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生物胁迫对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晓钦 张仁和 +5 位作者 薛吉全 邰书静 张兴华 路海东 郭艳萍 郭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25-1329,共5页
以抗逆性较强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及其亲本(郑58、昌7-2)和抗逆性较差的杂交种陕单902及其亲本(K22、K12)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45000株hm?2和75000株hm?2)、施氮量(112.5kghm?2和337.5kghm?2)和灌水量(正常灌水和前期干旱控水)条件下,... 以抗逆性较强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及其亲本(郑58、昌7-2)和抗逆性较差的杂交种陕单902及其亲本(K22、K12)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45000株hm?2和75000株hm?2)、施氮量(112.5kghm?2和337.5kghm?2)和灌水量(正常灌水和前期干旱控水)条件下,分析了2个杂交种及其亲本产量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高密度、低氮和前期干旱控水),与陕单902相比,品种郑单958叶面积指数、SPAD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中亲优势值分别增加18%、9%、28%和22%;与陕单902亲本(K22、K12)比,郑单958亲本(郑58、昌7-2)叶面积指数、SPAD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中亲值分别增加45%、36%、51%和45%;郑单958产量的中亲值和中亲优势显著高于陕单902,且中亲值增幅高于杂种优势值。玉米杂交种郑单958较陕单902增产的同时,增强了对非生物逆境适应的能力。玉米杂交种的抗逆性来自亲本自交系。玉米杂交种抗逆性强在于增强了花后叶片光合能力(较高的LAI和SPAD值),促进了花后干物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自交系 抗逆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6
2
作者 张仁和 胡富亮 +4 位作者 杨晓钦 高杰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19-1627,共9页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了其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农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产量平均达7.7、9.2、11.7和10.6 t hm^(-2),高产模式较对照产量分别提高20.1%、52.9%和37.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8%、60.9%和45.1%。与当地农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提高了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实际量子产额(ΦPSII)和光化学猝灭(qP);延缓了叶片衰老;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9.0%、82.3%和56.1%。结果说明通过地膜覆盖、增加密度和氮肥运筹等关键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实现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30%以上的目标;其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显著增强玉米花后叶片光捕获能力与光化学效率,延缓叶片早衰,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模式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理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43
3
作者 张仁和 郭东伟 +5 位作者 张兴华 路海东 刘建超 李凤艳 郝引川 薛吉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84-1890,共7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抗旱性强)和陕单902(抗旱性弱)为材料,采用抗旱池栽控水试验,研究了2个品种叶片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以及干物质转运对吐丝期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吐丝期干旱胁迫下2个品种产量分别降低39.10%和44.87%;叶片净...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抗旱性强)和陕单902(抗旱性弱)为材料,采用抗旱池栽控水试验,研究了2个品种叶片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以及干物质转运对吐丝期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吐丝期干旱胁迫下2个品种产量分别降低39.10%和44.87%;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先升后降。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量子产额(ΦPSII)、光化学猝灭(qP)降低,非光化学猝灭(qN)升高;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一直升高。吐丝期干旱胁迫增加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率)及其对籽粒转运的贡献率;但郑单958受干旱影响程度小于陕单902。抗旱品种郑单958具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活性氧,使得膜脂过氧化程度轻,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效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促进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这可能是其在干旱胁迫下仍能获得较高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和渗透调节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44
4
作者 杜伟莉 高杰 +4 位作者 胡富亮 郭德林 张改生 张仁和 薛吉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0-536,共7页
以2个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郑单958(抗旱性强)和陕单902(抗旱性弱)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3个干旱处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正常灌水,研究了干旱胁迫对2个玉米品种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 以2个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郑单958(抗旱性强)和陕单902(抗旱性弱)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3个干旱处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正常灌水,研究了干旱胁迫对2个玉米品种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重度干旱造成2个玉米品种叶片光合机构紊乱,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同时增加了渗透调节物质,这对增强叶片的保水能力,维持光合速率有重要的作用。但与陕单902相比,干旱胁迫下郑单958表现出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最大羧化速率(Vc,max),PSⅡ的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较高的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SS);较低的丙二醛含量(MDA)。这些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抗旱品种郑单958具有较强的渗透物质能力,减轻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是其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胁迫 光响应 叶绿素荧光参数 渗透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志伟 钟雨越 +6 位作者 吴权明 王文斌 高杰 刘香香 康慧敏 郭东伟 薛吉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3-60,共8页
【目的】研究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理化特性,为高直链淀粉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及高直链玉米淀粉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源自13份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和1份普通玉米自交系的籽粒为材料,研究了高直链玉米淀粉和普通玉米淀粉的淀... 【目的】研究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理化特性,为高直链淀粉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及高直链玉米淀粉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源自13份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和1份普通玉米自交系的籽粒为材料,研究了高直链玉米淀粉和普通玉米淀粉的淀粉粒表型特征、热特性、糊化特性、溶解度和膨胀势的差异。【结果】普通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27.72%;高直链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44.22%~78.81%,可分为Ⅳ、Ⅴ、Ⅵ、Ⅶ4个级别。SEM结果显示,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A型淀粉粒形态由饱满光滑、有蜡质光泽的球体或多面体变为皱缩无光泽的不规则多面体,B型淀粉粒则由饱满光滑的小球体逐渐变为无蜡质光泽的椭圆形,直至扭曲成不规则颗粒。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升高,初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最终温度(Tc)、温变范围(To-Tc)逐渐升高,焓变(ΔH)则逐渐降低。普通玉米淀粉有明显的粘度峰,糊化曲线呈现出典型的'双峰'特征,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粘度峰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逐渐消失,曲线呈'S'型。普通玉米淀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的溶解曲线和膨胀曲线都显示了相同的趋势,但溶解度和膨胀势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结论】与普通玉米淀粉相比,高直链玉米淀粉在淀粉粒形态、热特性、糊化特性、溶解度和膨胀势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且直链淀粉含量越高差异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直链淀粉 热特性 糊化特性 溶解度 膨胀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胡富亮 郭德林 +3 位作者 高杰 路海东 张仁和 薛吉全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66,共7页
以玉米品种陕单609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5(D1)、6.0(D2)、7.5(D3)、9.0(D4)万·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氮素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到D4密度区间,2个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D4密度下最... 以玉米品种陕单609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5(D1)、6.0(D2)、7.5(D3)、9.0(D4)万·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氮素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到D4密度区间,2个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D4密度下最高,分别为13 660.5和13 452kg·hm-2。与D1密度相比,陕单609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75%、28.74%、35.34%;郑单958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38%、29.96%、37.06%。通过回归方程可知,陕单609最高产密度为10.238万·hm-2,郑单958为9.049 8万·hm-2。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大,而底层透光率显著减小。2个品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转运量(率)、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各器官中,氮素积累量、转运量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呈显著性相关。说明,种植密度通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来影响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有助于增加光合面积、提高有效光能截获率、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的积累量和转运量,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干物质与氮素 积累与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胚乳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与流式纯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艳萍 任成杰 +7 位作者 李志伟 王文斌 张仁和 路海东 刘建超 张兴华 薛吉全 郭东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430,共7页
玉米胚乳是籽粒淀粉形成的主要场所,胚乳细胞的发育对籽粒的器官建成具有重要意义。分离胚乳细胞原生质体,能为胚乳培养、转录组分析等后续研究提供均一实验材料。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酶的搭配种类、浓度以及质膜稳定... 玉米胚乳是籽粒淀粉形成的主要场所,胚乳细胞的发育对籽粒的器官建成具有重要意义。分离胚乳细胞原生质体,能为胚乳培养、转录组分析等后续研究提供均一实验材料。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酶的搭配种类、浓度以及质膜稳定剂、渗透压稳定剂的使用,优化了一套有效的玉米籽粒胚乳原生质体分离方法,并进一步运用流式分选技术纯化原生质体。结果表明,以1%纤维素酶、0.5%离析酶、0.5%半纤维素酶,在渗透压调节剂0.7~0.8 mol L–1和质膜稳定剂0.8 mol L–1的MS培养液内,30℃消解4 h,能够获得大量完整的粗制原生质体,二乙酸荧光素(FDA)染色表明纯化的原生质体仍能保持90%以上的生活力。流式分选术可将有活力原生质体从粗制原生质体悬浮液中富集、纯化出来。对一些原生质体分离和流式分选时的技术参数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胚乳细胞 原生质体 内多倍化 分离 流式分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对不同直链含量玉米淀粉理化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旭东 薛吉全 +5 位作者 刘林三 钟雨越 张仁和 徐淑兔 刘建超 郭东伟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31,共6页
分析了盐对不同直链含量玉米淀粉的理化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抑制了淀粉颗粒的膨胀,盐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盐质量浓度为0 g/100 mL的蜡质淀粉和普通淀粉膨胀势在65℃到75℃迅速增加,2.0 g/100 mL时膨胀势在75℃到85... 分析了盐对不同直链含量玉米淀粉的理化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抑制了淀粉颗粒的膨胀,盐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盐质量浓度为0 g/100 mL的蜡质淀粉和普通淀粉膨胀势在65℃到75℃迅速增加,2.0 g/100 mL时膨胀势在75℃到85℃迅速增加且幅度最小。蜡质淀粉和普通淀粉DSC图谱呈G峰和M2峰,高直链淀粉呈G峰。盐提高了凝胶化起始温度,蜡质淀粉从50.1℃增加到90.2℃,普通淀粉从56.6℃增加到99.6℃,高直链淀粉从98.8℃增加到105.7℃。盐也抑制了淀粉的糊化进程,盐浓度越大,糊化温度越高。普通淀粉的储存模量G',损耗模量G"和表观黏度η大于蜡质淀粉。普通淀粉和蜡质淀粉在低盐浓度(0.6g/100 mL)下的G'、G"和η值均大于高盐浓度(2.0 g/10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直链淀粉 理化特性 流变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陕A群、陕B群玉米自交系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博新 王亚辉 +6 位作者 陈朋飞 刘徐冬雨 冯志前 郝引川 张仁和 张兴华 薛吉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28-1336,共9页
采用NC-II遗传设计,以郑58、昌7-2为测验种,与17份高密度条件下筛选的玉米自交系组配成34份杂交组合,2014—2015年分别于陕西杨凌、长武、榆林进行3种密度(45 000、67 500和90 000株hm–2)配合力分析试验。采用PROC VARCOMP分析不同密... 采用NC-II遗传设计,以郑58、昌7-2为测验种,与17份高密度条件下筛选的玉米自交系组配成34份杂交组合,2014—2015年分别于陕西杨凌、长武、榆林进行3种密度(45 000、67 500和90 000株hm–2)配合力分析试验。采用PROC VARCOMP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耐密性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采用频率直方分布图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耐密性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平均数的变化规律,利用AMMI评价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组合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产量、倒伏率、茎秆强度主要受加性遗传效应控制,空秆率主要受非加性遗传效应控制。加性遗传效应对产量及耐密性相关性状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玉米自交系产量、空秆率、倒伏率、茎秆强度的一般配合力频率均属于正态分布,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GCA的平均值提高了0.28,空秆率GCA平均值降低了0.21,倒伏率GCA平均值降低了0.03,茎秆强度GCA平均值增加了0.02。玉米杂交组合产量与玉米自交系产量GCA密切相关(r=0.877**,r=0.811**,r=0.67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稳定的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组合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强化逆境选择压力,实施高密度选择策略,是增强玉米自交系耐密性和抗倒性,提升一般配合力,实现产量增益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AMM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氮效率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亚楠 刘雪艳 +7 位作者 师亚琴 李艺博 王亚辉 陈朋飞 刘建超 张仁和 徐淑兔 薛吉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21-1528,共8页
为阐明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差异特征,筛选氮高效的玉米自交系,以陕A群、陕B群选育的33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以4份骨干自交系(‘郑58’、‘昌7-2’、‘PH6WC’和‘PH4CV’)为对照,调查了2种施肥条件下[0 kg(N)·hm?2、180 kg(N)&... 为阐明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差异特征,筛选氮高效的玉米自交系,以陕A群、陕B群选育的33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以4份骨干自交系(‘郑58’、‘昌7-2’、‘PH6WC’和‘PH4CV’)为对照,调查了2种施肥条件下[0 kg(N)·hm?2、180 kg(N)·hm?2]玉米自交系的穗位叶SPAD值、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叶片、茎秆和籽粒氮含量等生理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筛选耐低氮性综合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穗位叶SPAD值、吐丝期绿叶面积、吐丝期茎干重、吐丝期叶干重和籽粒氮含量,可作为玉米自交系耐低氮能力的第2性状筛选指标。以产量作为第1性状指标,可将37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14份高产氮高效型,5份低产氮高效型,15份低产氮低效型和3份高产氮低效型。以耐低氮能力综合值D值筛选,将37份玉米自交系可分成3种类型,其中耐低氮能力较强的15份(D值≥0.5),耐低氮能力中等的15份(0.35≤D值<0.5),耐低氮能力较差的7份(D值<0.35)。综合分析,2种施氮条件下,‘KB215’、‘KB417’、‘KA225’、‘KB081’和‘L123098-2’5份玉米自交系具有吐丝期绿叶面积大,吐丝期茎叶干重、籽粒氮含量高和籽粒产量高,耐低氮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强化育种环境的选择压力,实施低氮选择策略,可有效提高玉米种质对氮肥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氮效率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氮和不供氮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何坤辉 常立国 +5 位作者 李亚楠 渠建洲 崔婷婷 徐淑兔 薛吉全 刘建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100,共10页
【目的】分析供氮(+N)和不供氮(–N)2种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结果的差异,挖掘在–N条件下特异表达的主效QTL,为玉米的氮高效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许178(氮高效)×K12(氮低效)衍生的150个F7代重组自... 【目的】分析供氮(+N)和不供氮(–N)2种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结果的差异,挖掘在–N条件下特异表达的主效QTL,为玉米的氮高效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许178(氮高效)×K12(氮低效)衍生的150个F7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试验材料,在+N和–N 2种处理条件下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株产量共5个穗部性状进行表性鉴定。使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r model,MLM)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结合2年的表型数据,估计各家系各性状在不同氮水平下的育种值。然后利用QTL IciMapping V4.0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对这5个性状的育种值进行+N和–N条件下的QTL分析。【结果】玉米的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在不同氮水平下差异不大,而行粒数和单株产量在–N条件下呈现出显著降低的结果。两种氮水平下共定位到20个穗部性状QTL,其中+N条件下定位到11个QTL,包括穗长2个、穗粗1个、穗行数2个、行粒数1个和单株产量5个。–N条件下定位到9个QTL,包括穗长1个、穗粗1个、穗行数2个、行粒数1个和单株产量4个。这些QTL分布在除第2染色体以外的其余染色体上。两种氮水平下定位到5个"一致性QTL",分别为qEL7a,qED7a,qRNE9b,qGYP1a和qGYP6a,这5个"一致性QTL"具有较高的表型贡献率,在不同氮水平下的贡献率均超过了10.00%。在–N条件下共发现4个特异表达的QTL,分别为qRNE9a,qKNR6a,qGYP3a和qGYP8a,其中qRNE9a和qGYP3a是贡献率超过10.00%的主效QTL。无论是在+N还是–N条件下,都发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紧密连锁或是同一个基因的一因多效现象,这与穗部各性状间的高度相关性表现一致。【结论】控制玉米穗部性状的基因在不同氮水平下的特异性表达直接导致了玉米穗部性状表型上的差异。5个"一致性"主效QTL和2个在不供氮条件下特异表达的主效QTL,均有利于提高玉米抵抗低氮胁迫的能力。研究中发现的几个控制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富集区可能存在一些关键基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低氮胁迫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玉米全株青贮饲料特性及综合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芸芸 杨引福 +1 位作者 蔺崇明 郭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30,共13页
【目的】探究糯玉米用作青贮饲料的可行性,为糯玉米全株青贮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糯玉米(京科糯2000、黑糯1号、黑糯191)、粮饲兼用型玉米(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青贮专用型玉米(北青210、曲辰九号、50096×50923)... 【目的】探究糯玉米用作青贮饲料的可行性,为糯玉米全株青贮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糯玉米(京科糯2000、黑糯1号、黑糯191)、粮饲兼用型玉米(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青贮专用型玉米(北青210、曲辰九号、50096×50923)为材料,通过2年田间试验,对不同类型玉米散粉后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全株含水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确定适宜收获期。然后收获全株制作青贮饲料,测定全株青贮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用饲料相对值(RFV)和品质分级指数(GI)对粗饲料品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筛选影响生物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再对这些关键农艺性状与青贮饲料品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散粉后42d时,3种类型玉米的全株含水量为700g/kg左右(均处于1/4~3/4乳线期),因此将散粉后42d确定为最适收获期。利用GI对各品种玉米全株青贮饲料综合品质分析表明:糯玉米青贮饲料均为2级,粮饲兼用型玉米和青贮专用型玉米中各有2个2级。说明糯玉米饲用价值优于粮饲兼用型玉米和青贮专用型玉米。相关分析表明:增加穗位高,可以提高糯玉米的生物产量,降低糯玉米全株青贮饲料的NDF含量,提高动物采食量。【结论】将糯玉米收获全株制作青贮饲料是可行的,要获得高产优质的青贮用糯玉米,可以在抗倒伏的前提下对穗位高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全株青贮饲料 收获期 生物产量 饲料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吐丝后不同保绿型玉米自交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任仰涛 秦德斌 +1 位作者 刘建超 薛吉全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75,共6页
以玉米自交系178(保绿型)和K12(非保绿型)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2个氮处理,研究2个不同保绿型自交系花粒期叶片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与氮同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自交系在吐丝期后14d前后光合性能达到最大,而从吐丝21d后又呈现迅... 以玉米自交系178(保绿型)和K12(非保绿型)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2个氮处理,研究2个不同保绿型自交系花粒期叶片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与氮同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自交系在吐丝期后14d前后光合性能达到最大,而从吐丝21d后又呈现迅速下降趋势;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在吐丝14d左右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丙二醛(MDA)含量一直升高。保绿型玉米活性氧清除系统活性显著高于非保绿型玉米自交系,且表现出更高的光合势和更强的耐低氮能力,最终在产量方面保绿型表现更突出,因此,认为保绿性可作为筛选氮高效玉米自交系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素 保绿型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直链淀粉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雨越 张旭东 +6 位作者 石涵羽 刘林三 吴权明 张仁和 徐淑兔 薛吉全 郭东伟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9-44,共6页
以高直链玉米淀粉和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比较凝沉法等5种提取方法在直链淀粉提取效率及品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同一提取方法下,不同淀粉原料的直链淀粉平均提取率无明显差异;利用同种淀粉原料,5种提取方法中以蒸馏分散法和DMSO盐析... 以高直链玉米淀粉和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比较凝沉法等5种提取方法在直链淀粉提取效率及品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同一提取方法下,不同淀粉原料的直链淀粉平均提取率无明显差异;利用同种淀粉原料,5种提取方法中以蒸馏分散法和DMSO盐析法提取率最高,分别为33.22%和34.67%;高速凝沉法提取率最低,为16.36%。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直链淀粉在蓝值、吸收光谱、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5个纯度参数上存在差异;提取率高的方法获得的直链淀粉往往纯度偏低,提取率低的方法获得的直链淀粉纯度高。综合考虑认为,高转速凝沉法和二甲基亚砜(DMSO)分散法优于其他3种方法。虽然提取率略低,但纯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直链玉米淀粉 直链淀粉 分离 纯度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单籽粒及单穗籽粒直链淀粉质量分数NIRS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林三 张宏 +6 位作者 冯娇娇 钟雨越 张旭东 李艺博 徐淑兔 薛吉全 郭东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06-1613,共8页
籽粒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的快速、无损伤测定是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的关键环节。以196份高直链单籽粒和360份高直链单穗玉米籽粒为样本,分别利用碘染色法和一阶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的光谱预处理法,构建单籽粒和单穗籽粒直链淀粉质量... 籽粒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的快速、无损伤测定是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的关键环节。以196份高直链单籽粒和360份高直链单穗玉米籽粒为样本,分别利用碘染色法和一阶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的光谱预处理法,构建单籽粒和单穗籽粒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的NIRS分析模型,并通过分割建模样品化学值变异范围的方法建立2个单穗籽粒的NIRS子模型,以期提高对单穗籽粒样品的预测准确度。结果表明,所建立的4个模型的交叉验证标准偏差(RMSECV)分别为1.805、3.370、2.394、2.408,预测标准偏差(RMSEP)分别为2.017、3.205、2.369、2.596,各项决定系数(R2cal、R2cv、R2val)为0.626 1~0.897 0。表明,所建玉米单籽粒NIRS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较高,可用于早代玉米单籽粒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的鉴定;单穗NIRS子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穗NIRS模型在预测准确度上的不足,将总模型与子模型配合使用能提高预测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籽粒 直链淀粉质量分数 近红外光谱 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耐受型和敏感型玉米应答干旱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春妮 宋明桂 +2 位作者 陈思远 邱志旭 马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9,共11页
[目的]比较分析干旱耐受型(Han21)和敏感型(B73)玉米自交系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数据,为理解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Han21、B73在正常和干旱条件下的转录组,随后利用一系列生物信息学方法进... [目的]比较分析干旱耐受型(Han21)和敏感型(B73)玉米自交系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数据,为理解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Han21、B73在正常和干旱条件下的转录组,随后利用一系列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转录组数据质控(FastQC)、测序数据与基因组的序列比对(HISAT2)、基因表达定量分析(StringTie)、差异表达分析(edgeR)、转录本转换事件分析(deepTS)以及基因功能富集分析(topGO)。[结果]B73和Han21玉米自交系在正常和干旱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917和2 832条,其中转录因子分别有80和214条;干旱胁迫下,双因素分析发现1 475条基因在B73和Han21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基因参与细胞壁合成、碳水化合物及多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1 475条差异表达基因中,B73和Han21分别有28和36条基因发生了TS事件,其中15条基因在B73和Han21中的转录本转换事件呈现出相反的转换模式。[结论]基因和转录本层面的比较转录组研究,有助于发现玉米响应和抵御干旱胁迫的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胁迫 差异表达 转录本转换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