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脏恶性肿瘤扩散加权成像与T2加权成像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英 张晓鹏 +2 位作者 唐磊 郝纯毅 孙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35-1838,共4页
目的比较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和T2WI反映肝脏恶性肿瘤扩散特征、病理特征及肿瘤范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肝脏恶性肿瘤44例48灶(肝细胞癌30例30灶,肝转移瘤10例14灶,胆管细胞癌4例4灶),比较DWI与T2WI图像液体(脑脊液,胆囊胆汁)和肝... 目的比较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和T2WI反映肝脏恶性肿瘤扩散特征、病理特征及肿瘤范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肝脏恶性肿瘤44例48灶(肝细胞癌30例30灶,肝转移瘤10例14灶,胆管细胞癌4例4灶),比较DWI与T2WI图像液体(脑脊液,胆囊胆汁)和肝脏恶性肿瘤的信号,肿瘤/肝脏信号强度比(SI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肿瘤范围,测量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所有病例的脑脊液均显示为低信号。肝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高信号,其信号分布特征与T2WI不同;肿瘤的信号强度和瘤/肝SIR,DWI与T2WI不相关;DWI信号强度与ADC值呈负相关。DWI的病灶对比噪声比高于T2WI,二者差异有显著性。DWI显示病灶范围与T2WI差异无显著性。结论b=600s/mm2的肝脏DWI图像受T2穿透效应影响较小,能够较好地反映肝脏恶性肿瘤的扩散特征。DWI肿瘤对比噪声比更高,有助于病灶边界的确定。DWI反映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扩散特征,可作为其影像学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肝肿瘤 扩散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肿瘤/睾丸抗原的表达研究及NY-ESO-1蛋白的自身抗体检测 被引量:9
2
作者 吴晓江 王俞欠 季加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 分析胃癌中11种CT抗原(cancer/testisantigen)基因的表达分布及NY ESO 1蛋白引发的自身体液免疫应答,为胃癌的特异性肿瘤疫苗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RT-PCR方法,检测101例胃癌患者肿瘤标本和对应正常胃黏膜中11种CT抗原基因的... 目的: 分析胃癌中11种CT抗原(cancer/testisantigen)基因的表达分布及NY ESO 1蛋白引发的自身体液免疫应答,为胃癌的特异性肿瘤疫苗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RT-PCR方法,检测101例胃癌患者肿瘤标本和对应正常胃黏膜中11种CT抗原基因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抗NY ESO 1抗体。利用NY ESO 1的单抗E978,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切片中NY ESO 1抗原物质。结果: 101例胃癌患者中, 74. 3%的患者至少表达1种检测的CT抗原基因。12例患者表达NY ESO 1mRNA, 5例可以检测到NY ESO 1抗原蛋白以及针对NY ESO 1抗原的体液免疫反应。结论: 胃癌中表达多种CT抗原基因,表达率较高的MAGE 3,SSX 4和NY ESO 1 /LAGE 1蛋白等可作为肿瘤疫苗的备选抗原,其中NY ESO 1蛋白的免疫原性得到验证。CT抗原的多价肿瘤疫苗在胃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睾丸抗原 自身抗体检测 表达研究 自身体液免疫应答 T抗原基因 ELISA方法 肿瘤疫苗治疗 免疫组化方法 体液免疫反应 MAGE-3 多价肿瘤疫苗 CT抗原 胃癌患者 PCR方法 表达分布 肿瘤标本 抗原物质 组织切片 mRNA 抗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结直肠癌氟尿嘧啶代谢相关酶类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华 董培德 +1 位作者 张连海 季加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研究氟尿嘧啶代谢相关酶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61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应用RT PCR方法检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中胸苷酸合成... 目的:研究氟尿嘧啶代谢相关酶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61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应用RT PCR方法检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synthase, TS)、二氢胸腺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dehydrogenase, DPD)、乳清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orotat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OPRT)的基因表达。结果:每种酶在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肿瘤组织与非肿瘤组织相比,TS和DPD表达近似。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OPRT表达水平是非肿瘤组织中OPRT表达水平的4. 38倍(P=0. 000),OPRT的表达量在黏液腺癌中是最低的,在低分化腺癌中是最高的。肿瘤组织/非肿瘤组织OPRT表达量的比值(TOPRT/NOPRT)与淋巴结转移(r=0. 36;P=0. 005)、脉管转移(r=0. 26;P=0. 041)和组织学分化(r=-0. 33;P=0. 009)具有相关性。结论:采用RT-PCR法检测三种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切实可行,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提示OPRT可能是潜在的结直肠癌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结直肠癌 临床意义 氟尿嘧啶 代谢 非肿瘤组织 RT-PCR方法 2004年2月 2003年8月 酶类 胸苷酸合成酶 核糖基转移酶 基因表达水平 PCR法检测 临床应用前景 直肠癌患者 直肠癌组织 低分化腺癌 淋巴结转移 病理确诊 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派杰氏病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京泰 张晓军 +2 位作者 林本耀 杨孜 李雅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提高对派杰氏(Paget′s)病的特殊性的认识,以期尽早确诊。方法:同群分组对比、回顾分析了40例Page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误珍的原因。结果:Paget′s病患者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79%和53.85%。Paget′s病同时... 目的:提高对派杰氏(Paget′s)病的特殊性的认识,以期尽早确诊。方法:同群分组对比、回顾分析了40例Page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误珍的原因。结果:Paget′s病患者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79%和53.85%。Paget′s病同时伴有乳腺肿物的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46.67%和26.67%。不伴乳腺肿物的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则分别为80.0%和60.0%(P<0.05)。结论:Paget′s病在乳腺癌中发病较少,约占乳腺癌总数的0.7%~4.3%。Paget′s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早期明确诊断,患者有望获得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et's 误诊 乳腺派杰氏病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小肝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高文 陈敏华 +3 位作者 严昆 杨薇 孙谊 邢宝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4-257,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作为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3cm的HCC行超声引导下RFA,肿瘤平均大小2.5cm,同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34例<3cm的HCC作为对照组。肿瘤平均大小2.6cm。回顾性分析RFA组...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作为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3cm的HCC行超声引导下RFA,肿瘤平均大小2.5cm,同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34例<3cm的HCC作为对照组。肿瘤平均大小2.6cm。回顾性分析RFA组与手术切除组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生存率。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两组间数值的差异性,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病例的生存率。结果平均生存时间RFA组为(54.9±3.8)个月,手术组为(55.6±5.0)个月;1、2、3、4年总生存率RFA组分别为95.9%、87.0%、74.5%和61.9%,手术组为94.1%、87.8%、75.3%和70.7%(P=0.743);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RFA组82.8%、70.1%、57.5%,手术组85.1%、69.7%、57.1%;二者间均无明显差异(P=0.935)。RFA组3年以上总生存率较手术组略低;RFA组局部复发率为4.8%(4/84灶)。结论RFA因用时短、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成为非手术适应证的SHCC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并可获得接近手术治疗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手术切除 原发性小肝癌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256例射频消融治疗5年疗效报告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敏华 严昆 +5 位作者 杨薇 高文 戴莹 霍苓 张晖 黄信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1-672,共2页
A total of 267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went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n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Oncology between1999 and 2005 (421 RFAsessions). Among them,254 patients ... A total of 267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went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n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Oncology between1999 and 2005 (421 RFAsessions). Among them,254 patients were candidates for RFA treatment and the selective criteria were: (1) the greatest diameter of tumor≤8.0 cm;(2) tumor number≤4; (3) no obvious invasion into adjacent structures;(4) absence of extensivetumor thrombus in large vessels; (5) prothrombin time ratio greater than 60% and platelet count greater than 50×109/L. Of the 256 HCC patients, 206 were male and 50 were female (mean age, 56.8 years; range, 24 -80years). The mean size of the tumors was 3.8 cm (range, 1.2 -8.0 cm). Among the 256 HCC patients, 207(80.8%) were not amenable for surgery due to impairment of liver function,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multipletumors, senile, serious cardiac/respiratory damage or 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 UICC-TNMstaging system, 61,90, 45, and 8 patients were in stagesⅠ,Ⅱ,Ⅲ, andⅣ, respectively. Fifty-two patients had recurrentHCC aftersurgical resection. Of these 256 HCC patients, their Child-Pugh grades of A, B and C were 150, 94, and 12, re-spectively. Of all the subjects,151 patients had solitary tumors and 105 had multiple tumors, and 65, 127,and 64patients had tumors sized≤3 cm, 3.1 -5 cm, and >5 cm, 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umor size, shape and loca-tion, we adopted a defined treatment strategy, which consisted of a mathematical protocol, an individualized proto-col and adjunctive measures. And several methods were also used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complications in tumorswith different features. In this series the tumor complete necrosis rate (CR)was95.2% (356/374 tumors). It washigher in≤3.5 cmtumors with a CR of98.5% (200/203 tumors) than in >3.5 cmtumors with a CR of91.3%(156/171 tumors). CR were 95.6% (44/46 tumors) for tumors near the gallbladder, 92.9%(79/85 tumors)fortumors near the diaphragm, 90.9%(40/44 tumors) for tumors near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91.2% (31/34tumors) for tumors near large vessel. In a follow-up period of 2 -69 months, the local recurrence rates were11.7% for HCC and 12.5% for recurrent HCC.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2.4% (10/409 sessions),including intraperitoneal hemorrhage (n=2), biliary duct stricture (n=1), hemothorax(n=1), bowel perfora-tion (n=1) and needle tract seeding (n=5). Of these cases, only3 required operation and the mortality relatedto RFA was zero in this series. We used Kaplain-Meier method and log-rank test to estimate and compare the sur-vival rate.The 1-, 3-,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after RFAwere 83.3%,66.9%,41.2%, respectively for all HCCpatients and 74.6%,41.3%,33.6%, respectively for recurrent HCC. Survivals based on TNMstage, Child-Pughgrade, tumor number and tumor size are shown in Table 1.In conclusion, RFA with standard protocol has evolvedas a minimally invasive local treatment that could achieve satisfactory outcomes for small liver tumors, and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and relatively safe alterna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tumors and recurrent tumors, whichare not suitable for traditional therapy. RFAhas broaded the treatment threshold for hepatic malignancies and mightbecome one of the regular treatment methods in focal liver tumor and find wide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导管消融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术后吗啡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潘振宇 范志毅 +1 位作者 胡永华 薛钟麒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观察吗啡与罗哌卡因配伍用于结肠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结肠癌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三组(n=25):0.1%吗啡组(Ⅰ组)、0.15%吗啡组(Ⅱ组)和0.1%吗啡加0.2%罗哌卡因组(Ⅲ组),持续注入4ml/h,术后镇痛48h。采用... 目的:观察吗啡与罗哌卡因配伍用于结肠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结肠癌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三组(n=25):0.1%吗啡组(Ⅰ组)、0.15%吗啡组(Ⅱ组)和0.1%吗啡加0.2%罗哌卡因组(Ⅲ组),持续注入4ml/h,术后镇痛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估计镇痛效果。结果:Ⅲ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其它两组(P<0.05),对下肢肌力无影响,排气时间明显提前。结论:0.2%罗哌卡因与0.1%吗啡配伍用于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罗哌卡因 镇痛 硬膜外 结肠癌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NSCLC中PEDF基因表达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力建 陈晋峰 +2 位作者 柯杨 Robert E Mansel Wen G Jiang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77-181,共5页
背景与目的SYBRGreenⅠ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非探针类定量PCR的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操作过程简单,结果具有一定特异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检测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epitheliumderivedfactor,PEDF)mRNA的SYBRGreenⅠ实时定量PCR的方法,... 背景与目的SYBRGreenⅠ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非探针类定量PCR的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操作过程简单,结果具有一定特异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检测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epitheliumderivedfactor,PEDF)mRNA的SYBRGreenⅠ实时定量PCR的方法,了解肺癌组织及其远癌肺组织中PEDF的表达水平,研究肺癌组织中PEDF的表达水平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并纯化PEDF以及内对照GAPDHmRNA的目的片段,倍比稀释后作为定量模板。利用相对定量的方法,检测21例肺癌及相应远癌肺组织中PEDFmRNA相对于GAPDHmRNA的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21例肺癌组织及相应的远癌肺组织中均可检出PEDF的表达,肺癌组织中PEDF的相对表达量为0.5505±0.3590(0.11~1.11),远癌肺组织中为0.7219±0.2582(0.29~1.31)(P=0.024)。早期(Ⅰ~Ⅱ期)肺癌患者和肿瘤较小时(T1)PEDF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晚期(Ⅲ~Ⅳ期,P=0.010)和肿瘤较大者(T2~4,P=0.007)。结论所建立的SYBRGreenⅠ实时定量PCR方法可以成功地检测PEDF基因的表达量。初步检测结果显示PEDF可能是一种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F 非小细胞肺癌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SYBR Green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的生物标志物及其治疗靶点——HER2及trastuzumab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晓江 陈克能 徐光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7-190,共4页
近年来 ,HER2及其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商品名Herceptin)是乳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认为是一新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抗HER2的单抗trastuzumab对晚期。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治疗靶点 HER2 TRASTUZUMAB 研究进展 乳腺肿瘤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胸肌的微创剖胸切口在早期食管胸中上段癌手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吴楠 杨跃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0-643,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保留胸肌的微创剖胸切口和经肋骨打孔法关胸在食管胸中上段癌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7例有适应证的患者应用保留胸肌的微创剖胸切口进行右胸、左颈及上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预后。结果... 目的:初步探讨保留胸肌的微创剖胸切口和经肋骨打孔法关胸在食管胸中上段癌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7例有适应证的患者应用保留胸肌的微创剖胸切口进行右胸、左颈及上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预后。结果:全组胸部小切口平均长度11cm。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中位留院时间为18天(14~25天)。全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术后1个月首次复查时均达到静息状态下伤口不感疼痛。至随访结束时,7例中5例患者存活,5年生存率71.4%。结论:对于早期食管胸中上段癌患者,应用保留胸肌的微创剖胸切口可能达到满意的远期根治效果,这种术式对减轻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美观方面也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胸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1
作者 季加孚 李子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4-647,共4页
胰腺癌的治疗仍然是非常棘手的临床问题,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从外科手术的角度进行分类,病变可分为局限性病变、局部进展期病变和转移性病变。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5年生存率在20%左右。但手术主要适用于局限性病变,此类病例仅占... 胰腺癌的治疗仍然是非常棘手的临床问题,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从外科手术的角度进行分类,病变可分为局限性病变、局部进展期病变和转移性病变。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5年生存率在20%左右。但手术主要适用于局限性病变,此类病例仅占15%~20%。大部分病例接受姑息治疗,中位生存期不到6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4%。提高胰腺癌疗效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实体肿瘤的新辅助治疗在乳腺、胃肠道肿瘤已经逐渐得到认可,本文综述了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中的应用历史、现状、理论优势和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手术前后血浆中p16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亚航 张连海 +5 位作者 任晖 张桂国 秦斐 孔广忠 邓国仁 季加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浆、对应原发肿瘤以及癌旁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检出状况,探讨其在胃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GR方法,扩增84例胃癌患者的原发肿瘤、癌旁组织、手术前血浆中pl6基因启动...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浆、对应原发肿瘤以及癌旁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检出状况,探讨其在胃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GR方法,扩增84例胃癌患者的原发肿瘤、癌旁组织、手术前血浆中pl6基因启动子区,以及上述患者中30例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14~21天血浆中p16基因启动子区,以15例健康人血浆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凝胶电泳-溴乙锭显色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两种方法检测产物.结果:84例患者样品中,原发肿瘤中存在pl6基因异常甲基化26例(31.0%),癌旁组织中阳性2例(0.02%),术前血浆中阳性12例(14.3%),15例健康人血浆检测均为阴性.患者血浆阳性者同时也存在对应肿瘤组织阳性.30例同时有手术前后血浆标本的胃癌根治手术患者中,原发肿瘤组织中p16异常甲基化14例,其中6例术前血浆阳性,术后5例转阴.在检测样本中,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结果与凝胶电泳-溴乙锭显色结果一致.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浆中可以检测到与原发肿瘤一致的p16异常甲基化,手术后血浆中p16甲基化状态的变化与手术治疗有关,高效液相色谱作为一种便捷的技术可以应用于PCR产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前后 P16基因启动子区 P16基因异常甲基化 高效液相色谱 原发肿瘤 胃癌患者 癌旁组织 甲基化特异性 外周血浆 手术患者 凝胶电泳 肿瘤组织 PCR方法 健康人血浆 人血浆检测 甲基化状态 PCR产物 疗效评估 正常对照 患者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