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北旱塬县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研究——以合阳县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刘京 陈涛 +2 位作者 常庆瑞 高义民 李粉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5-1574,共10页
为探讨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陕西渭北合阳县为研究区,在GIS与RS等技术支持下,以1990年、2000年Landsat TM影像以及2010年SPOT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地学信息图谱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对1990—2000年、2000—2010年... 为探讨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陕西渭北合阳县为研究区,在GIS与RS等技术支持下,以1990年、2000年Landsat TM影像以及2010年SPOT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地学信息图谱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对1990—2000年、2000—2010年2个不同时段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及类型的空间转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 a间合阳县耕地面积减少了31.25 km2,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园地面积增加了21.26 km2,增幅达146.6%,主要由耕地、草地及林地转化而来。(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稳定型图谱和后变型图谱为主。稳定型图谱占全区总面积的86.66%,后变型图谱占全区总面积的7.32%。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图谱变化总体比较平稳,部分变化也主要发生在2000—2010年间。(3)研究区20 a间土地利用格局呈现一定的层次性。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地形变化不大或地势较低的区域;草地及林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高地形梯度内;林地和未利用地在高地形梯度内呈现优势分布。地形与人类活动是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主要因素,政策导向与市场经济需求对LUCC也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建设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空间格局 变化图谱 趋动因素 渭北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颗粒结合态碳库分异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佟小刚 韩新辉 +2 位作者 李娇 杨云芬 王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70-176,共7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耕地比较,不同退耕林地从表层0-10cm到〉40-6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了1.0-1.9 g/kg,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0.5-0.1、1.0-0.6、0.4-0.3 g/kg。同时,各林地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粉粒碳密度差异为杨树=柠条〈沙棘〈山杏〈刺槐,两种碳库增幅分别为2.4-5.8和1.2-3.5 Mg/hm2;但不同林地该土层黏粒碳和砂粒碳基本无显著差异,平均增幅分别为0.7和0.9 Mg/hm2。土层深度为0-60 cm时,土壤总有机碳、粉粒碳、黏粒碳密度均表现为沙棘=杨树=柠条〈山杏=刺槐,3种碳库增幅分别7.1-12.1、3.8-6.8、1.8-3.2 Mg/hm2;该土层砂粒碳密度在不同林地间仍无显著差异,平均提高了1.5 Mg/hm2。不同林地土壤颗粒碳组分占全有机碳比例均以粉粒碳最高(56.8%)、黏粒碳次之(29.3%),砂粒碳最低(13.8%)。综上,不同退耕林地均以粉粒碳为土壤碳库变化和累积的主要形式,但以刺槐和山杏林提升退耕土壤总有机碳及颗粒碳组分库效应最明显,可作为该区域优选的退耕还林生态固碳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颗粒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黄绵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不同大小颗粒固碳过程与速率 被引量:2
3
作者 佟小刚 韩新辉 +1 位作者 李娇 马建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7-124,共8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过程及其变化机制,采用物理分组法探讨了安塞纸坊沟退耕15~45 a刺槐与柠条林地土壤砂粒、粉粒、黏粒截存有机碳的效应与速率。结果表明,对比坡耕地,两种退耕林地土壤颗粒结合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延长显...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过程及其变化机制,采用物理分组法探讨了安塞纸坊沟退耕15~45 a刺槐与柠条林地土壤砂粒、粉粒、黏粒截存有机碳的效应与速率。结果表明,对比坡耕地,两种退耕林地土壤颗粒结合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延长显著增加,并且表层0~10 cm土壤增幅最高,10~60 cm各土层增幅基本接近。退耕15~45 a期间,刺槐与柠条林0~20 cm土层均以粉粒碳密度增速最高,分别达0.21、0.11 Mg/(hm2·a),砂粒碳和黏粒碳增速相近,平均分别为0.13、0.06 Mg/(hm2·a)。同样的变化发生在0~60 cm土层,但各颗粒碳密度增速为0~20 cm土层的1.6~2.5倍。按此增速到退耕45 a时柠条林地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相比坡耕地分别增大了2.6、1.1、0.8倍,刺槐林地则分别增大了8.3、2.2、2.8倍,并且对总有机碳累积贡献的平均比率为:砂粒碳(23%)等于黏粒碳(26%)且均小于粉粒碳(51%)。此外碳库管理指数比碳库活度与土壤总有机碳库变化有更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综上分析,该区域退耕刺槐林比柠条林土壤有更强的固碳效应,两种林地均以粉粒碳为主要固碳组分,以砂粒碳周转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颗粒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