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牙缺失数字化丝圈间隙保持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马丽娟 腾雍辉 +4 位作者 王勇 赵一姣 张馨月 秦庆钊 尹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83,共8页
目的:建立下颌骨及乳牙缺失数字化丝圈间隙保持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探讨下颌第二乳磨牙缺失患者佩戴丝圈间隙保持器时的应力、变形及剪切力情况。方法:通过对患儿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使用Mimics 2... 目的:建立下颌骨及乳牙缺失数字化丝圈间隙保持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探讨下颌第二乳磨牙缺失患者佩戴丝圈间隙保持器时的应力、变形及剪切力情况。方法:通过对患儿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使用Mimics 21.0软件建立下颌第二乳磨牙缺失的数字模型。利用儿童丝圈间隙保持器设计软件构建冠部固位与丝圈结构一体化的全冠及带环丝圈间隙保持器的数字模型,并分别采用钴铬合金、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及钛合金三种材料进行构建。在ANSYS Work Beach 2023 R2软件中,对模型46和84的咬合面施加垂直和沿牙体长轴倾斜45°的70 N载荷,以及丝圈上表面10 N载荷,模拟患儿佩戴丝圈间隙保持器时的正中咬合与侧方咬合,分析丝圈间隙保持器及基牙的受力情况。结果:在不同的加载条件下,带环丝圈间隙保持器的最大主应力明显低于全冠丝圈间隙保持器。应力云图显示,最大主应力峰值出现在丝圈末端与冠部结构连接处,表明这一部位更容易发生断裂;使用PEEK材料制作的带环丝圈间隙保持器内部组织面的最大剪切应力最小;46和84牙齿的等效应力(Von Mises应力)最小,分别为23.18 MPa和36.35 MPa,且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位于46牙齿近中、84牙齿远中靠近牙根部与丝圈间隙保持器接触的区域。结论:在第二乳磨牙缺失的情况下,佩戴数字化带环丝圈间隙保持器能够有效分散应力,且PEEK材料的带环丝圈间隙保持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牙的受力,其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牙 牙缺失 正畸保持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三维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精准仿生修复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与转化 被引量:8
2
作者 孙玉春 郭雨晴 +2 位作者 陈虎 邓珂慧 李伟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2,共6页
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8),我国各年龄组缺损、缺失牙齿达数十亿颗。牙齿缺损、缺失后会导致咀嚼功能障碍、营养摄入障碍,易导致颞下颌关节疾病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需及时用口腔修复体重建生... 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8),我国各年龄组缺损、缺失牙齿达数十亿颗。牙齿缺损、缺失后会导致咀嚼功能障碍、营养摄入障碍,易导致颞下颌关节疾病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需及时用口腔修复体重建生理功能。口腔数字化修复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维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可数字化加工的材料等[1],能显著提高口腔修复的效率与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3D打印 数字化技术 口腔修复体 仿生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陈青筱(综述) 吕培军(审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2-726,共5页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辅助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决策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主要实践。该系统通过结合临床检查与临床知识,辅助临床决策,进而改善临床诊疗结果。近年来,该系统得到了较多的研究。该文将介绍临床决策...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辅助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决策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主要实践。该系统通过结合临床检查与临床知识,辅助临床决策,进而改善临床诊疗结果。近年来,该系统得到了较多的研究。该文将介绍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详述已有的技术和方法,并总结该系统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全口义齿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永胜 孙玉春 王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数字化技术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智能辅助设计软件和多轴数控切削或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精度可靠、功能适宜的修复体。然而,由于全口义齿操作的复杂性,数字化技术在全口义齿修复领域的研发进度相对缓慢。本文将从数字化全口义齿的研... 数字化技术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智能辅助设计软件和多轴数控切削或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精度可靠、功能适宜的修复体。然而,由于全口义齿操作的复杂性,数字化技术在全口义齿修复领域的研发进度相对缓慢。本文将从数字化全口义齿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应用两个方面,阐述目前数字化全口义齿在口腔修复临床和技工室应用和研发的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义齿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 数字化印模 数字化颌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口义齿数字化技术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全口义齿是口腔修复中最为复杂的一类修复体,在完成过程中临床医生和技师都需要较多的临床操作步骤和较高的技术要求。随着全球社会的老龄化,无牙颌患者仍占据相对较高的数量。数字化技术如何在全口义齿全流程中发挥作用,成为口腔科研... 全口义齿是口腔修复中最为复杂的一类修复体,在完成过程中临床医生和技师都需要较多的临床操作步骤和较高的技术要求。随着全球社会的老龄化,无牙颌患者仍占据相对较高的数量。数字化技术如何在全口义齿全流程中发挥作用,成为口腔科研和临床应用的热点。笔者根据文献学习和自主研发数字化全口义齿的体会,谈谈对数字化全口义齿技术的认识和分析,并就患者就诊次数、医生端技术特点(初印模、终印模、颌位关系、试戴、初戴等)、技师端技术特点,以及数字化全口义齿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义齿 三维扫描 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在前牙美学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柳玉树 李峥 +6 位作者 赵一姣 叶红强 周彦秋 胡文杰 刘云松 寻春雷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索一种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前牙美学重建中,以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及治疗效果的可预期性。方法:选取可能需通过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解决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20名,通过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口内软、硬组织数... 目的:探索一种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前牙美学重建中,以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及治疗效果的可预期性。方法:选取可能需通过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解决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20名,通过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口内软、硬组织数字模型,分别进行直接修复治疗设计和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对于直接修复治疗设计,采用修复设计系统在数字模型基础上进行诊断蜡型数字化设计;对于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首先利用正畸分析及设计系统以最终修复目标为导向进行虚拟排牙设计,随后将虚拟排牙后的数字模型导入修复设计系统进行最终修复效果的诊断蜡型设计。将两种设计效果分别向患者展示,由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种修复设计效果进行评分,比较患者对两种治疗方案美学评分的中位数有无差异,最终由患者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方案。结果:患者对直接修复治疗设计的评分的中位数为8.4,对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的评分的中位数为9.0,后者高于前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最终12名患者选择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方案,8名患者选择直接修复治疗方案。结论:在复杂前牙美学治疗病例中,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具有可行性,可在治疗前为患者提供最终疗效预测,为医患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在患者满意的基础上达到更理想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正畸修复联合治疗 美学 牙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测量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萧宁 孙玉春 +1 位作者 赵一姣 王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51,共8页
目的:研究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测量石膏牙颌模型三维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的检测效果,并与传统咬合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探究各数字化分析算法的特点和应用。方法:选取一副正常受试者的上、下颌石膏牙颌模型,使用3shape E4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 目的:研究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测量石膏牙颌模型三维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的检测效果,并与传统咬合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探究各数字化分析算法的特点和应用。方法:选取一副正常受试者的上、下颌石膏牙颌模型,使用3shape E4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进行数字化扫描得到数字模型,在三维测量分析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3及Geomagic Qualify 2013中采用“三维偏差色阶图法”、“点云统计分析法”和“虚拟咬合纸法”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获得相应的三维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同时使用[牙合]记录硅橡胶法及咬合纸扫描法两种传统咬合分析方法获得咬合接触分布和面积。各方法的咬合检测阈值为100μm,量化评价各数字化分析算法与传统咬合分析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上述五种方法所得的全牙列咬合接触分布的定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三维偏差色阶图法、点云统计分析法、虚拟咬合纸法、[牙合]记录硅橡胶法和咬合纸扫描法所得到的总咬合接触面积分别为133.10 mm^2、142.08 mm^2、128.95 mm^2、163.31 mm^2、100.55 mm^2。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性不大,数字化方法与传统方法检测的总咬合接触面积有一定差异。结论: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均可提供较为可靠、准确的牙颌模型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量化分析结果,可为口腔临床修复体数字化设计制作及咬合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力 牙模型 牙[牙合]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姿势微笑位口唇对称参考平面的数字化构建及初步应用验证 被引量:6
8
作者 邱淑婷 朱玉佳 +6 位作者 王时敏 王飞龙 叶红强 赵一姣 刘云松 王勇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3-199,共7页
目的:探索数字化技术构建姿势微笑(posed smile)位口唇对称参考平面(symmetry reference plane,SRP)的方法,实现姿势微笑位口唇SRP的自动化构建,并评价其初步应用效果。方法:收集18名研究对象的三维面部和牙列数据,基于赋权普氏分析(wei... 目的:探索数字化技术构建姿势微笑(posed smile)位口唇对称参考平面(symmetry reference plane,SRP)的方法,实现姿势微笑位口唇SRP的自动化构建,并评价其初步应用效果。方法:收集18名研究对象的三维面部和牙列数据,基于赋权普氏分析(weighted Procrustes analysis,WPA)算法和区域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分别构建每位受试者WPA算法和初学者ICP算法的姿势微笑位口唇SRP作为实验组,以专家定义的“真值平面(truth plane,TP)”作为对照组,比较WPA算法和初学者ICP算法确定的SRP与TP间的角度差异。将姿势微笑位下WPA算法自动获得的口唇SRP应用于前牙美学修复的数字化设计,进行临床初步应用评价。结果:18名受试者姿势微笑位下WPA算法建立的口唇SRP与TP角度差异为1.78°±1.24°,初学者ICP算法建立的口唇SRP与TP角度差异为7.41°±4.3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牙美学设计时,参照姿势微笑位下WPA算法自动获得的口唇SRP进行前牙修复体美学设计,受试者评分为(8.48±0.57)分;常规数字化方案按照原有牙列对称平面进行修复体设计,受试者评分为(5.20±1.31)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WPA算法自动构建的姿势微笑位口唇SRP较初学者ICP算法更准确,与“真值平面”非常相近,可以为口腔美学分析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参照WPA算法自动构建的口唇SRP进行前牙修复体设计,能有效促进医患交流,提高患者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美学 面部不对称 成像 三维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4
9
作者 冯莎蔚 国慧 +2 位作者 王勇 赵一姣 刘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7-334,共8页
目的:探索建立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的设计流程,初步构建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为乳牙标准牙冠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e,CAD/CAM)技术在儿童口腔医学中... 目的:探索建立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的设计流程,初步构建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为乳牙标准牙冠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e,CAD/CAM)技术在儿童口腔医学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多所幼儿园中选取全口健康无龋、年龄4~5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取上下颌牙列印模后制取石膏牙颌模型,通过三维牙颌模型扫描仪重建数字化牙颌模型。利用三维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3提取全口乳牙所有牙位的单个牙冠数据,测量其近远中径、颊舌径和龈牙合径,再按照缩放比例因子,对每一牙位的牙冠进行牙冠标准化处理,基于3~5个牙冠特征点进行对齐,最后通过平均值拟合的方法构建出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结果:共纳入40名儿童,其中男14名,女26名,均为汉族。获取到40副上下颌牙列石膏模型,在重建数字化牙颌模型后,通过逆向工程技术,测量获得乳牙牙冠近远中径、颊舌径和龈牙合径相关数据,并成功构建全口20颗乳牙的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能够反映乳牙牙冠特征形貌。结论:通过逆向工程技术构建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为乳牙标准牙冠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对临床、科研和教学等具有应用价值,有助于CAD/CAM技术在儿童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牙 牙冠 计算机辅助设计 儿童 学龄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图像构建牙颌面虚拟患者的两种配准方法比较
10
作者 叶嘉慧 王时敏 +4 位作者 王子轩 刘云松 孙玉春 叶红强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59,共6页
目的: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参与构建牙颌面虚拟患者时,软组织配准法和牙列配准法的准确度。方法:选择13名需要行CBCT检查的患者,分别获取其数字牙列图像、配准印模三维图像、面部三维图... 目的: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参与构建牙颌面虚拟患者时,软组织配准法和牙列配准法的准确度。方法:选择13名需要行CBCT检查的患者,分别获取其数字牙列图像、配准印模三维图像、面部三维图像和颌面部数据。以配准印模三维图像为媒介建立包含牙列和面部软组织的牙面虚拟患者,将CBCT数据三维重建并形成包含面部软组织、颌骨和牙列的牙颌面虚拟患者,分别通过面中下部软组织标志点(软组织配准法)及牙列标志点(牙列配准法)将CBCT来源的牙颌面虚拟患者和配准印模法建立的牙面虚拟患者进行配准,选择口内扫描来源的数字牙列图像、面部扫描来源的面部三维图像和CBCT来源的颌骨图像建立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隐藏CBCT来源的面部图像和牙列图像)。以配准印模法建立的牙面虚拟患者面部软组织为参考,对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中CBCT来源面部图像的面下1/2区域及面上1/2区域分别进行三维偏差分析,记录各组偏差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中CBCT面部图像的面上1/2与面下1/2区域之间,以及面上1/2区域之间的RMSE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中CBCT来源面部图像的面上1/2与面下1/2区域之间的RMS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上1/2区域软组织配准法的RMSE值小于牙列配准法[(1.696±0.420)mm vs.(1.752±0.424)mm,P<0.01]。结论:基于数字牙列图像、面部三维图像和CBCT来源颌骨图像建立牙颌面虚拟患者时,用软组织配准法将CBCT数据配准到牙面虚拟患者中的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患者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颌面 牙面 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牙长轴拔牙法在下颌近中与水平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及三维有限元分析
11
作者 王菲 张馨月 +2 位作者 刘木清 王恩博 段登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目的:探讨顺牙根长轴拔牙法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纳入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顺牙长轴取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颊侧去骨后取根法,统计取根手术时... 目的:探讨顺牙根长轴拔牙法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纳入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顺牙长轴取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颊侧去骨后取根法,统计取根手术时长、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通过构建不同取根方法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并分析取根过程中牙根、颌骨、牙周膜及下颌管的受力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手术取根时长、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和术后肿胀度分别为(7.87±3.90)min、(4.62±1.90)分和(11.37±5.12)mm,均显著高于试验组的(5.74±2.37)min、(3.87±1.19)分和(7.22±3.39)mm;对照组的术中牙根折断率和舌侧骨板骨折率也均显著高于试验组。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舌侧牙槽骨的等效应力峰值最高,易出现舌侧骨板骨折;试验组模型牙周膜的等效应力峰值最高,易出现牙周膜撕裂,有利于牙根脱位。牙根在受力时,试验组的牙根瞬时位移量高,而对照组的牙根朝向舌向移位趋势更明显。结论:顺牙根长轴取根法能有效减少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创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舒适度。三维有限元分析为不同取根方式下的生物力学特性提供了直观展示,为临床手术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辅助验证了顺牙长轴拔牙法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第三磨牙 拔牙 阻生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压缩气流系统扫描头辅助获取液体干扰表面三维数据精度评价
12
作者 徐昕恺 赵建江 +7 位作者 田素坤 刘中宁 赵晓一 赵晓波 江腾飞 陈晓军 马超 孙玉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7,共7页
目的:定量评价集成压缩气流系统扫描头辅助口内三维扫描仪(intraoral 3D scanners,IOS)获取的液体干扰表面数据精度,为集成压缩气流系统扫描头的临床应用提供精度数据。方法:选择《YY/T 1818—2022牙科学口腔数字印模仪》中标准模型作... 目的:定量评价集成压缩气流系统扫描头辅助口内三维扫描仪(intraoral 3D scanners,IOS)获取的液体干扰表面数据精度,为集成压缩气流系统扫描头的临床应用提供精度数据。方法:选择《YY/T 1818—2022牙科学口腔数字印模仪》中标准模型作为扫描对象,利用ATOS Q 12M得到三维扫描数据,作为扫描正确度评价的真值。基于现有扫描仪结构,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扫描方案,以解决液体导致IOS精度下降的问题。设计新型扫描头,并集成扫描系统与压缩气流系统,实现口内三维扫描仪在液体干扰表面的高精度数据采集。以常规标准扫描方式作为对照组,探究扫描镜头遮挡、气流、液体介质、新型扫描头对扫描过程及精度的影响,并设置4组实验,且每组扫描15次,以评价基于压缩气流系统扫描头辅助IOS获取液体干扰表面的精度数据。选用Elite和Primescan两款扫描仪作为精度数值的参考。结果:在正确度和精密度两方面评价中,被液体干扰表面的扫描精度显著下降[正确度:18.5(6.5)vs.38.0(6.7),P<0.05;精密度:19.1(8.5)vs.31.7(15.0),P<0.05];使用集成压缩气流系统的新型扫描头辅助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精度显著提升[正确度:22.3(7.6)vs.38.0(6.7),P<0.05;精密度:25.8(9.6)vs.31.7(15.0),P<0.05]。结论:集成压缩气流系统的扫描头可以辅助提高IOS液体干扰表面数据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内三维扫描仪 压缩气流系统 精度 液体干扰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颌面对称参考平面智能构建的深度学习算法
13
作者 朱玉佳 沈华 +7 位作者 温奥楠 高梓翔 秦庆钊 单珅瑶 李文博 傅湘玲 赵一姣 王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实现三维颌面点云数据智能配准的本体-镜像关联深度学习算法,基于颌面动态图结构的配准网络(maxillofacial dynamic graph registration network,MDGR-Net)模型,实现三维颌面对称参考平面的自动化构建,以期为口腔临床数... 目的:建立一种可实现三维颌面点云数据智能配准的本体-镜像关联深度学习算法,基于颌面动态图结构的配准网络(maxillofacial dynamic graph registration network,MDGR-Net)模型,实现三维颌面对称参考平面的自动化构建,以期为口腔临床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无显著颌面畸形临床患者400例,通过数据增强的方式获得2000例三维颌面数据用于MDGR-Net算法训练与测试,其中训练集1600例、验证集200例、内部测试集200例,MDGR-Net模型包含构造本体与镜像点云(X和Y)中关键点的特征向量,基于特征向量获取点云X和Y中关键点的对应关系,以及通过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计算旋转和平移矩阵R,t。基于MDGR-Net模型实现本体点云与镜像点云的智能配准,获得本体-镜像联合点云,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算法获得MDGR-Net关联法对称参考平面。基于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 2)指标对内部测试集平移及旋转矩阵进行模型评价,并对200例内部测试集与40例外部测试集临床数据,基于MDGR-Net关联法与“真值”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关联法构建的三维颌面对称参考平面进行角度误差评价。结果:基于200例内部测试集三维颌面数据测试MDGR-Net旋转矩阵R 2为0.91,平移矩阵R^(2)为0.98。在内部与外部测试集上,角度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84°±0.55°、0.58°±0.43°,临床构建40例三维颌面对称参考平面仅需3 s,在正畸骨性Ⅲ类、高角、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受试者表现最佳。结论:基于点云智能配准的MDGR-Net关联法为口腔临床三维颌面对称参考平面构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可显著提升诊疗效率和效果,降低专家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 对称参考平面 成像 三维 深度学习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法评价颏部对称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梁 张铭津 +5 位作者 温奧楠 赵一姣 王勇 李晶 杨庚辰 柳大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基于三维颜面软组织标志点的颏部对称性评价方法,并对该方法的评价效果进行初步检验。方法:使用标准对称人脸进行颏结节点坐标变换,用以筛选软组织三维空间线角并构建相应的三维空间线角模板,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基于三维颜面软组织标志点的颏部对称性评价方法,并对该方法的评价效果进行初步检验。方法:使用标准对称人脸进行颏结节点坐标变换,用以筛选软组织三维空间线角并构建相应的三维空间线角模板,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初诊患者中选取10例临床诊断存在颏部不对称的患者,年龄12~32岁;收集患者的三维软组织面部扫描数据,通过MeshMonk非刚性配准算法程序自动确定测试患者面部扫描数据的标志点,并以此生成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及相应参数。同时在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中进行人脸镜像重叠分析,并生成颏部偏差色谱图作为检验参照,对比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指标相对于重叠分析的识别率。结果:通过坐标变换方式筛选三维空间线角指标9项,在10例患者中对其面部扫描数据进行镜像重叠分析和三维空间线角模板分析,以镜像重叠为“金标准”,计算用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分析法评价颏部不对称情况的识别率,颏部不对称识别率为90%(9/10),其中X维度识别率为86%,Y维度识别率为89%,Z维度识别率为100%。结论:应用三维软组织线角模板法在评价颏部软组织不对称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其在三维方向上具有分别识别不同维度不对称的能力,优于镜像重叠方法,但在识别率方面稍差,仍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颏部不对称 美学 形态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三维颜面部扫描仪测量精度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19
15
作者 赵一姣 熊玉雪 +3 位作者 杨慧芳 吕培军 孙玉春 王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对三维颜面部扫描仪进行真人实际测量精度评价。方法:分别应用三维颜面部扫描仪3dMD和FaceScan获取10名正常面型志愿者的三维面相数字模型,测量每个模型上的10个特征线段长度和5个特征角度,并分别与高精度线激光扫描仪(Faro)获取... 目的:对三维颜面部扫描仪进行真人实际测量精度评价。方法:分别应用三维颜面部扫描仪3dMD和FaceScan获取10名正常面型志愿者的三维面相数字模型,测量每个模型上的10个特征线段长度和5个特征角度,并分别与高精度线激光扫描仪(Faro)获取的参考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测量学分析,计算面貌特征测量误差与实际测量精度。结果:3dMD和FaceScan对正常面型人群的长度测量精度分别为(-0.37±0.68)mm和(-0.29±0.53)mm(P=0.223),角度测量精度分别为(-0.22±2.14)°和(0.12±2.69)°(P=0.428)。结论:2种三维面部扫描仪获取的三维面相数据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面相 面部标志点 测量精度 测量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影像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蓬 朴牧子 +3 位作者 胡洪成 王勇 赵一姣 申晓婧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1,共7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个月拍摄的CBCT,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为(3.41±1.23)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PL)为(3.41±1.28)mm,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mm、近中为(2.88±1.20)mm、颊侧为(2.83±1.22)mm和腭侧为(2.96±1.16)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mm。结论: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底增高术 牙种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三维体积测量评估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治疗后的牙根吸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高娟 吕航苗 +2 位作者 马慧敏 赵一姣 李小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9-726,共8页
目的:探索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牙根体积的方法,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变化规律和牙根吸收的特点。方法:选取20例因骨性Ⅲ... 目的:探索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牙根体积的方法,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变化规律和牙根吸收的特点。方法:选取20例因骨性Ⅲ类错[牙合]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于正畸去代偿治疗前1周内(T0)、正畸去代偿治疗后正颌手术前1周内(T1)及术后正畸治疗结束后1周内(T2)三个时间点拍摄CBCT,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包括牙根总体积、根颈部及根体部体积),计算长度减小百分比和体积减小百分比,并测量正畸治疗前后牙齿移动的距离。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上下颌中切牙牙根长度和牙根体积变化的差异,分析其变化规律和牙根吸收的特点。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和牙根体积均明显减小(P<0.05),根颈部和根体部的牙根体积均明显减小(P<0.05),根体部牙根体积的减小量更加显著,上中切牙根体部牙根体积减小量百分比为(30.51±23.23)%,下中切牙为(23.24±11.96)%。与上中切牙相比,下中切牙牙根体积的减小量和减小量百分比均较小,且上中切牙根体部的体积减小量大于下中切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正畸阶段去代偿治疗上颌中切牙以控根移动方式腭向移动,下颌中切牙移动方式为唇向倾斜移动。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和牙根总体积均减小,变化规律相似。牙根体积测量提示牙根根颈部也存在牙根吸收。上下颌中切牙牙根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牙齿移动的距离和方式相关。利用CBCT三维重建体积测量评估牙根吸收可以弥补牙根长度测量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 正畸正颌治疗 锥形束CT 牙根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在前牙美学摄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敏 章君荡 +5 位作者 叶红强 赵一姣 赵旭斌 赵文艳 刘云松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7-192,共6页
目的:使用Smile Lite MDP(Smile Lite Mobile Dental Photograph)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进行前牙美学摄影的应用探索,简化美学摄影,方便医患沟通以及医技交流。方法: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配合智能手机拍摄前牙正面咬合相,对色温参数... 目的:使用Smile Lite MDP(Smile Lite Mobile Dental Photograph)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进行前牙美学摄影的应用探索,简化美学摄影,方便医患沟通以及医技交流。方法: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配合智能手机拍摄前牙正面咬合相,对色温参数设置、Smile Lite MDP灯光组合及灯光强度等拍摄条件进行探索,采用医师及技师盲法评价的问卷调查方式,以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最佳拍摄参数。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在最佳拍摄条件下拍摄口内正面咬合相,分别测量中切牙正面观宽长比以及上前牙正面观宽度比,以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照片作为对照标准,研究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对前牙形态还原的准确度。结果: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成像的最佳色彩还原的色温参数为5000 K,最佳变焦倍数为4倍,Smile Lite MDP两侧灯光开启,灯光强度2档,采用该组条件的拍摄效果VAS评分较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使用4倍放大率拍摄和单反相机拍照系统摄影标准参数拍摄上前牙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 Lite MDP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应用于前牙美学分析摄影中能够真实、准确地还原前牙的颜色和形态,可以作为临床工作中简便易行的摄影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le Lite MDP系统 牙科摄影术 美学 牙科 牙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锆陶瓷表面硅锂喷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伟伟 陈虎 +1 位作者 王勇 孙玉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0,共7页
目的:研究氧化锆陶瓷表面硅锂喷涂层的微观形貌和摩擦磨损性能,初步评估其美观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支持。方法:将氧化锆陶瓷试样随机分为三组:涂层组(有2个亚组)、抛光组(有2个亚组)和上釉组(有4个亚组),每个亚组10个样本。涂... 目的:研究氧化锆陶瓷表面硅锂喷涂层的微观形貌和摩擦磨损性能,初步评估其美观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支持。方法:将氧化锆陶瓷试样随机分为三组:涂层组(有2个亚组)、抛光组(有2个亚组)和上釉组(有4个亚组),每个亚组10个样本。涂层组的两个亚组是对未处理和初步抛光的氧化锆陶瓷表面分别喷涂硅锂喷涂层;抛光组的两个亚组分别是氧化锆陶瓷表面初步抛光和精细抛光;上釉组的4个亚组分别是对初步抛光的氧化锆陶瓷表面分别上Biomic釉和Stain/Glaze釉,未处理的氧化锆陶瓷表面分别上Biomic釉和Stain/Glaze釉。对磨物选用滑石瓷球,与上述8个亚组的氧化锆陶瓷试样构成摩擦副。应用扫描电镜观测涂层组表面和断面的微观形貌,测量涂层和釉层的厚度;应用激光三维形貌显微镜测量涂层组和抛光组表面的线粗糙度;应用显微硬度计测量各组的维氏硬度。制作氧化锆陶瓷全冠,初步评价硅锂喷涂层的美观效果。应用口腔咀嚼模拟试验机,在50 N垂直载荷及人工唾液润滑下进行50000次咀嚼循环的摩擦磨损试验。应用白光干涉仪,测量滑石瓷球磨斑的宽度并计算其磨损深度;测量氧化锆陶瓷试件磨斑的最大深度和体积,计算磨损率。应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Dunn’s多重检验分析各组的磨损深度,检验水准α=0.05。结果:氧化锆陶瓷表面未处理和初步抛光后形成的两种硅锂喷涂层微观形貌均有突起缺陷,两者的线粗糙度均大于抛光组。氧化锆陶瓷表面初步抛光后形成的硅锂喷涂层厚度中位数为13.0μm[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11.6,17.9],氧化锆陶瓷表面未处理形成的硅锂喷涂层厚度中位数为4.4μm(IQR:4.1,4.7)。涂层组的维氏硬度值和磨损率均介于抛光组和上釉组之间。对磨的滑石瓷球磨斑深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上釉组、涂层组和抛光组,上釉组和抛光组的滑石瓷球磨损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随着抛光程度的增加,滑石瓷球的磨损深度减小。各氧化锆陶瓷试件磨斑的最大深度和体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上釉组、涂层组和抛光组,上釉组和抛光组的氧化锆陶瓷试件的磨损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锆陶瓷表面硅锂喷涂层与抛光处理相比,增加了氧化锆陶瓷表面美观;与上釉处理相比,减少了对磨的滑石瓷球的磨损,可以作为一种氧化锆陶瓷表面处理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陶瓷 表面处理 硅锂喷涂层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CaCl2刺激对人脂肪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向分化的影响
20
作者 王晓飞 吕培军 +2 位作者 宋杨 王勇 孙玉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1-976,共6页
目的:观察CaCl_2溶液作为海藻酸钠/明胶交联剂短时作用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SCs)时,对其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影响,从而为后期三维生物打印实验选择合适浓度的CaCl_2溶液打下研究基础... 目的:观察CaCl_2溶液作为海藻酸钠/明胶交联剂短时作用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SCs)时,对其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影响,从而为后期三维生物打印实验选择合适浓度的CaCl_2溶液打下研究基础。方法:取P3代h ASCs,实验组分别用50、100、200、500 mmol/L的CaCl_2溶液对细胞处理5 min,对照组细胞不处理。P3代h ASCs处理后第1、3、5、7天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P3代h ASCs成骨诱导7d后,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观察细胞成骨向分化情况,并用碱性磷酸酶活性定量法测定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活性表达的差异。P3代h ASCs成骨诱导14天后,用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细胞矿化结节形成情况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不同浓度CaCl_2溶液处理组细胞的增殖水平在第1、3、5、7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成骨诱导7天后,随着CaCl_2溶液浓度的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除50 mmol/L与100 mmol/L CaCl_2溶液处理组之间,以及成骨诱导培养基组与200 mmol/L CaCl_2溶液处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14天后,随着CaCl_2溶液浓度的升高,矿化结节由散在片状逐步变为层叠片状,矿化结节定量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之间以及与各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高浓度钙离子刺激对h ASCs增殖无影响,但对h ASCs的成骨向分化有促进作用,且随着钙离子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加强,因此可以选用高浓度CaCl_2溶液作为三维生物打印用材料的交联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间充质干细胞 氯化钙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