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嘧菌酯施药措施与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绪金 李通 +4 位作者 马婧玮 汪红 张军锋 周玲 马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5-792,共8页
【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 【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嘧菌酯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嘧菌酯在花生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4~12.07 d和5.57~13.48 d。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1.135、0.154、0.922和0.957 mg/kg,嘧菌酯残留量排序为花生<花生壳<土壤<花生植株。根据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嘧菌酯在花生中的残留中值为0.05 mg/kg,普通人群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18785 mg/k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32%左右。采收间隔期为21和28 d时,在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条件下,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按常规方式施用嘧菌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但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对最终残留量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花生 残留 消解动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植株和棉田土壤中氟节胺消解动态分析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8
2
作者 吴绪金 汪红 +4 位作者 张军锋 马欢 周娟 王铁良 李通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5,共7页
为了对氟节胺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2年2地的残留试验,研究棉子、棉叶和土壤中氟节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 为了对氟节胺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2年2地的残留试验,研究棉子、棉叶和土壤中氟节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对照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3-25%~98.28%,相对标准偏差为1.68%~9.93%,在土壤、棉叶及棉子中的最低检测限(质量分数)分别为O.05、0.05和0.1mg·kg-1.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氟节胺在棉花上的残留分析要求。氟节胺在棉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1~3.7d、5.4~8.7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样间隔期.氟节胺在棉子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质量分数)分别为≤O.54mg·kg-1和≤0.81mg·k-1氟节胺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5.19×10-5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01%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一定的采收间隔期内,施药剂量对氟节胺在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节胺 棉花 残留 消解动态分析 膳食摄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环丙唑醇残留消解动态及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4 位作者 张军锋 汪红 施烈焰 周娟 李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7-344,共8页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9.2%~95.6%,相对标准偏差为1.9%~10.0%,最小检出量为8.2×10?12 g,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环丙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0年和2011年,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3地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5.5 d、18.1~34.5 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41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和21 d时,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采收间隔期为7 d,有效成分108 g?hm-2施药2次与有效成分162 g?hm-2施药3次时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人群环丙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00 109 9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唑醇 施用方法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半衰期 膳食摄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烯唑醇残留消解动态分析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黎妍妍 周玲 汪红 李业东 张军锋 李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108-113,共6页
为对烯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烯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烯唑醇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 为对烯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烯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烯唑醇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烯唑醇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5%~98%,相对标准偏差为1.5%~3.5%,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3 g,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mg·kg-1,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烯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4和2015年,河南、黑龙江和江苏三地烯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3~10.0d、13.0~16.0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烯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等于0.18mg·kg-1。普通人群烯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03 3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4.5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半衰期 膳食摄入评估 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噻虫嗪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吴绪金 李萌 +3 位作者 张军锋 汪红 王铁良 李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0-1017,共8页
为对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进行前处理及在样品中添加噻虫嗪,建立其残留量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分析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籽粒... 为对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进行前处理及在样品中添加噻虫嗪,建立其残留量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分析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62%~94.70%,相对标准偏差为0.91%~6.56%,其最小检出量为5.0×10-8g,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1。该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噻虫嗪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要求。2011和2012年,河南、黑龙江和江苏三地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5~2.24d和2.77~4.79d;通过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间隔采样检测,噻虫嗪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38mg·kg-1,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5.04%左右(普通人群噻虫嗪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5mg),因此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红旗 张玲 +4 位作者 刘冬梅 王敏 葛艳静 周玲 刘继红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90-798,共9页
核酸适配体是能够与靶分子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的单链寡核苷酸。目前,在生物传感、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以核酸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已经开发了许多具有应用可行性的各种检测方法。尽管核酸适配体具有这些方面的应用可能性,但是... 核酸适配体是能够与靶分子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的单链寡核苷酸。目前,在生物传感、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以核酸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已经开发了许多具有应用可行性的各种检测方法。尽管核酸适配体具有这些方面的应用可能性,但是目前能够结合小分子的核酸适配体非常少。小分子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以及临床、商业价值,因此针对小分子靶标展开研究,开发新型、实用的分子识别探针用于检测这些小分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作者主要介绍了针对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开发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在生物传感和食品安全应用方面所存在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小分子 食品安全 生物传感 指数富集配基系统进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效唑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9
7
作者 马婧玮 李通 +3 位作者 周玲 张军锋 周娟 吴绪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80,共7页
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 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 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 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10%之间(n=5)。烯效唑在3种基质中的检出限(LOD)均为0.01 ng,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棉花样品中烯效唑残留的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2~5.0 d及15.8~19.7 d;于收获期采样,烯效唑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 mg/kg和<0.02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棉花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中萎锈灵残留量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婧玮 周玲 +5 位作者 叶融 张军锋 李通 俎建英 周娟 吴绪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1,共7页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QuEChERS)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快速检测小麦植株、小麦粒和土壤中萎锈灵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QuEChERS)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快速检测小麦植株、小麦粒和土壤中萎锈灵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化,H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0.005—0.5mg·L-1浓度范围内,不同基质中萎锈灵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8),在0.02、0.2、1mg·kg-1添加水平下,萎锈灵在不同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介于77.5%—109.7%,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1.7%—9.9%,检出限(LOD)为0.5μg·L-1,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2mg·kg-1.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适用于小麦样品中萎锈灵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锈灵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小麦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果及其代谢物氧乐果在不同生育期豇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新全 王祥云 +5 位作者 马莹 杨桂玲 汪志威 齐沛沛 刘之炜 王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3-527,共5页
为明确不同生育期豇豆上施用乐果可能产生的残留风险,以40%乐果乳油按有效成分设低(540 g/hm^2)、中(600 g/hm^2)和高(900 g/hm^2)3个施药剂量,开展了苗期、结荚期2次施药和结荚期3次施药3种场景下的田间模拟试验,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 为明确不同生育期豇豆上施用乐果可能产生的残留风险,以40%乐果乳油按有效成分设低(540 g/hm^2)、中(600 g/hm^2)和高(900 g/hm^2)3个施药剂量,开展了苗期、结荚期2次施药和结荚期3次施药3种场景下的田间模拟试验,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成熟豇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C_(18)分散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表明:乐果和氧乐果在豇豆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在0.01~2 mg/kg添加水平下,乐果和氧乐果的平均回收率在77%~101%,相对标准偏差为3.1%~17%。距苗期最后一次施药后10 d,乐果在豇豆中的残留量各处理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最高为0.043 mg/kg;但其代谢物氧乐果残留量在施药后14 d,仅540 g/hm^2的处理低于其MRL值0.02 mg/kg,施药后18 d仍有检出,最高为0.013 mg/kg。于结荚期2次和3次施药条件下,豇豆中乐果的残留量分别于施药后3 d和5 d即低于其MRL值(0.5 mg/kg);而其代谢产生的氧乐果在施药后10 d仅540 g/hm^2处理在豇豆中的残留量低于其MRL值。表明乐果使用后的残留超标风险主要源于其代谢物氧乐果。因此,建议豇豆结荚期不宜施用乐果,对其在苗期施用也应严格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果 代谢物 氧乐果 豇豆 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环唑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汪红 周玲 李通 安莉 吴家锴 张军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4-481,共8页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2 mg/kg(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 mg/kg(小麦植株)下,氟环唑的回收率为82%~93%,相对标准偏差为3.0%~9.7%。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和10~30 d。当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为21 d时,小麦籽粒中氟环唑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小麦中氟环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建议氟环唑在小麦上使用时最大剂量为有效成分112.5 g/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环唑 小麦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绿色食品番茄设施标准化生产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学飞 张军锋 +6 位作者 赵光华 余大杰 司敬沛 王铁良 曹颖妮 周玲 胡京枝 《蔬菜》 2016年第12期63-67,共5页
为促进河南省番茄种植健康发展,提升番茄产品档次,结合河南实际生产情况和气候环境特点,综合国家绿色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绿色食品番茄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相关术语、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及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
关键词 绿色食品 番茄 标准化 设施 生产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12
作者 吴绪金 李萌 +3 位作者 周玲 马婧玮 张军锋 汪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110,共5页
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在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安全性,为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在... 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在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安全性,为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2%~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0.4%.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1 g,在糙米、谷壳、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0.02、0.015、0.006、0.008 mg/kg.2011年和2012年在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三地进行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0.9 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9~6.4d,在水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1~3.3 d;其在糙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 mg/kg,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5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06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最高用药量为15 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基阿维菌素 水稻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快速检测大蒜中的蒜氨酸含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珂珂 胡京枝 +4 位作者 郝学飞 吴绪金 李萌 周娟 王建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4-127,共4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大蒜中蒜氨酸的分析方法。鲜蒜去皮经微波灭酶后,用0.01%磷酸水溶液提取其中的蒜氨酸后,以C18柱(4.6×250mm,5μm)为色谱柱,以0.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色谱...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大蒜中蒜氨酸的分析方法。鲜蒜去皮经微波灭酶后,用0.01%磷酸水溶液提取其中的蒜氨酸后,以C18柱(4.6×250mm,5μm)为色谱柱,以0.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色谱柱温度设定为30℃,进样量为20μL,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扫描检测,保留时间定性,以214nm波长下蒜氨酸峰面积定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500.0μg/mL,加标回收率为96.8%~100.7%,RSD为1.10%~2.50%,该方法样品前处理步骤简单、测定快速、灵敏度高,为大蒜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蒜氨酸 微波灭酶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主要谷物和油料作物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婧玮 马欢 +5 位作者 安莉 吴家锴 汪红 祁玉峰 陈寅 吴绪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4,共6页
采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主要谷物和油料作物产品(糙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 采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主要谷物和油料作物产品(糙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5~0.5 mg/L范围内,不同样品基质中氯虫苯甲酰胺的峰面积与其相应的质量浓度间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检出限(LOD)为0.001 mg/L。在0.02、0.05、0.1和0.5 mg/kg添加水平下,氯虫苯甲酰胺在4种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9%~1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11%(n=5)之间,4种基质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2 mg/kg。该方法适用于主要谷物和油料作物产品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氯虫苯甲酰胺 谷物 油料作物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白芝麻营养成分及品质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贾斌 王允 +8 位作者 尹海燕 尚兵 潘向磊 王会锋 李淑芳 刘冬梅 魏红 冯书惠 刘继红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4,共6页
为了明确黑、白芝麻品种的品质性状及营养成分差异,选取317个国内芝麻种质材料,对其含油量以及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芝麻素、芝麻林素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种皮颜色对黑、白芝麻品种的品质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进行初步... 为了明确黑、白芝麻品种的品质性状及营养成分差异,选取317个国内芝麻种质材料,对其含油量以及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芝麻素、芝麻林素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种皮颜色对黑、白芝麻品种的品质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芝麻种质脂肪酸及氨基酸组分含量有很大差异,黑、白芝麻中含油量以及蛋白质、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白芝麻中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黑芝麻,黑芝麻中芝麻素含量与芝麻林素含量的相关性高于白芝麻。黑、白芝麻中氨基酸含量均以精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且黑芝麻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白芝麻。黑、白芝麻中含油量与芝麻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生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作为主要饱和脂肪酸,芝麻棕榈酸含量与油酸、花生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种皮颜色芝麻品质指标有很大差异,黑、白芝麻中含油量与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据此可实现高含油量、高芝麻素的同步改良,推动高含油量、高芝麻素含量芝麻新品种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种皮颜色 品质 芝麻素 芝麻林素 脂肪酸 含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马斯燃烧法测定大豆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铁良 魏亮亮 +5 位作者 刘冰杰 郭洁 贺平 周晓华 魏红 汪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通过优化大豆水溶性蛋白的提取条件,采用杜马斯燃烧定氮法,建立了一种大豆水溶性蛋白的测定方法,并探讨了杜马斯燃烧定氮仪的试验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20℃恒温振荡提取,提取时固液比1∶30,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40 min;提取... 通过优化大豆水溶性蛋白的提取条件,采用杜马斯燃烧定氮法,建立了一种大豆水溶性蛋白的测定方法,并探讨了杜马斯燃烧定氮仪的试验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20℃恒温振荡提取,提取时固液比1∶30,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液蒸发、干燥时吸取量3~4 m L,电热板温度150℃;杜马斯燃烧定氮仪氧气流速300 m L/min,氧气因子1. 4 m L/mg。在最佳试验条件下,本方法的试验精密度符合GB/T 27404—2008"检测方法确认过程中实验室变异系数(CV)"的技术要求,与现行凯氏定氮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 89)。本方法属于环境友好型化学分析方法,可以满足大豆水溶性蛋白的无污染、快速、准确检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水溶性蛋白 杜马斯燃烧法 凯氏定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测定高脂作物中的硒形态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铁良 周晓华 +6 位作者 刘进玺 魏红 张迪 郭洁 贾斌 李慧展 杨军勇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4-270,共7页
优化建立一种富硒高脂作物中硒形态的提取方法,进一步了解市场上芝麻、花生、核桃等富硒高脂作物中存在的硒形态。高脂样品需先进行脱脂处理,称取一定量脱脂后样品加入一定量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超声酶提取,离心,过膜,最后采用... 优化建立一种富硒高脂作物中硒形态的提取方法,进一步了解市场上芝麻、花生、核桃等富硒高脂作物中存在的硒形态。高脂样品需先进行脱脂处理,称取一定量脱脂后样品加入一定量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超声酶提取,离心,过膜,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进行测定,5种硒形态标液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以此确定市场上高脂样品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含量。该方法能在10 min内实现5种硒形态的基线分离,且线性良好,各种硒形态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不小于0.9992,其检出限在1.0~3.0μg/L之间,回收率在89.8%~100.6%之间。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市售的富硒芝麻、花生、核桃等高脂作物中的硒形态,结果发现高脂作物中的硒赋存形态为硒代蛋氨酸,且含量占总硒含量的88.0%~96.9%,该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富硒高脂作物中的硒形态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 硒形态 富硒芝麻 富硒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小麦籽粒中8种重金属元素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铁良 刘冰杰 +6 位作者 郭洁 魏亮亮 魏红 侯爱民 赵睿 司敬沛 贾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8-154,共7页
以45Sc、72Ge、103Rh、115In、209Bi为内标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农产品中铅(Pb)、镉(Cd)、铬(Cr)、铜(Cu)、砷(As)、汞(Hg)、镍(Ni)、锑(Sb) 8种重金属元素,选取2种国家标准物质菠菜(GBW10015)和柑橘叶(GBW1... 以45Sc、72Ge、103Rh、115In、209Bi为内标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农产品中铅(Pb)、镉(Cd)、铬(Cr)、铜(Cu)、砷(As)、汞(Hg)、镍(Ni)、锑(Sb) 8种重金属元素,选取2种国家标准物质菠菜(GBW10015)和柑橘叶(GBW10020)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并用该方法检测小麦籽粒中上述重金属含量,以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一种操作性强、高效、准确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线性范围宽;铅、砷、铜、镍、铬检出限均为0.03 mg/kg,锑检出限为0.004 mg/kg,汞检出限为0.003 mg/kg,镉检出限为0.002 mg/kg。该方法加标回收率在63.7%~97.9%,精密度(RSD)在3.4%~15.1%。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值均在标准值允许范围内。采用该方法检测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表明,小麦中镍对高暴露人群可能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其他元素安全风险级别较低。该方法简单、高效、准确,适用于农产品样品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小麦籽粒 重金属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苦荞中总黄酮2种提取方法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贺平 王午豪 +7 位作者 尚丽君 孙红梅 魏亮亮 刘冰杰 周晓华 魏红 王铁良 郭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6期178-182,共5页
[目的]提高苦荞黄酮类化合物的综合利用率,优化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为提取液,通过超声波和恒温水浴振荡2种方法进行提取,分别通过提取的时间、温度、乙醇浓度、固液比、超声功率进行单因素试验,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 [目的]提高苦荞黄酮类化合物的综合利用率,优化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为提取液,通过超声波和恒温水浴振荡2种方法进行提取,分别通过提取的时间、温度、乙醇浓度、固液比、超声功率进行单因素试验,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和方法。[结果]超声法的最佳优化方案:超声功率250 W,固液比1∶50,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40 min;恒温水浴振荡法最佳方案:恒温45℃,水浴振荡时间2.0 h,乙醇浓度80%,固液比1∶30。[结论]经验证,优化方案科学合理,可作为黑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开发和研究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苦荞 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部分地区不同品种的香菇营养价值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晓华 贺平 +5 位作者 刘冰杰 魏亮亮 郭洁 魏红 王铁良 贾斌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1期8-10,共3页
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全自动定氮仪等测定三门峡、驻马店、南阳3个地区不同品种香菇的铜、锌、铁、锰、钾、钠、钙、镁、磷、硒等元素及16种氨基酸、蛋白质的含量,同时测定其水分、灰分及粗纤维含量来分析香菇... 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全自动定氮仪等测定三门峡、驻马店、南阳3个地区不同品种香菇的铜、锌、铁、锰、钾、钠、钙、镁、磷、硒等元素及16种氨基酸、蛋白质的含量,同时测定其水分、灰分及粗纤维含量来分析香菇的营养价值。实验发现元素含量K>P>Mg>Ca>Na>Zn、Fe>Mn>Cu>Se,其中,三门峡地区的铁、钙、铜、硒均高于驻马店和南阳地区;而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钾含量及16种氨基酸总和、蛋白质、粗纤维含量则高于三门峡地区。这可能与其地理位置及香菇本身对元素的吸收利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氨基酸 香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