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魏辅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476,共2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动物资源丰富,物种独特,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尽管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已取得重要成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未来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坚持高原野生动...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动物资源丰富,物种独特,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尽管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已取得重要成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未来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坚持高原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的长期监测;二是利用多学科交叉及宏微观结合的技术与方法开展整合生物学研究;三是进一步加强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保护生物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价值研究进展
3
作者 曾思怡 何远思 +1 位作者 张旭 王代平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2期770-778,共9页
珍稀濒危动物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不仅在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社会中也具有显著价值。本文综述了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价值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其研究历史、定义与分类的演变,并构建了综合分类框架,以展示珍稀濒危动物... 珍稀濒危动物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不仅在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社会中也具有显著价值。本文综述了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价值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其研究历史、定义与分类的演变,并构建了综合分类框架,以展示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价值的多维属性,并总结了价值评估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研究在使用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具有吸引力的大型动物,而对其他物种的关注较少。在非使用价值方面,研究发现其大小受到人类社会特征(如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及动物自身特征(如外观因素、濒危程度)的显著影响。此外,研究还综述了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与生态学的跨学科方法,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当前价值评估尚不全面,应拓展评估范围,平衡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的研究,以支持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动物 生态价值 价值评估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抽样调查策略研究——以武陵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吉晟男 崔绍朋 +2 位作者 邓怀庆 李春旺 肖能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604-9612,共9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我国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划定的重要区域,目前部分优先区已陆续开展生物本底资料的调查评估工作,但受限于经费、时间等条件,对区内所有县域或网格全覆盖式科考,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而区域尺度的抽样设计...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我国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划定的重要区域,目前部分优先区已陆续开展生物本底资料的调查评估工作,但受限于经费、时间等条件,对区内所有县域或网格全覆盖式科考,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而区域尺度的抽样设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例,结合层次聚类和系统抽样方法,同时考虑历史调查资料的系统完整程度和空间保护属性,提出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抽样方案。首先将研究区域内的所有县域聚为5类,每类挑选出2个重点县域,共获得6个历史上进行过系统科学考察的县域和4个本底资料相对缺乏的县域,进而挑选出76个重点调查网格(10 km×10 km),其中生物多样性富集网格36个,保护区外的人类干扰网格40个,抽样比例为11.09%,每个网格平均调查经费为2.52万元。该抽样策略区分了调查层次并突出重点区域,使调查和评估更有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了保护优先区基础调查系统,也强化了项目管理能力,对其他保护优先区项目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基础调查 抽样策略 武陵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明军 颜文博 +2 位作者 曾治高 毛全盛 王琦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40,共11页
2018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公里网格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的125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62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监测。累计42 078个相机工作日内获得有效探测照片9 225张,鉴定出6目13科23种哺乳动物,有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2018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公里网格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的125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62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监测。累计42 078个相机工作日内获得有效探测照片9 225张,鉴定出6目13科23种哺乳动物,有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相对多度和网格占有率较高。人类活动对区内哺乳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影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沿海拔梯度从低到高呈中峰模式。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园内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完善了园内哺乳动物编目信息,为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和规划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编目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野生猫科动物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6
作者 吕泽龙 李可欣 胡义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5-803,共9页
猫科动物对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影响,野生猫科动物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其遗传多样性也随之下降。为了评估和比较不同野生猫科物种的遗传演化潜力,本研究收集了基于线粒体D-loop、CYTB以及核微... 猫科动物对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影响,野生猫科动物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其遗传多样性也随之下降。为了评估和比较不同野生猫科物种的遗传演化潜力,本研究收集了基于线粒体D-loop、CYTB以及核微卫星3种常用分子标记的野生猫科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数据,并结合野生猫科物种分布数据,绘制相应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图。结果显示,在40种野生猫科动物中,仅有19种开展了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相关研究,其中使用D-loop、CYTB和微卫星标记评估的分别有3种、10种和17种。伊比利亚猞猁(Lynx pardinus)基于CYTB和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低,南美草原猫(Leopardus pajeros)和豹(Panthera pardus)基于CYTB和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空间分布格局显示,南美洲中南部、非洲东南部、印度半岛等地的野生猫科动物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北美洲北部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的猫科动物遗传多样性较低。此外,研究显示基于CYTB和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系统评估了全球野生猫科动物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为野生猫科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CYTB D-LOOP 微卫星 空间分布格局 猫科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C曲线形状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重要性——以美国白蛾为例 被引量:51
7
作者 朱耿平 范靖宇 +2 位作者 王梦琳 陈敏 乔慧捷 《生物安全学报》 2017年第3期184-190,共7页
【目的】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和现实分布的研究中。本文以美国白蛾为例介绍pROC方案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对物种潜在分布预测进行... 【目的】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和现实分布的研究中。本文以美国白蛾为例介绍pROC方案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对物种潜在分布预测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生态位模型在我国的合理运用和发展。【方法】介绍ROC曲线和AUC值基本原理,总结其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应用,从物种存在分布点和不存在分布点的可信度出发,分析AUC值用于模型评价的优点和不足,最后介绍局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线下面积方案(pROC方案)来弥补传统AUC值的不足。【结果】AUC值虽独立于阈值,但因其综合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屏蔽这2个指标各自的特征,不能分别评估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遗漏率和记账错率不能进行权衡,会误导使用者对模型的评价。与AUC值相比,ROC曲线的形状更具有价值,蕴含丰富的模型评价信息。【结论】模型评价需要将灵敏度和特异度区别对待,ROC曲线形状比AUC值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更为重要,pROC方案相对于传统AUC值具有优势,但容易对过度模拟做出不当判断。模型评价与作者研究目的密切相关:当以预测物种潜在分布为目的时(如入侵物种潜在分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和谱系生物地理学),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或者遗漏率)更多的权重;当以预测物种现实分布为目的时(如保护区界定和濒危物种引入),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的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模型 灵敏度 特异度 ROC曲线 AUC值 遗漏错误 记账错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濒危兽类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8
作者 魏辅文 马天笑 胡义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1-580,共10页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白鱀豚等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在内的丰富兽类资源。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盗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许多兽类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丧...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白鱀豚等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在内的丰富兽类资源。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盗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许多兽类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丧失。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了物种和种群能否长期生存。保护遗传学作为保护生物学的一大分支学科,旨在通过遗传学分析探明种群遗传变异和物种濒危的遗传学机制。近40年来,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兽类保护遗传学在遗传多样性和近交水平评估、景观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圈养种群遗传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为濒危兽类带来的威胁依然存在,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濒危物种和种群遗传适应与濒危机制,从而实现对濒危兽类的有效管理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遗传学 濒危兽类 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 遗传多样性 景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濒危兽类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9
作者 魏辅文 黄广平 +1 位作者 樊惠中 胡义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1-590,共10页
揭示濒危兽类的演化历史、濒危机制及适应性演化策略,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十几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揭示濒危物种的演化历史、遗传结构、适应性演化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协同演化的分子机... 揭示濒危兽类的演化历史、濒危机制及适应性演化策略,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十几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揭示濒危物种的演化历史、遗传结构、适应性演化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协同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由此产生了保护基因组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两个分支学科,为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本文综述了我国在保护基因组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濒危兽类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基因组学 保护宏基因组学 濒危兽类 适应性演化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与宠物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凯 何宏轩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167-169,共3页
动物可分为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被人们当作宠物来饲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危害是巨大的。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包括直接攻击人类,携带病原威胁人类以及对环境设施造成的破坏。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危害包括野生动物... 动物可分为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被人们当作宠物来饲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危害是巨大的。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包括直接攻击人类,携带病原威胁人类以及对环境设施造成的破坏。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危害包括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疾病传播等方面。野生动物对家养动物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疾病危害。因此,野生动物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原本的生活习性,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更重要的是病原体可能跨越种间障碍而威胁人类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宠物 野生动物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豹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郝宇波 金红 +2 位作者 杨林 李可欣 胡义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8-518,共11页
雪豹(Panthera uncia)隶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旗舰物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雪豹保护遗传学和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显著推动了雪豹保护遗传学研究... 雪豹(Panthera uncia)隶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旗舰物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雪豹保护遗传学和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显著推动了雪豹保护遗传学研究。本文综述了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在雪豹物种鉴定、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等研究中的应用,雪豹的系统发生地位、系统地理格局和种群遗传结构及其亚种争议、演化历史、适应性演化和基因组特征等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雪豹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雪豹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 保护遗传学 基因组学 适应性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鳍条组织进行流式细胞实验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扬红喜 张洁 潘慧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7,共7页
流式细胞术能快速检测生物细胞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在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已得到广泛运用。目前的研究多基于鱼类血液和生殖细胞开展实验,存在周期性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该研究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组织进行流式分析,在... 流式细胞术能快速检测生物细胞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在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已得到广泛运用。目前的研究多基于鱼类血液和生殖细胞开展实验,存在周期性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该研究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组织进行流式分析,在鳍条组织中得到了明显的峰图,并在4种鱼类的重复实验中得到了稳定结果,且不同鱼类的鳍条组织均存在细胞周期,大部分细胞停留在G_0/G_1期。利用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内标测定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鳍条组织的相对DNA含量(C值)为(1.25±0.07)pg,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认为利用鳍条组织作为血液和生殖细胞的替代材料进行流式细胞实验是科学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鳍条 DNA含量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退缩:以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秀林 郭克疾 +4 位作者 李欣蕊 吴庆 张梦斐 李明 赵序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9-156,共8页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000~1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保护 高原有蹄类 人为干扰 分布变迁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14
作者 任宝平 吴瑞东 +2 位作者 黎大勇 Paul AGarber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9,共13页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夜树 夜宿地 移动模式 滇金丝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海南山鹧鸪的活动规律
15
作者 黄祝礼 颜文博 +3 位作者 曾治高 薛少亮 梁路 羊子科 《热带林业》 2024年第4期71-75,共5页
海南山鹧鸪是海南岛山地特有物种。研究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布设了160台红外相机,从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对海南山鹧鸪持续监测,基于红外相机数据分析其活动规律。研究共在32台红外相机上获得海南山鹧鸪的独立有效照片76... 海南山鹧鸪是海南岛山地特有物种。研究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布设了160台红外相机,从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对海南山鹧鸪持续监测,基于红外相机数据分析其活动规律。研究共在32台红外相机上获得海南山鹧鸪的独立有效照片76张,包含雨季39张、旱季37张。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山鹧鸪的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的昼行性,旱季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雨季具有3个活动高峰;卡方检验显示各月份的活动强度没有显著差异。海南山鹧鸪单独活动、成对活动和集群活动分别占到了总量的50.0%、30.3%和19.7%。由此可见,尖峰岭林区海南山鹧鸪的活动规律可能受到种间竞争、气候、人类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山鹧鸪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山鹧鸪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尖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金丝猴的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勇 任宝平 +2 位作者 李艳红 黎大勇 胡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1-650,共10页
2012年6月到2013年3月,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区域,依据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生态功能为依据的PAE编码系统,对滇金丝猴的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并构建PAE行为谱。... 2012年6月到2013年3月,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区域,依据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生态功能为依据的PAE编码系统,对滇金丝猴的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并构建PAE行为谱。分辨并记录了滇金丝猴的14种姿势、82种动作及143种行为,描述了各种行为的相对发生频次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与川金丝猴相比,滇金丝猴的行为有些不同,这可能与两者生活环境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行为谱 PAE编码系统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鸟类和兽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 被引量:9
17
作者 丁晶晶 刘定震 +1 位作者 李春旺 蒋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3-350,共8页
生物多样性科学的研究重心之一是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中国是世界上物种特丰富国家之一,了解我国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情况,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收集了全国205个自然保护区的鸟... 生物多样性科学的研究重心之一是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中国是世界上物种特丰富国家之一,了解我国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情况,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收集了全国205个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和兽类物种分布信息,以G-F指数作为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指标,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大陆鸟类和兽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特征。G-F指数是一种基于香农-威纳指数的信息测度,测度了研究地区环境分化程度和实际利用这种生态环境分化的生物类群多样性,是一种对共同起源,相似生境需求的物种类群多样性的标准化多样性测度。结果发现,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内我国大陆鸟类多样性变异大部分都是由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兽类多样性的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内是由随机因素所产生的,而在青藏高寒区,兽类多样性的总变异中99.9%是由空间依赖性所引起的,主要表现在71492—1020000 m空间尺度上,其分布表现出了强空间相关性。据此,大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具有特定的规律,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中应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G-F指数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鸟类 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蛙两个新Temporins基因的克隆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瑞利 韩俊友 +6 位作者 韩文瑜 雷连成 孙长江 冯新 江丽娜 乔红伟 蔡林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64-1070,共7页
Temporins是从蛙属中得到的一类羧基端酰胺化的疏水性抗菌肽,具有抗细菌、霉菌、酵母菌、原虫及病毒活性.为了研究牛蛙皮肤抗菌肽的多样性及其结构特点,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蛙属抗菌肽基因信号肽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牛蛙皮肤cDNA文库中... Temporins是从蛙属中得到的一类羧基端酰胺化的疏水性抗菌肽,具有抗细菌、霉菌、酵母菌、原虫及病毒活性.为了研究牛蛙皮肤抗菌肽的多样性及其结构特点,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蛙属抗菌肽基因信号肽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牛蛙皮肤cDNA文库中克隆到两个新的temporins家族抗菌肽,命名为temporin-La(LLRHVVKILEKYLamide)和temporin-Lb(LFRHVVKIFEKYLamide).合成的temporin-La和temporin-Lb肽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溶血性测定结果表明,temporin-La浓度高至250mg/L时对兔红细胞仍无溶血活性,而temporin-Lb具有较弱的溶血活性(半数致死浓度LC50≈230μmol/L).通过透射电镜观察temporin-La和temporin-Lb处理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结构,发现它们都能直接地杀死细菌,但作用机制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牛蛙 temporins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与猪流感病毒:跨越物种传播的新认识 被引量:23
19
作者 周凯 何宏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3-529,共7页
今年在墨西哥暴发的流感疫情来源于一种新的流感病毒:甲型H1N1病毒.这种病毒包括人源,禽源和猪源等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片段,为混合毒株.比较了禽、猪和人的流感病毒在其天然宿主中的致病机理,主要目的是评估猪和禽的流感病毒成为人兽共患... 今年在墨西哥暴发的流感疫情来源于一种新的流感病毒:甲型H1N1病毒.这种病毒包括人源,禽源和猪源等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片段,为混合毒株.比较了禽、猪和人的流感病毒在其天然宿主中的致病机理,主要目的是评估猪和禽的流感病毒成为人兽共患病的可能性,同时还评估猪在禽流感病毒传入人的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禽流感和猪流感作为人畜共患疾病,在流感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猪作为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具有混合器作用,人、猪、禽流感病毒可在其体内进行基因重排产生新病毒,并可能跨越种间屏障感染人类.但是流感病毒本身的跨越种间障碍传播不足以引起人流感的大暴发,动物流感病毒必须经过显著的遗传变异后才能使其在人群中长期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 猪流感 基因重排 种间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Magainin Ⅱ的原核表达与抗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艳敏 崔海信 +1 位作者 王承民 何宏轩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62,68,共5页
根据Magainin Ⅱ氨基酸序列,选用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化学合成了2个DNA片段,利用重叠区互补PCR法得到Magainin Ⅱ的基因序列。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pET21b-Magainin Ⅱ,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 根据Magainin Ⅱ氨基酸序列,选用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化学合成了2个DNA片段,利用重叠区互补PCR法得到Magainin Ⅱ的基因序列。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pET21b-Magainin Ⅱ,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在5.1 kD处可见目的蛋白条带,经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融合蛋白。诱导温度在20℃,IPTG终浓度为0.4 mmol/L,诱导时间为12 h,融合蛋白表达效果较好,且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对纯化得到的融合蛋白进行活性分析,抑菌活性试验表明,表达产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AININ 抗菌肽 融合表达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