刺活检在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患者47例。应用14G或16G空心穿刺针穿刺肿瘤获取组织,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如需要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病理诊断决定患者治疗方案。无法得出明确肿瘤性病理诊断的、高度怀疑肿瘤者可采取切取活检或手术进行进一步检查,其他患者进行随访,计算穿刺检查的准确率。结果:穿刺活检满足临床组织病理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需要,与术后病理及随访观察结果对照,真阳性诊断36例,真阴性9例,假阴性诊断2例,诊断准确率为95.7%。43例穿刺活检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达91.5%。未发现刺穿大血管引起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未发现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结论:空心针穿刺活检对于口腔颌面-头颈部病变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口腔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鳞癌原发灶部位对颈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传真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9-473,共5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不同原发部位鳞癌颈部Ⅰ、Ⅱ、Ⅲ、Ⅳ、Ⅴ区转移倾向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1233例(1340侧)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及原发灶切除的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不同原发部位鳞癌颈部Ⅰ、Ⅱ、Ⅲ、Ⅳ、Ⅴ区转移倾向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1233例(1340侧)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及原发灶切除的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记录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分别计算不同原发部位鳞癌颈部Ⅰ、Ⅱ、Ⅲ、Ⅳ、Ⅴ区转移率。结果:557侧颈部发生转移(41.57%),Ⅰ、Ⅱ、Ⅲ、Ⅳ、Ⅴ区转移率分别为27.61%、22.91%、9.18%、4.99%、3.24%。舌癌、口底癌Ⅲ区转移风险较高,舌癌Ⅱ区转移率明显高于Ⅰ区,口底癌、下牙龈癌、颊癌、下颌骨中枢性颌骨癌、上牙龈癌、上颌窦癌以Ⅰ区转移多见。结论: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颈淋巴转移以Ⅰ~Ⅲ区多见,不同原发部位鳞癌Ⅰ~Ⅲ区转移的倾向性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淋巴转移 上颌肿瘤 外科 口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郑磊 张建国 +1 位作者 俞光岩 高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87年11月至2008年11月诊治的11例MPNS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87年11月至2008年11月诊治的11例MPNS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0例患者局部渐进性增大的肿物为其主要症状,5例患者受累神经出现支配区域麻木或疼痛。11例患者经组织病理证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MA(5/11)、S-100(7/11)、p53(5/11)、Ki-67(11/11)和vimentin(11/11)呈阳性表达。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9.5%,平均生存时间为33.9个月。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彻底的手术切除是口腔颌面部MPNST主要的治疗方法和重要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外科 口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硬组织切磨技术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武登诚 李盛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口腔医学 标本制备 显微切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葛娜 关明 +2 位作者 李茜 李率 王恩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在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可弯曲喉罩的日间手术病例40例(3~6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均为美国麻醉... 目的:探讨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在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可弯曲喉罩的日间手术病例40例(3~6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术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即入室麻醉前(T0,基线值)、插入喉罩后即刻(T1)、手术切开时(T2)、术中15 min(T3)、术毕时(T4)5个时间点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记录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及改为气管内插管的比例。记录术中体动、低氧血症、呼吸道梗阻情况,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毕至拔除喉罩时间、拔除喉罩时体动、呛咳及术后24 h咽痛发生率。术后24 h随访记录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及术区神经损伤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6例患者成功使用可弯曲喉罩(90%,36/40),男性16例,女性20例,其中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80%(32/40),二次尝试成功率50%(4/8)。4例不成功的患者中,3例患者第二次尝试置入喉罩位置仍不理想,改为气管内插管方式;1例患者第二次尝试,喉罩虽顺利置入,但在手术开始前发现胃部胀气,改为气管内插管。36例应用喉罩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6.58±22.57)min,平均麻醉时间(77.97±26.82)min,术毕至拔除喉罩时间(8.31±3.33)min。术中患者均无明显体动,拔除喉罩时轻微体动者11.11%(4/36例),均无呛咳。术后24 h喉罩组咽痛发生率13.89%(5/36例)。术后无手术治疗相关出血、血肿及术区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清醒状态下各生命体征基线值T0与麻醉后各时点的数值T1、T2、T3、T4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在麻醉后各时点数值T1、T2、T3、T4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与舒张压在麻醉后各时点数值两两比较,T1与T4,T2与T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手术开始后各时点数值T2、T3与T4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弯曲喉罩作为一种新型的声门上人工气道方式,应用于颌面外科日间手术的全身麻醉中,具有手术安全性较高、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 日间手术 外科 口腔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机器人系统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及发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建华 郭传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4-538,共5页
近年来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以其微创、精准、安全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颅颌面外科传统手术严重影响美观。机器人辅助手术延伸了医生的视觉范围和可操作空间,提高了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对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发展以及... 近年来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以其微创、精准、安全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颅颌面外科传统手术严重影响美观。机器人辅助手术延伸了医生的视觉范围和可操作空间,提高了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对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颅颌面外科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颏下岛状皮瓣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勇 毛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39-642,共4页
目的观察颏下岛状皮瓣(SIF)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0例口腔癌术后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应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术后缺损的修复,对照组应用前臂的桡侧皮瓣进行... 目的观察颏下岛状皮瓣(SIF)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0例口腔癌术后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应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术后缺损的修复,对照组应用前臂的桡侧皮瓣进行术后缺损的修复,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有25例为优,4例为良,其优良率达到96.7%,而对照组20例为优,6例为良,其优良率仅86.7%,2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5.72±7.64)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0.14±10.68)min,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3.33±4.13)mL,对照组平均出血量为(27.79±5.38)mL,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颈部的切口感染等相关临床并发症。结论口腔癌术后缺损应用SIF进行同期修复,不仅皮瓣的制备操作简单,而且手术用时也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取瓣伤口较隐蔽,皮瓣修复成活率高,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术后 同期修复 颏下岛状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与破骨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念晖 张伟 +3 位作者 王恩博 魏明洁 郭传瑸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的病例中,破骨细胞及与破骨细胞相关的两个重要[细胞因子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情况。方法:选... 目的:研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的病例中,破骨细胞及与破骨细胞相关的两个重要[细胞因子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1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病例的手术标本,将新鲜软组织标本制作成冰冻切片,含骨组织标本经固定脱钙后制成石蜡切片。分别对两种切片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以及针对RANKL和OPG两种细胞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TRAP阳性的多核细胞出现在肿瘤与颌骨的交界面附近。其下方的骨组织成锯齿样,TRAP阳性细胞位于骨表面的陷窝内。RANKL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部位主要有血管内皮和上皮基底膜,在与骨面相近的肿瘤组织中也可见位于血管周围的染色阳性细胞,而在靠近骨面的鳞状细胞癌周围的组织内未见OPG特异性染色阳性。结论: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引起颌骨侵犯的病例中,破骨细胞是受到鳞状细胞癌的影响而分化和活化,并最终引起骨组织的吸收破坏。肿瘤细胞是跟随在破骨细胞后面侵入骨组织,并不直接引起骨的变化。骨侵犯性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及周围的血管可以释放出较多的RANKL类细胞因子,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最终导致了破骨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 破骨细胞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氧诱导因子-1α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健男 冯芝恩 +2 位作者 王琳 王衣祥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探讨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蛋白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在判断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1993年6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 目的:探讨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蛋白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在判断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1993年6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125例纳入本次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制作组织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表达情况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主要评估指标为颈淋巴转移率和癌相关生存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颈淋巴转移率与各项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及组内癌相关生存率的差异性比较采用Kaplan-Meier分析,并应用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对DSS的独立预测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17.0软件包完成。结果:随访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1日,生存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有75例HIF-1α高表达,48例HIF-1α低表达,2例无法评估。秩和检验分析发现,HIF-1α高表达组淋巴转移率显著高于HIF-1α低表达组(58.7%vs.37.5%,P=0.027)。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HIF-1α低表达组患者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60.4%vs.36.0%,P=0.009),癌相关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70.8%vs.46.7%,P=0.005)。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HIF-1α表达(HR=2.164,95%CI:1.150~4.074,P=0.017)和T分期(HR=1.387,95%CI:1.066~1.804,P=0.015)均是判断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HIF-1α蛋白表达是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因子,且与颈淋巴转移显著相关,能够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潜在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和靶向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氧诱导因子1Α 鳞状细胞 头颈部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颌面锥形束CT与普通X线检查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14
作者 孟娟红 张万林 +2 位作者 柳登高 赵燕平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片、许勒位片、经咽侧位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511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牙颌面专用CBCT行颞下颌关节检查,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许勒位、...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片、许勒位片、经咽侧位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511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牙颌面专用CBCT行颞下颌关节检查,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许勒位、经咽侧位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对骨质变化情况进行分类。结果:(1)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男性、女性分别为59.04%和69.66%,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曲面断层和经咽侧位与CBCT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准确性分别为90.64%和94.10%;而许勒位与CBCT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准确性为86.97%。(3)CBCT检查显示骨关节病中骨质硬化的比例最高,为39.86%,其次骨质增生为28.18%,骨皮质模糊为18.90%。结论:CBCT可以在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以及多个层面上准确地反映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及其骨质改变情况,在颞下颌关节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曲面断层和经咽侧位片亦可较好地显示颞下颌关节骨质病变,而许勒位片则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性面神经断裂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2
15
作者 卢旭光 蔡志刚 +1 位作者 俞光岩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6-111,共6页
目的:评估周围性面神经断裂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自1999年至2009年因周围性面神经断裂在我院接受手术修复的患者104例,男75例,女29例,年龄2~77岁,中位年龄30岁。单纯面神经吻合术72例,随访至最终... 目的:评估周围性面神经断裂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自1999年至2009年因周围性面神经断裂在我院接受手术修复的患者104例,男75例,女29例,年龄2~77岁,中位年龄30岁。单纯面神经吻合术72例,随访至最终恢复的65例(90.2%)。自体神经移植术32例,随访至最终恢复的24例(75.0%)。面神经功能评价采用了整体及分区House-Brackmann(HB)评价方法,以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纯面神经吻合术后总体恢复程度为HBⅠ级者37例(56.9%),Ⅱ级者11例(16.9%),Ⅲ级者15例(23.1%),Ⅳ级者2例(3.1%);各分区恢复至HBⅠ、Ⅱ级的比例分别为:眼部97.6%、面中部97.9%、口角78.6%、额部27.3%(P〈0.001)。自体神经移植术后总体恢复程度为HBⅠ级者4例(16.7%),Ⅱ级者5例(20.8%),Ⅲ级者7例(29.2%),Ⅳ级者8例(33.3%);各分区恢复程度达HBⅠ、Ⅱ级的分别为:眼部73.7%、面中部72.7%、口角44.4%、额部37.5%。神经吻合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优于自体神经移植术(P=0.002)。结论:面神经吻合术和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周围性面神经断裂损伤的有效方法;面神经受损分支、损伤范围、手术修复距离损伤的时间和患者年龄均对手术预后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面神经麻痹 吻合术 外科 移植 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正常人群颅颌面三维比例测量及面部对称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何颖 郭传瑸 +2 位作者 邓旭亮 王兴 王晓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8-713,共6页
目的:使用CT影像研究中国北方正常人群的面部比例及对称性,为正颌外科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名颅颌面骨骼肌咬合关系正常的北方志愿者拍摄头面部CT,使用Proplan 1.2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北方正常... 目的:使用CT影像研究中国北方正常人群的面部比例及对称性,为正颌外科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名颅颌面骨骼肌咬合关系正常的北方志愿者拍摄头面部CT,使用Proplan 1.2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北方正常人群的面部比例以及面部对称性,使用t检验比较性别差异。结果:所有线距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比例测量值则多数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颅颌面结构的非对称率均小于10%,且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使用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可以较好地分析面部比例及对称性。正常的颅颌面三维结构之间符合特定的数学比例,建立正常人群的颅颌面三维结构数据库可以为颅颌面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设计提供标准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颅法 成像 三维 面部对称性 正颌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改建的三维影像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硕 刘筱菁 +4 位作者 李自力 梁成 王晓霞 傅开元 伊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3-707,共5页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进行髁突三维分割及重建,并将术前和术后1年的髁突影像进行配准,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年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均方根为(0.37±0.1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骨改建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主要发生在髁突后斜面,骨沉积主要发生在前斜面。结论:基于CBCT数据的三维影像重叠法表明,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发生了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缩 下颌髁突 正颌外科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新分类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3
18
作者 赵福运 高岩 +3 位作者 吴美娟 骆泉丰 刘宇 许振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7,共7页
Vascular birthmarks are the most common disease.The morbidity is about 2.5%,most of the lesions occur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 which accounts for 40%-60% of the total lesions.In 1982,Mulliken and Glowacki pro... Vascular birthmarks are the most common disease.The morbidity is about 2.5%,most of the lesions occur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 which accounts for 40%-60% of the total lesions.In 1982,Mulliken and Glowacki proposed a b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vascular birthmarks on the basis of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and natural history.They defined hemangiomas as vascular tumors with a growth phase,marked by endothelial proliferation and hypercellularity,and an involutional phase.They recognized that many entities referred to as hemangiomas are actually structural malformations of the vasculature,derived from capillaries,veins,lymph vessels,or arteries or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se sources.The classification was confirmed and issued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ty(ISSVA) in 1988.Waner and Suen amended the above category in 1995.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ew classification of vascular birthmarks and the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including the pathology,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therapy.For example,the classification of venular malformation categorized by Waner in 1989;the classification of lymphous malformation by Waner and Suen in 1995;and the treatments according to above classif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口腔 血管瘤 血管畸形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功能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盛林 高华 +1 位作者 章魁华 傅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观察淫羊藿提取液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功能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序列酶消化法从新生小鼠颅盖骨中分离和培养成骨细胞,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淫羊藿对成骨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淫羊藿提取液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功能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序列酶消化法从新生小鼠颅盖骨中分离和培养成骨细胞,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淫羊藿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检测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反映淫羊藿对细胞功能的作用。建立地塞米松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体系,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淫羊藿对这一凋亡体系的影响。结果:分离和获得的大量单一多角形细胞,经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呈强阳性,经Ⅰ型胶原、骨桥蛋白、骨涎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证实获得的细胞为成骨细胞。淫羊藿提取液不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但可以显著提高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相当于生药1g/L组的作用最明显。100nmol/L和1000nmol/L地塞米松可以显著增加成骨细胞凋亡率,但同时加入相当于生药1g/L的淫羊藿提取液,并不引起细胞凋亡率的明显变化。结论:淫羊藿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明显作用,但却显著增加了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淫羊藿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机制之一可能是促进成骨细胞的成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成骨细胞 碱性磷酸酶 骨质疏松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膦酸盐药物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发生颌骨坏死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郭玉兴 王佃灿 +3 位作者 王洋 彭歆 毛驰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骨转移在该类患者中较为常见。二膦酸盐药物是预防和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一线化学治疗药物,长期应用可以发生颌骨坏死。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应用二膦酸盐药物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后患者发生颌骨坏...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骨转移在该类患者中较为常见。二膦酸盐药物是预防和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一线化学治疗药物,长期应用可以发生颌骨坏死。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应用二膦酸盐药物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后患者发生颌骨坏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为二膦酸盐颌骨坏死的患者,筛选出其中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共纳入14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60.21岁,平均罹患肿瘤时间9.77年,平均出现骨转移时间为5.67年,平均应用二膦酸盐药物的时间为3.29年。患者均无系统应用激素治疗史,无糖尿病史。9例患者曾经拔牙,口腔内颌骨坏死症状的平均时间为8.58个月,发生在下颌骨者10例,上颌骨3例,上、下颌骨1例。10例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中,3例治愈,6例好转,而4例经保守治疗的患者中2例临床症状明显加重。结论:乳腺癌患者自开始应用二膦酸盐药物至发生颌骨坏死的用药时间较长,多数患者没有糖尿病及应用激素治疗史。拔牙本身与颌骨坏死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下颌骨是最常受累的部位,手术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乳腺癌患者发生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膦酸盐类 骨坏死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