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2
1
作者 马俊永 李科江 +1 位作者 曹彩云 郑春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6-241,共6页
以24年(1981-200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增施秸秆外,增施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同时增施化肥和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以24年(1981-200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增施秸秆外,增施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同时增施化肥和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在提高有机质复合量方面,施用化肥的效果好于施用秸秆,而有机-无机肥结合效果较单一施用秸秆或化肥都要高;随秸秆或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质的复合度逐渐降低,但有机一无机肥结合施用可以提高有机质的复合度。有机一无机结合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单施秸秆肥和单施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而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秸秆肥,有机-无机结合的增产幅度在同等施肥量下较单独施用秸秆或化肥的产量都要高。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结合较单一施用秸秆肥或化肥能更有效地提高潮土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结合 长期定位试验 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用不同种类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及潮土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科江 马俊永 +2 位作者 曹彩云 郑春莲 孙文芳 《河北农业科学》 2007年第1期60-63,共4页
进行了25a(1979~2005年)的不同种类有机肥料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等氮等磷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间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CK比较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施肥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最低,其次为单独施用化肥,但比CK高... 进行了25a(1979~2005年)的不同种类有机肥料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等氮等磷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间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CK比较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施肥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最低,其次为单独施用化肥,但比CK高3.7%,与秸秆和绿肥配合化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从松结态和稳结态腐殖质与紧结态腐殖质的比值看,以单施化肥最高(0.898),而施用有机物料后比值均有所降低;单独施用化肥处理的胡敏酸含量最高;增施有机物料特别是有机无机结合,可以增加土壤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和团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长期定位试验 产量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容重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马俊永 曹彩云 +2 位作者 郑春莲 李科江 任图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42,共5页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施用化肥和作物秸秆对土体土壤容重和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化肥的施用不仅影响耕层肥力性状,而且会使耕层以下的土壤容重降低和有机碳增加,从而立体地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施用秸秆则只...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施用化肥和作物秸秆对土体土壤容重和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化肥的施用不仅影响耕层肥力性状,而且会使耕层以下的土壤容重降低和有机碳增加,从而立体地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施用秸秆则只能改善耕层范围的土壤肥力。不同施肥措施造成土壤肥力性状的立体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施肥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根系的影响差别造成的。化肥对土壤根系的促进作用要比作物秸秆大许多倍,从而使耕层以下有大量残根分布,这些残根促进了深层土壤容重的降低和有机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化肥 作物秸秆 土壤有机碳 土壤容重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小麦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曹彩云 郑春莲 +3 位作者 李科江 党红凯 李伟 马俊永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7-355,共9页
为充分利用河北低平原区蕴藏丰富的咸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在连续定位灌溉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溉水矿化度作为主处理,以不同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矿化度梯度咸水灌溉对小麦产量、叶片相对电导率、丙... 为充分利用河北低平原区蕴藏丰富的咸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在连续定位灌溉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溉水矿化度作为主处理,以不同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矿化度梯度咸水灌溉对小麦产量、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以及叶片Na+、K+、Ca2+及K+/Na+等指标的影响及其与品种耐盐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增强,同时膜脂氧化产物MDA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增多、叶片中Na+累积增多,而高矿化度下Ca2+和K+/Na+比值明显降低;从品种的产量和耐盐指数来看,"石家庄8号"较"衡4399"表现较强的耐盐特性。从生理指标来看,"石家庄8号"较"衡4399"细胞膜更稳定,"衡4399"用2 g.L 1以上咸水灌溉其膜透性显著增加,而"石家庄8号"需要4 g.L 1以上咸水灌溉膜透性才显著提高。另外"石家庄8号"的耐盐性还与其维持较高的K+和较低的脯氨酸水平以及较高的K+/Na+比值有关,而与Na+、Ca2+绝对含量关系不明显。从MDA来看,返青期和孕穗期"石家庄8号"较"衡4399"水平低,但到抽穗期和灌浆期其积累量较"衡4399"反而要高。灌溉水的矿化度超过4 g.L 1时,两个小麦品种产量明显降低但耐盐性强的"石家庄8号"减产幅度相对较小。因此咸水灌溉小麦品种选择十分重要,从作物耐盐性和产量考虑,多年连续灌溉咸水的矿化度不宜超过4 g.L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咸水灌溉 矿化度 生理指标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子粒灌浆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曹彩云 李科江 +2 位作者 崔彦宏 马俊永 郑春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8-53,共6页
在25年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2006年对夏玉米子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穗粒数明显增加,其中化肥增加幅度为103.6%~161.6%,秸秆的增加幅度较... 在25年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2006年对夏玉米子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穗粒数明显增加,其中化肥增加幅度为103.6%~161.6%,秸秆的增加幅度较小为11.9%~58.9%,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穗粒数增加的幅度为105.7%~159.6%。子粒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均达0.99以上。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延长,整个灌浆进程延长,但最大灌浆速率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子粒灌浆 LOGISTIC模型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高温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耐热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2 位作者 郑春莲 李科江 马俊永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1-364,共14页
为应对小麦高温灾害,筛选耐热丰产种质资源,通过裂区试验,以阶段高温为主区(在开花期、花后5~10 d、11~15 d、16~20 d和21~25 d进行高温胁迫,分别用H1、H2、H3、H4和H5表示,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以品种为副区(选用济麦22、矮抗58、衡4... 为应对小麦高温灾害,筛选耐热丰产种质资源,通过裂区试验,以阶段高温为主区(在开花期、花后5~10 d、11~15 d、16~20 d和21~25 d进行高温胁迫,分别用H1、H2、H3、H4和H5表示,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以品种为副区(选用济麦22、矮抗58、衡4399、淮麦33、石麦22、山农20、郑麦7698和邯6172耐热性不同的8个冬小麦品种),于2016-2017和2017-2018两个小麦生长季,研究了不同阶段高温对小麦产量及穗粒数、粒重等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品种的耐热性。结果表明,H1、H2、H3、H4和H5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下降59.7%、49.5%、26.2%、36.4%和34.5%,穗粒数分别减少17.9、14.8、5.9、1.2和4.0粒,千粒重分别降低0.3、1.8、7.3、13.8和12.6 g。从品种看,自然生长条件下郑麦7698、淮麦33和衡4399的产量较高,石麦22的产量最低;高温条件下郑麦7698、山农20和衡4399的产量较高,淮麦33为受高温影响最大的品种,两年减产幅度均最高;两种条件下郑麦7698、衡4399和山农20的综合产量均较高,淮麦33最低。阶段高温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且存在年际间差异。2016-2017年度山农20、衡4399和石麦22的H2处理均较对照增产,但其他阶段高温处理均减产。高温胁迫后郑麦7698的减产幅度在2016-2017年度最小,而在2017-2018年度仅次于减产幅度最大的淮麦33。郑麦7698、衡4399和山农20的两年几何平均产量均较高,淮麦33最低。从热感指数看,衡4399、山农20和郑麦7698的热感指数指标大部分小于1,淮麦33、济麦22、石麦22热感指数指标大部分大于1;其他品种的热感指数指标有的时段高温大于1,有的小于1。综合产量和热感指数指标,衡4399、山农20和郑麦7698的耐热性好,淮麦33、济麦22和石麦22的耐热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阶段高温 产量 热感指数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年一作玉米产量性状和籽粒灌浆特性对播期的响应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4 位作者 李佳 刘学彤 马俊永 李科江 郑春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0-724,共15页
本文通过研究限水灌溉条件下,播期对一作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及阶段气象因子与产量、产量性状及灌浆参数的相关关系,探讨播期对一年一作玉米产量的影响机制,为低平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试验采用‘先玉... 本文通过研究限水灌溉条件下,播期对一作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及阶段气象因子与产量、产量性状及灌浆参数的相关关系,探讨播期对一年一作玉米产量的影响机制,为低平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试验采用‘先玉335’和‘郑单958’两个玉米品种,设置5个播期:5月5日(SD_(1))、5月20日(SD_(2))、6月5日(SD_(3))、6月20日(SD_(4))和6月30日(SD_(5))。结果表明:1)播期对产量影响显著,且受品种和年型综合影响。随播期的延后,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年平均以SD_(1)产量最低,SD_(4)产量最高,SD_(3)和SD_(4)间产量差异不显著。SD_(4)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和百粒重较高。2)通径分析表明,产量要素对产量的贡献相互影响,其中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百粒重。3)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粒重变化特征(R^(2)>0.98,P<0.01),粒重的大小由平均灌浆速率(V)和灌浆持续期(D)的乘积决定,其中D对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4)从气象因子对产量和百粒重的影响来看,播种到吐丝的日平均气温(T_(Avsf))越高,吐丝到成熟的日均温差(TR_(Avfm))越大,产量越高;吐丝后10 d≥35℃的天数(D_(1)fa)越多,吐丝到成熟的日均气温(T_(Avfm))越高,产量和百粒重越低;其中T_(Avfm)对产量和百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且各气象因子对产量和百粒重的作用相互影响。SD_(1)粒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T_(Avfm)高、TR_(Avfm)小,且D1_(fa)高,D较短。SD_(3)和SD_(4)粒重较高的主要原因是TRAvsf较大,V、D较高。SD_(5)虽然TR_(Avfm)较大,但因T_(Avfm)较低,总体D缩短,最终粒重降低。5)从品种来看,‘先玉335’较‘郑单958’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和百粒重高,且‘先玉335’的V和V×D分别较‘郑单958’高0.19 mg∙grain^(−1)∙d^(−1)和0.73 mg∙grain^(−1)∙d^(−1)。这说明选用产量潜力大、灌浆速率高的品种,在6月上旬到6月中下旬播种可优化生育期气象要素,进而提高粒重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平原区 玉米单作 一年一作 高产高效 产量性状 灌浆特征 播期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中后期高温对小麦黏度的影响及品种耐热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2 位作者 郑春莲 李科江 马俊永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1-1360,共10页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筛选耐热种质资源,对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省的12个冬小麦品种灌浆中后期至收获期于田间每天11:00-16:00以塑料薄膜覆盖方式进行高温胁迫,以不覆膜为对照(CK),研究了灌浆中后期高温对小麦的热感指数、...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筛选耐热种质资源,对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省的12个冬小麦品种灌浆中后期至收获期于田间每天11:00-16:00以塑料薄膜覆盖方式进行高温胁迫,以不覆膜为对照(CK),研究了灌浆中后期高温对小麦的热感指数、几何平均产量、耐热指数以及小麦黏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中后期高温胁迫下籽粒千粒重、容重、产量及糊化黏度等被测指标均显著下降,矮抗58、衡4399、淮麦33、良星99和周麦22的热感指数均小于1,且耐热指数和几何平均产量相对较高,说明其较耐热;安农0711、济麦22、山农20、石麦19和石麦22的热感指数大于1或大部分大于1,且耐热指数较低,为热敏感型品种;郑麦7698和周麦18热感指数或大于1或小于1,几何平均产量和耐热指数相对较高,为中性品种。品种、环境及其交互作用对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等黏度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高温胁迫对耐热性强的矮抗58、淮麦33、周麦22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及稀懈值等指标影响较小,高温胁迫下的上述指标较CK降低幅度平均在18.0%~39.6%;对耐热性差的济麦22、山农20和石麦22的影响较大,高温胁迫下的上述指标较CK降低幅度平均在80.5%~94.1%。加强小麦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种质资源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及应对高温胁迫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温 黏度指标 热感指数 耐热指数 几何平均产量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下小麦荧光特征及品种抗旱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2 位作者 郑春莲 李科江 马俊永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34-1444,共11页
为探讨低平原区节水灌溉模式和筛选高产节水品种,在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小麦生长季,采用裂区试验,以5个灌溉模式(春季灌溉0、1、2、3和4水,分别用W_0~W_4表示)作为主处理,以3个当地主推冬小麦品种(衡观35、石4185和衡4399)作为副... 为探讨低平原区节水灌溉模式和筛选高产节水品种,在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小麦生长季,采用裂区试验,以5个灌溉模式(春季灌溉0、1、2、3和4水,分别用W_0~W_4表示)作为主处理,以3个当地主推冬小麦品种(衡观35、石4185和衡4399)作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叶绿素荧光特征参数、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及荧光特征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灌溉量和灌溉次数的增加,小麦产量非线性增加,但不同年份表现有所不同,2014-2015年以W_2处理产量最高,2015-2016年以W_4处理产量最高;灌溉提高了PSⅡ的潜在活性F_v/F_o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但F_o却降低。不同品种对灌水的反应特性不同,且存在年际间差异,两年平均产量以衡4399最高,石4185最低;随灌溉量的增加,衡4399和衡观35产量变化幅度较小,而石4185的产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从荧光特征参数看,石4185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大,在灌浆后期,其不灌溉处理(W_0)的荧光参数F_o相对于灌溉处理的增加幅度高于衡4399和衡观35,但F_m、F_v/F_m和F_v/F_o在不灌溉情况下的降低幅度也相对较大,说明石4185的抗旱性差。从水分利用效率看,以W_2处理较好。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衡4399和衡观35的增产潜力大,抗旱性好,春季灌2水可达到节水高产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模式 产量 荧光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管理模式对小麦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4 位作者 郑春莲 李佳 刘学彤 李科江 马俊永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67-1380,共14页
为优化冬小麦水肥管理模式,在2013—2016三个小麦生长季,通过裂区试验,以春季5个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作为主区[M0:不灌溉+趁墒追肥模式;M_(1):拔节水+拔节肥模式;M_(2):拔节和扬花或灌浆初灌溉2水+拔节肥模式;M_(3):返青-拔节水(+追肥)+孕... 为优化冬小麦水肥管理模式,在2013—2016三个小麦生长季,通过裂区试验,以春季5个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作为主区[M0:不灌溉+趁墒追肥模式;M_(1):拔节水+拔节肥模式;M_(2):拔节和扬花或灌浆初灌溉2水+拔节肥模式;M_(3):返青-拔节水(+追肥)+孕穗或扬花水+灌浆水的3水模式;M_(4):起身水(+1/2追肥)+拔节水(+1/2追肥)+扬花或灌浆初浇水+灌浆水的4水模式],以2个当地主推冬小麦品种作为裂区(衡观35和衡4399),比较分析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生物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利用效率、花后氮素转运效率、氮素贡献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在起身到拔节期平均以M0模式最高,从扬花期开始平均以M0模式最低,成熟期M_(1)、M_(2)、M_(3)和M_(4)模式分别较M0模式高15.9%、27.6%、40.0%和39.5%。随春季灌溉量和灌溉次数的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呈现增加趋势,与M0模式相比,M_(1)、M_(2)、M_(3)和M_(4)模式的产量分别提高28.5%、36.7%、44.7%和45.7%,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21.2%、36.3%、48.2%和48.1%,氮素利用效率以M_(2)模式最高。M_(1)、M_(2)、M_(3)和M_(4)模式的营养器官氮素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总量较M0模式分别高26.7%、15.2%、30.1%和20.2%,但氮素转运效率及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均随灌溉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衡4399三年较衡观35平均增产3.4%,差异显著;两个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及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衡4399的氮素转运效率和贡献率分别较衡观35高5.1%和12.2个百分点。在水肥利用效率较高的M_(2)模式下,衡4399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较衡观35分别提高1.1%和5.6%。因此,在缺水的华北低平原区采用M_(2)模式,选用产量潜力大、水氮利用效率高、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效率高的衡4399,对保证小麦产量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管理模式 冬小麦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贡献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平原区一季玉米种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播期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2 位作者 郑春莲 李科江 马俊永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6,22,共9页
为探讨低平原区一季玉米种植适宜播期和品种搭配高效种植模式,本研究以播期为主处理[2015和2016年4个播期(4月20日、5月5日、5月20日和6月5日),2017和2018年采用5个播期(5月5日、5月20日、6月5日、6月20日和6月30日)],‘登海605’‘先玉... 为探讨低平原区一季玉米种植适宜播期和品种搭配高效种植模式,本研究以播期为主处理[2015和2016年4个播期(4月20日、5月5日、5月20日和6月5日),2017和2018年采用5个播期(5月5日、5月20日、6月5日、6月20日和6月30日)],‘登海605’‘先玉335’和‘郑单958’3个当地生产推广玉米品种作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下的产量、产量性状及不同播期耗水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和2016年随播期的延后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以6月5日播种平均产量最高。2017和2018年产量随播期延后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平均以6月20日播种产量最高,且较其他播期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从产量性状看,播期主要影响玉米百粒重的提高,播期过早(4月20日、5月5日)或过晚(6月30日)不利于粒重提高,是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从不同品种的产量对播期的响应来看,不同品种受年型影响较大,6月5日到6月20日播种综合产量较高,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为‘登海605’和‘先玉335’。从水分利用效率看,过早或过晚播种均不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4年的研究结果,‘登海605’适播期在5月20日—6月20日,‘先玉335’在5月5日—6月20日播种均可获得较高产量,‘郑单958’在6月5日—6月20日播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一季种植 播期 品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化肥和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马俊永 陈金瑞 +2 位作者 李科江 曹彩云 郑春莲 《河北农业科学》 2006年第4期44-47,共4页
在潮土上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性质有明显影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化肥和有机秸秆肥对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不同。化肥倾向于增加不同形态腐殖质的含量,同时提高松解... 在潮土上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性质有明显影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化肥和有机秸秆肥对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不同。化肥倾向于增加不同形态腐殖质的含量,同时提高松解态和稳结态腐殖质的比例,加速消耗地力;而有机秸秆对腐殖质形态作用不如化肥明显。化肥和有机肥都能增加土壤腐殖酸含量,化肥促进腐殖酸中富啡酸(FA)含量增加而对胡敏酸(HA)影响不大,造成HA/FA下降;与化肥作用相反,有机秸杆肥提高腐殖酸中胡敏酸含量而对富啡酸影响不大,结果使HA/FA升高。化肥使有机质品质变差,而有机肥使有机质品质改善,生产上宜有机、无机结合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化肥 秸秆 有机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郑春莲 曹彩云 +4 位作者 李伟 马俊永 李科江 张苍根 牛英洁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9期49-51,55,共4页
2006~2008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试验站,研究了黑龙港地区利用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的小麦和玉米产量以及土壤盐分运移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产量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4 g/L咸水灌溉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较淡水... 2006~2008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试验站,研究了黑龙港地区利用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的小麦和玉米产量以及土壤盐分运移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产量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4 g/L咸水灌溉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较淡水灌溉减产8.87%和7.16%;在0~40 cm作物主要根层,矿化度〉4 g/L的咸水灌溉土壤盐分增加幅度较大,增加值为2.13~2.56 g/kg,而〈4 g/L的咸水灌溉土壤盐分一直都〈2 g/kg。在黑龙港地区利用微咸水直接灌溉时,咸水矿化度一般不宜超过4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灌溉 小麦 玉米 产量 土壤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叶面喷剂对小麦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曹彩云 李伟 +4 位作者 党红凯 王雪征 郑春莲 李科江 马俊永 《河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6-9,17,共5页
针对河北低平原区小麦生育后期干热风频发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为害的问题,采用化学防御措施,在灌浆初期(5月17日)和灌浆中期(5月22日)进行2次叶面喷剂喷施处理,以不喷施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喷剂种类(0.1%醋酸溶液、0.1%黄腐酸... 针对河北低平原区小麦生育后期干热风频发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为害的问题,采用化学防御措施,在灌浆初期(5月17日)和灌浆中期(5月22日)进行2次叶面喷剂喷施处理,以不喷施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喷剂种类(0.1%醋酸溶液、0.1%黄腐酸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2%蔗糖溶液、0.05%硫酸锌溶液、清水、3.5 mg/L吲哚乙酸溶液)对小麦叶片SPAD值、籽粒灌浆特性、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剂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小麦粒重和穗粒数,提高小麦产量,但不同喷剂种类的增产效果不同,喷施8种叶面喷剂的小麦增产率为3.96%~18.94%,其中,喷施0.1%黄腐酸溶液、0.1%醋酸溶液、1%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0.05%硫酸锌溶液和2%蔗糖溶液小麦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用Logistic模型描述籽粒灌浆进程(决定系数均达0.99以上)显示,叶面喷剂处理延长了到达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的时间以及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使粒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延长了快速灌浆的持效期;从光合机理的角度看,叶面喷剂处理提高了灌浆后期叶片的SPAD值,延缓了叶片衰老,是光合产物增加、粒重提高的源基础。喷施叶面喷剂对提高小麦产量、增强小麦后期抗干热风的能力作用明显,是抵御干热风的一项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面喷剂 抗干热风 灌浆特性 LOGISTIC模型 产量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彩云 郑春莲 +3 位作者 李伟 马俊永 李科江 牛英洁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9期52-55,共4页
本研究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在咸灌条件下,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覆盖对0~10 cm地温、地上干物质积累、穗分化进程、作物产量、土壤盐分和水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0~5 cm土壤地温影响较... 本研究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在咸灌条件下,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覆盖对0~10 cm地温、地上干物质积累、穗分化进程、作物产量、土壤盐分和水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0~5 cm土壤地温影响较大,对5~10 cm土壤温度影响相对较小,穗分化期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对照)地温低;覆盖处理较不覆盖的穗分化期叶面积和地上干物质积累少,穗分化进程慢;在作物蒸发量低的情况下,覆盖处理对土壤盐分的积累较裸地处理低而土壤水分含量高;从产量和土壤盐分角度考虑,在小麦生长季适当地进行秸秆覆盖较裸地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秸秆覆盖 冬小麦 生长发育 产量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港地区自然降水条件下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春莲 曹彩云 +3 位作者 党红凯 李伟 马俊永 李科江 《河北农业科学》 2012年第2期15-19,共5页
黑龙港地区为河北省重要粮食产区,但水资源严重匮乏,其中粮食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已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灌溉施肥为对照,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进行灌溉而只靠自然降水进行小麦和玉米生... 黑龙港地区为河北省重要粮食产区,但水资源严重匮乏,其中粮食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已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灌溉施肥为对照,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进行灌溉而只靠自然降水进行小麦和玉米生产时的水分生产潜力及其受肥力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旱地小麦、玉米及周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719.8 kg/hm2、6404.3 kg/hm2和8124.1 kg/hm2,分别是补灌2水处理的22.45%、65.12%和46.44%;平均WUE分别为0.728 kg/m3、1.161 kg/m3和1.031 kg/m3,分别较补灌2水处理低66.44%、26.66%和42.56%。在旱地小麦和玉米生产中,水分是主要限制因素,仅靠自然降雨时肥料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对缺水的黑龙港地区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降水 黑龙港地区 粮食产量 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春莲 李科江 +2 位作者 马俊永 曹彩云 刘荣香 《河北农业科学》 2007年第3期66-68,共3页
在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长期施用秸秆与化肥在2006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施用不同量的化肥和秸秆处理下产量差异明显,施用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施用秸秆肥,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增产作... 在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长期施用秸秆与化肥在2006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施用不同量的化肥和秸秆处理下产量差异明显,施用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施用秸秆肥,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增产作用最大;通过对穗部性状分析结果发现,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显著增产作用主要来源于小麦穗密度的增加,而穗粒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秸秆 化肥 冬小麦 产量 穗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灌溉次数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曹彩云 郑春莲 +1 位作者 马俊永 李科江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3-6,共4页
以春季灌溉次数为主处理,以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为副处理,探讨了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叶面积、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以3水处理最大,随浇水量的增加,各品种在灌浆后期均能保持相对较大的叶面积,且旗叶光合速率和SPA... 以春季灌溉次数为主处理,以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为副处理,探讨了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叶面积、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以3水处理最大,随浇水量的增加,各品种在灌浆后期均能保持相对较大的叶面积,且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较高。综合各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认为2008年以浇2水较为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春季 灌溉 叶面积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