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心针穿刺活检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杰 郑磊 +4 位作者 刘树铭 黄明伟 高岩 张祖燕 张建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1-803,共3页
目的:总结评价空心针穿刺活检在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患者47例。应用14G或16G空心穿刺针穿刺肿瘤获取组织,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如需要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病理诊... 目的:总结评价空心针穿刺活检在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患者47例。应用14G或16G空心穿刺针穿刺肿瘤获取组织,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如需要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病理诊断决定患者治疗方案。无法得出明确肿瘤性病理诊断的、高度怀疑肿瘤者可采取切取活检或手术进行进一步检查,其他患者进行随访,计算穿刺检查的准确率。结果:穿刺活检满足临床组织病理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需要,与术后病理及随访观察结果对照,真阳性诊断36例,真阴性9例,假阴性诊断2例,诊断准确率为95.7%。43例穿刺活检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达91.5%。未发现刺穿大血管引起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未发现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结论:空心针穿刺活检对于口腔颌面-头颈部病变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口腔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在口腔潜在恶性疾病诊断中的准确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洋 高岩 +1 位作者 陈学杰 华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在筛查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口腔潜在恶性疾病(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orders,OPMDs)的准确性。方法:对203例口腔黏膜病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DNA定量分...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在筛查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口腔潜在恶性疾病(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orders,OPMDs)的准确性。方法:对203例口腔黏膜病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DNA定量分析检测,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评价DNA定量分析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结果:共纳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OSCC和原位癌(tumor in situ,TIS)的患者46例,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上皮异常增生患者39例,疣状白斑伴基底细胞增生活跃1例,白斑单纯增生29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 83例,炎症5例。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以OSCC、TIS和上皮异常增生为阳性组,其他为阴性组,DNA定量分析系统诊断的灵敏度为79. 07%,特异度为81. 20%,准确度为80. 30%;诊断OSCC和TIS的灵敏度95. 65%,特异度81. 20%,诊断准确度为85. 28%;诊断上皮异常增生时,DNA定量分析系统诊断的灵敏度60. 00%,特异度81. 20%,诊断准确度为75. 8%。结论:DNA定量分析诊断操作微创,简便,可以作为OSCC及OPMDs的筛查方法以及OSCC术后随访的辅助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定量分析 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潜在恶性疾病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白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郑磊 张建国 +1 位作者 俞光岩 高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87年11月至2008年11月诊治的11例MPNS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87年11月至2008年11月诊治的11例MPNS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0例患者局部渐进性增大的肿物为其主要症状,5例患者受累神经出现支配区域麻木或疼痛。11例患者经组织病理证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MA(5/11)、S-100(7/11)、p53(5/11)、Ki-67(11/11)和vimentin(11/11)呈阳性表达。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9.5%,平均生存时间为33.9个月。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彻底的手术切除是口腔颌面部MPNST主要的治疗方法和重要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外科 口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与破骨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念晖 张伟 +3 位作者 王恩博 魏明洁 郭传瑸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的病例中,破骨细胞及与破骨细胞相关的两个重要[细胞因子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情况。方法:选... 目的:研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的病例中,破骨细胞及与破骨细胞相关的两个重要[细胞因子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1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病例的手术标本,将新鲜软组织标本制作成冰冻切片,含骨组织标本经固定脱钙后制成石蜡切片。分别对两种切片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以及针对RANKL和OPG两种细胞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TRAP阳性的多核细胞出现在肿瘤与颌骨的交界面附近。其下方的骨组织成锯齿样,TRAP阳性细胞位于骨表面的陷窝内。RANKL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部位主要有血管内皮和上皮基底膜,在与骨面相近的肿瘤组织中也可见位于血管周围的染色阳性细胞,而在靠近骨面的鳞状细胞癌周围的组织内未见OPG特异性染色阳性。结论: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引起颌骨侵犯的病例中,破骨细胞是受到鳞状细胞癌的影响而分化和活化,并最终引起骨组织的吸收破坏。肿瘤细胞是跟随在破骨细胞后面侵入骨组织,并不直接引起骨的变化。骨侵犯性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及周围的血管可以释放出较多的RANKL类细胞因子,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最终导致了破骨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 破骨细胞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嗜酸细胞腺瘤和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周传香 石钿印 +1 位作者 俞光岩 高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腺瘤 嗜酸性 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相关唾液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 被引量:8
6
作者 俞光岩 洪霞 +10 位作者 李巍 张严妍 高岩 陈艳 张祖燕 谢晓艳 栗占国 刘燕鹰 苏家增 朱文瑄 孙志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共3页
IgG4相关唾液腺炎(IgG4-related sialadenitis,IgG4-RS)是最近一些年才被认识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IgG4相关系统性疾病的一种,临床上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唾液腺和(或)泪腺肿大,以往常误诊为肿瘤或慢性炎症行下颌下腺切除,导致唾液腺... IgG4相关唾液腺炎(IgG4-related sialadenitis,IgG4-RS)是最近一些年才被认识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IgG4相关系统性疾病的一种,临床上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唾液腺和(或)泪腺肿大,以往常误诊为肿瘤或慢性炎症行下颌下腺切除,导致唾液腺功能器官的丧失[1-3]。近10年来,本课题组对IgG4相关唾液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唾液腺炎 IgG4相关病 唾液腺 下颌下腺 腮腺 泪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宿骞 彭歆 +1 位作者 周传香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2,共8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6—2016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合复查随访资料,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分析影... 目的:探讨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6—2016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合复查随访资料,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中位年龄57岁(8个月至91岁),男∶女=1∶2. 15,女性多见。40例(97. 1%)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其中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1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 14例,滤泡型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 4例,其他类型少见,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仅占1例。Ann ArborⅠE~ⅡE期37例(90. 2%),ⅢE~ⅣE期4例(9. 8%)。7例(17. 1%)淋巴瘤由干燥综合征恶变而来,均为MALT淋巴瘤。平均病期为20. 7月,78%的患者以腮腺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不同治疗方案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全部患者均经5~149个月随访,其中9例(21. 9%)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4. 5%,5年总生存率为81. 3%。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肿物加速生长史(P=0. 005)和肿物有无包膜(P=0. 011)为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物有无包膜(P=0. 041)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期。结论:腮腺淋巴瘤绝大多数为B细胞型NHL,MALT淋巴瘤与DLBCL最为常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腮腺区局限性肿块,临床上需与腮腺良性肿瘤相鉴别。干燥综合征与MALT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预后比其他恶性肿瘤相对较好,肿物无包膜提示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腮腺 临床病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新分类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3
8
作者 赵福运 高岩 +3 位作者 吴美娟 骆泉丰 刘宇 许振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7,共7页
Vascular birthmarks are the most common disease.The morbidity is about 2.5%,most of the lesions occur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 which accounts for 40%-60% of the total lesions.In 1982,Mulliken and Glowacki pro... Vascular birthmarks are the most common disease.The morbidity is about 2.5%,most of the lesions occur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 which accounts for 40%-60% of the total lesions.In 1982,Mulliken and Glowacki proposed a b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vascular birthmarks on the basis of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and natural history.They defined hemangiomas as vascular tumors with a growth phase,marked by endothelial proliferation and hypercellularity,and an involutional phase.They recognized that many entities referred to as hemangiomas are actually structural malformations of the vasculature,derived from capillaries,veins,lymph vessels,or arteries or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se sources.The classification was confirmed and issued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ty(ISSVA) in 1988.Waner and Suen amended the above category in 1995.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ew classification of vascular birthmarks and the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including the pathology,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therapy.For example,the classification of venular malformation categorized by Waner in 1989;the classification of lymphous malformation by Waner and Suen in 1995;and the treatments according to above classif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口腔 血管瘤 血管畸形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舌管癌诊断与治疗(附3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孙志鹏 郭传瑸 +3 位作者 俞光岩 张益 陈艳 高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6,共4页
甲状舌管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术前不易诊断,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切片分析。复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6年1月至2006年8月间收治的甲状舌管癌3例,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甲状舌管癌占所有甲状舌管病变的2.9%,... 甲状舌管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术前不易诊断,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切片分析。复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6年1月至2006年8月间收治的甲状舌管癌3例,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甲状舌管癌占所有甲状舌管病变的2.9%,其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与良性病变类似。本文3例中2例甲状舌管癌术前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另1例诊断为皮样囊肿;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甲状舌管癌。原发性甲状舌管癌诊断应符合以下标准:病变位于甲状舌管囊肿或甲状舌管中;甲状腺经临床或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甲状腺来源的乳头状癌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病理学表现有以下特征:真乳头的形成;毛玻璃状细胞核、核内假包涵体、核沟及核微丝等特征性细胞核改变;砂粒体样结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结构;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染色阳性。甲状舌管癌发展缓慢,预后较好。采用Sistrunk术式切除病变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要密切随访。伴有甲状腺肿物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应当进行甲状腺切除或颈淋巴清扫术。而甲状腺功能抑制治疗及放射性碘治疗的作用尚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舌管囊肿 乳头状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铁军 孙丽莎 +5 位作者 罗海燕 袁峻伟 高丽 谷小美 李雪芬 徐丽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s(KCOTs,previously known as odontogenic keratocysts) are aggressive,noninflammatory jaw lesions with a putative high growth potential and a propensity for recurrence.This article puts tog... 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s(KCOTs,previously known as odontogenic keratocysts) are aggressive,noninflammatory jaw lesions with a putative high growth potential and a propensity for recurrence.This article puts together a summary of the serial studies related to KCOTs undertaken by the author’s research group in recent years.Intraosseous jaw cysts with a solely orthokeratinized lining epithe-lium have been suggested to differ from the typical KCOTs.We report 20 cases of such cyst type under the term of ’orthokeratinized odontogenic cyst(OOC)’.Apart from the presence of a keratinizing epithelial lining,the OOC lacks the other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KCOT,exhibits little if any tendency to recur,has no apparent association with NBCCS,may be cured by simple enucleation,and may thus constitute its own clinical entity.Mutations in PTCH1 gene are responsible for NBCCS and are related in tumors associated with this syndrome.We have so far detected 26 PTCH1 mutations(2 mutations occurred twice) in 10 out of 34(29.4%) sporadic and 14 out of 16(87.5%) NBCCS-associated KCOTs.The 26 mutations consisted of 10 frameshift,2 nonsense,3 aberrant splicing,4 in-frame insertion/deletion/ duplication and 7 missense mutations.Two missense mutations in PTCH2 were also detected in 2 out of 15 NBCCS related KCOT patients.By contrast,no pathogenic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SMO.Thus,our data,together with reports from ther groups,indicate that defects of PTCH1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ndromic as well as sporadic KCOTs.The pathogenic role of PTCH2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A series of in vitro studies on bone resorption of KCOTs and ameloblastomas were undertaken by this grou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dontogenic lesions could promote bone resorption in vitro and it is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some of the cytokines secreted by the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囊肿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牙槽骨质丢失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根管内细菌定植状态的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惠杰 岳林 高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的细菌感染状态,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方法:采用组织学与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不能保留的7例慢性根尖周炎患根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将新鲜拔除的患根沿牙长轴近、远、中向劈为两半,一半做组... 目的:了解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的细菌感染状态,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方法:采用组织学与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不能保留的7例慢性根尖周炎患根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将新鲜拔除的患根沿牙长轴近、远、中向劈为两半,一半做组织学切片,采用Brown&Brenn染色观察,另一半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组织学切片细菌特染显示,大量细菌附着于根管壁表面并定植于根管壁牙本质小管深部,用测微尺测量细菌侵入深度为140~1 000μm,根尖1/3段感染较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根管壁表面可见到致密、半封闭状态的网状细菌膜结构,大量球菌、杆菌和/或丝状菌镶嵌于无定形的基质中,集中于根尖1/3段。结论:慢性根尖周炎的根管内细菌以生物膜形式定植在根尖1/3区,并侵入牙本质小管深部,形成感染难以清除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炎 牙髓腔 生物膜 牙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骨保护素在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范蓉 张成飞 +2 位作者 高岩 李斌斌 王晶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这两个调控骨吸收的关键因子,在人类根尖肉芽肿(periapical granuloma,PG)和根尖囊肿(radicular cyst,RC... 目的: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这两个调控骨吸收的关键因子,在人类根尖肉芽肿(periapical granuloma,PG)和根尖囊肿(radicular cyst,RC)病损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择小鼠单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20例根尖肉芽肿和20例根尖囊肿组织中RANKL和OPG的表达。选择6例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牙齿的牙周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组织中的RANKL蛋白表达均明显强于对照组中的RANKL表达[(43.74±8.40)vs(15.47±2.59),(40.33±7.53)vs(15.47±2.59),均P=0.000],但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组织之间的RANKL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根尖肉芽肿、根尖囊肿和对照组中的OPG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7.81±5.17,26.35±3.86和24.33±3.50,3组间的OPG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组织中的RANKL/OPG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上升[(1.59±0.26)vs(0.64±0.10),(1.54±0.24)vs(0.64±0.10),均P=0.000],但RANKL/OPG的比率在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NAKL和OPG均能表达于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RANKL可能与慢性根尖周炎骨吸收活动关系密切,同时RANKL和OPG可能在根尖周病的疾病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炎 NF—KB 膜糖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釉蛋白在大鼠牙胚釉质发育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平 高学军 +1 位作者 高岩 贾弘禔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釉蛋白(enamelin,En)在大鼠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出生后第1,3,7,10,14天SD大鼠第一磨牙牙胚中釉蛋白的表达特征。结果:大鼠出生后第1~14天釉蛋白在成釉... 目的:观察釉蛋白(enamelin,En)在大鼠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出生后第1,3,7,10,14天SD大鼠第一磨牙牙胚中釉蛋白的表达特征。结果:大鼠出生后第1~14天釉蛋白在成釉细胞中的表达随细胞的分化、基质分泌而变化。釉蛋白在出生后第1天的成釉器前成釉细胞中表达为阴性,但在沿牙尖斜面的进入分泌期成釉细胞中表达阳性;在出生后3天的分泌期成釉细胞胞浆中表达阳性,在刚分泌形成的釉牙本质界呈强阳性表达;在出生后第7天的分泌期成釉细胞胞浆中表达阳性,在未矿化完全的釉质基质中为强阳性表达,且釉蛋白随矿化的程度不同而表达强弱不同;在出生后第10天的大鼠牙胚中釉蛋白仅在成熟期成釉细胞中有较弱的阳性表达,在矿化变薄的剩余釉质基质中仍有阳性表达;在出生后第14天的大鼠牙胚中,釉蛋白表达阴性。结论:釉蛋白由成釉细胞分泌,最初分布于釉牙本质界,位于发育中的釉质全层,随釉质成熟而逐渐减少,至釉质完全形成后而表达停止,提示釉蛋白在釉质形成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釉质蛋白质类 牙胚 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与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中PTCH2基因的突变检测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丽莉 李铁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检测伴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KCOT)中是否存在PTCH2基因的异常。方法:收集15例NBCCS相关的KCOT患者的新鲜病变组织和外周血标本,提... 目的:检测伴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KCOT)中是否存在PTCH2基因的异常。方法:收集15例NBCCS相关的KCOT患者的新鲜病变组织和外周血标本,提取DNA,采用PCR直接测序法进行PTCH2的突变分析。结果:发现2例尚未报道的错义突变(c.323T>C,c.1319C>T),分别引起1个氨基酸的改变,另发现9处PTCH2的多态性位点,其中3处为尚未报道的新位点。结论:虽然在NBCCS患者中PTCH2突变不如PTCH1突变频发,但少数NBCCS相关的KCOT患者可发生PTCH2的胚系突变,其病理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牙源性囊肿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真性肿瘤吗?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铁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共4页
关键词 牙源性囊肿 下颌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釉细胞纤维瘤中BRAF突变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尤柱 徐丽莉 +3 位作者 李雪芬 张建运 杜菁 孙丽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检测BRAF基因在成釉细胞纤维瘤(ameloblastic fibroma,AF)中的突变情况,进一步分析该突变与AF的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寻求AF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AF的病例16例。A... 目的:检测BRAF基因在成釉细胞纤维瘤(ameloblastic fibroma,AF)中的突变情况,进一步分析该突变与AF的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寻求AF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AF的病例16例。AF石蜡包埋组织经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由两名病理科专家确认病例选取的准确性,按照DNA提取试剂盒使用说明提取组织DNA。对BRAF V600E位点进行PCR扩增,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BRAF V600E的突变检测,并进一步分析16例AF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AF患者中包括7例男性,9例女性; 3例发生于上颌,13例发生于下颌;入院年龄为2~67岁(中位年龄14. 5岁)。病变常表现为无痛性肿胀,生长缓慢。16例AF均携带BRAF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00%(16/16),均为15号外显子上V600E突变型(c. 1799T> A),导致在氨基酸水平上由缬氨酸变为谷氨酸,从而使胸腺嘧啶转化为腺苷酸。现有病例表明BRAF突变与AF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和复发等无相关性。结论:AF中存在BRAF V600E位点的高突变率,提示BRAF V600E突变可能成为AF发生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为AF患者应用BRAF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其病理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纤维瘤 BRAF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fibromin蛋白在人颌骨骨肉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司马梓涵 陈艳 李铁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2-796,共5页
目的:检测parafibromin蛋白在人颌骨骨肉瘤(osteosarcoma of the jaws,JOS)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JOS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arafibromin蛋白在47例JOS和11例颌骨骨化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 of the ... 目的:检测parafibromin蛋白在人颌骨骨肉瘤(osteosarcoma of the jaws,JOS)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JOS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arafibromin蛋白在47例JOS和11例颌骨骨化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 of the jaws,JOF)中的表达情况。结果:JOS中,parafibromin高表达、中等表达、低表达患者分别占48.9%(23/47)、40.4%(19/47)和10.7%(5/47);JOF中,三者所占的百分率分别为90.9%(10/11)、9.1%(1/11)和0.0%(0),与JO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47.5,P=0.012);parafibromin在高分化型JOS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传统型JOS(U=71.0,P=0.021);parafibromin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parafibromin蛋白在JOS中表达下调,这种表达的减少可能与JOS的分化和恶性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纤维瘤 骨化性 Parafibromin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爽 李铁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建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块及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上皮细胞,以无血清的角化上皮细胞培养基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并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体外... 目的:建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块及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上皮细胞,以无血清的角化上皮细胞培养基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并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上皮细胞为多角形,胞浆均匀,轮廓清晰,表现上皮细胞特有的铺路石样外观,体外可传2—4代,生长周期约30~50d。经波形丝蛋白、广谱角蛋白及角蛋白10、角蛋白14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分离培养的细胞为上皮来源,无间充质细胞混杂。结论:采用无血清的角化细胞培养基可在体外进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上皮细胞的连续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囊肿 角化病 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突蛋白在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耀银 高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683-686,共4页
在肿瘤侵袭的过程中,上皮细胞的极性和细胞间黏附以及细胞表面的上皮钙黏着蛋白等特异性标志物丧失,细胞骨架重建,进而获得间充质样细胞表型的过程,称为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足突蛋白(podoplanin)具有增强胚胎细胞迁移和促进肿瘤细胞... 在肿瘤侵袭的过程中,上皮细胞的极性和细胞间黏附以及细胞表面的上皮钙黏着蛋白等特异性标志物丧失,细胞骨架重建,进而获得间充质样细胞表型的过程,称为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足突蛋白(podoplanin)具有增强胚胎细胞迁移和促进肿瘤细胞浸润的能力,可能具有诱发EMT的作用。本文就足突蛋白表达、足突蛋白在EMT中的作用和足突蛋白诱导EMT的影响因素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突蛋白 上皮间充质转化 埃兹-根-膜突蛋白 肿瘤侵袭 细胞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