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拿大高校培养STEM教师的经验与启示——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袁智强 Marina Milner-Bolotin David Anderson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6-102,共7页
采用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方法研究英属哥伦比亚大学STEM学者的教育理念以及该校在STEM教师的学科培养、教师准备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举措.发现该校有一些致力于培养创新型STEM教师的特色项目、课程或活动,构建了协同培养STEM教师的教育... 采用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方法研究英属哥伦比亚大学STEM学者的教育理念以及该校在STEM教师的学科培养、教师准备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举措.发现该校有一些致力于培养创新型STEM教师的特色项目、课程或活动,构建了协同培养STEM教师的教育生态.启示:(1)开展整合性STEM教师教育,培养创新型STEM教育师资;(2)整合校内外STEM教育资源,构建协作型STEM教育生态;(3)打造在线STEM教育金课,提升职前职后STEM教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 STEM教育 STEM教师 跨学科 在线教育硕士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PACK理论的学科教育技术课程研究及启示——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运用技术教数学与科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22
2
作者 袁智强 MARINA MILNER-BOLOTIN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28,共6页
学科教育技术课程是培养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探讨如何建设深入学科的教育技术课程,采用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门在线教育硕士项目课程--"运用技术教数学与科学&qu... 学科教育技术课程是培养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探讨如何建设深入学科的教育技术课程,采用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门在线教育硕士项目课程--"运用技术教数学与科学".研究发现:该课程以TPACK理论和有意使用技术的教学思维框架为指导,其课程特色是以融合为导向,以问题为纽带,以探究为核心,以作品为中心,以协作为形式.这充分体现了整合性STEM教育的5个关键特征:STEM多学科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研究启示:(1)以学科教育技术为依托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3)以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育为切入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教育技术 STEM教育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有意使用技术的教学思维 在线教育硕士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理论中的教育戏剧:身体现象学视角 被引量:28
3
作者 严孟帅 乔治·贝利尔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4-160,共7页
生活世界在笛卡尔的认识论哲学中被二分为精神和物质,由此身体被降格到纯粹事物秩序之中。而自现象学运动开启西方哲学现代研究范式转向后,现象学思想逐渐消解了自柏拉图时代就存有的对身体的古老敌意,并凭借梅洛·庞蒂提出的“身... 生活世界在笛卡尔的认识论哲学中被二分为精神和物质,由此身体被降格到纯粹事物秩序之中。而自现象学运动开启西方哲学现代研究范式转向后,现象学思想逐渐消解了自柏拉图时代就存有的对身体的古老敌意,并凭借梅洛·庞蒂提出的“身体主体”概念体系使身体得以复魅。在具身认知的理论视域中,身体的登场实现了教育戏剧与具身学习的联姻,且通过认知与动作的耦合以及默会与隐喻的嵌入,揭示了教育戏剧的教化意蕴和独特的育人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戏剧 身体现象学 梅洛·庞蒂 具身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职前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非正式学习情境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季娇 伍新春 燕婷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6-112,共7页
非正式学习情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其三种主要培养模式——植入式、辅助式、合作式对职前科学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和教师角色认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基于我国现有的科学教育需求和科学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职前教师培养体... 非正式学习情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其三种主要培养模式——植入式、辅助式、合作式对职前科学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和教师角色认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基于我国现有的科学教育需求和科学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中发展大学—中小学—非正式学习情境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培养共同体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前教师 非正式学习情境 博物馆 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刻板印象:研究与启示 被引量:19
5
作者 伍新春 季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2,共8页
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储备力量,科学家是科学技术行业的精英形象代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影响着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与科学相关职业的认同。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所认知的科学家形象总体上较为刻板。以社... 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储备力量,科学家是科学技术行业的精英形象代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影响着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与科学相关职业的认同。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所认知的科学家形象总体上较为刻板。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可以看到,这种刻板印象的认知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为了树立科学家在学生群体中的积极、正面和可及性形象,提供科学家的榜样角色和提供与科学职业有关的信息是两个重要的途径。针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在向青少年学生传播和塑造科学家形象的过程中,应注意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科普研究与科普实践、主流群体与边缘群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的相互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家刻板印象 科学教育 社会建构主义 榜样角色 职业认同 师生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