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群体结构夏玉米灌浆期光合特征和产量变化 被引量:32
1
作者 卫丽 熊友才 +6 位作者 Baoluo Ma 马超 张慧琴 邵阳 李朴芳 程正国 王同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524-2531,共8页
大田试验以夏玉米为试料,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密度设计包含75000、90000、105000株/hm23个密度作为主区,每个密度处理包括:①等行距60 cm×单株留苗,②等行距60 cm×双株三角留苗,③宽窄行距(宽行70 cm+窄行距50 cm)×单株... 大田试验以夏玉米为试料,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密度设计包含75000、90000、105000株/hm23个密度作为主区,每个密度处理包括:①等行距60 cm×单株留苗,②等行距60 cm×双株三角留苗,③宽窄行距(宽行70 cm+窄行距50 cm)×单株留苗和④宽窄行距×双株三角留苗共12种方式进行处理,测定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夏玉米灌浆期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吐丝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光合速率提高;蜡熟期以90000株/hm2最高,种植方式上表现为宽窄行大于等行距种植,双株留苗种植方式大于单株种植方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群体内3个层次叶片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逐渐降低,种植方式基本表现为宽窄行大于等行距,留苗方式表现为双株大于单株。试验条件下,以90000株/hm2,宽窄行,双株三角留苗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群体 光合 荧光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被引量:79
2
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6 位作者 申艳 李文凤 张学林 王玉玺 解运杰 刘凤飞 杨学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692,共6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位堆积下来,形成侵蚀和堆积共存的土壤物质再分布景观特征。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等高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黑土侵蚀,保持和恢复黑土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侵蚀 保护性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OT遥感数据的甘蔗叶面积指数反演和产量估算 被引量:38
3
作者 何亚娟 潘学标 +3 位作者 裴志远 马尚杰 Heather McNirn Jiali Shang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6-231,共6页
利用SPOT遥感数据进行甘蔗叶面积指数LAI反演,建立最佳NDVI-LAI反演模型,同时结合不同生育期甘蔗叶面积指数的时序变化规律,建立各生育期甘蔗叶面积指数LAI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得到甘蔗叶面积指数LAI-产量最佳估产模型。在验证甘蔗叶面积... 利用SPOT遥感数据进行甘蔗叶面积指数LAI反演,建立最佳NDVI-LAI反演模型,同时结合不同生育期甘蔗叶面积指数的时序变化规律,建立各生育期甘蔗叶面积指数LAI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得到甘蔗叶面积指数LAI-产量最佳估产模型。在验证甘蔗叶面积指数LAI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反演的甘蔗叶面积指数LAI进行甘蔗单产估算。结果表明:甘蔗叶面积指数LAI与NDVI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生育期二者的相关性最高,以二次函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决定系数R2为0.842 9。将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数据代入甘蔗叶面积LAI-产量模型得到全县平均单产,与统计数据相比,相对误差仅为2.6%。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估产效果,可以为甘蔗区域估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SPOT遥感数据 归一化植被指数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估测作物冠层生物量的新植被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陈鹏飞 Nicolas Tremblay +3 位作者 王纪华 Philippe Vigneault 黄文江 李保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2-517,共6页
冠层鲜生物量是指示作物长势状况的重要指标, 可用于诊断作物氮素营养状况。但常规测定生物量的方法需要破坏性取样,不利于帮助精准施肥管理决策。遥感技术作为快速分析手段可用于估测作物多种生理、生化参数,特别是借助植被指数。研... 冠层鲜生物量是指示作物长势状况的重要指标, 可用于诊断作物氮素营养状况。但常规测定生物量的方法需要破坏性取样,不利于帮助精准施肥管理决策。遥感技术作为快速分析手段可用于估测作物多种生理、生化参数,特别是借助植被指数。研究表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最优土壤调节指数(optimization of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OSAVI)等现已构建植被指数可用于准确估测中低生物量信息,但在较高冠层生物量条件下,它们的估测能力显著下降。文章旨在提出更通用的新植被指数用于估测冠层生物量,以提高遥感技术在较高生物量条件下的预测准确度。试验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St-Jean-sur-Richelieu地区进行,5年(2004~2008)试验中采集了玉米及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地面高光谱数据及对应生物量信息,并在2005年获取航空机载高光谱影像一景(compact airborne spectrographic imager, CASI)。研究提出了红边三角植被指数(red-edge triangular vegetation index, RTVI),并将其与一些常见植被指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TVI是最好的估测冠层生物量的指数,在较高生物量条件下仍保持其对生物量变化的高敏感性,其与生物量间的决定系数为0.96。基于CASI影像,RTVI预测生物量值与实际测定值间的决定系数(R2)为0.58,预测标准误差为0.44 kg·m-2,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红边三角植被指数 鲜生物量 玉米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当归果胶多糖的酯化度 被引量:25
5
作者 孙元琳 崔武卫 +2 位作者 顾小红 汤坚 申瑞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2-685,共4页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一种对果胶多糖酯化度(DE)进行快速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当归果胶多糖为测试样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建立了DE与A1730/(A1730+A1630)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852,表明果胶多糖的D...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一种对果胶多糖酯化度(DE)进行快速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当归果胶多糖为测试样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建立了DE与A1730/(A1730+A1630)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852,表明果胶多糖的DE与其在1730和1630cm。处的吸收峰面积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经测定,从当归中提取的果胶多糖粗品和纯品的酯化度介于42.36%~54.06%之间。将FTIR法与传统的化学滴定法进行比较,两种方法间相对误差为7%,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且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样品用量少、操作简单、快捷、灵敏度高等特点。KFIR测定果胶多糖酯化度具有可行性,可成为替代化学滴定法的一种的快速易行而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IR 果胶多糖 酯化度 当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多糖ASP3及其水解产物的NMR光谱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孙元琳 陕方 +2 位作者 崔武卫 汤坚 顾小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39-1743,共5页
对当归多糖ASP3的糖链结构进行分析.分别采用0.2mol/L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和内切-α-(1→4)-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对ASP3进行部分酸水解和酶水解,并对水解前后多糖组分的1D和2D NMR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SP... 对当归多糖ASP3的糖链结构进行分析.分别采用0.2mol/L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和内切-α-(1→4)-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对ASP3进行部分酸水解和酶水解,并对水解前后多糖组分的1D和2D NMR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SP3是一种果胶多糖.GalpA和Rhap位于多糖分子的主链,由1→4-D-GalpA相连形成的"光滑区"(半乳糖醛酸聚糖)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α-(1→4)-GalpA通过O4位与α-(1→2)-和α-(1→2,4)-Rhap的O2位交替连接所形成的重复单元[→4)-α-GalpA-(1→2)-α-Rhap-(1→]构成具有较高分支的"毛发区"(富含中性糖侧链的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Galp和Araf是中性糖侧链的主要组成,通过Rhap残基的O4位与主链相连.非还原性末端T-β-Galp,β-(1→3)-,β-(1→3,6)-,β-(1→4)-,β-(1→4,6)-Galp聚合形成以β-(1→3,6)-Galp为分支点的β-(1→6)-半乳聚糖和以β-(1→4,6)-Galp为分支点的β-(1→4)-半乳聚糖.T-α-Araf,α-(1→5)-Araf和α-(1→3,5)-Araf聚合形成以α-(1→3,5)-Araf为分支点的α-(1→5)-阿拉伯聚糖.此外,由α-(1→5)-阿拉伯聚糖通过α-(1→3)连接与β-(1→6)-半乳聚糖末端聚合形成阿拉伯半乳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果胶多糖 部分酸水解 酶水解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控条件下高温胁迫对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德锋 李朴芳 +3 位作者 马保罗 王成章 郭玉霞 姜义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8-762,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温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形态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选取6个紫花苜蓿品种,将其种植在2个生长培养箱内,2个培养箱温度(白天/黑暗)分别设置为25/20℃和35/30℃,测定其产量、株高、叶部特征及叶片...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温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形态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选取6个紫花苜蓿品种,将其种植在2个生长培养箱内,2个培养箱温度(白天/黑暗)分别设置为25/20℃和35/30℃,测定其产量、株高、叶部特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使紫花苜蓿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小,产量降低54%;单叶片叶面积缩小至常温的l/4,但叶片厚度增加了54%。综合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高温是生产中紫花苜蓿夏季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紫花苜蓿对高温非常敏感,但会通过一系列形态上的变化来适应高温的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高温 产量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前草中苯乙醇苷化合物的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丽 刘志强 +3 位作者 刘春明 Tsao Rong 吕磊 刘淑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30-1434,共5页
利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研究了车前草药材中的苯乙醇苷化合物,根据其在负离子条件下表现出的特征质谱行为,提出了车前草中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可能的电喷雾质谱碎裂规律,建立了车前草中苯乙醇苷化合物的快速分析、鉴定方法.
关键词 车前草 苯乙醇苷化合物 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旱作免耕土壤酶活性与CO_2排放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志栋 刘景辉 +3 位作者 Yu Qing 王永强 崔凤娟 王润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91,共7页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免耕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测定分析,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区施肥对旱作免耕农田土壤酶活性、CO2排放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施肥土壤酶活性和CO...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免耕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测定分析,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区施肥对旱作免耕农田土壤酶活性、CO2排放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施肥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高于不施肥处理;氮肥对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的增加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钾肥最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受钾肥影响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氮磷或氮磷钾肥配施更能增加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单施钾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氮磷肥配施。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CO2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燕麦 免耕 土壤酶活性 CO2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农灵芝1号”品种子实体多糖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艳芳 唐庆九 +7 位作者 张劲松 Steve W.Cui 杨焱 吴迪 周帅 唐传红 张忠 颜梦秋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78-1082,共5页
以水提醇沉法获得"沪农灵芝1号"子实体中的灵芝多糖,并对其结构特征和含量进行分析。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仪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28×106,均方根半径为150.1 nm... 以水提醇沉法获得"沪农灵芝1号"子实体中的灵芝多糖,并对其结构特征和含量进行分析。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仪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28×106,均方根半径为150.1 nm,多分散系数(Mw/Mn)为1.14,在水溶液中呈棒状结构。单糖组成及甲基化分析结合酶解试验结果表明,该多糖为β-1,3/1,6-葡聚糖。经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段木栽培所得灵芝子实体中,该多糖质量分数为0.52 mg/g,显著高于袋料栽培所得子实体中相应组分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多糖 多角度激光光散射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和HPLC对共轭亚油酸的测定 被引量:21
11
作者 邓泽元 余迎利 John K G Kramer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39,共4页
  比较GC和Ag+-HPLC对共轭亚油酸测定的异同点。将经TLC鉴定为游离脂肪酸的样品用三甲基硅重氮甲烷甲基化,用100 m×0 25 mm的GC毛细管柱和Ag+-HPLC来测定和比较共轭亚油酸(CLA)的组成。GC和HPLC这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很相近,但各...   比较GC和Ag+-HPLC对共轭亚油酸测定的异同点。将经TLC鉴定为游离脂肪酸的样品用三甲基硅重氮甲烷甲基化,用100 m×0 25 mm的GC毛细管柱和Ag+-HPLC来测定和比较共轭亚油酸(CLA)的组成。GC和HPLC这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很相近,但各有特色。GC不能将t, t-CLA异构体8t10t、9t11t 和10t12t-CLA等分离,也不能很好地分离8t10c-CLA和9c11t-CLA;Ag+-HPLC则可以将这几种GC互相不能分离的CLA异构体分离,GC还可以将8c10t、10c12t和9t11c-CLA分离。测定CLA时最好能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测定的两种样品CLA组成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其合成工艺有较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 HPLC CLA 分离 TLC 游离脂肪酸 甲基化 AG^+ 共轭亚油酸 合成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条件下燕麦垄沟覆盖系统水生态过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宏 张恒嘉 +7 位作者 莫非 赵鸿 王润元 吴姗 邓浩亮 Asfa Batool Baoluo Ma 熊友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57-1771,共15页
围绕极端气候条件下沟垄沟覆盖系统水文过程和水生产力变化问题开展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以裸燕麦坝莜3号品种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甘肃定西进行,以充分灌溉为对照组,设置平地无种植、垄沟无覆膜种植、垄沟覆膜种植、裸地4个处理(... 围绕极端气候条件下沟垄沟覆盖系统水文过程和水生产力变化问题开展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以裸燕麦坝莜3号品种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甘肃定西进行,以充分灌溉为对照组,设置平地无种植、垄沟无覆膜种植、垄沟覆膜种植、裸地4个处理(此4个处理均无灌溉),测定生育期降雨、气温、0—140 cm土壤剖面水分变化、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阶段性极端干旱和全生育期极端干旱两个类型,均导致所有处理组中土壤剖面60—100 cm的"土壤干层"现象,垄沟覆膜处理对"土壤干层"现象具有显著的缓解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垄沟覆膜处理显著促进了收获期土壤剖面贮水量的回升,其贮水量分别提高了41.2 mm(2010年)和22.4 mm(2011年),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7、0.4 kg·hm-2·mm-1(2010年)和6.5、9.8 kg·hm-2·mm-1(2011年)。另外,垄沟覆膜处理组的地上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30.5%(2010年)和67.42%(2011年),但收获指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3.4%(2010年)和55.6%(2011年)。研究表明,垄沟覆膜处理促进了降水向土壤水和作物水的转化效率,显著地缓解了作物水分供需矛盾,是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垄沟覆膜系统 土壤水分 水生态过程 燕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大豆疫霉根腐病QTL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韩英鹏 李文滨 +4 位作者 Kangfu Yu Terry R.Anderson Vaino Poysa 文景芝 高继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7,共5页
利用1200个RAPD随机引物和341对SSR引物对Conrad×OX760的重组自交系(RIL)F2:6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定位。试验设两个地点、两个年限,在MLG D1b+W和MLG M连锁群上检测到3个QTL,即QP-1(OPL18-800bp)、QP-2(OPN03-600bp)... 利用1200个RAPD随机引物和341对SSR引物对Conrad×OX760的重组自交系(RIL)F2:6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定位。试验设两个地点、两个年限,在MLG D1b+W和MLG M连锁群上检测到3个QTL,即QP-1(OPL18-800bp)、QP-2(OPN03-600bp)和QP-3(Satt536和Satt463)。每个QTL对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从13.34%到22.31%不等。QP-1和QP-2经多重QTL分析(Mapmaker/QTL1.1)对两年(2000年和2001年)两点(Wood-slee和Werver)平均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合计达44.5%,QP-3对2001年Woodslee试验点的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为15.2%,QP-1对2000年Woodslee试验点的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为21.55%,对2000年Wever试验点的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16.71%,及对两年两点平均病害损失率的贡献率为22.31%。在大多数生态环境下能稳定的、再次被检测出的QTL,可以作为育种工作中的重点选择指标,用以指导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品种的分子辅助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QTL 耐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生长规律及对磷解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娜 乔志伟 +2 位作者 洪坚平 谢英荷 张铁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4-972,共9页
为了解磷细菌在山西采煤塌陷复垦土壤上的应用效果,以采煤塌陷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方法,设空白对照,探索了施有机肥(M)、磷细菌(B)、磷细菌+葡萄糖(BG)、磷细菌+尿素(BU)、磷细菌+葡萄糖+尿素(BGU)、磷细菌+葡萄糖+尿素+有... 为了解磷细菌在山西采煤塌陷复垦土壤上的应用效果,以采煤塌陷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方法,设空白对照,探索了施有机肥(M)、磷细菌(B)、磷细菌+葡萄糖(BG)、磷细菌+尿素(BU)、磷细菌+葡萄糖+尿素(BGU)、磷细菌+葡萄糖+尿素+有机肥(BGUM)对磷细菌生长和土壤养分、磷吸附解吸的影响,其中磷细菌菌液浓度为1.2×108 CFU·m L?1,接种量为5 m L·盆?1。结果表明:在培养周期内各处理磷细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BGUM处理磷细菌数量远高于其他处理;培养的60 d内BGUM处理土壤磷细菌数量由最初的1.0×106 CFU·g?1降到3.3×104 CFU·g?1,60 d后,BGUM处理磷细菌数量分别是BGU、BG、BU、B处理的300倍、367倍、1 650倍、3 300倍。M、B和BGUM处理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172.27 mg·kg?1、3.00 mg·kg?1和188.9 mg·kg?1,施用有机肥或者接种磷细菌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葡萄糖、尿素、有机肥与磷细菌配合施用对复垦土壤有效磷增加的效果更显著。随着外加磷源浓度的增加,各处理复垦土壤吸磷量和解吸磷量都呈现增加的趋势,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是描述各处理等温吸附特征的最佳方法;与CK相比,BGUM处理土壤最大吸磷量降低幅度最大,减少119.05 mg·kg?1,吸附常数也显著降低,BGUM处理复垦土壤磷的平均解吸率为33.2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因此,在各处理中,BGUM处理土壤磷细菌数量最多,对复垦土壤有效磷的增加效果最显著,对土壤最大缓冲容量和平均解吸率影响最大。BGUM处理是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应用的最佳选择,即在复垦土壤上施用磷细菌时,应该与合适的碳源、氮源及有机肥共同配合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磷细菌 复垦土壤 定殖 土壤磷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覆盖度和水深对大型水生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基于长江下游池塘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金庆 ZHOU Joe +5 位作者 吕卫光 张翰林 李双喜 郑宪清 张娟琴 刘长娥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65-70,共6页
2010年对长江下游典型淡水池塘内的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等水生动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鱼类16种,总数量达3 668尾、总生物量达27.3 kg,草虾851尾,总生物量1 379 g,同时还采集到河蚌、蟾蜍和河蟹等种类。研究发现,水深、面积较大的池... 2010年对长江下游典型淡水池塘内的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等水生动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鱼类16种,总数量达3 668尾、总生物量达27.3 kg,草虾851尾,总生物量1 379 g,同时还采集到河蚌、蟾蜍和河蟹等种类。研究发现,水深、面积较大的池塘能承载较高的生物资源量,具有较高的鱼类密度和生物量,草虾、河蟹、河蚌和蟾蜍等种类密度和生物量也较高。水生植物覆盖度100%的池塘适合鱼类、底栖动物等生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高,但不适合河蚌的栖息分布。研究表明:长江下游奉贤地区的池塘具有较高的水生动物多样性,随着池塘水深和水生植物覆盖度的增加,水生动物的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但水生植物明显限制了掘洞种类河蚌、龙虾的栖息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底栖动物 水生植物 覆盖率 水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燕麦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志栋 刘景辉 +3 位作者 Yu Qing 王润莲 王永强 崔凤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117,共6页
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了常规耕作、免耕留低茬低覆盖、免耕留高茬低覆盖、免耕留低茬高覆盖和免耕留高茬高覆盖5个处理条件下燕麦播种前、生育过程中和收割后土壤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CO2排放通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苗... 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了常规耕作、免耕留低茬低覆盖、免耕留高茬低覆盖、免耕留低茬高覆盖和免耕留高茬高覆盖5个处理条件下燕麦播种前、生育过程中和收割后土壤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CO2排放通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苗期;CH4排放通量多为负值,表现为"吸收",季节性变化不明显;N2O排放规律性不明显。处理间相比,CO2排放通量和CH4吸收通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常规耕作、免耕留低茬低覆盖、免耕留高茬低覆盖、免耕留低茬高覆盖和免耕留高茬高覆盖;N2O与CO2的排放趋势相反;温室气体综合排放效应与CO2趋势一致。免耕留茬秸秆覆盖减少了CO2排放和CH4吸收,增加了N2O排放,温室气体综合排放效应降低,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但不同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效应还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耕作方式 温室气体排放 旱作 农牧交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Y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胡新喜 何长征 +3 位作者 熊兴耀 刘明月 宋勇 聂先舟 《中国马铃薯》 2009年第5期293-300,共8页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毒之一,在全球广为传播,并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PVY及其与马铃薯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控制病毒,减轻危害。根据初始寄主植物,PVY可分为以马铃薯为初始寄主的株系群体和以...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毒之一,在全球广为传播,并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PVY及其与马铃薯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控制病毒,减轻危害。根据初始寄主植物,PVY可分为以马铃薯为初始寄主的株系群体和以非马铃薯物种为初始寄主的株系群体。以马铃薯为初始寄主的株系群体,依据指示寄主植物(马铃薯品种,烟草)反应,进一步分为PVYO、PVYN、PVYNTN及PVYC等几种类型。依据血清学反应,PVY分成PVYO/C血清型和PVYN血清型。依据基因序列和基因组学,PVY分为PVYO,PVYN,PVYC及一系列PVYO/PVYN重组型如PVYNTN和PVYN:O。症状是寄主与病毒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病毒蛋白和寄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已被证实或逐渐认识到。证据显示HC-Pro起到转录后基因沉默抑制子的作用,从而提高病毒复制能力。马铃薯对PVY的抗性分为极端抗性和高敏抗性两类,多个极端抗性基因(即Ry基因)和过敏抗性基因(即Ny基因)被定位在第9,11和12号染色体上。PVY与植物的分子互作和抗PVY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将是今后几年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Y 多样性 分子特征 致病机理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农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积累及其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广容 Hao Xiying +2 位作者 李春莉 王自林 李永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6-166,共11页
【目的】研究滇池周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总磷(TP)、有效磷(Olsen-P)、水溶性磷(Water-P)含量在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cm)变化状况及其磷吸附特性,旨在阐明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土... 【目的】研究滇池周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总磷(TP)、有效磷(Olsen-P)、水溶性磷(Water-P)含量在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cm)变化状况及其磷吸附特性,旨在阐明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土壤磷流失的潜在影响。【方法】2009年,在滇池流域选择常规水稻-蚕豆轮作、露地蔬菜、3~5年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0~100cm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不同形态磷含量,用Langmuir方程拟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磷吸附特性,并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不同形态磷含量与土壤磷素吸附特征参数土壤磷最大吸附量(Smax)和土壤磷吸附能常数(k)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明显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TP、Ols-en-P和Water-P主要积累于土壤表层(0~20cm)。与常规水稻-蚕豆轮作地相比,露地蔬菜地、10年以上塑料大棚和3~5年塑料大棚表层(0~20cm)土壤的Olsen-P含量分别高达89.86,74.93,45.07mg/kg,均超过土壤磷向周围水体流失的"突变点"。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的Smax和k分别为747~1 533mg/kg和0.08~0.75L/mg,其中露地蔬菜地、3~5年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表层(0~20cm)土壤的Smax较水稻-蚕豆轮作地显著降低,k值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及塑料大棚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Smax和k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NH4+-N、NO3--N含量及C/N呈显著相关关系,Olsen-P和Water-P含量与k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49和-0.52,P<0.05)。【结论】农田土地利用方式由水稻-蚕豆轮作向集约化蔬菜、花卉生产转变,将会引起土壤特性改变、磷素积累及降低土壤对磷吸附,使农田土壤磷向周边水体流失从而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吸附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9
作者 汪沛 熊兴耀 +4 位作者 雷艳 汤琳菲 刘明月 聂先舟 胡新喜 《中国马铃薯》 201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产量高和适应性较强的优点,但其不耐连作,易受土传病害的危害,块茎产量和品质均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土传病害的种类与分布,影响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及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产量高和适应性较强的优点,但其不耐连作,易受土传病害的危害,块茎产量和品质均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土传病害的种类与分布,影响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及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传病害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对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文凤 张晓平 +3 位作者 梁爱珍 申艳 方华军 杨学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4期489-493,共5页
以自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的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免耕和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免耕和常规秋翻两个处理),4个区组,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在玉米6叶期和... 以自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的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免耕和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免耕和常规秋翻两个处理),4个区组,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在玉米6叶期和8月末或9月初两次测定蚯蚓数量,土壤密度秋收后测定。采用SAS软件对2004~2006年的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和采样时间对蚯蚓数量的影响较大,均达显著差异(P<0.05)。免耕处理的蚯蚓数量是秋翻处理蚯蚓数量的2.4倍,种植大豆的蚯蚓数量是种植玉米蚯蚓数量的1.6倍,第1次的蚯蚓数量是第2次蚯蚓数量的1.9倍。耕作方式和作物类型对土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虽然免耕处理使5cm^10cm的土壤密度略有增加,但免耕的土壤密度与秋翻的土壤密度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同常规秋翻相比,免耕明显增加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而且不会引起土壤的板结。图1,表3,参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黑土 蚯蚓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