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报告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伟 蒋荣猛 +13 位作者 杨巧芝 杨朝晖 庞保东 吴昊 金敏 杨金玲 陈志海 庞琳 林连升 王融冰 李兴旺 刘清泉 张永利 王玉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3946-3949,共4页
目的评价痰热清注射液及痰热清注射液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在6个中心共纳入329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患儿,采用整体随... 目的评价痰热清注射液及痰热清注射液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在6个中心共纳入329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患儿,采用整体随机化方法,将其按照随机编码表随机分入西医综合治疗组(以下简称A组)、西医综合治疗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组(以下简称B组)、西医综合治疗加用痰热清注射液及中药汤剂口服或灌肠治疗组(以下简称C组)。以病情稳定时间、体温稳定时间、危重型转化率为主要指标,动态评估病情变化,评价不同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327例,病原学检测结果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为主(74.4%),三组在病原感染型别、性别、年龄、入组病程、病程中最高体温等基线资料方面分布均衡,但基线体温提示B组体温偏高,C组次之,而A组体温最低(P=0.044)。A组、B组、C组三组的病情稳定时间分别为(62.1±42.3)h、(58.7±35.6)h、(57.6±35.2)h,B组、C组的病情稳定时间有缩短的趋势;体温稳定的时间分别为(36.5±23.5)h、(41.2±27.0)h、(39.7±28.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转化率分别为A组4.6%、B组6.4%、C组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原学为依据进行亚组分析,发现除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患者中,A、B、C三组的体温稳定时间分别为(56.0±35.3)h、(26.3±19.6)h、(45.5±14.2)h,B组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有缩短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情稳定时间的趋势,对于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痰热清注射液 中医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董亦秋 瞿幸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453-455,共3页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分析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将中医理论与中药药理相结合,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方法:以"银屑病"为关键词,以"湿热证"为主题词,在1979-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分析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将中医理论与中药药理相结合,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方法:以"银屑病"为关键词,以"湿热证"为主题词,在1979-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1998年-2012年万方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料内检索,重复文献除外。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搜集了用于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和基本方。结果: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共87味,基本方17首。土茯苓、白鲜皮、黄芩等23味中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使用频率较高,属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肝经,在治疗银屑病湿热证应重点从肝经论治。结论: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要方剂为: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黄连解毒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中医药疗法 湿热证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士玉 于春光 +2 位作者 田润溪 何姝 杨诗瑶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1292,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临床常用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灸法、穴位按摩、八... 目的:系统评价临床常用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灸法、穴位按摩、八段锦、中医耳穴疗法、刮痧、太极拳、中药穴位贴敷7种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治疗在改善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效果方面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10日。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及曲线下累积排序概率面积进行有效性比较和排序。结果:最终纳入32篇文献。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7种中医护理干预中,穴位按摩改善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的效果最好;在收缩压指标上,效果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常规治疗+穴位按摩、常规治疗+中药穴位贴敷、常规治疗+刮痧;在舒张压指标上,效果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常规治疗+穴位按摩、常规治疗+灸法、常规治疗+中药穴位贴敷;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上,刮痧效果最好。结论:现有证据显示,常用中医护理干预在改善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中各有特点,穴位按摩在改善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方面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穴位按摩 八段锦 中医耳穴疗法 刮痧 太极拳 中药穴位贴敷 高血压 循证护理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着丝点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赫晟竹 周桂琴 +4 位作者 乔可欣 刘亚兴 李斌 冯颖 王宪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2-877,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与ACA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在临床分型、熊去氧胆酸(UDCA)应答、GLOBE评分和UK-PBC评分的差异,分析ACA对PB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8... 目的通过比较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与ACA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在临床分型、熊去氧胆酸(UDCA)应答、GLOBE评分和UK-PBC评分的差异,分析ACA对PB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8月—2022年12月入院诊断为PBC的住院患者749例,分为ACA阳性组(n=147)和ACA阴性组(n=602)。根据入院情况,按照慢性进展型、门静脉高压型和黄疸/肝衰竭型标准分型,比较两组临床分型分布差异。随访1年后资料完整的患者共261例,其中ACA阳性者53例,ACA阴性者208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性别、年龄按照1∶2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别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1年UDCA应答率、GLOBE评分及UK-PBC评分是否存在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749例PBC患者中,ACA阳性组年龄[(61.28±10.35)岁vs(56.74±12.17)岁,t=4.164,P<0.001]、女性患者占比(93.9%vs 77.6%,χ^(2)=20.221,P<0.001)及门静脉高压型占比(48.3%vs 27.6%,χ^(2)=23.289,P<0.001)均明显高于ACA阴性组,黄疸/肝衰竭型占比(24.5%vs 38.5%,χ^(2)=10.205,P<0.001)明显低于ACA阴性组。随访1年后,资料完整的261例PBC患者倾向性评分匹配前,ACA阳性组UDCA应答率为41.5%,ACA阴性组UDCA应答率为4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阳性组GLOBE评分>0.3分者占比为92.5%,ACA阴性组为8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5,P=0.04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ACA阳性组53例,ACA阴性组106例,两组UDCA应答率、GLOBE评分及UK-PB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CA阳性患者年龄更大,女性占比更多,且更易出现门静脉高压,黄疸/肝衰竭型相对较少。ACA阳性对UDCA应答率、GLOBE评分及UK-PBC评分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抗着丝点抗体 体征和症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过程中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欣娟 郭海玲 +5 位作者 田润溪 韩柳 姜雨婷 赵俊强 王晋芳 郝玉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12期1613-1618,共6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循证医学有关证据的概念、当前国际上主要的证据分级体系以及中医领域有关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的建议方案,并针对中医的特点及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的问题与挑战,为中医领域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医 证据 证据分级 推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针灸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昊 徐斌 +1 位作者 顾一煌 张佳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97,共3页
通过分析针灸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指出针灸临床研究可以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建立适合针灸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实践体系,使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尽可能地趋向完善,以推动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针灸 临床研究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知过程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帆 张根明 +1 位作者 王晓阳 刘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26-2931,共6页
中医学古籍中罕有关于“胰腺”的明确记载,缺乏直观、系统的理论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典籍所记载内容的分析,结合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梳理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中医学对胰腺实体... 中医学古籍中罕有关于“胰腺”的明确记载,缺乏直观、系统的理论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典籍所记载内容的分析,结合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梳理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具有阶段性:(1)先秦两汉时期,存在胰腺实体解剖,但并非认为胰腺是脏器;(2)唐宋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更加清晰,在医学上胰腺附属于脾,并非为独立的脏器;(3)明清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明确,部分医家以独立脏器论之,出现“脾”“、胰”之争。中医学理论缺少对胰腺的单独论述,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多为“胰属脾”,线性归属以脾笼统代之略显单薄,不利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胰腺藏象应独立于脾单独讨论,现代解剖学对胰腺命名同一,形态结构清楚,位置描述明确,可直接补充进中医学胰腺藏象(藏)理论中,为完善胰腺藏象理论搭建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实体解剖 古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综合方案干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周彦吉 安易 +8 位作者 雷园 张洋 杨晓明 邵辉 章乃文 翁志文 刘长信 王锡友 于长禾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88-2195,共8页
目的初步验证中医综合方案干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探索影响中医方案治疗DLSS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连续纳入64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针刀松解、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和推拿按摩干预,穴位选用与治疗腰椎范围... 目的初步验证中医综合方案干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探索影响中医方案治疗DLSS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连续纳入64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针刀松解、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和推拿按摩干预,穴位选用与治疗腰椎范围等长的督脉,膀胱经第1、2侧线及阿是穴,每周2次,每疗程8次,连续治疗2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月时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特异性量表评分(SSM)、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12项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12)的变化。以SSM症状或功能评分任一≥0.5进行判效标准分组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该疗法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SSM症状评分(2.25±0.56)、SSM功能评分(2.06±0.67)、ODI指数(15.49±8.72)、SF-12生理评分(36.31±7.35),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12心理评分(49.70±9.47),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患者SSM症状评分(2.22±0.54)、SSM功能评分(2.09±0.66)、ODI指数(15.53±8.23)、SF-12生理评分(36.55±7.25)、SF-12心理评分(50.62±9.17),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治疗2个疗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基线症状维度、基线功能维度、椎间孔狭窄、侧隐窝狭窄、两节段狭窄在有效组、无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放血联合药物竹罐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具有一定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刺络放血 药物竹罐 病例系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案例推理对中医临床案例研究的认识和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原文静 赵进喜 +1 位作者 苗润培 孟庆刚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16-21,共6页
中医医案作为专家经验的载体,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升中医学者临证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领域案例推理技术有望弥补现有中医医案研究情境化特征缺失的遗憾。但由于不同类型的中医医案研究要点不同,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医案的分... 中医医案作为专家经验的载体,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升中医学者临证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领域案例推理技术有望弥补现有中医医案研究情境化特征缺失的遗憾。但由于不同类型的中医医案研究要点不同,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医案的分类、特点及研究现状,并通过考察案例推理的理论内涵及在中医医案方向的应用现状,探讨案例推理对中医临床案例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医案 案例推理 数据挖掘 辅助决策 专家经验传承 真实世界 经典古籍 认知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盘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储涵 张泽钰 +2 位作者 施逸凡 华茜 魏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50-1260,共11页
膜蛋白功能广泛,参与多种细胞活动,如细胞增殖分化、信号转导、物质运输等,近年来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膜蛋白天然构象的稳定是维持其生物活性的关键因素,新型纳米材料纳米盘技术采用两亲膜支架蛋白在水相中稳定磷脂分子,进... 膜蛋白功能广泛,参与多种细胞活动,如细胞增殖分化、信号转导、物质运输等,近年来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膜蛋白天然构象的稳定是维持其生物活性的关键因素,新型纳米材料纳米盘技术采用两亲膜支架蛋白在水相中稳定磷脂分子,进而自组装形成类似于天然磷脂双分子层的盘状结构,为膜蛋白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平台.与传统拟膜技术相比,纳米盘具有可溶性强、稳定性佳、尺寸可控、生物相容性高、半衰期长等优点,同时可精准设计选择性靶向,应用优势巨大.本文介绍了纳米盘技术在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并重点综述其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研究新进展,如纳米盘作为疏水性药物和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运输载体,具有载药率高、药物可控释、靶向运载能力等优势,作为小分子蛋白质的拟膜环境对目标蛋白的亲和固定性和作为高密度脂蛋白的有效补充在心血管疾病中清除胆固醇具有高效性和可控性等.综上,纳米盘技术能够为未来膜蛋白相关研究以及其他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盘 膜蛋白 靶向治疗 疫苗制备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A组16型混合感染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张伟 王玉光 +8 位作者 杨朝晖 庞保东 吴昊 杨巧芝 金敏 杨金玲 李兴旺 刘清泉 张永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3341-3343,3346,共4页
目的分析6例肠道病毒71型(EV71)与柯萨奇A组16型(CoxA16)混合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EV71与CoxA16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组)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实验... 目的分析6例肠道病毒71型(EV71)与柯萨奇A组16型(CoxA16)混合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EV71与CoxA16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组)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预后等,并与单纯EV71(EV71组)、CoxA16(CoxA16组)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6例EV71与CoxA16混合感染中5例为院外原发混合感染,1例不除外院内交叉感染。EV71与CoxA16混合感染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皮疹,肢体易惊、抖动,颈项强直,呕吐等。EV71组、CoxA16组、混合感染组患者的病情稳定时间分别为(59.0±38.1)h、(58.3±47.9)h、(86.4±44.4)h,体温稳定时间分别为(39.7±26.3)h、(28.3±17.9)h、(54.0±12.0)h,转危重型率分别为7.1%、0、1/6。结论混合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与EV71与CoxA16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无明显差别,但病情更重、病程较长,危重型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感染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明伟 曾庆文 +7 位作者 刘景 郭玉娜 岳剑宁 王琦 李玄英 刘京杰 倪家骧 刘长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74,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手法复位、针灸、理疗及注射治疗等。但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通常需要将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我们于2012年1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手法复位、针灸、理疗及注射治疗等。但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通常需要将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我们于2012年1月-2012年6月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进行了手法复位治疗和手法复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发现联合治疗组效果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复位治疗 注射治疗 临床研究 臭氧 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治疗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龙消积方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13
作者 储真真 黄祝晓 +8 位作者 李茜 陈历宏 陈正光 胡振华 蔡志强 唐爱军 王佳 冯永嘉 单贝贝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846-849,共4页
目的:评价莲龙消积方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效应机制,并探索肝癌治疗的最佳方式方法。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中药组(莲龙消积方组)(40例)、综合治疗组... 目的:评价莲龙消积方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效应机制,并探索肝癌治疗的最佳方式方法。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中药组(莲龙消积方组)(40例)、综合治疗组(莲龙消积方联合榄香烯西药介入组)(40例)及单纯西药介入组(45例)。疗程30 d,为1个观察周期,观察比较3组中医证候、体能状况(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评分)、肿瘤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及AFP值变化情况等指标。结果:3组比较,在改善中医症候、KPS及QOL方面,中药组明显优于单纯化疗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降低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值明显优于中药组、化疗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莲龙消积方能够缓解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症状、改善AST及ALT、提高体能、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龙消积方 生活质量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宫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大鼠AdipoR/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
14
作者 董双千 汤怡倩 +3 位作者 徐浩田 孔鑫靓 富斌 佟庆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4-589,共6页
目的研究启宫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PCOS-IR)大鼠AdipoR/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270 mg/kg)和启宫丸低、中、高剂量组(3.78、7.56、15.12 g/kg),每组10只。采用1 mg/kg... 目的研究启宫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PCOS-IR)大鼠AdipoR/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270 mg/kg)和启宫丸低、中、高剂量组(3.78、7.56、15.12 g/kg),每组10只。采用1 mg/kg来曲唑联合高脂饮食建立PCOS-IR模型。采用阴道涂片观察动情周期,检测FSH、LH、T、FINS、FBG、TC、TG、HDL-C、LDL-C水平,HE染色检测子宫组织病理形态,扫描电镜观察子宫内膜胞饮突,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组织AdipoR、p-AMPK、GLUT4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处在动情间期,卵巢可见囊性扩张卵泡,黄体和颗粒细胞层数减少,子宫内膜未见明显胞饮突,血清胰岛素、TC、TG、LDL-C、HOMA-IR、T、LH水平升高(P<0.05,P<0.01),HDL-C、FSH水平和子宫AdipoR、p-AMPK、GLUT4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和启宫丸中、高剂量组大鼠胰岛素、HOMA-IR、T、LDL-C水平降低(P<0.05,P<0.01),子宫组织AdipoR、p-AMPK、GLUT4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二甲双胍组及启宫丸高剂量组大鼠HDL-C、FSH水平升高(P<0.05,P<0.01),TC、TG、LH水平降低(P<0.05,P<0.01)。结论启宫丸能够改善PCOS-IR大鼠内分泌及IR,纠正子宫局部IR,改善子宫内膜能量代谢,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其机制可能与AdipoR/AM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宫丸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AdipoR/AMPK通路 子膜内膜容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缺血性卒中后锥体束急性沃勒变性1例报道
15
作者 张之婕 马大勇 +2 位作者 卫景沛 钱勋琦 张华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缺血性卒中后沿同侧锥体束的DWI高信号是沃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但在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新发梗死。本文报道了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周后所发生的锥体束急性WD,分析其头颅核磁影像中DWI与弥散... 缺血性卒中后沿同侧锥体束的DWI高信号是沃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但在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新发梗死。本文报道了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周后所发生的锥体束急性WD,分析其头颅核磁影像中DWI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变化,并通过纤维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模型,实现可视化分析,以期为疾病诊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沃勒变性 锥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成像技术在脑卒中临床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幸 常静玲 +7 位作者 孔乔 张根明 李姗珊 冯营营 史宛鑫 陈元武 于旭东 商建伟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19期33-36,共4页
脑成像技术作为神经科学技术的前沿,为临床诊治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其带来的伦理问题涉及到生命伦理学、哲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阐述脑成像技术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从医学伦理学角度探... 脑成像技术作为神经科学技术的前沿,为临床诊治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其带来的伦理问题涉及到生命伦理学、哲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阐述脑成像技术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从医学伦理学角度探讨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等脑成像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临床应用中面临的知情同意、隐私信息、临床数据安全等系列伦理学问题及其解决举措,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成像技术 伦理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培土制水”法探讨膜性肾病的诊治思路
17
作者 杜俊娥 叶冠成 +2 位作者 黎尚恒 冒慧敏 杨丽平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48,共4页
膜性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当前西医主要采取支持治疗或免疫调节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缓解症状、减少西药不良反应及延缓病情进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膜性肾病可归属于中医“水肿”范畴,其病机不离脾肾,脾肾两虚是基础,且现代... 膜性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当前西医主要采取支持治疗或免疫调节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缓解症状、减少西药不良反应及延缓病情进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膜性肾病可归属于中医“水肿”范畴,其病机不离脾肾,脾肾两虚是基础,且现代研究表明与脾土功能相通的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免疫炎症、肠-肾轴途径参与膜性肾病的发病,并与病情进展相关联。因此治疗上尤应重视从脾论治。“水惟畏土,其制在脾”,笔者拟基于脾肾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及土残水滥与膜性肾病的发病,探讨从脾论治膜性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并在培土制水的大法下,从运脾化湿、利水消肿,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补益脾肾、温阳利水及补脾益气、清热祛湿四个方面加以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水肿 培土制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黄益肾颗粒干预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贾冕 赵进喜 +2 位作者 董超 封然 伍鋆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845-848,共4页
目的:在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观察三黄益肾颗粒对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的糖尿病肾病IV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中药三黄益肾颗粒和西药厄贝沙坦,基于糖尿病肾病IV期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纳入病例56例,治疗... 目的:在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观察三黄益肾颗粒对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的糖尿病肾病IV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中药三黄益肾颗粒和西药厄贝沙坦,基于糖尿病肾病IV期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纳入病例56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29例。2组均可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可显著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P<0.05),综合疗效评定有效率92.6%,优于对照组(P<0.01)。2组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基于益气养阴化瘀泄浊治法的三黄益肾颗粒可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少中医证候积分,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三黄益肾颗粒 益气养阴 化瘀泄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纲举目张——论三阴三阳与辨方证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宫晴 赵进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5期1120-1122,共3页
论述辨方证与三阴三阳的关系,认为以三阴三阳统方证,在辨三阴三阳体质及三阴三阳系统病变的基础上进行辨方证,临床上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关键词 三阴三阳 方证 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骨密度状况的三阶段模型与预测指数
20
作者 智宇熵 智宇星 +4 位作者 陆涛 吕廷勇 刘佳 杨本琳 杨海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854,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健康体检数据的骨密度状况三阶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简化模型参数得到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与骨量低下(osteopenia,OST)的三阶段预测(triple-stage osteoporosis and osteopenia prediction,TOOP)指数,用于中老年人群... 目的构建基于健康体检数据的骨密度状况三阶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简化模型参数得到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与骨量低下(osteopenia,OST)的三阶段预测(triple-stage osteoporosis and osteopenia prediction,TOOP)指数,用于中老年人群骨量异常风险的初筛、预测与评估。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黔南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完成双能骨密度检查的40岁及以上体检者8021例,按1∶1随机划分为拟合集与验证评估集。利用条件概率原理将三阶段预测问题转化为OP和OST的独立预测问题,并将两者结合构成TOOP指数。采用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检出率等指标与OSTA指数进行比较验证。结果性别、年龄和体重是OP的三个主要预测因子,年龄和体重是OST的两个主要预测因子。TOOP指数的预测准确率为0.70(95%CI:0.68~0.71),高于OSTA指数(P<0.001)。TOOP指数预测OP和OST的灵敏度分别为0.46(95%CI:0.40~0.53)和0.56(95%CI:0.53~0.60),均高于OSTA指数(OP:P<0.001,OST:P<0.001);特异度分别为0.96(95%CI:0.95~0.97)和0.79(95%CI:0.77~0.81),略低于OSTA指数(OP:P<0.001,OST:P<0.001)。TOOP指数对骨量异常人群的送检率(42.0%)与检出率(32.7%)均高于OSTA指数(P<0.001),漏检率(12.4%)低于OSTA指数(P<0.001)。结论TOOP指数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与骨量低下的风险初筛提供了良好的预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量低下 三阶段模型 TOOP指数 OSTA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