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硝基胍诱发大鼠胃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孟振行 雷道年 +3 位作者 王江 吴晓 李立根 郭山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69-170,I026,共2页
目的:研究化学致癌剂的致癌机理和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80只Wistar大鼠饮用浓度为80mg·L-1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 目的:研究化学致癌剂的致癌机理和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80只Wistar大鼠饮用浓度为80mg·L-1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水溶液9个月,再观察3个月。结果:成功地诱发出胃腺癌、胃腺瘤、胃息肉、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病变。胃癌肝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1例。对大鼠实验性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病理形态学研究。结论:胃腺癌组织学类型以分化型腺癌为主,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癌前病变,为研究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一个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基胍 胃癌 动物模型 癌前状态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定量病理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冬霞 廖松林 +3 位作者 刘从容 梁英 张蔚 姚天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2-215,I032,共5页
目的:探讨哮喘的炎症学说,并比较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气道炎症的病理异同。方法:经纤支镜行大气道粘膜活检将14例哮喘和13例慢支病人支气管粘膜活检组织以及5例无呼吸病史的意外死亡者尸体解剖的... 目的:探讨哮喘的炎症学说,并比较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气道炎症的病理异同。方法:经纤支镜行大气道粘膜活检将14例哮喘和13例慢支病人支气管粘膜活检组织以及5例无呼吸病史的意外死亡者尸体解剖的相应部位气道粘膜组织,通过常规病理切片,进行显微镜下双盲观察,采用多指标的定量病理计分及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研究。其中8例哮喘、8例慢支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和慢支组气道粘膜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P<005),并且在粘膜水肿、纤维化程度和基底膜厚度方面均有明显改变(P<005)。哮喘与慢支相比,哮喘的基底膜明显厚于慢支(P<005)。哮喘与慢支均在其粘膜和粘膜下层有明显的各种炎细胞的浸润,但哮喘组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高于慢支组(P<005)。电镜下可见哮喘组有肥大细胞不同程度的脱颗粒现象,而慢支组未见到。结论:哮喘和慢支均为气道慢性炎症,但二者在临床及病理特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哮喘提供了一定的病理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支气管炎 活组织检查 定量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楚非 魏民 +3 位作者 王谦 李伯光 贾旭 严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sPGN)模型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一次性鼠尾静脉注射小鼠抗大鼠Thy1 1单克隆抗体法复制大鼠MsPGN模型 ,应用光镜、荧光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模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 目的 :观察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sPGN)模型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一次性鼠尾静脉注射小鼠抗大鼠Thy1 1单克隆抗体法复制大鼠MsPGN模型 ,应用光镜、荧光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模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的变化 ;结果 :系膜细胞明显增生 ,细胞外基质 ,包括Ⅰ、Ⅲ胶原、纤维粘连蛋白 (FN)及层粘连蛋白 (LN)增多 ,个别大鼠肾小球出现硬化及纤维化。结论 :复制出具有典型病变的大鼠MsPGN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抗Thy1.1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P53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王德华 白逸秋 +3 位作者 廖松林 高子芬 李宁 张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肺腺癌中突变的频率、位置和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检测31例肺腺癌的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结果14例(45%)出现P53基因5~8外显...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肺腺癌中突变的频率、位置和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检测31例肺腺癌的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结果14例(45%)出现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其中7、8外显子突变占73%。P53基因突变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03),在肿瘤≤3cm的病例p53基因突变率显著低于肿瘤>3cm的病例(P=0.005)。p53基因突变与吸烟史、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国际病理TNM分期及瘤栓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腺癌中P53突变率为45%,主要分布在第7、8外显子,P53基因突变参与肺腺癌癌变的始动和腺癌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P53基因 PCR 临床病理 基因突变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纤维化小圆细胞肿瘤5例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 被引量:27
5
作者 高冬霞 廖松林 +1 位作者 石雪君 回允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 :观察 5例促纤维化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 :常规组织学 (HE)、免疫组化(ABC法 )和电镜技术检测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5例中 2例多次局部复发 ,2例在随访中 ,1例确诊后 4个月死亡。该肿瘤... 目的 :观察 5例促纤维化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 :常规组织学 (HE)、免疫组化(ABC法 )和电镜技术检测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5例中 2例多次局部复发 ,2例在随访中 ,1例确诊后 4个月死亡。该肿瘤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组织呈单结节或多结节状浸润生长 ,伴有明显致密的成熟纤维性间质增生 ,肿瘤细胞主要为大小比较一致的小圆形细胞 ,呈团状或巢状埋于增生纤维间质中 ,少数病例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显示有不同分化特点。免疫组化 :5例均有上皮表达 (AE1/AE3或EMA) ,3例表达NSE ,1例间质表达desmin ,1例间质表达vimentin。其中 1例做了电镜检查 ,细胞内可见张力原纤维和桥粒。结论 :(1)促纤维化小圆细胞肿瘤发病年龄跨度较大 ,发生部位可在腹腔也可在腹腔外 ;(2 )该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点 ,大部分肿瘤细胞为无明确特点分化的上皮性小细胞 ,并埋于显著纤维化的间质中 ;(3)少数病例肿瘤细胞可因发生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特殊分化 ,较成熟特殊分化是预后好的标志 ;(4 )此瘤预后与发生部位、分裂活性及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纤维化小圆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翠苓 王笑健 +1 位作者 宫恩聪 周玉英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关系。方法:对22例鼻窦和鼻腔的内翻性乳头状瘤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检测。结果:22例标本中,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出HPV阳性细胞的有11例,PC...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关系。方法:对22例鼻窦和鼻腔的内翻性乳头状瘤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检测。结果:22例标本中,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出HPV阳性细胞的有11例,PCR方法检出HPVDNA的共17例。HPV分型结果发现以HPV11、16型最多,且以混合性感染为主。其中2例非典型增生的病例为HPV11/16感染,1例复发病例为HPV11/18型感染。结论:HPV感染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可能为一早期事件,HPV16、18型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及癌变有关。在检测上,PCR方法优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值得提倡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性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病毒 鼻肿瘤 病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p53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立新 林三仁 +2 位作者 叶嗣 雷道年 周爱儒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22-223,T013,共3页
用p53单克隆抗体,对117例胃癌和非癌组织的石蜡切片及5株胃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56例进展期胃癌阳性核染21例,4例早期胃癌无一例阳性,非癌组织均为阴性;5株胃癌细胞均显示阳性着色,通过FACS分析,5... 用p53单克隆抗体,对117例胃癌和非癌组织的石蜡切片及5株胃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56例进展期胃癌阳性核染21例,4例早期胃癌无一例阳性,非癌组织均为阴性;5株胃癌细胞均显示阳性着色,通过FACS分析,5株胃癌细胞均为非二倍体。说明p53突变主要在胃癌进展中起作用,可能提示癌肿恶性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蛋白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管和内皮素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玲 邹万忠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研究肾小管和内皮素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放射免疫测定及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并测定3HTdR掺入率,观察肾小管... 目的:研究肾小管和内皮素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放射免疫测定及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并测定3HTdR掺入率,观察肾小管损伤时产生的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与肾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肾小管上皮细胞既有ET1mRNA的表达,又有ET的两种受体(ETARmRNA和ETBRmRNA)的表达,还有ET1的蛋白合成及分泌。且肾小管损伤及再生过程中,ET1表达增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肾成纤维细胞加入ET1,3HTdR掺入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并证明肾成纤维细胞有ETRmRNA的表达。结论:损伤及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较正常时合成和分泌更多的ET1,ET1通过ETR的作用,促使肾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 内皮素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MDM2蛋白表达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骏 郑杰 +4 位作者 方伟岗 李红梅 由江峰 王洁良 吴秉铨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488-490,共3页
目的:研究肺癌MDM2蛋白表达与p53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125例肺癌p53和MDM2蛋白表达,以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PCR... 目的:研究肺癌MDM2蛋白表达与p53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125例肺癌p53和MDM2蛋白表达,以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PCRSSCP检测阳性的52例肺癌MDM2阳性率为19.2%;而阴性的73例肺癌MDM2蛋白阳性率为35.6%。统计学检验显示肺癌MDM2蛋白表达与p53突变之间呈负相关(χ2=3.98,P<0.05);MDM2蛋白阳性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p53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M2蛋白 肺肿瘤 P53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转移性人肺癌细胞亚系恶性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伟勇 吴秉铨 +2 位作者 郑杰 王洁良 由江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RA)对克隆化人肺癌高转移细胞亚系(PGCL3)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在体外用5μmol/L和10μmol/LRA处理PGCL3细胞5d后,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粘附、运动、侵袭能力和裸鼠体内实验...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RA)对克隆化人肺癌高转移细胞亚系(PGCL3)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在体外用5μmol/L和10μmol/LRA处理PGCL3细胞5d后,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粘附、运动、侵袭能力和裸鼠体内实验性转移的影响。结果:上述肿瘤恶性表型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抑制作用在RA高浓度组更加明显。结论:RA可抑制高转移癌系的恶性表型,为RA治疗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性恶性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肺肿瘤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腹膜有关的少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理诊断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松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68-270,I025,共4页
与腹膜有关的少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理诊断廖松林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系100083腹腔内与腹膜有关的常见肿瘤是间皮瘤,常见的典型的间皮瘤诊断并不困难,这里介绍几种与腹膜有关的少见的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子宫内膜异... 与腹膜有关的少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理诊断廖松林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系100083腹腔内与腹膜有关的常见肿瘤是间皮瘤,常见的典型的间皮瘤诊断并不困难,这里介绍几种与腹膜有关的少见的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子宫内膜异位及有关病变子宫内膜组织存在于子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疾病 腹膜肿瘤 诊断 瘤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焦益群 宫恩聪 +3 位作者 孟桂霞 刘叔平 鄂文 丁怡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国人家族性腺癌性息肉病(FAP)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规律。方法:运用PCR-SSCP法对15个FAP家系18例患者的APC基因4个片断的胚系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6例来自不同家系的患者存在突变,其中一个患者在3个片段有突变,另... 目的:探讨国人家族性腺癌性息肉病(FAP)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规律。方法:运用PCR-SSCP法对15个FAP家系18例患者的APC基因4个片断的胚系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6例来自不同家系的患者存在突变,其中一个患者在3个片段有突变,另一个患者在两个片断有突变。结论:此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经济和无同位素污染等特点,可望成为FAP症前及产前基因诊断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性 息肉病 基因 APC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
13
作者 刘喆 邹万忠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肾小球系膜细胞(MC)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培养的大鼠及人MC检测了TNFα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5例人系膜增生性... 目的:探讨肾小球系膜细胞(MC)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培养的大鼠及人MC检测了TNFα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5例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穿刺组织的TNFα基因表达。结果:培养的大鼠和人MC有TNFαmRNA表达并有TNFα蛋白的合成,肾小球肾炎增生的MC内有TNFαmRNA表达。结论:MC可以产生TNFα,说明TNFα可通过套分泌和自分泌两种途径作用于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肾小球系膜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的白细胞亚群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李琪佳 宫恩聪 +1 位作者 刘叔平 鄂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 :揭示溃疡性结肠炎 (UC)结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表达以及与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时期浸润的炎细胞免疫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抗T淋巴细胞 (CD45RO)、抗B淋巴细胞 (CD2 0 )、抗巨噬细胞 (CD68)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对... 目的 :揭示溃疡性结肠炎 (UC)结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表达以及与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时期浸润的炎细胞免疫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抗T淋巴细胞 (CD45RO)、抗B淋巴细胞 (CD2 0 )、抗巨噬细胞 (CD68)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对 5 0例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活检标本 (32例活动期 ,18例非活动期 )及 5例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进行了淋巴细胞亚型分析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对上述病例进行了TNF α的检测分析。结果 :T淋巴细胞数量在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及对照组 (P <0 0 1)。而固有层内B淋巴细胞数量在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巨噬细胞的数量在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细胞因子TNF αmRNA的表达在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结论 :TNF α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可作为炎症介质 ,介导结肠黏膜的病理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肿瘤坏死因子 淋巴细胞亚型 巨噬细胞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5
作者 许建英 杜永成 +1 位作者 赵鸣武 廖松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3-384,共2页
关键词 阻塞性肺疾病 动物模型 COPD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ret癌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6
16
作者 崔文 张波 +7 位作者 范连杰 王旭 孔灵玲 高继发 曹慧玲 田德明 梁贵华 王学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71-473,共3页
目的 :观察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ret癌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新鲜组织中ret癌基因活化形式PTC基因的表达。结果 :2 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 6例 (2 4% )PTC基因表达阳性 ,主要分布于Ⅱ级以上肿瘤中 ;而甲状... 目的 :观察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ret癌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新鲜组织中ret癌基因活化形式PTC基因的表达。结果 :2 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 6例 (2 4% )PTC基因表达阳性 ,主要分布于Ⅱ级以上肿瘤中 ;而甲状腺滤泡型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TC均为阴性。结论 :PTC基因是ret癌基因新的活化形式 ,ret基因的活化仅限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类型中 ,可能是乳头状癌的特殊遗传事件 ,而无PTC基因表达的乳头状癌 ,其分子发生机制可能与其他基因的遗传性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基因/PTC基因 基因表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Ⅰ型受体蛋白及基因表达检测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锁柱 徐曼 邹万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 :研究腺嘌呤致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的肾组织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及其Ⅰ型受体的表达。方法 :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 ,由模型肾组织培养肾间质成纤维细胞 ,应用免疫组化、逆转录PCR分别... 目的 :研究腺嘌呤致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的肾组织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及其Ⅰ型受体的表达。方法 :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 ,由模型肾组织培养肾间质成纤维细胞 ,应用免疫组化、逆转录PCR分别检测TGF β1及其Ⅰ型受体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成纤维细胞TGF β1、TGF β1I型受体免疫组化阳性 ;逆转录PCR可见 2 94bp的TGF β1及 34 5bp的TGF β1的Ⅰ型受体mRNA特异扩增带。结论 :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中 ,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是TGF β1的一个来源 ,而且也是其效应细胞 ,从而在TGF β1的作用下出现增生和合成细胞外基质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Ⅰ型受体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子芬 李继刚 +3 位作者 侯亮 李宁 杜娟 廖松林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1(LMP-1),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转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EBERs。结果...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1(LMP-1),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转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EBERs。结果:21例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EBERs5例阳性的(23.8%),其中给内淋巴瘤3例,肺和胃肠淋巴瘤各1例。阳性细胞约占肿瘤细胞的10%~70%。5例EBERs阳性病例中仅1例表达LMP-1,为结内淋巴瘤。结论: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可能与EBV的感染有关,LMP-1的阳性率较EBERs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爱-巴病毒 非鼻咽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新生血管数目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德华 廖松林 +3 位作者 高子芬 张惠信 白逸秋 许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8-310,I030,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新生血管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随访1985~1991年间85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病例,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显示新生血管对其病例进行研究。结果:病人的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新生血管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随访1985~1991年间85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病例,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显示新生血管对其病例进行研究。结果:病人的平均年龄55.6±8.4岁,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和61%,中位随访时间为47个月。有淋巴结转移病人平均微血管数目为80±37.9,无淋巴结转移病人平均微血管数目为65.6±34.3,两组之间有差别(F=3.11,P<0.05)。在31例腺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数目为107.8±37.3,无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数目为63.9±32.7,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F=10.54,P<0.01),单变量生存分析显示,随着微血管数目的增加,病人的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新生血管密度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并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组织 非小细胞肺癌 转移 预后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炎石蜡包埋组织柯萨奇病毒B_3 RNA 被引量:2
20
作者 宫恩聪 柯碧波 +7 位作者 刘翠玲 钟镐镐 衡万杰 刘淑平 高子芬 吴秉铨 邱淑燕 张礼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86-289,共4页
报道从心肌炎石蜡包埋组织单一切片(6~8μm)中提取RNA,使用定位于柯萨奇病毒B_3特异编码区(VP_1)的一对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基因扩增。对PCR扩增产物,采用3′末端生物素标记的柯萨奇病毒B_3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斑点杂... 报道从心肌炎石蜡包埋组织单一切片(6~8μm)中提取RNA,使用定位于柯萨奇病毒B_3特异编码区(VP_1)的一对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基因扩增。对PCR扩增产物,采用3′末端生物素标记的柯萨奇病毒B_3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表明,两例检查的心肌炎标本都是柯萨奇病毒B_3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本实验说明,从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中提取RNA,进行PCR检测是可行的,为临床病理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病毒性 心肌炎 柯萨奇病毒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