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体表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宁华 罗非 +1 位作者 殷秀珍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9-216,共8页
本文参照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选取穴位,对53 名肩周炎患者和27 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ANS) 进行体表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 TENS) 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 本文参照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选取穴位,对53 名肩周炎患者和27 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ANS) 进行体表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 TENS) 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肩周炎患者21 例、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4 例,采用常规理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 穴位TENS治疗对肩周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即时和长期的止痛作用,其即时止痛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理疗;(2) 在改善关节功能及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方面,TENS的疗效与常规理疗相近似。我们认为,鉴于HANS 治疗简便易行,建议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该法如与常规理疗配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 椎间盘突出 腰椎 TE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1例临床及病理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吴丽娟 李越星 +1 位作者 陈清棠 彭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6-97,共2页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1例临床及病理报告吴丽娟,李越星,陈清棠,彭燕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SubaCUteNeCIOtEnCeph加otpathySNE),又称b咖综合征,我室于1988年报道了一家3例同胞先后死于此病...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1例临床及病理报告吴丽娟,李越星,陈清棠,彭燕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SubaCUteNeCIOtEnCeph加otpathySNE),又称b咖综合征,我室于1988年报道了一家3例同胞先后死于此病I’l,之后又有关于本病的个案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 脑脊髓病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杆状体肌病伴脊肌萎缩症1例临床及病理报告
3
作者 李越星 吴丽娟 陈清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1-232,I002,共3页
关键词 杆状体肌病 脊肌萎缩症 症状 诊断 肌肉活检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硫蛋白对异丙肾上腺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淑敏 胡大一 +4 位作者 唐朝枢 唐晓奈 刘洋 吕大鹏 汪丽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2-334,共3页
在大鼠sc异丙肾上腺素(Iso)40mg·ks-1·d-1造成的心肌损伤模型上,观察外源性金属硫蛋白(MT)和锌诱导内源性MT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外源性和内源性MT均可减少Iso引起的心肌丙二醛和心肌... 在大鼠sc异丙肾上腺素(Iso)40mg·ks-1·d-1造成的心肌损伤模型上,观察外源性金属硫蛋白(MT)和锌诱导内源性MT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外源性和内源性MT均可减少Iso引起的心肌丙二醛和心肌组织钙的聚集,同时发现内源性MT可减少血浆组织蛋白酶D的活性。提示:MT保护Iso心肌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减少细胞内钙超载、稳定溶酶体膜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蛋白 异丙肾上腺素 心肌损伤 细胞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HANS)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痉挛 被引量:9
5
作者 汪家琮 周红俊 +5 位作者 刘根林 严尚诚 袁毓 韩济生 陈晓红 罗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7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本研究通过穴位表面进行电刺激(TENS)观察其改善脊髓损伤性肌痉挛的即刻和长期治疗效果,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观察结果如下:(1)高频(100Hz)刺激30分钟具有明显的即时解痉效果,而低频(2Hz)刺激解痉疗效不佳;(2)高频T... 本研究通过穴位表面进行电刺激(TENS)观察其改善脊髓损伤性肌痉挛的即刻和长期治疗效果,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观察结果如下:(1)高频(100Hz)刺激30分钟具有明显的即时解痉效果,而低频(2Hz)刺激解痉疗效不佳;(2)高频TENS的解痉效应可为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部分阻断;(3)高频TENS具有持久的解痉效果;(4)与腰部和骶部刺激相比,穴位刺激的疗效持续时间最为持久。我们推测,穴位高频电刺激加强了脊髓中强啡肽的释放,通过k型阿片受体降低了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对脊髓损伤性肌痉挛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穴位 痉挛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靶向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符民桂 刘乃奎 唐朝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21,共4页
近年来,为了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研究,开发出多种多样的靶向脂质体,为药物及基因的定向转移提供了有效手段,并为最终实现药物的体内控释开辟了前景。该文简要综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脂质体 被动靶向 主动靶向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化棘皮瘤与鳞状细胞癌增殖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涂平 马圣清 郭英年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83-284,共2页
用PC10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角化棘皮瘤(KA)和鳞癌(SCC)中的表达。在KA中,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基底层和基底上层,而在SCC中,则广泛分布于肿瘤细胞团中。PCNA阳性指数在KA组中为22.3%~40.8%,平均3... 用PC10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角化棘皮瘤(KA)和鳞癌(SCC)中的表达。在KA中,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基底层和基底上层,而在SCC中,则广泛分布于肿瘤细胞团中。PCNA阳性指数在KA组中为22.3%~40.8%,平均32.6%,而在SCC组中则高达41.0%~80.9%,平均63.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两组间个例PCNA阳性指数没有重叠。这种增殖特性的显著差异提示KA和SCC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肿瘤。而PCNA阳性指数可能对鉴别KA和SCC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棘皮瘤 鳞状细胞癌 增殖细胞核 皮肤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0.1%布比卡因腰麻于剖宫产手术的体会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小颖 徐成娣 +4 位作者 谢大建 孟燕 施伟中 杨振民 谢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04-205,共2页
剖宫产手术的麻醉要求具有诱导期短、麻醉效果确切、肌松良好、无术后麻醉残留作用等特点。为此,我们试以0.1%布比卡因腰麻应用于178例剖宫产手术,探讨与常规方法相比有否可取之处。
关键词 布比卡因 剖腹产 麻醉 腰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肽6A对球囊损伤后大鼠主动脉血管壁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姚兴海 凌世长 +9 位作者 田青 付爱华 汤健 唐朝枢 刘勃 朱国英 赵明 彭师奇 王秉瑞 吴祥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6-29,共4页
本文在大鼠主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后血管壁细胞过份增殖模型上,用合成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肽6A(40μmol/kg/d)治疗,可有效地抑制损伤血管壁的细胞计数增加和内膜增殖,显著降低其血管组织 ̄3H-TdR和 ̄3H-... 本文在大鼠主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后血管壁细胞过份增殖模型上,用合成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肽6A(40μmol/kg/d)治疗,可有效地抑制损伤血管壁的细胞计数增加和内膜增殖,显著降低其血管组织 ̄3H-TdR和 ̄3H-Leu掺入增加程度,实验结果提示肽6A作为血管成型术的辅佐剂,对于防治再狭窄可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血管壁细胞增殖 肽6A 球囊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在外科病人的预防性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文椿 刘秀文 +2 位作者 杨拔贤 刘亚萍 谢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73-275,共3页
外科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各家报告虽高低不等(2.9%~70%)。但呼吸衰竭无疑已成为外科病人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Watson统计1927~1970年围手术期间肺部并发症的死亡率为8~9%。随着对呼吸生理认识的提高,机械通气理论和技... 外科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各家报告虽高低不等(2.9%~70%)。但呼吸衰竭无疑已成为外科病人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Watson统计1927~1970年围手术期间肺部并发症的死亡率为8~9%。随着对呼吸生理认识的提高,机械通气理论和技术的进展,临床呼吸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使重症呼吸衰竭的病死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呼吸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性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Ⅱ型一个家系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云 孙相如 +3 位作者 李险峰 陈清棠 安晓光 吴丽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2-164,共3页
目的本文报道一个在老年期发病的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Ⅱ型家族。方法对家族成员进行临床和电生理检查,其中1例病人进行腓肠神经活检。结果家族成员在老年期出现四肢无力和感觉减退。老年病人和无症状年轻病人的电生理检查均发... 目的本文报道一个在老年期发病的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Ⅱ型家族。方法对家族成员进行临床和电生理检查,其中1例病人进行腓肠神经活检。结果家族成员在老年期出现四肢无力和感觉减退。老年病人和无症状年轻病人的电生理检查均发现周围神经的诱发电位波幅显著下降。腓肠神经活检证实轴索性周围神经病。结论检查结果符合显性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Ⅱ型的诊断,电生理检查可以发现家族中的亚临床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SNⅡ型 周围神经病 家系分析 诊断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大鼠心肌细胞核被膜核苷三磷酸酶活性和mRNA出核转运的改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秀华 武旭东 +2 位作者 高雪 李载权 唐朝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2-214,共3页
关键词 核被膜 NTPASE MRNA 心肌缺血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与肿瘤 被引量:16
13
作者 朱兆文 李通 王永潮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5-337,共3页
转化生长因子包括α、β两大类型,TGF-α是一种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原,TGF-β则抑制上皮细胞的生长。大量研究表明,TGF-α、β同肿瘤有明显的关系,二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将可能... 转化生长因子包括α、β两大类型,TGF-α是一种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原,TGF-β则抑制上皮细胞的生长。大量研究表明,TGF-α、β同肿瘤有明显的关系,二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将可能用于肿瘤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对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素恩 李玉苓 +3 位作者 王书合 刘书文 顾方颖 李自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85-88,T007,共5页
本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卵巢不同类型的上皮性肿瘤42例。各类型肿瘤有不同表面形态特征,对判断肿瘤的组织类型有重要意义。SEM对分辨和发现癌细胞亦有很大优越性。有诊断意义的癌细胞表面形态特征为:(1)出现奇形乳头或奇形细胞簇;(2... 本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卵巢不同类型的上皮性肿瘤42例。各类型肿瘤有不同表面形态特征,对判断肿瘤的组织类型有重要意义。SEM对分辨和发现癌细胞亦有很大优越性。有诊断意义的癌细胞表面形态特征为:(1)出现奇形乳头或奇形细胞簇;(2)可见奇形细胞或巨细胞;(3)细胞重度多形性及排列紊乱、拥挤,致被复面崎岖不平;(4)存在细胞的特异性分化不良。本组有3例临界恶性瘤在SEM下发现光镜所不能辨认的电镜下局部细胞癌变。6例恶性Brenner氏瘤的扫描电镜观察进一步证明肿瘤为鳞状上皮所构成,发生自苗勒氏管上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细胞癌变 卵巢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复苏中的几个问题(附4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京范 姜培芳 +2 位作者 刘淑坤 张汉江 谢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4-97,共4页
传统认为,常温下脑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为5min,超过此时限,心、肺功能虽可能恢复,而脑的功能则可能部分或全部受到损害.因此循环骤停前后如何做好脑保护及脑复苏,于七十年代初即已受到重视.Hossmann的试验观察表明,经过脑复苏的措施,... 传统认为,常温下脑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为5min,超过此时限,心、肺功能虽可能恢复,而脑的功能则可能部分或全部受到损害.因此循环骤停前后如何做好脑保护及脑复苏,于七十年代初即已受到重视.Hossmann的试验观察表明,经过脑复苏的措施,机体耐受循环停止的时间可延长3~4倍,甚至60min,给脑复苏的研究提供希望.近年来Safar教授在脑复苏的研究中提出“复苏后症候群”并对于其病理生理的改变,即脑灌注衰竭、脑再氧合的损害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可喜的进展,在此基础上,脑复苏的临床效果,可望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复苏 心肺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c-fos和c-jun抑制IL-1诱导阿片肽分泌
16
作者 王朝晖 单巍松 吴希如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29-533,共5页
白细胞介素-1(IL-1)及阿片肽作为神经调质参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毒性作用.以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IL-1、阿片肽和c-fos、c-jun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IL-1β能诱导大脑皮层神经细... 白细胞介素-1(IL-1)及阿片肽作为神经调质参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毒性作用.以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IL-1、阿片肽和c-fos、c-jun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IL-1β能诱导大脑皮层神经细胞c-fos、c-junmRNA瞬时短暂表达,15min增高,30min达高峰,c-fosmKNA2h回至基线水平,c-junmRNA8h回至基线水平;联合应用c-fos、c-jun反义寡核苷酸能部分抑制IL-1诱导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脑啡肽及β-内啡肽分泌增加,呈一定量效关系,相应意义寡核苷酸无抑制作用.提示IL-1促进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脑啡肽及β-内啡肽分泌作用部分受Fos和Jun蛋白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 白细胞介素-1 阿片肽 C-FOS C-JU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苯并芘作用下传代培养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17
作者 张枢贤 杨晓林 +5 位作者 张桂芝 唐素恩 桑倩 张烨 闻仲权 阎淑琴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5期329-331,395,共3页
探讨了体外连续培养的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在低剂量苯并芘长时期作用下超微结构的早期癌特征。结果发现:低剂量(10^(-7)及10^(-8)mol)苯并芘(Bap)长时期(23~38代)作用下,光镜检查未见细胞有明显癌变征,而电镜下发现细胞核外形不规则,核膜... 探讨了体外连续培养的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在低剂量苯并芘长时期作用下超微结构的早期癌特征。结果发现:低剂量(10^(-7)及10^(-8)mol)苯并芘(Bap)长时期(23~38代)作用下,光镜检查未见细胞有明显癌变征,而电镜下发现细胞核外形不规则,核膜深陷,有者呈复杂折叠及套叠,出现细桥伴分叶核形成,以及核内胞浆包涵体(或称核内假包涵体),核内的常染色质一般丰富;核仁巨大或多核仁等癌细胞特征。说明用电镜可观察到在致癌物作用下细胞早期癌变的征象。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致癌物在低剂量、长时期作用下的致癌机理和预防措施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倍体细胞 培养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和牛磺酸对阿霉素心肌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永全 张灵芝 +7 位作者 付爱华 胡大一 詹茂程 冯晖 李楚文 李田昌 江丽惠 唐朝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50-452,共3页
在大鼠阿霉素急性心肌损伤的模型上,观察了脂质体联合携载阿霉素和牛磺酸对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阿霉素可引起血浆LDH、CPK、MDA及心肌组织MDA和Ca2+水平明显升高,心肌组织细胞出现广泛的变性和... 在大鼠阿霉素急性心肌损伤的模型上,观察了脂质体联合携载阿霉素和牛磺酸对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阿霉素可引起血浆LDH、CPK、MDA及心肌组织MDA和Ca2+水平明显升高,心肌组织细胞出现广泛的变性和水肿。用牛磺酸或脂质体包裹阿霉素均可降低阿霉素对心肌毒性的作用,血浆LDH、CPK、MDA及心肌MDA和Ca2+水平比损伤组织降低5%~46.9%(P<0.05)。脂质体联合携载阿霉素和牛磺酸,上述生化指标进一步降低,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结果与上述生化指标变化一致。结果提示:脂质体联合携载阿霉素和牛磺酸具有显著减轻阿霉素心肌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脂质体 牛磺酸 心肌毒性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殖器上皮HPV感染皮损中p53蛋白过度表达的检测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兵 涂平 +1 位作者 马圣清 武玲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9-291,共3页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例鲍温样丘疹病和9例尖锐湿疣生殖器上皮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损进行了p53蛋白、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p53阳性率为:鲍温样丘疹病(3/6)、尖锐湿疣(6/...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例鲍温样丘疹病和9例尖锐湿疣生殖器上皮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损进行了p53蛋白、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p53阳性率为:鲍温样丘疹病(3/6)、尖锐湿疣(6/9),p53阳性细胞多位于基底层以及棘细胞层的中下层,同时发现受HPV感染的空泡样变性细胞核中有p53蛋白和PCNA的过度表达,说明p53蛋白表达与HPV感染及角朊细胞异常增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瘤病毒 P53基因 鲍温样丘疹病 尖锐湿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D23促LIF效应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宏 徐德胜 +3 位作者 施群 秦建中 郝正梅 钱玉昆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72-274,共3页
对可溶性CD23(sCD23)的淋巴因子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采用毛细管法对sCD23的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IF)效应观察,发现sCD23对PHA激活的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具有促进LIF效应。据此认为,sCD23可能通过作用于活化后的T细胞而发挥其细胞因... 对可溶性CD23(sCD23)的淋巴因子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采用毛细管法对sCD23的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IF)效应观察,发现sCD23对PHA激活的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具有促进LIF效应。据此认为,sCD23可能通过作用于活化后的T细胞而发挥其细胞因子样作用,促进LIF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D23 LIF效应 淋巴细胞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