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农业生态学》教改探索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桂葵 冯远娇 +2 位作者 贺鸿志 谈凤笑 黎华寿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5-1039,共5页
在多年《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创新能力为主线,立足多元化教学主体,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时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 在多年《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创新能力为主线,立足多元化教学主体,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时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可归纳为:(1)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生产实践;(2)基于教学主体多元化的多元教学模式的灵活选择;(3)开设《农业生态学》综合大实验和田间综合训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4)生态学理论知识与农业生态实践的合理平衡;(5)设置多种交流平台,方便学生随时与教师互动。教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法是适用于生态学和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较为成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课程 教学改革 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果园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被引量:9
2
作者 叶延琼 章家恩 +1 位作者 赵本良 秦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1,共6页
分析了广东省果园利用的现状,指出全省果园利用中存在单一化种植、病虫害多、农药使用多、循环产业链短、土地利用效率低、外来入侵生物多、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结构、效益以及地域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广... 分析了广东省果园利用的现状,指出全省果园利用中存在单一化种植、病虫害多、农药使用多、循环产业链短、土地利用效率低、外来入侵生物多、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结构、效益以及地域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广东省果园利用的典型生态模式,如"猪-沼-果"模式、"林-果-草-鱼"模式、"果-草-禽(牧)"模式、果园养蜂模式、果园套种蔬菜、食用菌模式以及果园间作花生、牧草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生态农业模式 间套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1996-2012年农业用地碳汇效应及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叶延琼 章家恩 +2 位作者 陈丽丽 秦钟 赵本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9-146,共8页
为了定量测定广东省农业用地碳汇效应的时空差异,运用1996-2012年的农业用地面积、主要农作物产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数据以及2008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广东省不同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植... 为了定量测定广东省农业用地碳汇效应的时空差异,运用1996-2012年的农业用地面积、主要农作物产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数据以及2008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广东省不同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总量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表现为增加态势,由1996年的3.43×1010 t增加到2012年的3.94×1010 t,年均增长率为0.82%。林地和园地在CO2固定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二者固定CO2的量占全省农业用地固定CO2总量的99.95%以上,是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最重要的贡献者。耕地对CO2的固定主要由稻谷、糖蔗和蔬菜三大作物体现,三者固定的CO2占全省农作物固定CO2总量的90%以上。年均降水量对林地和园地固定CO2总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其面积变化的影响,而草地固定CO2的量与草地面积呈现高度一致性。广东省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北部山区高,珠三角地区、粤东及粤西地区低的总体特征。此外,全省农业用地固定CO2量的空间分布与林地固定CO2量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一个地区林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越大,则植被固定CO2的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地 碳汇 时空变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 被引量:13
4
作者 骆世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2,共9页
国内外有关农业生态学的文献持续大幅度上升。国际上,人们深刻认识到传统还原论思维主导的农业科研方法及其影响下的农业方式遇到的严峻危机,认识到农业生态学的生命力正是由于运用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农业方法。目前国外对农业生态学... 国内外有关农业生态学的文献持续大幅度上升。国际上,人们深刻认识到传统还原论思维主导的农业科研方法及其影响下的农业方式遇到的严峻危机,认识到农业生态学的生命力正是由于运用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农业方法。目前国外对农业生态学内涵的认识既有"硬农业生态学"和"软农业生态学"之分,也有把农业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一类实践或一个社会运动。农业生态学作为一个实践的做法类似我国的生态农业实践,主要内容包括资源节约型技术、投入替代型技术、农业系统结构调整和食物供应体系关系调整4个层次。农业生态学作为一个社会运动,在以拉丁美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发展迅速,成为交流农业生态经验,改善农民民生,维护农民权益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个运动影响到了政府的政策取向。农业生态学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范畴,人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层次上推的方法论研究,以及进行更多定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国际上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态势反观我国的农业生态学发展,可以发现很多优势和不足。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对我国农业生态学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 生态农业 食品体系 农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蓝藻的农业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包江桥 周伊薇 +4 位作者 何璐茜 李琦 黎华寿 张定煌 贺鸿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4-583,共10页
作为可固氮固碳的自养光合微生物,固氮蓝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关于固氮蓝藻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始于1939年印度首次报道用固氮蓝藻肥田,之后一段时期虽然受到国际广泛关注,但最终并未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究其原因既与化肥在... 作为可固氮固碳的自养光合微生物,固氮蓝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关于固氮蓝藻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始于1939年印度首次报道用固氮蓝藻肥田,之后一段时期虽然受到国际广泛关注,但最终并未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究其原因既与化肥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使用有关,也与自身技术相对复杂、成本高和可靠性低有关。对于前者虽然化肥的农业增产作用巨大,但其对农业自身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而对于后者,新的固氮蓝藻规模化生产技术和新的接种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消除这些缺陷。在当前国家要求农业"减量化"和"低碳化"发展的背景下,固氮蓝藻作为生态环保的生物肥料可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除了作为生物肥料,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固氮蓝藻具有多重农业应用价值,可能在作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农药开发、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本文就国内外近5年(2013—2017年)关于固氮蓝藻的农业应用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今后固氮蓝藻作物生长调节方面需深入研究藻激素的代谢和调控机制,藻接种技术方面需深入研究生物膜中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抗病虫害方面需要进行更多的田间试验以评估其实际应用效果并阐明抗性机制,降解有机农药方面需深入研究降解关键酶、降解途径和大田应用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需评估固氮蓝藻抗旱抗盐碱实际应用效果并阐明其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蓝藻 农业应用 生物肥料 生物农药 生长调节剂 接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51
6
作者 叶延琼 章家恩 +2 位作者 李逸勉 李韵 吴睿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9-377,共9页
近年来,广东省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投入量大增,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采用历年统计数据以及GIS技术,对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呈逐年增加态势,化肥使用量由1990年的162.4... 近年来,广东省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投入量大增,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采用历年统计数据以及GIS技术,对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呈逐年增加态势,化肥使用量由1990年的162.41万t增加到2010年的237.29万t,农药由1990年的7.95万t增加到2010年的10.44万t。畜禽粪尿排放量则由2000年的339.34亿t减少到2010年的222.08亿t;在空间分布上,全省化肥投入强度超过400 kg·hm-2的县(市)由1995年的35个增加到2010年的61个,粤西、粤东全部,珠三角大部以及粤北部分地区均属化肥严重污染区,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农作物产量增加的追求。农药投入强度超过30 kg·hm-2的县(市)由1995年的10个增加到2010年的27个,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的气候条件及种植结构改变造成的。畜禽粪尿排放污染情况相对较好,但因粤西的雷州半岛地区以水稻生产为主,大牲畜牛的养殖规模较大,因此畜禽粪尿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GIS空间分析的运用,能直观地反映各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空间分异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集植物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
7
作者 卢雪凝 章家恩 +3 位作者 向慧敏 王家新 蓝妮 秦钟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196-203,共8页
全世界每年因病虫害导致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际生产中通常使用大量化学农药,然而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还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天敌种群受损,从而导致病虫害爆发日益严重。种植诱... 全世界每年因病虫害导致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际生产中通常使用大量化学农药,然而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还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天敌种群受损,从而导致病虫害爆发日益严重。种植诱集植物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控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诱集植物吸引虫害和降低病害,从而减少病虫害对主栽作物的危害,达到保护主栽作物的目的,最终减少农业上化学农药的使用。根据诱集植物自身特性,将其分为五种主导作用类型:传统诱集植物、致死型诱集植物、基因工程型诱集植物、生物辅助控制型诱集植物、化学信息素辅助作用型诱集植物等,根据种植和利用方式,将其分为:围种诱集、间种诱集、连作诱集、与其它方式结合等。尽管关于诱集植物的研究已有近160年历史,但有关高效诱集植物的筛选、诱集植物与主栽作物的优化配置模式与配套种植技术、诱集植物对靶标病虫害的作用机理、诱集植物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风险评估等仍不清楚,且诱集植物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如(1)开发应用诱集植物的环境污染修复功能及相关技术;(2)开发应用诱集植物的景观生态与休闲旅游功能及相关技术;(3)开发利用诱集植物对土壤的养分转化与固持提升功能(如固氮、固碳、固土功能等)、生物质能源功能、节能减排功能及相关技术;(4)开发应用诱集植物及其废弃物的经济产品功能及其可持续生产技术。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诱集植物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应用,旨在为诱集植物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病虫害防治研究和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集植物 病虫害综合治理(IPM) 农业生态系统 种植方式 生物质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粪方式对蛋鸡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及粪便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程龙梅 吴银宝 +6 位作者 王燕 廖新俤 张益焘 毕璐璐 陈伟 刘媛媛 刑斯程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2-27,共6页
为研究刮粪板清粪和传送带清粪两种方式对蛋鸡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和粪便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两栋建筑结构相似的阶梯式蛋鸡舍,分别采用刮粪板和传送带清粪方式,在夏季和冬季监测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及蛋鸡粪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夏季刮粪板舍... 为研究刮粪板清粪和传送带清粪两种方式对蛋鸡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和粪便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两栋建筑结构相似的阶梯式蛋鸡舍,分别采用刮粪板和传送带清粪方式,在夏季和冬季监测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及蛋鸡粪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夏季刮粪板舍内PM〉0.5显著低于传送带舍(P〈0.05);而冬季两舍间PM〉0.5和PM0.5~2.5颗粒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清粪时,刮粪板清粪较传送带清粪对舍内粉尘颗粒数的影响更大。夏季和冬季刮粪板舍内空气中细菌总数显著低于传送带舍(P〈0.05)。夏季和冬季刮粪板舍蛋鸡粪的含水率均显著高于传送带舍(P〈0.05);全氮含量刮粪板舍低于传送带舍,且夏季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传送带清粪方式对舍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小,而且清出的蛋鸡粪含水率低、总氮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鸡 清粪方式 空气环境 粪便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三叶鬼针草与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7
9
作者 严文斌 全国明 +2 位作者 章家恩 康小武 郭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29-1135,共7页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是一种入侵性较强的外来杂草,现已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蔓延。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叶鬼针草与土著种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繁殖特征与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与土著种鬼针草相比...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是一种入侵性较强的外来杂草,现已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蔓延。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叶鬼针草与土著种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繁殖特征与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与土著种鬼针草相比,三叶鬼针草的分枝能力强,分枝数量多,并能够产生数量更高、质量更轻的种子。三叶鬼针草、鬼针草的最适萌发温度分别为20~30℃、10~25℃,其萌发率均高达92.00%以上,高温(30~40℃)不利于两种杂草种子的萌发,但土著种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强。两种杂草种子均在全光处理下获得最高萌发率,除全黑暗处理外,环境光强变化对三叶鬼针草的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但25%弱光导致鬼针草的萌发率显著下降。轻度干旱(ρ(PEG)≤0.10 g.mL-1)对两种杂草种子的萌发影响不大,中度干旱(ρ(PEG)=0.15 g.mL-1)能够降低其种子萌发率,但相对而言,三叶鬼针草的萌发率降幅较小。两种杂草种子的萌发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只有pH 2.0的强酸性溶液才造成其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外界过高的N、P养分对两种杂草种子的萌发均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N素过高对土著种鬼针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强。掩埋处理能够抑制两种杂草种子的萌发,当埋藏深度达3.0 cm时,所有的种子均不能正常萌发与出苗,但在土壤表面,三叶鬼针草的萌发势要显著高于鬼针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三叶鬼针草 鬼针草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大气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叶延琼 汪晶 章家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04-1415,共1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加,广东省大气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广东省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情况,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加,广东省大气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广东省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情况,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历年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SO2、NO2、PM10、PM2.5、O3-8 h,以及CO 24h平均第95%位数的质量浓度作为评价因子,基于ArcGIS 10.2软件分析平台,分析了广东省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年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98-2017年间,广东省降水pH年均值由1998年的4.71提高到2017年的5.14,且大多年份维持在5.0-5.6之间,酸雨发生频率均属轻酸雨。除少数年份外,全省SO2、NO2、PM10、PM2.5、O3-8h和CO平均质量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间分布上,全省大气主要污染物除NO2上升,O3-8h波动变化外,SO2、PM10、PM2.5和CO的质量浓度均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大气环境首要污染物主要为O3-8h,其次为PM2.5和NO2,粤东西北地区除O3-8h和PM2.5污染较重外,PM10的污染也较为严重。总的来看,研究期间,广东大气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改善,主要原因在于全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污染 时空分布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盐湖/超盐湖表层沉积物原核生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11
作者 罗钰燕 王宇姝 +2 位作者 乐晶 盛海彦 余玲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25-5042,共18页
高寒盐湖中的原核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它们对环境变化具有非常灵敏的响应。探究高寒盐湖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可以体现原核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及盐湖表层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变化。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 高寒盐湖中的原核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它们对环境变化具有非常灵敏的响应。探究高寒盐湖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可以体现原核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及盐湖表层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变化。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青海湖和茶卡湖中共24个表层沉积物样本进行研究,通过β⁃多样性分解方法探讨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在盐湖表层沉积物的分布格局以及形成机制,并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LS⁃SEM)量化青海湖和茶卡湖表层沉积物中盐度对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同时,通过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的方法揭示不同盐湖下原核微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是影响青海湖和茶卡湖原核微生物分布与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其他环境因子,例如:酸碱度(pH)、有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有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也对原核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和结构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与青海湖相比,茶卡湖表层沉积物中原核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表明高盐度可能限制了茶卡盐湖原核微生物的生长。在细菌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青海湖和茶卡湖细菌群落中均占主导地位。而在古菌门水平中,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是青海湖和茶卡湖中共有的优势菌种。青海湖和茶卡湖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的总β⁃多样性均受嵌套(nestedness)组分贡献较大,这与环境限制原核微生物扩散相关。此外,相比青海湖,茶卡湖中的原核微生物群落正相互作用更多,这表明了原核微生物在高盐环境中生态位异化较少,应对胁迫采取的是增强合作的关系。本研究为原核微生物在不同盐胁迫下的生态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加深对青藏高原盐湖表层沉积物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复杂动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生物群落 表层沉积物 青藏高原 共生网络 β⁃多样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辩论在《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银宝 王燕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92,共3页
论文初步总结了课堂辩论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丰富专业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提供参考。组织《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课堂辩论时,首先教师须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辩题,并说明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 论文初步总结了课堂辩论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丰富专业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提供参考。组织《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课堂辩论时,首先教师须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辩题,并说明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在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堂辩论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避免出现无价值辩论现象;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辩论双方做适当点评,并要求学生书面总结此次辩论的收获。在《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中应用课堂辩论式教学后,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辩论 家畜环境卫生学 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79
13
作者 宁川川 王建武 蔡昆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5-181,共7页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补充养分的重要措施,但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目前,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提倡的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对有机肥的认识不全面,利...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补充养分的重要措施,但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目前,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提倡的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对有机肥的认识不全面,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机肥施用对农田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并对有机肥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对策。研究表明,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水平、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缓解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特性,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然而有机肥(主要来源于畜禽粪便)的长期过量施用会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加大作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风险,另外,有机肥还可能促进土壤温室气体(CO2,CH4等)的排放,加重温室效应。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有机肥的管理,选择安全优质的有机肥(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含量低),建立有机肥施用的配套技术,改革施肥方式,适时适地施肥,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尽量降低有机肥施用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土壤肥力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重金属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草甘膦和三价砷对大型溞的联合毒性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许杨贵 李晶 +2 位作者 秦俊豪 李琦 黎华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76-2082,共7页
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试验生物,进行草甘膦和As(Ⅲ)对大型溞24、48 h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草甘膦和As(Ⅲ)对大型溞24、48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4.12、51.12 mg·L-1和7.47、6.07 mg·L-1。基于单一草... 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试验生物,进行草甘膦和As(Ⅲ)对大型溞24、48 h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草甘膦和As(Ⅲ)对大型溞24、48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4.12、51.12 mg·L-1和7.47、6.07 mg·L-1。基于单一草甘膦和As(Ⅲ)以及两者的等毒性混合的浓度-效应曲线,用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和反应曲面模型对其单一和联合毒性的浓度-致死效应进行预测和曲面图的绘制,并用洛伊参数反应曲面模型(CARS)和反应添加剂反应面模型(RARS)预测Mix-LC50的联合毒性:在等毒性比浓度条件下,草甘膦和As(Ⅲ)的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 As(Ⅲ) 联合毒性 大型溞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泰乐菌素残留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谦 邹永德 +1 位作者 马保华 吴银宝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泰乐菌素是中国养殖业广泛使用的抗菌促生长类兽用抗生素之一,它进入畜禽体后,其原形和代谢产物会随畜禽粪尿进入环境,与环境微生物产生互作效应,由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介质中泰乐菌素残留现状,然后综述了泰乐菌素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 泰乐菌素是中国养殖业广泛使用的抗菌促生长类兽用抗生素之一,它进入畜禽体后,其原形和代谢产物会随畜禽粪尿进入环境,与环境微生物产生互作效应,由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介质中泰乐菌素残留现状,然后综述了泰乐菌素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效应。目前畜禽生产中使用的泰乐菌素是泰乐菌素A、B、C和D的混合物,其中泰乐菌素A占80%以上,因此泰乐菌素A也是泰乐菌素在环境中残留的主要形式,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泰乐菌素A可转化为泰乐菌素B、C和D,而且已有研究表明在畜禽粪便、污水、土壤及水体等环境介质中均检测到泰乐菌素A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土壤中残留的泰乐菌素可与微生物产生互作效应,即一方面泰乐菌素可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在受到泰乐菌素胁迫时会产生和传播耐药基因以及可降解泰乐菌素微生物等。笔者还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乐菌素 土壤微生物 互作效应 耐药基因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蓝藻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伊薇 冯世伟 +3 位作者 张定煌 卢玉真 黎华寿 贺鸿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3-200,共8页
固氮蓝藻是具有固氮能力的蓝藻的总称,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固氮蓝藻在污染修复、生态环境监测、环保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开发等环境保护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就国内外近5 a内(2013—2017年)包括含高浓度氮磷... 固氮蓝藻是具有固氮能力的蓝藻的总称,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固氮蓝藻在污染修复、生态环境监测、环保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开发等环境保护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就国内外近5 a内(2013—2017年)包括含高浓度氮磷废水处理、重金属或砷污水处理、有机污染物处理、废气处理、生态环境监测、可降解塑料和生物催化剂开发及生物柴油、烃类和氢气等新能源开发相关的固氮蓝藻应用研究热点方向进行全面综述、讨论和展望,以期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蓝藻 环境保护 生物能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群落及叶蝉种群时空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黎健龙 唐劲驰 +2 位作者 黎秀娣 唐颢 黎华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16-2227,共12页
为利用天敌实施害虫生态控制,田间调查了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及叶蝉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乔木生境茶园(Ⅰ)和相思树生境茶园(Ⅲ)影响下茶园蜘蛛及叶蝉聚集程度较强,茶园Ⅰ叶蝉聚集数最多,为692头,但与其他生境茶园间差异... 为利用天敌实施害虫生态控制,田间调查了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及叶蝉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乔木生境茶园(Ⅰ)和相思树生境茶园(Ⅲ)影响下茶园蜘蛛及叶蝉聚集程度较强,茶园Ⅰ叶蝉聚集数最多,为692头,但与其他生境茶园间差异不显著(P>0.05);茶园Ⅲ蜘蛛聚集数量最多,为1155头,并与稻田生境茶园(Ⅱ)、生活区生境茶园(Ⅳ)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从蜘蛛功能群聚集情况来看,结网型蜘蛛相对较少,为295头;游猎型蜘蛛最多,为2957头;其中,茶园Ⅰ与茶园Ⅲ蜘蛛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数值较大,对叶蝉的跟随效应明显,并与Ⅱ、Ⅳ茶园有显著差异(P<0.05)。多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茶园Ⅰ和茶园Ⅲ均能够明显提高蜘蛛群落聚集的时空分布水平;蜘蛛群落的聚集密度时空分布大小表现为:茶园Ⅰ>茶园Ⅲ>茶园Ⅳ>茶园Ⅱ。由此可知周边生境结构植物丰富和相对稳定的茶园能通过和谐的生态过程影响蜘蛛和叶蝉的时空格局,提高蜘蛛对害虫叶蝉的自然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不同生境 蜘蛛 假眼小绿叶蝉 种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花生和田菁秸秆还田的化感效应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秦俊豪 贺鸿志 +3 位作者 黎华寿 顾忱 彭阳洋 韩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41-1947,共7页
采用盆栽模拟实验研究了具化感作用的芝麻(Sesamum indicum)、花生(Arachis hypogaea)和田菁(Sesbania cannabina)秸秆全株还田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和黄瓜(Cucumis sativus)生长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采用盆栽模拟实验研究了具化感作用的芝麻(Sesamum indicum)、花生(Arachis hypogaea)和田菁(Sesbania cannabina)秸秆全株还田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和黄瓜(Cucumis sativus)生长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旨在评价秸秆还田释放养分与化感作用对后茬作物幼苗生长效应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对后茬作物幼苗生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种作物秸秆还田促进幼苗生长的大小顺序为花生秸秆>田菁秸秆>芝麻秸秆>对照,其中芝麻秸秆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最大,而花生和田菁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贡献值远远高于另两种处理。3种秸秆还田均对后茬作物幼苗生长和土壤养分具有促进作用,其释放的养分因子占主导作用,而化感作用并未明显表现出阻碍后茬作物幼苗生长。可能原因在于秸秆还田后导致较高pH和土壤养分利于植物生长,并影响了秸秆化感物质的活性和化感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物量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对两品种玉豆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31
19
作者 李冬琴 陈桂葵 +2 位作者 郑海 黎华寿 李小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26,共6页
利用水培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胁迫对两种(优选和特选)玉豆(Phaseolus vulgaris Linn)株高、植株生物量、根构型和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抑制了两种玉豆的株高、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 利用水培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胁迫对两种(优选和特选)玉豆(Phaseolus vulgaris Linn)株高、植株生物量、根构型和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抑制了两种玉豆的株高、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总体积,且对特选玉豆的抑制程度大于优选玉豆;镉胁迫使两种玉豆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持续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则呈现低浓度增加高浓度下降的趋势;特选玉豆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呈低浓度增加高浓度下降趋势,但优选玉豆的CAT活性则持续增强,且特选玉豆的MDA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的变化幅度都大于优选玉豆,但优选玉豆的POD活性大于特选玉豆。上述结果说明优选玉豆对镉胁迫的耐性高于特选玉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玉豆 生长 根构型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村垃圾产生特征及处理方式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36
20
作者 高海硕 陈桂葵 +3 位作者 黎华寿 骆世明 段雄伟 刘亚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45-1452,共8页
为了了解目前广东省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33个县(市、区)中的256个行政村为调查对象,每村随机选取10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农村垃圾中来源于生活性垃圾占60.13%,来源于生产性垃圾占39.8... 为了了解目前广东省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33个县(市、区)中的256个行政村为调查对象,每村随机选取10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农村垃圾中来源于生活性垃圾占60.13%,来源于生产性垃圾占39.87%;生产性垃圾中主要是种植业垃圾和工业垃圾,各占32.87%和29.73%。各地区农村垃圾产量差异较大,在调查区县中,人均垃圾总产生量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东莞和中山的村庄,最少的是揭阳和梅州的村庄。从全省来看,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随意处置,占37.89%,其次是由乡(镇)派车外运统一进行处理,占25.78%,在珠三角和粤北的韶关则主要是由乡(镇)派车外运统一处理。以农户为单位产生的垃圾来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1.58%农户的垃圾主要来源于生活废弃物,8.16%农户垃圾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业废弃物。农户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最高的是东莞0.82kg.d-1,其次是广州0.75kg.d-1,最低的是茂名和清远,均为0.31kg.d-1;38.86%的农户的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是随意堆放,57.76%的农户生活垃圾是收集堆放的,收集堆放方式中有31.64%是填埋处理,19.06%是焚烧处理,7.06%是生物处理。为了实现各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农村垃圾应该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地组合选用垃圾处理处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农村 垃圾 垃圾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