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统计学习方法的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夏一帆 陈阳育 +2 位作者 施焕中 李莹 梁宝生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60-863,共4页
目的基于统计学习方法探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CA15-3和CA19-9四种肿瘤标志物的不同联合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和武汉两家医院共319例患者的胸腔... 目的基于统计学习方法探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CA15-3和CA19-9四种肿瘤标志物的不同联合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和武汉两家医院共319例患者的胸腔积液标本及配对血清标本,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EA、CA125、CA15-3及CA19-9在血清及胸腔积液中的浓度,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协变量信息,分别应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三种方法建立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使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获得胸腔积液中CEA+CA19-9的联合诊断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值最大(0.92,P<0.001),灵敏度最高(0.82),特异度为0.96,AUC值比单一肿瘤标志物诊断最优值提高了1.6%,灵敏度提高了3.8%;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获得胸腔积液中CEA+CA15-3+CA19-9联合诊断对应的AUC值达到0.91(P<0.001),比单一肿瘤标志物最优模型AUC值提高了5.7%,灵敏度提高13.2%,特异度提高4.3%;3.使用随机森林方法,最优灵敏度达到0.82,最高AUC值为0.89(P<0.001),比单一肿瘤标志物最优模型AUC值提高了5.1%,灵敏度提高6.5%,特异度提高3.3%。结论相比单一肿瘤标志物诊断,联合多肿瘤标志物的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精度,但是提高幅度不大。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使用胸腔积液中单一肿瘤标志物CEA即可达到较好的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效果。综合考虑患者就医的经济负担和就医体验等因素,本研究不推荐使用多肿瘤标志物的联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肿瘤标志物 联合诊断 统计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议角度下我国医学信息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热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忠安 李凤月 +4 位作者 郑栩 安凯 刘一 梁俊 雷健波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76,共5页
选择我国医院信息化业界有影响力的技术交流之一的大会,利用大会官网确定参会企业名单,借助天眼查和动脉橙公司库获取和分析企业的各种特征。结果发现,2021年杭州此次会议共有205家企业参展,特点包括:公司新,最近10年成立的企业占61.95%... 选择我国医院信息化业界有影响力的技术交流之一的大会,利用大会官网确定参会企业名单,借助天眼查和动脉橙公司库获取和分析企业的各种特征。结果发现,2021年杭州此次会议共有205家企业参展,特点包括:公司新,最近10年成立的企业占61.95%;79.02%参展企业来自北京、浙江、广东、上海和江苏这5个省份;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35家(中位数是1667万元),已有17家企业首次公开募股;信息化厂商数量最多(占30.95%),16家企业(占28.07%)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结果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信息化基本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建设,新兴的方向包括智慧临床和科研系统、DRG智慧运营和医保系统等。县域医共体建设正成为新焦点,全病程管理和数字疗法可能会成为未来新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信息化 县域医共体 医学信息学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评测脊髓损伤患者坐位躯干控制的信度与效度研究
3
作者 施杰洪 王荣丽 +3 位作者 王宁华 郭兴召 周志浩 王启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43-1650,共8页
目的:探究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评测脊髓损伤患者坐位躯干控制功能的重测信度和效标效度。方法:2022年10—12月,共招募20例不能步行的脊髓损伤患者。所有受试者穿戴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完成坐位机器人躯干控制测试,包括静态控制测试和动态... 目的:探究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评测脊髓损伤患者坐位躯干控制功能的重测信度和效标效度。方法:2022年10—12月,共招募20例不能步行的脊髓损伤患者。所有受试者穿戴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完成坐位机器人躯干控制测试,包括静态控制测试和动态控制测试。评测指标为静态控制测试中机器人平台给躯干左右、上下、侧弯、屈伸方向施加的支撑力矩回归斜率即Kx、Ky、Kθ、Kα,以及支撑力矩平均值即Fx、Fy、Mθ、Mα;动态控制测试中躯干的主动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活动角度(ROM)。同时完成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估作为效标。间隔1周后,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第2次机器人躯干控制测试,计算两次测试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结果:共20例患者完成首次机器人测试和TCT评估,13例患者完成两次机器人测试。静态控制测试中4项评测参数的ICC值为0.418—0.742,动态控制测试中所有参数的ICC值为0.633—0.848,均呈中等及以上的重测信度。静态控制测试中Ky、Mθ和Mα(|r|=0.467—0.561,P<0.05)与TCT评估结果具有低到中度相关性;动态控制测试中除右侧屈ROM外所有指标(r=0.559—0.758,P<0.05)均与TCT具有中度到高度的相关性。结论: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在脊髓损伤患者坐位躯干控制的评测中具有可接受的重测信度和效标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脊髓损伤 躯干控制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改善精神分裂症小鼠脱髓鞘和脑组织间液引流紊乱 被引量:1
4
作者 龙仁 毛鑫 +5 位作者 高天姿 解倩 谈瀚博 李子寅 韩鸿宾 袁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7-494,共8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的髓鞘和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相关发病机制,探究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SZ中髓鞘损伤及其继发的ISF异常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30只6~8周雌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20±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的髓鞘和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相关发病机制,探究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SZ中髓鞘损伤及其继发的ISF异常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30只6~8周雌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20±2)g,随机分为UA治疗组、SZ模型组、对照组3组,每组10只:(1)对照组: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生理盐水,灌胃(intragastric,ig)给予1%(质量分数)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Na);(2)SZ模型组:ip给与2 mg/kg的地卓西平(dizocilpine maleate,MK-801),ig给与1%(质量分数)CMC-Na;(3)UA治疗组:ig给与25 mg/kg的UA,ip给与2 mg/kg的MK-801。治疗组先ig给药UA预治疗一周,然后对3组小鼠进行为期两周的药物干预。在造模完成后依次通过旷场测试和前脉冲抑制实验对小鼠进行行为学评价。行为测试后,通过向脑区注射荧光示踪剂来探究各组ISF分区引流的改变;通过免疫荧光探究各组脑内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极性分布的改变以及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髓鞘反射光成像研究鼠脑内髓鞘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计量数据进行组间比较,使用TukeyH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旷场测试发现,模型组在旷场中运动的总路程[(7949.39±1140.55)cm vs.(2831.01±1212.72)cm,P<0.001]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88.43±22.06)s vs.(56.85±18.58)s,P=0.011]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在旷场中运动总路程[(2415.80±646.95)cm vs.(7949.39±1140.55)cm,P<0.001]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54.78±11.66)s vs.(88.43±22.06)s,P=0.007]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前脉冲抑制实验发现,模型组给与预脉冲时对震惊反射的抑制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均<0.001)。髓鞘反射光检测发现,模型组小鼠脑内存在显著的脱髓鞘,治疗组脑内脱髓鞘情况得到逆转。荧光示踪发现,模型组示踪剂向头侧皮层区的扩散面积和向尾侧丘脑区的返流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3.93±3.35)mm 2 vs.(2.79±0.94)mm 2,P<0.001;(2.48±0.38)mm 2 vs.(0.05±0.12)mm 2,P<0.001],且脑区间引流分区明显破坏;治疗组示踪剂向头侧皮层区的扩散面积和向尾侧丘脑区的返流面积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7.93±2.48)mm 2 vs.(13.93±3.35)mm 2,P<0.001;(0.50±0.30)mm 2 vs.(2.48±0.38)mm 2,P<0.001]。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模型组小鼠脑内AQP4极性分布遭到破坏,且模型组AQP4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3663.88±733.77)μm 2 vs.(13354.92±4054.05)μm 2,P<0.001];治疗组较模型组AQP4极性分布得到改善,AQP4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11104.68±3200.04)μm 2 vs.(3663.88±733.77)μm 2,P<0.001]。结论:一定剂量的UA干预可以改善SZ小鼠的行为学表现,这种改善表现为运动亢进和焦虑症状得到缓解,感觉运动门控功能得到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SZ小鼠的脱髓鞘病理改变及ISF分区引流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脑组织间液 脱髓鞘 熊果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韬 赵磊 +3 位作者 战锐 苑桂红 韩鸿宾 崔德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29-742,共14页
本文综述了中医药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抗炎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中医药(如伊桐苷、芒柄花素、和厚朴酚、甘露寡糖二酸和红花类黄酮提取物等)在... 本文综述了中医药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抗炎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中医药(如伊桐苷、芒柄花素、和厚朴酚、甘露寡糖二酸和红花类黄酮提取物等)在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中医药影响Aβ的生成及聚集、tau磷酸化、肠-脑轴和肠道菌群的调节、自噬功能、小胶质细胞极化、细胞外间隙、神经发生和神经递质传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炎症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小胶质细胞极化 细胞外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