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沙区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效率及间作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1 位作者 曹一平 张福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8-664,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的玉米花生间作方式对作物铁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间作方式Ⅰ (玉米∶花生的行数比例为 6∶10 )和间作方式Ⅱ (玉米∶花生∶玉米的行数比例为 3∶8∶3)对铁的吸收效率比单作分别增加了 6 8.72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的玉米花生间作方式对作物铁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间作方式Ⅰ (玉米∶花生的行数比例为 6∶10 )和间作方式Ⅱ (玉米∶花生∶玉米的行数比例为 3∶8∶3)对铁的吸收效率比单作分别增加了 6 8.72 %和 97.6 8% ;而铁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降低了 2 3.2 6 %和 2 4 .0 9%。同时间作方式Ⅰ和间作方式Ⅱ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 1.18和 1.2 7(LER >1) ,说明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所表现的间作优势主要来自于作物对铁的吸收效率。作物对铁的利用效率为负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玉米 花生 间作 营养效率 影响因素 行数比例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调控 被引量:51
2
作者 冯固 张福锁 +2 位作者 李晓林 张俊伶 盖京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5-1004,共10页
AM真菌在集约化作物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最近10余年间有关AM真菌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温室、实验室模拟转向田间原位研究,在认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结果的分析,认为菌根生物技术的应用不... AM真菌在集约化作物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最近10余年间有关AM真菌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温室、实验室模拟转向田间原位研究,在认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结果的分析,认为菌根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包括菌剂的生产和施用技术,而且还要包括土著AM真菌群落繁殖体数量和活性的调节技术;通过轮作和间作、少耕或者免耕、使用根际化学信号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发挥土著AM真菌群落的作用;充分认识AM真菌群落的时空变化与生态功能的关系可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此外,通过与育种家结合,培育在高肥力土壤上积极响应AM真菌的作物高产品种可能是未来提高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生产体系 作物生产 丛枝菌根 根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盐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郗金标 张福锁 +3 位作者 毛达如 田长彦 董振成 王开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12,共7页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研究新疆盐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新疆盐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约305种15变种7亚种。分布的一般规律为北疆多于南疆,集中分布于各种山前冲、洪积扇扇缘的地下水溢出带、河流两...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研究新疆盐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新疆盐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约305种15变种7亚种。分布的一般规律为北疆多于南疆,集中分布于各种山前冲、洪积扇扇缘的地下水溢出带、河流两岸的绿洲外侧和沙漠边缘;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受土壤含盐量的制约,物种丰富度及β多样性和土壤含盐量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型。土壤含盐量在4%左右时盐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盐生灌木、半灌木和1年生盐生草本植物种类最多,含盐量超过5%~6%时,随含盐量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和β多样性呈直线下降,含盐量超过12%时,物种多样性最低,1年生草本植物基本不存在,仅可见到2~4种盐生灌木或半灌木。随土壤含盐量变化,群落中不同生活型植物所占比重有不同的变化趋势,1年生草本植物比重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灌木半灌木植物比重则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对几种盐生植被建群种或优势种生态分布特点的研究表明12种高分布频率盐生植物的耐盐能力和对盐分的适应幅度有很大差异。柽柳、盐穗木、白刺可广泛分布于0.2%~27.0%的盐分范围内,并形成优势群落,盐节木很少见于轻度盐渍化环境,主要分布于含盐量2%以上的重度盐渍化环境,芦苇可分布于含盐量17%以下的生境,盐爪爪、骆驼刺常见于含盐量8%以下的生境,黑果枸杞和花花柴则常见于含盐量6%以下的生境,碱蓬、猪毛菜仅见于含盐量8%以下的生境,琵琶柴一般生长于4%以下的土壤中。在各种植物分布的盐分区间内,柽柳、盐穗木、盐节木、骆驼刺和花花柴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分布频率直线增加,白刺、芦苇、盐爪爪、黑果枸杞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分布频率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白刺、芦苇在土壤含盐量10%左右分布频率最高,盐爪爪则在4%含盐量附近分布频率最大,而碱蓬、猪毛菜、琵琶柴则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分布频率呈直线降低。结合野外调查观察结果,对新疆盐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过程进行了设想,提出新疆盐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过程实质上就是土壤盐分和水分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或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盐生植物 物种多样性 分布 土壤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生混作体系中不同施氮水平对花生铁营养及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房增国 左元梅 +1 位作者 李隆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6-390,共5页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玉米—花生混作可明显改善花生铁营养。与单作相比,混作花生新叶叶绿素SPAD值明显提高,新叶活性铁浓度提高12.4%~27.1%,同时花生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显著增加。在本试验种植密度下,施氮水平和种植方...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玉米—花生混作可明显改善花生铁营养。与单作相比,混作花生新叶叶绿素SPAD值明显提高,新叶活性铁浓度提高12.4%~27.1%,同时花生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显著增加。在本试验种植密度下,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对单株花生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而施氮对玉米根际土壤活性铁浓度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花生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受施氮水平影响较大。说明石灰性土壤上玉米—花生混作对花生铁营养改善及提高花生的固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施氮水平对花生铁营养影响不大,但随施氮量增加对花生共生固氮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混作 氮水平 铁营养 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4)示踪研究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花生铁营养影响的机制 被引量:42
5
作者 左元梅 陈清 张福锁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46,共4页
通过14 C示踪技术研究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分泌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作用。结果表明 ,玉米根系的分泌物可穿越尼龙网而到达间作花生的根际 ,同正常间作的花生一样 ,与单作相比 ,两种间作花生的铁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玉米光合作用固... 通过14 C示踪技术研究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分泌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作用。结果表明 ,玉米根系的分泌物可穿越尼龙网而到达间作花生的根际 ,同正常间作的花生一样 ,与单作相比 ,两种间作花生的铁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玉米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可通过根系分泌物进入花生根际并转移到花生的根系和地上部 ,玉米根系分泌物可活化土壤难溶性铁而提高土壤有效铁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根系分泌物 铁营养 作用机制 碳14同位素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生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对花生根瘤碳氮代谢及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左元梅 刘永秀 张福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584-2590,共7页
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上玉米 (Zea mays L.) /花生 (Arachishypogaea L.)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对花生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运输、花生各部位糖类含量、固氮酶活性以及根瘤内碳氮代谢及其有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 /花生混作改善花生... 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上玉米 (Zea mays L.) /花生 (Arachishypogaea L.)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对花生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运输、花生各部位糖类含量、固氮酶活性以及根瘤内碳氮代谢及其有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 /花生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能够明显增强固氮酶活性 ,进而增加了间作花生根瘤氨基酸的含量 ,这主要是由于玉米 /花生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促进了花生光合作用 ,提高光合产物数量 ,增加光合产物由地上部向地下部的运输 ,但是处理间花生根瘤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大 ,单作花生根瘤还积累较多淀粉 ,说明不是光合产物的供应导致了花生固氮活性的差异。玉米 /花生混作对花生根瘤碳水化合物代谢水平影响较大 ,混作花生根瘤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苹果酸脱氢酶 (MDH)、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作 ,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 (PEPCK)活性低于单作花生 ,表明混作花生根瘤内三羧酸循环代谢水平较高 ,形成类菌体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物质苹果酸和琥珀酸多 ,能够满足类菌体的固氮需求 ,因此 ,玉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混作 铁营养 根瘤碳氮代谢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中的种间氮营养差异比较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6-400,共5页
通过根系分隔和15N标记土壤的盆栽试验,研究间作蚕豆和小麦对不同氮素来源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根系不分隔的处理小麦生长改善,其生物量、吸氮量都高于其它2种分隔方式;蚕豆的生长则表现被抑制,其生物量在根系不分隔时生物量和吸氮量... 通过根系分隔和15N标记土壤的盆栽试验,研究间作蚕豆和小麦对不同氮素来源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根系不分隔的处理小麦生长改善,其生物量、吸氮量都高于其它2种分隔方式;蚕豆的生长则表现被抑制,其生物量在根系不分隔时生物量和吸氮量皆最低。在尼龙网分隔的处理中,小麦植株体内15N%丰度高于其它2种分隔方式,而蚕豆则表现为根系未分隔的处理15N%丰度最低。表明小麦竞争肥料氮的能力强于蚕豆,小麦的竞争促进了蚕豆固定更多的空气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蚕豆 间作 土壤 根系分隔 氮素 生物量 吸氮量 生长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小麦铁营养效率差异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3
8
作者 石荣丽 张福锁 邹春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6-1311,共6页
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对苗期6个不同小麦基因型旱选10,鲁麦14,小偃54,京411,洛夫林和中国春的铁营养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试验设低铁(2μmol/L)和正常铁(100μmol/L)2个处理。结果表明,小麦的铁营养效率存在基因型差... 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对苗期6个不同小麦基因型旱选10,鲁麦14,小偃54,京411,洛夫林和中国春的铁营养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试验设低铁(2μmol/L)和正常铁(100μmol/L)2个处理。结果表明,小麦的铁营养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其范围从58%到92%。供试基因型中铁营养效率最高的基因型为中国春,最低的为旱选10。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种子中铁浓度与其苗期铁营养效率间未发现相关性。多重回归分析表明,小麦铁营养效率差异主要由铁吸收决定,而铁吸收主要由根表面积差异决定。说明具有较大根表面积的小麦基因型在苗期具有更高的铁营养效率与抵抗铁缺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营养效率 铁吸收 基因型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施氮对小麦氮营养及条锈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陈远学 李隆 +4 位作者 汤利 郑毅 李勇杰 张朝春 张福锁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20-1028,共9页
小麦/蚕豆间作在云南较普遍,而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为研究小麦氮营养及条锈病发生,在云南玉溪和陆良两地同时布置田间试验,在小麦单作(Wm)、小麦/蚕豆间作(Wi)和小麦/蚕豆间作且覆膜隔根(Wp)3种植方式中对小麦设0、150、300kg·... 小麦/蚕豆间作在云南较普遍,而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为研究小麦氮营养及条锈病发生,在云南玉溪和陆良两地同时布置田间试验,在小麦单作(Wm)、小麦/蚕豆间作(Wi)和小麦/蚕豆间作且覆膜隔根(Wp)3种植方式中对小麦设0、150、300kg·hm-2(分别N0、N150、N300)3个氮水平处理,测定了小麦叶片氮含量和条锈病病情指数,结果表明:(1)不论是单作小麦(Wm)还是间作小麦(Wp或Wi),施氮(N150和N300)比不施氮(N0)都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氮含量,但N150与N300间小麦叶片氮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Wm、Wp、Wi不同种植方式,两地小麦叶片氮含量都随施氮量增大而显著提高(P<0.0001),N150、N300分别比N0提高了52.7%、74.1%,N300比N150提高了14.0%。(2)在相同氮用量下,Wm、Wp、Wi间的小麦叶片氮含量只在玉溪点N0条件下Wp和Wi比Wm有显著提高(增加52.3%),而玉溪点N150、N300以及陆良点N0、N150、N300下都没明显差异。(3)施氮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在玉溪和陆良两地表现不同,在玉溪,施氮对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有增加作用,小麦条锈病病指与叶片氮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陆良,不同种植方式下N150和N300的小麦条锈病病指比N0都有显著降低,N150与N300间差异不显著,小麦条锈病病指与叶片氮含量间的最优回归曲线显示小麦条锈病病指先随叶片氮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达最低点后,又随叶片氮含量升高而呈增加趋势。(4)Wp和Wi发病中期的小麦条锈病病指相比Wm降低了10.9%,但发病盛期时降低微弱。总的结果表明,在本田间试验条件下,小麦蚕豆间作只在缺氮时对小麦氮营养有改善作用,小麦蚕豆间作相对单作对小麦条锈病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小麦蚕豆根系相互作用对小麦氮营养及小麦条锈病病指无明显影响;氮肥施用显著改善了小麦氮营养,小麦条锈病发生既受氮营养的影响,又可能与品种特性、种植方式、环境条件等多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蚕豆 间作系统 条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菌土壤玉米-花生混作对花生铁营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房增国 左元梅 +1 位作者 李隆 张福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98-101,共4页
盆栽试验研究灭菌土壤玉米 花生混作对花生植株Fe营养与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 花生混作可显著提高花生新叶叶绿素及活性铁含量 ,下针初期可增加花生地上部全Fe含量和根际土壤活性铁含量 ,混作在改善花生Fe营养过程中始终... 盆栽试验研究灭菌土壤玉米 花生混作对花生植株Fe营养与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 花生混作可显著提高花生新叶叶绿素及活性铁含量 ,下针初期可增加花生地上部全Fe含量和根际土壤活性铁含量 ,混作在改善花生Fe营养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地 混作 玉米 根际土壤 铁营养 灭菌 盆栽试验 生铁 增加 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倡宪 李晓林 +3 位作者 秦岭 王贵强 周建朝 杨慧民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64-69,共6页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效及其抗性机制进行了阐述,同时展望了丛枝菌根真菌资源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土传病害 抗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对锌污染土壤中玉米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申鸿 刘于 +1 位作者 白淑兰 李晓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5-212,共8页
通过3个不同施锌水平土壤的盆栽玉米试验,分析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caledonium在土壤发生锌污染时,对玉米苗期矿质营养的影响。研究表明,即使在土壤锌施入量达600 mg/kg时,接种处理的植株叶、茎和根系中的铁、铜、镁、钙含量仍能保持... 通过3个不同施锌水平土壤的盆栽玉米试验,分析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caledonium在土壤发生锌污染时,对玉米苗期矿质营养的影响。研究表明,即使在土壤锌施入量达600 mg/kg时,接种处理的植株叶、茎和根系中的铁、铜、镁、钙含量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保证了宿主植物在锌污染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平衡,增强宿主植物对锌污染的抗(耐)性。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矿质营养 锌污染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与植物寄生性线虫相互作用及抗性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立丹 张俊伶 李晓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6-432,共7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够与大多数陆地植物互惠共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提高植物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逆性,对植物健康生长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寄生性线虫共同依靠寄主植物...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够与大多数陆地植物互惠共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提高植物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逆性,对植物健康生长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寄生性线虫共同依靠寄主植物根系完成生命循环,但二者对寄主植物作用完全相反,引起研究者广泛兴趣,成为菌根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之一。本文分析了丛植菌根真菌与植物寄生线虫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菌根提高植物对线虫抗性的可能机制:菌根真菌改善植物的生长和营养状况、改变植物根系形态结构、影响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区系、诱导寄主植物产生防御反应等,旨在深入挖掘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植物寄生性线虫 相互作用 生物防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包膜控释肥氮素释放特性的评价 被引量:50
14
作者 杨相东 曹一平 +1 位作者 江荣风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1-507,共7页
采用水浸泡法和土培法,按照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推荐的控释肥料评价标准,对国内外8种包膜肥料的氮素释放特性进行了评价.水浸泡法测试结果表明,Compo - 1、Compo - 2的初期溶出率(ηt1)超出该标准,其它6种包膜肥的ηt1在标准规定的范... 采用水浸泡法和土培法,按照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推荐的控释肥料评价标准,对国内外8种包膜肥料的氮素释放特性进行了评价.水浸泡法测试结果表明,Compo - 1、Compo - 2的初期溶出率(ηt1)超出该标准,其它6种包膜肥的ηt1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8种包膜肥的微分溶出率(η△t)均符合标准,氮素释放期(T)均达到缓/控释要求.8种包膜肥中除了Compo - 1、Compo - 2的ηt1以外,其它均符合CEN推荐的控释肥料标准,但因包膜材料和工艺的差异,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氮素释放特征.土培条件下Compo系列、Cau系列、Osmocote和Au的释放期分别是水浸泡条件下的2 ~ 4、1.5、0.7和1.3倍,不同的包膜肥料有各自不同的估算系数,需要采用具体的校验试验确定.从盆栽试验中油菜、玉米第六周生物量来看,Compo - 3、Cau - C17显著低于速效肥处理,Osmocote、Au油菜处理显著高于速效肥油菜处理,其它施肥处理与速效肥处理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肥 养分释放特性 初期溶出率 微分溶出率 养分释放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量和形态对玉米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5
作者 王正瑞 芮玉奎 +1 位作者 申建波 张福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0-412,共3页
氮肥的施用量和形态对植物的影响很大。实验借助于一种新型光谱仪SPAD-502叶绿素仪,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和氮肥形态对苗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0,100和200 kgN时,SPAD值在43.3-43.7之间,差异不显著;每公顷施用4... 氮肥的施用量和形态对植物的影响很大。实验借助于一种新型光谱仪SPAD-502叶绿素仪,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和氮肥形态对苗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0,100和200 kgN时,SPAD值在43.3-43.7之间,差异不显著;每公顷施用400 kgN时最后一片展开叶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每公顷施用100和200 kgN的处理,估计可能与肥料中其他成分有关,但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通过不同形态氮肥试验,表明氨态氮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可能的原因是:(1)氨态氮易于吸收,施用初期效果快;(2)氨态氮中微量元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施用量 氮肥形态 SPAD-502叶绿素仪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SSR连锁图谱构建及叶面积的QTL定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建超 褚群 +2 位作者 蔡红光 米国华 陈范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5-631,共7页
叶片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的大小(尤其是穗三叶面积)对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玉米叶面积的遗传基础对于指导玉米高产育种具有理论意义。文章以两个叶面积差异显著的亲本478×武312... 叶片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的大小(尤其是穗三叶面积)对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玉米叶面积的遗传基础对于指导玉米高产育种具有理论意义。文章以两个叶面积差异显著的亲本478×武312为基础材料所构建的218个F8代的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84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2084.1cM,平均图距为11.3cM。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对玉米叶面积(穗三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两年共定位到7个和叶面积相关的QTL位点,2006年定位到4个QTL位点;2007年定位到3个QTL位点。在第2染色体umc1542-umc1518标记区间发现一个主效QTL位点,该位点可以在两年同时检测到,两年分别解释12.5%和17.3%的表型变异。该位点能稳定地检测到且具有较大的贡献率,可能会在玉米叶面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上有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面积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氮效率的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范骏 米国华 +3 位作者 春亮 刘建安 王艳 张福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14-1018,共5页
在氮高效自交系筛选工作的基础上 ,利用NCⅡ设计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 ,同时探讨了氮高效育种中亲本选配等问题。结果表明 :以农大 10 8在两个氮水平下的产量为对照 ,18个自交系组配的 72个杂交组合中 ,在高氮 (2 0 0kgN·hm-2 )条件... 在氮高效自交系筛选工作的基础上 ,利用NCⅡ设计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 ,同时探讨了氮高效育种中亲本选配等问题。结果表明 :以农大 10 8在两个氮水平下的产量为对照 ,18个自交系组配的 72个杂交组合中 ,在高氮 (2 0 0kgN·hm-2 )条件下有 7个组合优势超过对照 10 % ,在低氮 (不施氮 )条件下有 5个组合优势超过对照 10 % ,而且氮高效杂交组合多数为中效×高效或高效×高效类型。两个氮水平下 ,氮效率性状F1代都表现近中亲遗传和超显性遗传共存的特点 ,而且具氮利用效率杂种优势的组合 (高低氮下均为 98 6 % )多于具吸收效率杂种优势的组合 (高低氮下分别为 6 8%和6 9 6 % )。若在低氮条件下进行氮高效育种 ,母本的遗传特性对F1代各性状影响较大 ,所以 ,应注重对母本氮效率性状的选择。吐丝期穗位叶叶绿素SPAD值与氮效率极显著相关 ,因而 ,可作为次级选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Ⅱ设计 氮效率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对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邹春琴 高霄鹏 +2 位作者 刘颖杰 王荔军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7-550,共4页
以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L.cv.G10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硅对营养液培养的向日葵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显著增加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向日葵生物量、叶面积的影响不大,却使最大展开叶的SPAD值显著增加;施硅显著降... 以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L.cv.G10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硅对营养液培养的向日葵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显著增加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向日葵生物量、叶面积的影响不大,却使最大展开叶的SPAD值显著增加;施硅显著降低了向日葵叶片背面的蒸腾速率以及叶片导度,而对叶片正面的蒸腾速率和叶片导度影响不大。同时,施硅向日葵木质部汁液的流速显著降低,体内硅含量增加。表明叶片蒸腾速率、叶片导度、木质部汁液流速的降低是硅提高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叶片蒸腾 水分利用效率 木质部汁液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钾素吸收及其分配 被引量:51
19
作者 李飒 彭云峰 +3 位作者 于鹏 张瑜 方正 李春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5-332,共8页
为比较我国玉米生产中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对钾素的吸收和分配的变化特点,选择了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6个玉米品种(白马牙、金皇后、中单2号、唐抗5号、农大108和郑单958)为材料,在田间相同条件下... 为比较我国玉米生产中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对钾素的吸收和分配的变化特点,选择了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6个玉米品种(白马牙、金皇后、中单2号、唐抗5号、农大108和郑单958)为材料,在田间相同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早期品种相比,现代玉米品种的发育进程慢,生育期长,叶面积大,叶片衰老慢。在大喇叭口期,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干重无显著差异;但其后现代品种的生长速率显著增加,干重积累速率也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其干物质积累高峰出现在吐丝期后,吐丝期后植株的干物重增加量约等于子粒产量,表明子粒产量与吐丝期后的干物质积累相关。与干物质累积规律不同,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含钾量在大喇叭口期就有明显差别,表现为50年代品种<70年代品种<现代品种。玉米对钾的吸收主要在吐丝期之前完成,吐丝期后钾素累积速率明显下降,50年代品种的钾素净增量甚至为负值。子粒中的钾主要来自于营养器官的再转移,从叶片中的转移量尤其多。与早期品种相比,绿熟型现代品种农大108和郑单958从叶片中转出的钾更多。综上,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不同点在于,现代品种的叶面积更大,吐丝期后生育期更长,叶片衰老更慢,有利于子粒灌浆,形成高产;相同点在于,干物质和钾素的累积高峰不同步,子粒产量主要来自于花后的干物质积累,而子粒中的钾主要来自于营养器官的再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更替 干物质累积 叶片衰老 钾素吸收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氮水平对“八月脆”桃产量、品质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20
作者 李付国 孟月华 +3 位作者 贾小红 陈清 许雪峰 韩振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8-921,共4页
关键词 营养品质 叶片养分含量 产量 桃树 供氮水平 八月脆 氮素供应 果实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