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保护漆抗牙根面酸蚀脱矿的耐久性体外研究
1
作者 田洪琰 蔡雪 王晓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研究在牙根面应用氟保护漆的抗酸蚀脱矿作用的耐久性。方法:制备人离体牙冠部和根部样本,涂布多乐氟形成保护膜,对保护膜-牙本质界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氟元素含量能谱分析,比较氟保护漆在冠和根上应用的差异。制备人离体牙根面样... 目的:研究在牙根面应用氟保护漆的抗酸蚀脱矿作用的耐久性。方法:制备人离体牙冠部和根部样本,涂布多乐氟形成保护膜,对保护膜-牙本质界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氟元素含量能谱分析,比较氟保护漆在冠和根上应用的差异。制备人离体牙根面样本,涂布多乐氟形成保护膜,在常温去离子水中放置14 d使其发生老化,然后用pH 4.5的乙酸脱矿4 d,再对保护膜-牙本质界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氟元素含量能谱分析,并与未使用多乐氟的脱矿样本和使用多乐氟但未经过老化的脱矿样本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多乐氟的即刻渗透深度在冠部牙本质较强,在根部牙本质较弱。未使用多乐氟的对照组样本经酸蚀后发生明显脱矿。使用多乐氟的样本不经老化时,酸蚀后未发生脱矿,多乐氟中的氟元素渗透达界面下方(76.00±8.94)μm;经过老化再酸蚀,保护膜结构破坏,但牙本质未发生脱矿,界面下方(5.00±3.53)μm处仍存留有氟元素。结论:多乐氟在牙根面具有抗酸蚀脱矿作用,此种作用在失去保护膜结构后仍可发挥一段时间,具备一定的耐久性,可用于预防根面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用氟化物 多乐氟 牙根龋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人牙髓细胞的抗炎修复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婧宜 王赛楠 董艳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的抗炎和修复作用,探索可适宜于牙髓炎活髓保存治疗的药物。方法:取新鲜拔除的人类第三磨牙的牙髓进行hDPCs... 目的:研究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的抗炎和修复作用,探索可适宜于牙髓炎活髓保存治疗的药物。方法:取新鲜拔除的人类第三磨牙的牙髓进行hDPCs原代培养,消化传代至4~6代,向培养基中加入1 mg/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培养24 h,获得LPS刺激后的hDPCs(LPS-hDPCs),实验组使用含有不同浓度(1、10、100μmol/L)NSAIDs(阿司匹林或美洛昔康)的培养基培养LPS-hDPCs,普通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MTT法在第1、3、5、7天对细胞增殖活力进行检测,采用real-time PCR法于6 h检测炎症基因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培养7 d后检测成牙分化基因牙本质基质蛋白(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基因表达;采用茜素红染色法于第14天检测矿化结节形成,氯化十六烷基吡啶进行矿化结节钙半定量检测。结果:MTT结果显示,1~100μmol/L阿司匹林或美洛昔康对hDPCs增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该促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1~100μmol/L美洛昔康或100μmol/L阿司匹林均可显著下调LPS-hDPCs炎症基因TNF-α和IL-6表达(P<0.05),且100μmol/L美洛昔康的该作用效果显著强于100μmol/L阿司匹林(P<0.05)。100μmol/L美洛昔康可以显著促进LPS-hDPCs成牙向分化基因DSPP、DMP-1的表达和矿化(P均<0.05)。结论:美洛昔康可促进hDPCs增殖,在有效抑制炎症因子升高的同时,可促进炎症状态下hDPCs的成牙本质向分化和矿化,美洛昔康可能在牙髓炎症中发挥抗炎和促进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炎药 非甾类 脂多糖类 牙髓 细胞 培养的 美洛昔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牙本质方向分化牙髓干细胞外泌体形态及微小RNA表达谱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叶雨阳 岳林 +1 位作者 邹晓英 王晓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9-696,共8页
目的:研究成牙本质方向分化下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来源外泌体的特征,比较其与普通培养下DPSCs来源外泌体的微小RNA(microRNA)表达差异,并分析其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1)分别采用α-基础伊格尔(氏)培养基(αmini... 目的:研究成牙本质方向分化下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来源外泌体的特征,比较其与普通培养下DPSCs来源外泌体的微小RNA(microRNA)表达差异,并分析其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1)分别采用α-基础伊格尔(氏)培养基(αminimum Eagle’s medium,α-MEM,Hyclone公司,美国)和成牙本质方向分化培养基培养DPSCs 21 d,使用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分别在两种细胞上清液中提取外泌体,命名为普通培养条件下DPSCs外泌体(dental pulp stem cells-exosomes,DPSCs-Exo)和成牙本质方向分化培养条件下DPSCs外泌体(dental pulp stem cells-odontogenic-exosomes,DPSCs-OD-Exo)。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法、纳米粒子示踪分析法和蛋白印迹法观察比较两种外泌体的形态、粒径分布和外泌体标记蛋白表达情况。(2)采用microRNA芯片法分析DPSCs-Exo和DPSCs-OD-Exo的microRNA表达谱差异,选择差异表达最显著的3种micro-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验证。对差异表达的microRNA采用microRNA目标预测数据库及基因信号通路数据库进行分析,预测microRNA在DPSCs成牙本质方向分化中的信号传导途径。结果:(1)普通培养条件下的DPSCs呈梭形、多角形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成牙本质方向诱导分化21 d后的DPSCs也基本呈梭形、多角形。成牙本质方向诱导分化条件下的细胞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结果镜下可见大量色暗沉积物形成,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细胞颜色深染呈深蓝色,而普通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则未见明显染色。两种培养条件下的DPSCs-Exo和DPSCs-OD-Exo形态一致,均呈茶托样,具有双层膜结构。DPSCs-Exo粒径峰值为(114.67±9.07)nm,DPSCs-OD-Exo粒径峰值为(134.00±8.54)nm。DPSCs-OD-Exo的粒径峰值稍大于DPSCs-Ex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0,P<0.05)。DPSCs-Exo和DPSCs-OD-Exo均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肿瘤易感基因(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TSG)101蛋白、CD63,符合外泌体特征。(2)microRNA芯片结果显示DPSCs-Exo与DPSCs-OD-Exo的microRNA表达谱存在差异,其中19个增加2倍以上,1个减少64%。real-time PCR验证结果显示,microRNA表达谱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1246、microRNA-100-5p和microRNA-494-3p在DPSCs-Exo与DPSCs-OD-Exo中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microRNA目标预测数据库及基因信号通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microRNA进行分析,预测差异表达的microRNA可靶向轴抑制蛋白2(axis inhibition protein 2,AXIN2)基因及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结论:DPSCs-OD-Exo与DPSCs-Exo均符合外泌体特征,两者的microRNA表达谱存在差异,差异表达的microRNA可能参与调控DPSCs成牙本质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干细胞 外泌体 微小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髓专科医师应用锥形束CT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叶佳学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目的:调查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牙髓专科医师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CBCT在牙髓根尖周病诊治中作用,为CBCT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1至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调查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牙髓专科医师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CBCT在牙髓根尖周病诊治中作用,为CBCT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1至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包括临床病历、放射申请单/报告及二维和三维影像学资料,除外因正畸或修复等原因而拍摄者。分析临床资料,调查应用CBCT的牙髓医师经验及培训背景、全年接诊患者数量,同时检索CBCT检查目的和兴趣区、CBCT拍摄的技术参数(如机型和视野)、拍摄后的报告,评估对诊断的影响。应用Wilcoxon和Mann-Whitney检验比较CBCT兴趣区的分布,应用卡方检验及两两比较分析不同临床经验的牙髓专科医师(高、中、低年资)应用CBCT的情况。结果:共61名临床医师全年接诊34952人,申请CBCT扫描共3308份,其中受检者3218例(男∶女约为1∶2),年龄中位数35岁(28,49),占全年接诊患者数量10%;其中98%的CBCT检查在拍摄二维根尖片后,96%的CBCT扫描投照视野小于10 cm×10 cm。3308份CBCT中83%的扫描兴趣区为上下颌后牙区,拍摄数高于前牙17%(Z=-2.278,P<0.05),受检最多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占受检患牙的35%。统计CBCT扫描目的主要包括三方面:明确临床诊断、指导手术和非手术牙髓治疗(包括牙髓治疗并发症处理)及疗效评估,分别为1111份(34%)、1745份(54%)、311份(10%),其他占2%。CBCT用于明确临床诊断,主要应用于慢性根尖周炎、牙根折裂、牙根吸收和牙外伤,其中353份CBCT检查用于牙根折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阳性诊断率为35%(125/353)。为揭示根管系统解剖而拍摄的846份CBCT中,297份为治疗失败后明确是否有遗漏根管,其中58%(171/297)病例确认存在遗漏根管。在治疗并发症的处理中,CBCT主要用于辅助侧穿的诊断和分离器械的定位。311份CBCT检查应用于疗效评价,包括根管治疗后240份和根尖手术后71份,拍摄原因为复查或治疗后有临床症状、二维根尖片显示持续存在病损。使用CBCT的61名医师包括高年资医师23名,占开具CBCT检查总数的45%,中、低年资医师分别为15、23名,开具CBCT检查占比分别为30%和25%。高年资与低年资医师申请CBCT检查各占接诊患者的10%,高于中年资医师的8%(χ_(1)^(2)=39.4,χ_(2)^(2)=29.1,P<0.001)。主任医师申请比例为18%,高于副主任医师的9%(χ_(1)^(2)=139.4,P<0.001)。CBCT拍摄后医师改变诊断或调整计划者约31%(1009/3308)。结论:牙髓专科医师应用CBCT获得更加丰富的临床信息,有助于诊断和精准治疗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牙体牙髓病 牙髓专科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尖根管充填峡部模拟根管的体外研究
5
作者 马雨琪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5,共7页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带有不规则结构(Hus&Kim Ⅴ型、YinⅡ型峡部)的根管模型,并利用切片和影像学手段评价单尖根管充填的效果,以期对临床应用单尖根管充填技术提供参考。方法:(1)纳入具备Hus&KimⅤ型、YinⅡ型峡部根管结构...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带有不规则结构(Hus&Kim Ⅴ型、YinⅡ型峡部)的根管模型,并利用切片和影像学手段评价单尖根管充填的效果,以期对临床应用单尖根管充填技术提供参考。方法:(1)纳入具备Hus&KimⅤ型、YinⅡ型峡部根管结构的人离体前磨牙,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并重建根管系统,设计打印标准化3D根管模型,并用罗丹明B染色和偏差拟合验证模型可用性。(2)将30个模型随机分为3组(n=10),使用不同充填方法进行根管充填,分别为对照组:热垂直加压充填组;实验组1:0.06锥度(30#)单尖充填组;实验组2:0.04锥度(35#)单尖充填组,均采用多组分混合根管封闭剂(GuttaFlow 2)。样本储存1周后,在距根尖2、4、6、8 mm处进行横切片,体式显微镜下观察,计算充填率和充填物构成比。(3)在上述结果基础上,选择充填率较高的实验组1(n=4)与对照组(n=4)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一步分析充填效果,测量根管系统、主根管及峡部内充填物体积,并计算体积充填率。采用两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评估差异,并通过Tukey’s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1)用罗丹明B染色后可见染色液从模型根尖孔溢出,染色范围达主根管系统及峡部区域,切片显示无残余支撑材料,打印模型偏差为0.03 mm,拟合平均距离为0.02 mm,证实模型可用。(2)实验组1和2在距根尖4、6、8 mm层面上的充填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04,P<0.01)。两实验组在根尖2、4 mm处的充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根管中上段6、8 mm处,实验组1的充填率高于实验组2(P<0.01)。同一实验组内,根尖区2、4 mm处的充填率均低于根管中上段6、8 mm处(P<0.01)。两实验组在根尖段2、4 mm的牙胶及封闭剂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83,P>0.01),根尖2 mm处牙胶占比较大,根尖4 mm处封闭剂占比较大(P<0.01)。(3)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实验组1与对照组的体积充填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33,P<0.01),其中在峡部结构中,实验组1的体积充填率为54.33%±4.35%,在主根管内为78.31%±4.21%,均低于对照组的峡部体积充填率76.48%±4.89%和主根管体积充填率86.90%±3.29%(P<0.01),实验组1的体积充填率在主根管高于峡部(P<0.01),而对照组在峡部与主根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带有峡部的不规则根管结构中,使用大锥度牙胶尖可改善单尖根管充填在根管中上段的充填效果,但峡部的体积充填率仍低于主根管,需进一步改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尖根管充填 峡部根管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牙周炎龈沟液中有机酸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关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路瑞芳 冯琳 +2 位作者 高学军 孟焕新 冯向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对有机酸浓度的影响,初步探讨有机酸在AgP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共20例AgP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每位研究对象每象限选一个位点...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对有机酸浓度的影响,初步探讨有机酸在AgP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共20例AgP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每位研究对象每象限选一个位点采集龈沟液,分离上清液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分离沉淀物采用PCR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并分析其电泳条带的灰度值作为该微生物的PCR产物量。结果:AgP组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的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和PCR产物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组中丁酸浓度显著高于未检出组[2.87(0.99,4.36)mmol/L vs.0.33(0.00,1.44)mmol/L,P<0.05],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均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产物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4,0.548,0.411,0.493,0.273,P<0.05)。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组中有机酸浓度均高于未检出组,琥珀酸1.67(1.15,2.11)mmol/L vs.0.80(0.48,1.06)mmol/L,乙酸31.95(23.77,43.13)mmol/L vs.12.51(7.57,15.69)mmol/L,丙酸11.86(6.55,14.98)mmol/L vs.2.82(1.71,7.03)mmol/L,丁酸3.45(2.41,4.78)mmol/L vs.0.54(0.00,1.56)mmol/L,异戊酸2.23(1.05,3.85)mmol/L vs.0.62(0.00,2.33)mmol/L,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与齿垢密螺旋体产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443,0.702,0.625,0.557,P<0.05)。结论:AgP患者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产物量,可以作为判断AgP发生与进展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类 挥发性 牙龈卟啉单胞菌 齿垢密螺旋体 龈沟液 侵袭性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Notch信号通路可延迟人牙髓细胞的老化表现 被引量:10
7
作者 常思佳 邹晓英 +2 位作者 庄姮 岳林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1,共7页
目的:建立Notch信号通路激活的人牙髓细胞模型,探讨激活Notch信号通路对人牙髓细胞老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从第4代开始实验,将牙髓细胞分为激活组和阴性对照组。激活组采用10 mg/L的Jagged1蛋白包被培养皿的方法激活Notc... 目的:建立Notch信号通路激活的人牙髓细胞模型,探讨激活Notch信号通路对人牙髓细胞老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从第4代开始实验,将牙髓细胞分为激活组和阴性对照组。激活组采用10 mg/L的Jagged1蛋白包被培养皿的方法激活Notch信号通路,阴性对照组的培养皿不做处理。以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第4代、第8代、第10代Notch信号通路下游基因Hes1的表达水平。分三个水平观察Notch信号通路激活后人牙髓细胞的变化:(1)细胞水平,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改变;(2)代谢酶水平,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ALP的表达和活性,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方法检测阳性细胞百分率;(3)基因水平,用RT-qPCR检测老化相关基因p53和p16的表达。t检验比较激活组和阴性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采用Jagged1蛋白包被培养皿后,Notch信号通路下游基因Hes1表达增高,表明建立了Notch信号通路激活的人牙髓细胞模型。激活组牙髓细胞与阴性对照组牙髓细胞相比,较晚出现形态显现衰老的细胞,第8代、第10代细胞活力升高,ALP表达量升高;第10代ALP活性升高,β-半乳糖苷酶表达下降;各代p16基因表达水平均降低,第8代、第10代p53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结论:Jagged1蛋白可有效激活Notch信号通路,激活Notch信号通路后,人牙髓细胞在细胞水平、代谢酶水平、基因水平均表现出老化延迟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Notch 信号传导 细胞衰老 牙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PT对人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邹晓英 庄姮 +1 位作者 岳林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4-279,共6页
目的:探讨γ-分泌酶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L-丙氨酰-S-苯基甘氨酸t-丁酯{N-[N-(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 t-butyl ester,DAPT}对人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是否有抑制作用,及对牙髓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γ-分泌酶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L-丙氨酰-S-苯基甘氨酸t-丁酯{N-[N-(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 t-butyl ester,DAPT}对人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是否有抑制作用,及对牙髓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上完整拔除的健康前磨牙或第三磨牙,采用酶消化法进行人牙髓细胞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从第4代开始在正常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μmol/L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选择第4、8、10代细胞为检测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基因芯片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细胞活性,绘制牙髓细胞增殖曲线,评价牙髓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加入DAPT后,实验组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下游基因Hes1、Hey1、NR4A2表达下降,同时,第8、10代牙髓细胞的增殖减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的Notch信号通路,使人牙髓细胞增殖减慢,影响细胞的正常生命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 细胞 培养的 信号传导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牙体修复材料与Ⅱ类洞龈壁适合性的显微CT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聂杰 王晓燕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7-320,共4页
目的:使用显微CT观察不同牙体修复材料用于Ⅱ类洞充填修复时材料与龈壁的适合性。方法:选择人离体前磨牙18颗,制备邻牙合面Ⅱ类洞,随机分为6组进行分层充填。使用6种材料作为龈壁层材料,包括4种注射式充填材料:Beautifil Flow Plus F00(... 目的:使用显微CT观察不同牙体修复材料用于Ⅱ类洞充填修复时材料与龈壁的适合性。方法:选择人离体前磨牙18颗,制备邻牙合面Ⅱ类洞,随机分为6组进行分层充填。使用6种材料作为龈壁层材料,包括4种注射式充填材料:Beautifil Flow Plus F00(F00)、Beautifil Flow F10(F10)、Filtek Z350 Flowable(Z350F)和FujiⅡLC CAPSULE(Fuji),以及2种膏体状填压式充填材料:BeautifilⅡ(BF)和Filtek Z350(Z350)。将充填修复后离体牙进行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体积和分布。孔隙体积采用Jonckheere-Terpstra非参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体积(mm3)由小到大依次为:Z350F(0.000 15)、F10(0.000 39)、F00(0.012)、Fuji(0.070)、Z350(0.16)和BF(0.20),Z350F/F10组与Fuji/Z350/B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隙分布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孔隙位于窝洞的点线角。结论: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主要位于窝洞点线角,高流动注射式充填材料可以有效减少界面孔隙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材料 牙修复体 牙洞 龈壁层 X射线显微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疗效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茗茗 郑迎东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3-130,共8页
目的:初步建立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基于根管治疗后2年疗效临床回顾性研究,以因牙髓根尖周病接受根管治疗及术后2年随访的360例患牙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约67%为训练样本(建立模型),其余为验证样本(模型外... 目的:初步建立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基于根管治疗后2年疗效临床回顾性研究,以因牙髓根尖周病接受根管治疗及术后2年随访的360例患牙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约67%为训练样本(建立模型),其余为验证样本(模型外部验证)。以影像学评价结果为疗效标准,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以根尖周有/无病变、根尖周病变是/否缩小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临床疗效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以根尖周有/无病变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一,纳入术前根尖周有无病变、根管弯曲度、根管充填长度及密度建模,模型AUC为0.802(95%CI:0.744~0.859),验证样本检验外部效度结果为0.688。以根尖周病变是否缩小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二,根管充填长度和密度参与建模,模型AUC为0.734(95%CI:0.612~0.856),外部验证结果为0.681。根管重度弯曲、根管治疗质量好的牙髓炎患牙接受根管治疗术后2年,通过模型一预测,根尖周无病变概率达90%,慢性根尖周炎患牙病变愈合概率为51%。应用模型二预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后2年,根管充填质量好的病例出现病变缩小的概率为95%,而根管充填质量不佳者病变缩小的概率仅为39%。结论:术前根尖周状态、根管弯曲情况、根管治疗质量可用于预测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疗法 放射摄影术 治疗结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镍钛系统根管预备后发生牙根微裂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晨 梁宇红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3,共5页
目的:比较Hy Flex CM和Pro Taper Universal两种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后,根尖区牙根微裂的发生率。方法:收集60颗完整的离体下颌切牙,使用自凝树脂和藻酸盐印模材料进行包埋,暴露根尖区3 mm。随机分成3组(n=20),对照组不进行根管预备,两个... 目的:比较Hy Flex CM和Pro Taper Universal两种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后,根尖区牙根微裂的发生率。方法:收集60颗完整的离体下颌切牙,使用自凝树脂和藻酸盐印模材料进行包埋,暴露根尖区3 mm。随机分成3组(n=20),对照组不进行根管预备,两个实验组分别使用Hy Flex CM和Pro Taper Universal镍钛器械预备根管至#40/0.06。根管预备后,在距根尖孔1 mm、2 mm、3 mm处进行水平切盘,利用立体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牙根不同横截面牙根微裂的产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未观察到牙根裂的产生,Hy Flex CM实验组牙根微裂的发生率为5%(1/20),Pro Taper Universal实验组为85%(17/20),两实验组间牙根裂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Hy Flex CM镍钛系统进行根管预备产生根尖部牙根微裂的风险明显低于Pro Taper Univers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制备 牙根微裂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定植状态的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杰 宋磊 +1 位作者 段登辉 岳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6-319,共4页
目的:对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高糖环境下的定植能力进行初步探索。方法:21天龄SPF-SD大鼠48只,24-27天喂以氨苄青霉素水溶液(内源性细菌抑制),28天时将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高糖持续饲喂,28-30天连续3天接种菌液,组1(SM组)... 目的:对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高糖环境下的定植能力进行初步探索。方法:21天龄SPF-SD大鼠48只,24-27天喂以氨苄青霉素水溶液(内源性细菌抑制),28天时将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高糖持续饲喂,28-30天连续3天接种菌液,组1(SM组)接种变形链球菌菌液,组2(SO组)接种寡发酵链球菌菌液,组3(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变形链球菌和寡发酵链球菌混合菌液,组4为阴性对照组,不接种任何菌液。细菌接种次日和第10天,用无菌棉签擦取大鼠双侧下颌磨牙(6颗)牙合面、颊、舌面的菌斑,PBS系列稀释,SM组接种于MSB平皿和BHIS血平皿,SO组接种于MSAE平皿,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于MSB平皿、MSAE平皿和BHIS血平皿,阴性对照组接种于MSB平皿和MSAE平皿。从MSB平皿筛选、计数变形链球菌,从MSAE平皿筛选寡发酵链球菌疑似菌落并16S r DNA测序鉴定寡发酵链球菌。结果:SO组接种寡发酵链球菌次日,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为33.3%(4/12);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次日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为0,而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为100.00%,变形链球菌占总菌的比例为14.70%±4.53%;SM组在接种次日的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也为100.00%,其占总菌的比例为12.42%±4.27%,与SO+SM混合接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O组接种寡发酵链球菌第10天,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为0;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第10天,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亦为0,而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为100.00%,变形链球菌占总菌的比例为15.78%±5.10%;SM组在接种第10天的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也为100%,其占总菌的比例为17.08%±5.75%,与SO+SM混合接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在大鼠口腔内高糖环境下,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呈一过性显现,不能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发酵链球菌 链球菌 变异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牙髓细胞在3种生物活性支架上的生长能力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蔷薇 董艳梅 +2 位作者 陈晓峰 李玉莉 苗国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4-488,共5页
目的:观察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在生物活性支架上的增殖及分化情况。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hDPCs,传至第4代用于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并测定细胞基质前体细胞抗原-1(stro-mal precursor antigen-1,STRO... 目的:观察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在生物活性支架上的增殖及分化情况。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hDPCs,传至第4代用于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并测定细胞基质前体细胞抗原-1(stro-mal precursor antigen-1,STRO-1)表达率。实验使用3种支架,包括胶原(collagen,COL)支架、胶原-生物活性玻璃(collagen-bioglass,COL-BG)支架及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collagen-bioglass-polycaprolacton,COL-BG-PCL)支架。将hDPCs植入支架,采用MTT法于6 h、1 d、3 d、5 d、7 d、14 d和21 d测定hDPCs增殖,在14 d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实验所用hDPCs中含有STRO-1阳性细胞;hDPCs在COL-BG支架及COL-BG-PCL支架上的增殖显著高于COL支架(P<0.05),尤其在14 d和21 d COL-BG支架及COL-BG-PCL支架的光密度值是COL支架的5倍;COL-BG支架及COL-BG-PCL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染色区明显较COL支架广泛。结论:hDPCs在COL-BG支架及COL-BG-PCL支架上增殖和分化活跃,优于传统的COL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 组织支架 胶原 生物活性玻璃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对人牙髓细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米姗姗 董艳梅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研究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对人牙髓细胞增殖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作用。方法:取人无龋前磨牙或第三磨牙的牙髓进行牙髓细胞原代培养,传至第4代作为实验用细胞。实验用生物活性玻璃包括溶胶-凝胶法制备的... 目的:研究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对人牙髓细胞增殖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作用。方法:取人无龋前磨牙或第三磨牙的牙髓进行牙髓细胞原代培养,传至第4代作为实验用细胞。实验用生物活性玻璃包括溶胶-凝胶法制备的58S、纳米58S(Nano-58S)和传统熔融法制备的45S5。用含有1 g/L(mg/mL)的58S、Nano-58S和45S5浸提液的达尔伯克必需基本培养基(Dulbecco’s mimimum essential medium,DMEM)培养人牙髓细胞,对照组为不含生物活性玻璃的DMEM培养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溶液[(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于第1、3、5、7天测定细胞增殖,第14天检测细胞的ALP活性。结果:Nano-58S组的细胞增殖显著高于对照组,Nano-58S组和58S组的细胞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5S5组的细胞增殖(P<0.01)和ALP活性(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Nano-58S和58S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能够促进人牙髓细胞增殖和ALP活性,对人牙髓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 细胞增殖 碱性磷酸酶 生物相容性材料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凝胶用于牙髓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春玲 韩冰 王晓燕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92-197,共6页
水凝胶是一种柔软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网络体系,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研究中的支架材料。牙髓再生是运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将牙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后植入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可以被吸收降解的生物支架上,诱导牙髓干细胞形成牙髓-牙本质复... 水凝胶是一种柔软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网络体系,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研究中的支架材料。牙髓再生是运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将牙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后植入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可以被吸收降解的生物支架上,诱导牙髓干细胞形成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和类牙髓样组织。水凝胶支架在牙髓再生中发挥着模拟微环境、传递信号分子等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不同成分、性质的水凝胶用于牙髓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支架 牙髓再生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序列在生物活性玻璃对人牙髓细胞生物作用中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意 王赛楠 +1 位作者 崔彩云 董艳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6-330,共5页
目的: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的增殖及矿化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是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序列(Arg-Gly-Asp-Ser,RGDS)在BG对hDPCs的黏附、增殖及矿化作用中的... 目的: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的增殖及矿化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是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序列(Arg-Gly-Asp-Ser,RGDS)在BG对hDPCs的黏附、增殖及矿化作用中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质量浓度RGDS(12.5 mg/L、25.0 mg/L、50.0 mg/L、100.0 mg/L、200.0 mg/L)的BG浸提液培养hDPCs,对照组为不含RGDS的BG浸提液。采用细胞活性噻唑蓝(MTT)比色法于接种后4 h检测细胞黏附数量,于第1、3、5、7、9天测定细胞增殖,第14、28天对细胞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活性。结果:BG浸提液加RGDS组与单纯BG浸提液组相比,hDPCs黏附数目降低,呈RGDS浓度依赖性;BG浸提液加RGDS组的增殖活性早期低于单纯BG浸提液组,但后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G浸提液能够促进hDPCs的矿化,加入RGDS组的矿化活性与单纯BG浸提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游离态RGDS不影响BG对hDPCs的增殖和矿化促进作用,但会与hDPCs结合进而影响hDPCs向培养皿底的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 生物活性玻璃 牙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内转运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表面CXC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心韵 高晓敏 +1 位作者 邹晓英 岳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3-899,共7页
目的:探讨胞内转运途径受到抑制后,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表面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表达的变化,为了解SCAP迁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共染色方法和原位邻... 目的:探讨胞内转运途径受到抑制后,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表面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表达的变化,为了解SCAP迁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共染色方法和原位邻近连接技术(proximity ligation assay,PLA)检测SCAP胞内CXCR4与细胞胞内转运相关细胞器标记蛋白的共定位,检测指标包括早期胞内体标记蛋白Rab5、循环胞内体标记蛋白Rab11A、溶酶体标记蛋白Lamp1。分别采用80μmol/L的内吞抑制剂Blebbistatin、80μmol/L的内吞抑制剂Dyanasore对SCAP进行预处理1 h,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检测表面阳性表达CXCR4的SCAP所占百分比,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荧光共染色结果显示,CXCR4在SCAP胞内的表达位置与早期胞内体标记物Rab5、循环胞内体标记物Rab11A的表达位置重合,小部分与溶酶体标记物Lamp1的表达位置重合。PLA结果显示,CXCR4在SCAP胞内与Rab5、Rab11A、Lamp1均存在共定位。阴性对照组SCAP CXCR4阳性表达的细胞为0.13%±0.10%,经Blebbistatin、Dynasore抑制内吞后,表面CXCR4阳性表达的SCAP显著增多,分别为13.34%±1.31%、4.03%±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762,P<0.001),且Blebbistatin组多于Dynasor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内吞抑制剂抑制CXCR4的胞内转运途径,可使表面表达CXCR4的SCAP增多,提升了SCAP迁移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趋化因子受体4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 迁移 胞内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摄取外泌体的介导途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晓敏 邹晓英 岳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探讨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摄取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外泌体的作用,为揭示其内吞外泌体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超速离心法结合超滤法提取DPSCs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 目的:探讨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摄取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外泌体的作用,为揭示其内吞外泌体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超速离心法结合超滤法提取DPSCs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法、纳米粒子示踪分析法以及Western Blot对其进行鉴定。(2)采用PKH-26膜标记技术标记DPSCs外泌体,37℃条件下将其与SCAP共培养作为阳性对照组,4℃条件下将其与SCAP共培养作为低温处理组,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SCAP内红色荧光标记情况。(3)通过胞吞抑制方法观察SCAP摄取外泌体的胞吞途径,分别采用10μmol/L氯丙嗪(chlorpromazine,CPZ,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作为CPZ组、200μmol/L金雀异黄素(genistein,抑制小窝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作为Genistein组、50μmol/L LY294002抑制巨胞饮(macropinocytosis)作用作为LY294002组处理SCAP,将PKH-26标记的DPSCs外泌体与SCAP共培养,同时设置溶剂对照组(添加与抑制剂组等量的DMSO),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SCAP内红色荧光标记情况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有红色荧光标记的SCAP百分比。结果:(1)DPSCs外泌体形态呈茶托样,具有双层膜结构,粒径峰值为144 nm,能够表达肿瘤易感基因(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TSG)101蛋白、CD63蛋白,二者皆为外泌体标志蛋白,符合外泌体特征。(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37℃共培养6 h后可见SCAP内有大量红色荧光(PKH-26)标记,而4℃共培养6 h后,SCAP内未见明显红色荧光(PKH-26)标记。(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胞吞抑制后,SCAP内部红色荧光(PKH-26)标记减少,流式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红色荧光标记的SCAP占35.0%,阴性对照组红色荧光标记的SCAP占0.5%,溶剂对照组红色荧光标记的SCAP占29.7%,CPZ组、Genistein组、LY294002组分别下降至13.7%、16.6%、20.9%。结论:SCAP能够摄取DPSCs外泌体,低温可影响该摄取过程;SCAP摄取外泌体主要依赖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小窝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以及巨胞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干细胞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 外泌体 胞吞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对人牙髓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9
作者 张倩莉 袁重阳 +2 位作者 刘力 温世鹏 王晓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比较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 DPCs)在胶原静电纺纳米纤维膜(collagen nanofibrous matrix,Col_NFM)与直接沉积胶原膜(collagen flat film,Col_FF)上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情况,探究胶原纳米纤维支架对h DPCs生物学行为... 目的:比较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 DPCs)在胶原静电纺纳米纤维膜(collagen nanofibrous matrix,Col_NFM)与直接沉积胶原膜(collagen flat film,Col_FF)上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情况,探究胶原纳米纤维支架对h D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两种胶原膜的表面形貌,并比较其表面接触角和溶胀性能。将h DPCs分别接种于两种胶原膜表面共培养,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LSM)观察h DPCs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并用CCK-8法测定h DPCs的增殖情况。在诱导14 d后,比较成牙本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结果:SEM图可见Col_NFM组纤维直径为(884±159) nm,纤维之间存在大量三维连通的孔隙结构,而Col_FF组表面平坦,未见孔隙结构。Col_NFM组瞬间表面接触角为85. 03°±4. 45°,溶胀度为3,Col_FF组瞬间表面接触角为98. 98°±5. 81°,溶胀度为1,Col_NFM组的亲水性和溶胀性能更佳。SEM和LSM结果显示,Col_NFM组h DPCs表现为不规则多角形,呈三维生长,Col_FF组细胞在二维平面上呈纺锤形生长。CCK-8结果显示,h DPCs在Col_NFM支架上增殖活性更高。在诱导14 d后,Col_NFM组成牙本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较Col_FF组显著升高(P <0. 05),茜素红染色也更深。结论:Col_NFM具有纳米尺度的微观结构,并具备良好的亲水性和溶胀性能,相较于Col_FF,h DPCs在Col_NFM表面表现出更好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静电纺丝 牙髓再生 纳米纤维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玻璃和牙本质浸提蛋白对人牙髓细胞的作用
20
作者 信义 王赛楠 +1 位作者 崔彩云 董艳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1-336,共6页
目的:明确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和牙本质浸提蛋白(extracted dentin proteins,EDP)对人牙髓细胞增殖、成牙本质向分化、矿化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牙髓细胞,传代至第4代用于实验。分别用含BG-EDP浸提液、BG浸提液、... 目的:明确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和牙本质浸提蛋白(extracted dentin proteins,EDP)对人牙髓细胞增殖、成牙本质向分化、矿化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牙髓细胞,传代至第4代用于实验。分别用含BG-EDP浸提液、BG浸提液、EDP浸提液的达尔伯克必需基本培养基(Dulbecco’s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DMEM)培养牙髓细胞,对照组为DMEM培养组;通过细胞活性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及real-time PCR检测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能力,茜素红钙化结节染色及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半定量分析检测细胞矿化能力。结果:BG-EDP组3、7、9 d时(光密度值1.36±0.06、2.52±0.20、2.72±0.29)能够增强人牙髓细胞增殖活性,同BG组(光密度值1.20±0.26、2.33±0.26、2.50±0.30)、EDP组(光密度值1.13±0.15、2.10±0.13、2.38±0.22)和对照组(光密度值0.84±0.17、1.84±0.18、1.95±0.1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时,BG-EDP组ALP活性与EDP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化相关基因(DSPP、DMP-1)表达无明显升高。14 d时,BG-EDP组ALP活性升高(56.67±1.83),显著高于EDP组(41.98±9.71)及对照组(30.82±6.70),P<0.05,但同BG组(56.29±6.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G-EDP组DSPP表达量明显升高(5.79±1.94),显著高于BG组(2.62±0.46)、EDP组(2.66±1.06)及对照组(1.84±0.76),P<0.05;BG-EDP组DMP-1表达升高(3.87±1.87),略高于BG组(1.89±0.90)、EDP组(2.38±1.04)和对照组(2.25±0.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2周后,BG-EDP组形成较多矿化结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半定量分析显示BG-EDP组钙化量最高(0.27±0.01)。结论:同单纯的BG及EDP相比,BG-EDP复合后具有更强的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成牙本质向分化、矿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牙本质浸提蛋白 成牙本质向分化 牙再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